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宋文豪 > 第164章 范祥到来

第164章 范祥到来


一行人带着几分醉意,互相搀扶着回到州学上舍。

    陆北顾的酒量尚可,只是连续三日考试耗费心神加上酒劲上头,也是累极了回到单间学舍,几乎是倒头便睡。

    翌日清晨,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陆北顾还有些沉重的眼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宿醉带来的轻微头痛和口干舌燥让他蹙紧眉,正想挣扎着起身去寻些水喝,门口却传来笃笃的急促轻叩声。

    “陆生,陆北顾,可在?”

    是上舍助教的声音,语气里带着一丝郑重。

    “怎会这时候来找我?”

    陆北顾心头一跳,按理说,考完州试后的几天,都是没有任何事情的。

    他瞬间清醒了不少,匆忙套了件中衣,应声道:“在。”

    随后,他快步过去打开了门。

    “陆生。”

    上舍助教说道:“州衙遣人来州学寻你,让你去趟州衙。”

    “好,容我穿衣整理一下。”

    “行,快点。”

    陆北顾回屋拿起一件干净的襕衫换上,又将略显散乱的发髻重新束好,心中却也有些念头翻涌。

    州试之后,贡院是彻底锁院的,哪怕是州衙也无权干预,所以肯定不是州试的事情而且泸州判官李磐作为进士科的主考官,虽然不负责判卷,但按规矩也得跟着一起锁在贡院里,再过十几天,到九月初一才能离开,故而定然也不是李磐找他。

    ——那州衙找他什么事?

    清晨的州学尚算安静,只有少数早起的学子在廊下走动。

    助教带着陆北顾穿廊过院,并未刻意遮掩行迹,却也无人敢上前打扰。

    两人一路无话,沉默中只闻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回响。

    出了州学大门就不归助教管了,早有州衙的书吏在等候。

    “陆生员!”

    “刘书吏!”

    一照面,正是此前协助他制作“水窗”的州衙书吏刘三。

    因为还算有些交情,所以陆北顾干脆问道:“不知此番去州衙何事?”

    陆北顾还是有些警惕性的,别的没读过,《水浒传》里“林冲误入白虎堂”还没读过吗?

    “是范使君到州衙了,与刘知州说了,点名要见你。”

    清晨微凉的秋风拂面,让陆北顾残存的最后一丝酒意彻底消散。

    原来如此!

    这位马上上任的转运副使,行动力真是远超常人.按这个时间来推算,范祥应该是先从华州南下汉中,然后马不停蹄地经由汉中入蜀至成都,与张方平商议之后就直接来泸州实地考察淯井监这个极为重要的产盐区了。

    陆北顾心中暗道,范祥到的比预想的还要快,也意味着他对此行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州衙后堂一处清幽的偏厅,刘三让陆北顾在门外稍候,自己先行入内禀报。

    片刻后,厅门打开,泸州知州刘用的声音传出:“进来吧。”

    陆北顾整了整衣衫,迈步进入。

    厅内陈设简洁,正中主位上,端坐一人。

    此人年约五旬上下,面容清癯,颧骨微高,眼神深邃沉静,仿佛能洞察人心。

    他穿着一身寻常的深色圆领常服,并无过多装饰,但那股不同于寻常文官的凌厉威势,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此刻,他手中正端着一只青瓷茶盏,目光如古井深潭,落在刚刚进门的陆北顾身上。

    而除了范祥和坐在侧面的刘用,厅内再无他人。

    “学生陆北顾,拜见知州,拜见范公。”

    陆北顾不敢怠慢,上前几步,躬身长揖,行了一个标准的学生礼。

    他能感觉到那道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带着审视的意味。

    “张相公给我看过你的《御夏策》,也看过你写的盐法方略。”

    范祥放下茶盏,手指轻轻在光滑的檀木椅扶手上叩了叩,发出轻微的“笃笃”声,

    陆北顾心中了然,果然是为了盐法之事。

    那篇《论川关盐钞法试行事疏》,是他结合后世经济学常识以及对宋代盐法改良进程的了解所写成的,本意是想在张方平那里挂个号,没想到这么快就引来了接下来负责具体主持大宋盐法变革的范祥的亲自召见。

    这效率,或者说,范祥对此事的急切程度,让他隐隐有些不安。

    厅内一时静默,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更衬得气氛有些凝滞。

    “坐。”范祥终于再次开口,指了指下手的一张椅子。

    “谢范公赐座。”

    陆北顾依言坐下,只坐了椅子二分之一的位置,身体微微前倾,保持着聆听的姿态。

    范祥没有立刻说话,他重新端起茶盏,慢慢啜饮了一口,放下茶盏时,他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直刺陆北顾。

    “你的盐法方略条分缕析,切中要害,尤其是对设置两种‘盐钞’的见解,我觉得确实颇有见地。”他话锋陡然一转,“然而川南盐井后续扩大产盐置换铜钱的事情,却非你想象那般简单.淯井监僚人易生事端,因盐利分配不均,已成致乱根源,你可曾亲至淯井监?”

    这询问来得直接而严厉,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陆北顾甚至有种对方下一句就是“你一个泸川学子,未曾亲至淯井监,如何了解川南井盐之事?莫非仅凭道听途说,便敢妄议国事?”的感觉。

    不过,这时候扯谎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未曾去过。”陆北顾诚实答道。

    范祥微微颔首,竟是没什么太大反应,只说道:“我已经请刘知州唤了梁都监,待会儿便遣些兵马同去淯井监。”

    之所以特意强调“请刘知州唤了梁都监”,这里面是有说法的。

    在大宋,知州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通常会兼有“兵马钤辖”的差遣,全面负责本州军务,这个差遣的职责包括了军事决策、粮草调配及与中央的文书往来等等。

    这样做目的就是“以文制武”,确保由文官而非武官掌握军事指挥权。

    再加上泸州是正经的边疆州,每隔几年就会面对乌蛮入侵或僚人叛乱,泸州知州的调兵权限也比其他知州更大,所以只要不出州境,在州内下令驻泊兵马都监小规模调动兵马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听闻此言,陆北顾却是心头一震。

    他瞬间明白,范祥此行最核心的关注点,并非盐法本身那些理论上的优劣,那些张方平想必已与他沟通过,而是即将成为盐法变革的风暴眼,也是他此行必定要亲临勘察的——淯井监!

    范祥需要确切的、可靠的情报,来评估淯井监这个火药桶的真实状况和引爆风险!

    而范祥是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甚至直面过李元昊十万大军围城的文官,淯井监的僚人对于他来讲根本就不算什么危险.毕竟,南边的这些叛乱,真正跟西北前线真正的刀山火海是完全比不了的,可能在范祥眼里去淯井监跟赶路没区别。

    可范祥为什么要特意跟他说这些呢?

    陆北顾几乎瞬间就明白了过来。

    明知山有虎,虎啸声已在耳边!

    范祥看着陆北顾,说道:“我听刘知州说你昨天已经考完州试了,若是待着无事,便随我们同去吧。”

    随后,范祥的目光就这么锁着他,等待着他的回答。

    那眼神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人心深处的怯懦。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4006/2837571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