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福建水深火热,陕西天赤如血,甘肃
推荐阅读:糟糕!她们好像都不正常! 电子哪吒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我具现了蜀山游戏 从大金刚神力开始纵横诸天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我在网购平台薅的全是真货 我的哥哥是高欢 我一权臣,扶持几个女官怎么了! 万剑归宗!
福建道御史带头冲锋,而后又有十几个闽浙籍贯的官员跟上,一同弹劾袁崇焕。偶尔有一两个或许是跟袁崇焕交好的人,想要给袁崇焕开脱,也被淹没在唾沫之中。
他们字字泣血,朱由检还以为袁崇焕把福建士绅都给屠了一遍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太棒了!可惜,他还是想得太美了。
朱由检以“不能临阵换将”为理由,拒绝处置袁崇焕,就算要处置,也要等到有明确调查结果再说,不可能只听从科道言官的一面之词。然后,以“皇后怀有身孕,不能久坐”为理由开遁。
回到书房以后,他也看到了袁崇焕的奏折。读完以后,朱由检不由失笑。不得不说,袁崇焕真是个小机灵鬼!朝堂上弹劾得他无恶不作,结果袁崇焕根本就没有要福建士绅一分钱,甚至他还给钱了,只是这钱给的有些侮辱人罢了。
他把福建本地土豪、大海商们的武装商船给强征了,按照袁崇焕自己的话来说是“租借”。一艘大鸟船造价两千两,可以使用几十年,他发发善心,折中一下,按照二十年算,所以他租借一艘大鸟船,每年付给船东家一百两银子;
如果折损了,也不照价赔偿,说是“为了避免折价损害船东的利益”,所以如果有折损,就赔他们一条全新的官造大鸟船。大鸟船是一种改进福船,是如今大明最先进的一种战船,可以搭载二十四门红夷大炮,航速快,船身坚固抗揍。
至于为什么官造反倒比民造便宜?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可以说两种船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三条一千两的官造的,换一条民造的,人家都不愿意换!
于是,袁崇焕只花费了几万两租金,就搞到了几百条大船。他也预料到了自己肯定是会被弹劾的,所以提前发来奏疏为自己辩解,希望皇帝可以保他!
内阁方面,毕自严小纸条警告说,袁崇焕这样会影响闽浙两地的丝绢出口,对两省赋税会有影响,对当地民生也有影响。打仗的事情他不懂,只是希望袁崇焕做得不要太过分,快点搞定郑芝龙,不要耽搁太久。
朱燮元的意见与毕自严完全相反。他提醒皇帝不要催促袁崇焕,要给他更多时间练兵、筹划;同时他也觉得袁崇焕这人不老实,应该加以节制,建议皇帝晓谕袁崇焕,要步步为营,不要贪功冒进,只要能够维持住福建的局面,遏制住那几个大海盗就可以了。
其他的就交给巡抚熊文灿,还是要坚定招安路线,大明的军力财力,不值得消耗在那群海盗身上。
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他跑去贿赂周奎那档子事,朱由检还没跟他算账呢!因为他中途跑路,魏忠贤准备用来弹劾他的人没来得及发言,现在又不知死活跑来为福建士绅说话。
朱由检直接罢免了他建极殿大学士的职,去了他的少师衔,直接把他一撸到底!理由嘛,是“通倭”,证据没有,让三司去查。
张瑞图是幸进的词臣,死得悄无声息,甚至都没有人为他鸣不平。他自己倒也算是识趣,担惊受怕了一年,如今也算求锤得锤,尘埃落地了。他在内阁过得也不好,没人把他当一回事。
内阁真正掌握权力的是那两个身兼尚书职位的家伙,他这种只能干点边角料工作,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他也五十八岁了,回家乡颐养天年,没有什么不好的。见他还算识趣,朱由检允许他致仕归乡,赐予钱财驿传,不再追究他“通倭”的罪责。
袁崇焕给了朱由检一点点小惊喜,虽然之前是有点歧视他了。而甘肃巡抚梅之焕却给了他惊吓,他汇报说,自己在河套剿了八百多马匪,发现黄河水都变清澈了,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因为天子圣明,才使得大明海晏河清。
他委婉地表示,自己戍守边疆几年了,很思念家乡,家里来信,老母亲病危,希望皇帝能够给他放个假。
同时,陕西巡抚洪承畴上奏称:“全陕天赤如血,黄沙蔽日,百姓惶恐。更有灾民‘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人相食,盗贼起’。”他再次申请朝廷拨款赈灾!
三边总督孙承宗上奏,说自己自从上任以来,一直都在整顿军备,裁撤老弱,训练新军。大半年来,整合出三个六千人的大车营,三镇凑出了一万骑兵。但是三边尤其是甘肃、宁夏,本就人丁稀少,无力供养边军,请求朝廷拨给粮食!
其实,哪来的海晏河清?不过是黄河流域不下雨,流量减少,流速降低,水土流失变少,导致泥沙沉降,黄河水变得清澈而已。陕西天空变红,也只是沙尘在日光照射下形成的特殊光学效果。两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件事,那就是西北部大干旱!!!
陕西要粮、甘肃、宁夏也要粮。朱由检现在倒不是一点粮食都没有,问题是运不过去。他打算让孙传庭运粮回去,结果孙传庭告诉他,从京师到延绥要走差不多两千里。
倒是可以向西出居庸关,翻越长城八达岭,跨越太行山脉直达延绥,可是这条路不好走,大军难以通行,粮食更是运不动,只能走京畿走廊:出居庸关,经过宣府、大同镇,从山西北部回到陕北。相比于直线距离,要多走一千多里的路,最终运粮途中的粮食消耗会比运送到的粮食还要多。
朱由检无奈,只能让三千骑兵随身携带几千石军粮回去。这些粮食,军队自己吃都不够,想要用来赈灾就别想了。这三千精骑,如今一人双马甚至是三马,肥得不得了,用褡裢袋在马背上一边挂一袋粮食,每匹马载重一石,大概一个人那么重,倒也不会太损耗马力,影响行军速度。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用十天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来赶路,是正常的事情,但这却让朱由检感觉非常难受。无论是消息还是物资运输,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地方的消息往往半个月才传到京师,朝廷的公文送下去也耗时良久,如果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这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疆域辽阔也不完全是好事,国家本来就穷,物资还难以调配。如果大明的物资可以轻松运达,野猪皮早就被碾死了!大明是强大的,却浮浮囊囊,难以形成合力。
历朝历代对于这件事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驿站系统,驿站就是帝国的神经网络,如果驿站出了问题,国家就会陷入瘫痪。而大明的驿传系统也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有时候皇帝让人送荔枝未必是因为喜欢吃荔枝。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314/28375760.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