第413章 江夏复汉
推荐阅读:东京:这个逆袭系统不对劲 无限之磁场暴君 人在吞噬,成了罗峰的金手指 咱当官的,养几个妖怎么了? 人在龙族,种下神树,无限月读 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从武馆弟子开始百炼成神 修仙从返老还童开始 从鲤鱼开始成为大龙神
刘羡并不相信天意,原因正如他对羊献容说的那样:人这一生,实在是太过脆弱与藐小,必须要用审慎的态度来度过人生的时时刻刻,才不至于虚度光阴,荒废岁月。
可不可否认,在这个残忍的世道,大部分人都没有选择的权力。无论他们如何做,一场雨雪、一场干旱、一群麻雀、一次疾病,就足以彻底摧毁掉他们的人生。因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寄托于天意,向上苍乞求一丝怜悯。
但天意却是如此的深不可测,无论一个人如何明智,如何谨慎,未来的变化仍然无法预料。即使把事情往最坏的发展去准备,却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就在长沙王与河间王双方都在紧急备战的时刻,荆州突然传来一则令全天下的人都意想不到的消息,也令整个华夏为之震惊:大汉复国了!
一切的起因来源于三月的《壬午诏书》。
自从征南军司改易的诏书传到襄阳,新野王司马歆果不愿意成行,毕竟如江汉这般沃野千里,谁愿意去已经乱战三年,残破不已的巴蜀呢?故而他采取了两手策略,来抵制《壬午诏书》。
第一策是养寇自重。
荆州多蛮族,除去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这两块沃野以外,到处都是山地丘陵。其东北有桐柏山、大别山,东南有幕埠山、罗霄山,西南有雪峰山、武陵山,西北有巫山、大巴山。大量的蛮族夷人活动在这些山脉丘陵之中,因其荆棘密布,道路不通,又多蛇虫瘴气,朝廷难以直辖,只能被迫采取羁縻统治。
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山林中的蛮族,桀骜不驯,极容易与朝廷发生冲突。
司马歆为了抗拒《壬午诏书》,第一个想到的策略,便是煽动这些蛮人闹事。若荆州生乱,他便有理由暂不改易,继续留在荆州平乱。
事不宜迟,他当即便扶持了一位名叫张昌的义阳蛮。
这位张昌虽出身蛮族,但在义阳平氏县当过县吏,懂得一些兵法与文化。在去年的洛阳政变后,张昌预感到天下大乱,便弃官回乡,上山为匪。司马歆找到他之前,他已经在江夏郡石岩山处聚众半载,数量达到上千人。
司马歆便暗中派人扶持于他,赐张昌征南军司的旗帜麾盖,对外则宣称旗帜麾盖遭窃。而张昌则打着征南军司的旗号在江夏大肆募兵,不到一个月,张昌的部众已膨胀至六千余人。
至此,司马歆便正式向朝廷上表,声称江夏有蛮贼作乱,扰民一方,为荆州百姓计,请求先平定蛮乱,而后再率部西迁。与此同时,他表示自己虽暂不会入蜀,但依旧将听从朝廷号令,向蜀中发兵平叛。
这便是他想的第二策,反客为主。
司马颖的策略,是腾笼换鸟,先把司马歆调到益州去,然后自己入主荆州。但司马歆则打算将计就计,一面派兵入蜀平叛,自己则以剿匪为由,继续留在襄阳。如此一来,司马歆既可以继续主宰江汉,还能借用诏书,名正言顺地将势力扩张至巴蜀。
一旦成功,司马歆的势力就将反超司马颖,在诸王中名列第一。到那时,他还要不要入蜀改易,结果就由不得司马颖了。
不得不说,这确是一个好计策,可事情坏就坏在,司马歆操之过急了。
新野王为了表现自己的赤胆忠心,大肆在民间征兵,同时又催逼地方官员,令他们征兵之后,立刻上路,不得沿路稍有停留。若有违背,当地的郡守县令将一律罢官免职。如此威逼下,各郡县长官为了保全官位,自然是毫不留情,一面在乡县中横征暴敛,一面将乡民驱逐出境。致使得江汉南北,道路左右,皆是无家可归的壮年乡勇。
在如此情况下,司马歆派江夏太守弓钦与张昌佯装作战,又佯作战败数次。顿使得江夏上下,暗生异心。又有不少人去投靠张昌,使得其队伍进一步膨胀,达到近万人。
至此,张昌察觉出民心可用,他也生出一种预感:自己已来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成则威震九州,败则泯然无名。他在石岩山的山洞中沉思两日夜后,忽然召集部属,故作神秘地说道:“诸君,我有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现在要告诉大家。”
见众人迷惑不解,张昌越发得意,他脱下身上的袍子,露出里面的道服来,继而捏了张符纸,手持节杖,对众人说道:“我乃是天师道江夏治左监察气祭酒,本名李辰,乃太上老君之后。我元服之时,中黄太乙便于梦中赐我重任,告知于我,甲子浩劫将至,需有圣人拯救苍生,故而令我隐姓埋名,于民间寻访圣人。”
此言一出,众人顿为哗然。在张昌的主持下,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然后便有人出头问道:“您说的圣人,莫非指得是太平真君?”
“不错,正是太平真君!”张昌断然道,这令众人又是一阵喧闹。
甲子浩劫之说,自汉末以来,流行已有上百年,自从孙秀被杀以来,此事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平日无事时,人人都在议论此事,幻想那末日将是何等光景,又讨论说,太平真君到底是何等人物。没想到啊,眼前的这位首领,竟然是天师道祭酒,奉命巡访圣人。
又有人问道:“孙秀不是说,太平真君是安乐公世子吗?”
张昌微微摆手,笑道:“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洛阳的那个安乐公世子,是假的!后主的太子,才是真正的安乐公世子,朝廷说他死不见尸,实际上呢,是他流浪在外,隐姓埋名,无人可以找到罢了。”
“昨夜,太乙真君托梦于我,告诉我说,安陆有圣人出,令我等推为民主!这便是告诉我,真正的太平真君,已经出现在了安陆!而我身为李氏,有匡扶汉室的重任,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自王莽篡汉时,南阳民间便有图谶曰:“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后来刘演刘秀兄弟起兵,同乡李通鼎力扶持,这才有了之后的“光武中兴”。自此以后数百年,太平道、天师道也借题发挥,声称赤帝之后的刘氏为皇族,老君之后的李氏为相族,只有两姓合为一体,方能令天下太平。
如今张昌利用这一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改名李辰,号召部属们一同匡扶汉室,寻找圣人。这些部属心中顿生感动,他们虽身在荆州,已不在汉室统治下快八十年了,可耳濡目染的,都是当年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种种仁义传说,比起如今新野王的暴政,他们更怀念那个有明君贤臣,荆州受天下瞩目的年代。
于是面对张昌,不,李辰的疑问,他们先是面面相觑,而后有一个人喃喃说:“兴复汉室。”然后鬼使神差般,许多人又跟着说了一句:“兴复汉室。”紧接着,所有人都高兴起来,手挽着手,激动地朝天高呼道:“匡扶汉室!还我太平!”
事不宜迟,一干人等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自制绛帽绛巾,戴在头上,以示人心思汉;又剪下马尾作为须髯,打理呈关羽神像模样,祈祷关羽保佑。到最后,众人歃血为盟,终于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帜,号称复汉军,又称绛缨军,大张旗鼓地向安陆进军。
江夏太守弓钦得知这个消息,还笑李辰不自量力。毕竟他进剿过石岩山,知道这些所谓的绛缨军,人数不过数千,又没有多少甲仗辎重,也没有多少纪律,说是乌合之众,都是高看了。这样一群人,如何能与官军抗衡?此前弓钦未能建功,无非是得了新野王号令,手下留情罢了。这次既然是对方找死,那不妨也拿下功劳,再另寻贼寇。
这么想着,弓钦点出八千郡卒,出城外十里迎战。
可弓钦万万没有想到,当他再次看到复汉军时,眼前出现的竟然是这样一幅场景:自涢水以东,到处都是戴着红帽红巾的人头,他们站在一处,便似是一片赤红色的巨浪,秋汛般将漫山遍野统统淹过,又蚂蚁般数不胜数,根本看不见尽头。
这些都是听说李辰复汉的消息后,前来投奔他的壬午乡勇。
看着这场景,弓钦一阵头昏眼花,险些从马背上摔下来。这哪里是数千人?眼前的这些人,哪怕是翻了十倍,也毫不稀奇。
复汉军眼见敌军出城,也不知是谁率先高呼,所有人都跟着朝天呐喊起来,尽情地释放着自己胸中的怒火,他们的呼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恰逢云雨天气,乌云中有雷光奔驰,在众人的呐喊声中,一道轰雷响彻山野,经久不息。
也正是这个时候,李辰一声令下,沿路云集而来的三万大军如山洪爆发,轰然向前。江夏郡卒则惊慌失色,他们不敢与之对阵,就像是被洪水冲席卷的落叶,连一阵浪花也没有激起,就随之溃败了。
弓钦张皇失措,连忙返回安陆城内,虽然城中尚有五千守军,他也懒得再进行布防,拉上家小就南逃沔口,将偌大一座安陆城丢给了李辰。
须知江夏已连续三年丰收,李辰率复汉军入安陆城后,得稻米十万斛,铠甲六千副,劲弓三千张,可谓收获颇丰。而他牢记此前对众人的许诺,并没有大为庆贺,而是一入安陆,便四处派人寻找圣人。三日之后,他在军中撞见一人,此人六十余岁,双手过膝,短须大耳,与传说中的刘备相貌相近,当即大喜道:“这便是我要找的太平真君!”
此人名叫丘沈,乃是山都县吏,此行本是奉征南军司命令,押送山都乡勇入蜀。结果到了半道上,乡勇得知了李辰举兵的消息,便起兵造反,裹挟着丘沈东行,加入了李辰的复汉军。
李辰得见丘沈后,当即令他改名,自称是前蜀汉太子刘璿之子,名叫刘尼。然后于深山中营建一座宫殿,在殿间遍洒肉糜,引来飞鸟无数。李辰架着刘尼来到这座宫殿前,再次召集部属,指着这宫殿上的飞鸟,告知他们说:“神凤降世!汉室再兴!圣人合为民主!”
于是一片欢呼声中,李辰尊刘尼为天子,再建大汉帝国,年号神凤。他自为相国,任命文武百官,而后携天子百官出兵,与前来进攻的新野骑督靳满会战。两军在义阳郡的随县西郊大战,汉军士气如虹,一战击溃晋军,再次打得敌将落荒而逃。
自此,复汉军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先是占据了整个江夏郡,而后煽动流言,声称官军将处死淮水以南的所有乱军。于是一月之间,江汉遍地狼烟,处处烽火。复汉军也因此不断膨胀,由称帝前的三万大军,继而膨胀到了近十万。
至此,李辰兵分四路,开启了他轰轰烈烈的复汉大业:
一路由大都督黄林带领,领兵二万,东出义阳,直扑豫州许昌。
一路由龙骧将军马武带领,领兵二万,南下进攻武昌;
一路由奋武将军石冰带领,领兵一万,绕过武昌,乘船只沿湘水南下,肆虐湘南诸郡;
最后一路则由他本人亲自指挥,领兵五万,北上南阳,兵锋直指宛城。
李辰的策略可谓大胆至极,谁能想象呢?他起兵未久,便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襄阳、宛城、许昌等军防重镇,而不是防守更为薄弱的荆南、扬州等地,大有摧敌首脑,誓与天下英雄争锋的架势。
而面对李辰的猛烈进攻,新野王司马歆毫无办法。他原本还做着养寇自重,横跨二州的美梦,没想到转眼之间,却养出了一个要噬人的怪物。
他只得接连向朝廷上表告急,表文中称:“妖贼犬羊万计,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为此,他请求朝廷发三路大军援救荆州,同时也勒令入蜀的宗岱等水军放弃益州,回师救援。
这是发生在太安二年五月的事情,仅仅两个月,荆州的局势就已败坏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5334/2837546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