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82章 司马懿出师北伐,诸葛亮总制雍凉

第382章 司马懿出师北伐,诸葛亮总制雍凉


章武八年七月末,洛阳城中暑气渐盛。

    这一日,汉帝刘备于未央宫设朝议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殿外蝉鸣聒噪,殿内却是一片肃穆。

    忽有边关急报送入,近臣手持竹简快步上前,跪伏于地奏道:

    “启禀陛下,边关急报!”

    “曹魏命太尉司马懿假节,率大军八万余,自汉中出兵北伐。”

    “以南蛮洞主兀突骨为先锋,已入我境!”

    刘备闻言,面色骤变,大呼:

    “魏贼必是知我汉军正在南征,故欲此时北上作乱。”

    “欲为吴狗张目也!”

    殿中文武无不色变,窃窃私语之声四起。

    “司马懿此来,必是为策应东吴。”

    刘备沉声道,目光扫过群臣。

    “谁可为将,以退魏兵?”

    司徒王朗出列,拱手道:

    “陛下,骠骑将军马超现屯驻关中,勇略过人,可付以大任。”

    李翊却上前一步,高声道:

    “不可!马超虽有勇略,然司马懿足智多谋,深通韧略。”

    “且我大汉主力皆在南征孙吴,关中兵马不足五万。”

    “马超绝非司马懿敌手,臣请另择贤明。”

    刘备听罢,抚须而笑:

    “……李相多虑矣。”

    “司马懿远自蜀地而来,师老兵疲,岂能长久?”

    “况马超乃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自幼从父学习韬略,深通兵法。”

    “关中虽兵少,然据险而守,更占优势。”

    “司马懿断难威胁关中。”

    李翊见刘备心意已决,只得退下,不再复言。

    刘备当即命人取来笔墨,亲自书写诏书:

    “着骠骑将军马超即刻统领关西诸路军马,步骑五万,迎击司马懿!”

    诏书星夜发往长安,不一日便至马超手中。

    此时司马懿大军已出汉中,沿褒斜道北上。

    行军途中,司马懿立于战车之上,眺望北方群山。

    对身旁参军张翼道:

    “此番北伐,意在牵制齐军主力,使孙权得以喘息。”

    “然若能趁势夺取关中,则是大善。”

    张翼拱手道:

    “……太尉神机妙算。”

    “只是马超骁勇,不可轻敌。”

    司马懿冷笑一声:

    “马超匹夫之勇,何足道哉?吾已有计破之。”

    原来司马懿南征归来时,收服了大量蛮兵。

    这些蛮人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脑子单纯,很容易被忽悠,被骗。

    司马懿通过威逼利诱,收买他们的洞主,以此来换取蛮兵作战。

    从本心上讲,如果能流蛮人的血的话,司马懿是不想流蜀中人的血的。

    而其中,尤以兀突骨所率蛮兵最为精锐。

    这些蛮兵身披藤甲,刀箭难入,作战凶猛异常。

    司马懿特意以兀突骨为先锋,欲以此奇兵制胜。

    数日后,司马懿大军抵达潼关外三十里处。

    邓艾进言曰:

    “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攻关未迟。”

    司马懿颔首,当即下令:

    “伐木立栅,分作三寨!”

    “左寨邓艾,右寨马忠,吾自居中寨。”

    魏军连夜砍伐树木,立起排栅,三座营寨很快拔地而起。

    司马懿坐镇中军大帐,召诸将议事。

    “明日攻关,当以蛮兵为先。”

    司马懿手指地图,开始进行战略部署。

    “兀突骨率本部蛮兵正面佯攻,邓艾从左翼迂回,马忠自右翼包抄。”

    “三路并进,必破潼关!”

    众将齐声应诺。

    翌日清晨,司马懿亲率大军直叩潼关。

    不料刚出营寨不远,前方斥候飞马来报:

    “禀太尉,前方发现汉人军马。”

    “不过看服饰,似是西凉军马,已列阵以待!”

    司马懿眉头一皱:

    “此必是马超所部,只是他竟敢出关迎战?”

    于是,当即传令全军列阵。

    两军于潼关外十里处的平野上相遇,各自摆开阵势。

    司马懿在门旗下远眺西凉军阵,只见旌旗猎猎,刀枪如林。

    西凉兵个个虎背熊腰,目露凶光,果然是天下精锐。

    再观阵前将领,

    当中一人白袍银铠,面如傅粉,唇若抹朱。

    腰细膀宽,手执一杆亮银枪,正是马超。

    左侧庞德,右侧马岱,皆是一时猛将。

    司马懿心中暗惊,面上却不露分毫,自纵马出阵,高声道:

    “马孟起!今见吾大兵到此,何不早降?”

    马超闻言,双目圆睁,咬牙切齿道:

    “老贼!汝欺君罔上,罪不容诛!”

    “吾乃汉朝名将之后,深受汉皇厚恩,岂能背主投敌?”

    “今日定要活捉汝这老匹夫,生啖汝肉!”

    司马懿亦怒,厉声喝道:

    “李翊狗贼屠吾全族,此仇不共戴天!”

    “汝既为虎作伥,合该死矣!”

    马超大怒,挺枪跃马直取司马懿。

    司马懿背后张翼拍马迎上。

    两马相交,枪来刀往。

    战不三五合,张翼便觉双臂酸麻,招架不住,拨马败走。

    马忠见状,急挺枪出阵。

    马超冷笑一声,银枪如龙,上下翻飞。

    战至五六合,马忠亦败下阵来。

    “司马老贼,可敢亲自一战?”

    马超厉声喝道。

    司马懿面色阴沉,却不敢轻出。

    马超见状,将枪往后一招,西凉军顿时鼓噪而起,如潮水般涌向魏军阵线。

    西凉兵来势凶猛,魏军左右将佐皆抵挡不住。

    马超、庞德、马岱三将亲率百余精骑,直冲司马懿中军。

    “穿红袍者乃司马懿!”

    西凉军中有人高喊。

    司马懿大惊,急忙脱下红袍丢弃。

    又闻喊声:

    “长髯者乃司马懿!”

    司马懿慌乱之下,抽出佩刀,“唰”的一声割断长须。

    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马超,马超大笑,传令道:

    “短髯者乃司马懿!”

    司马懿闻之,急扯旗角包住脖颈,趁乱逃窜。

    正奔走间,忽闻身后马蹄声急,回头一看,正是马超追来。

    “司马懿休走!”

    马超厉声大喝。

    司马懿惊得魂飞魄散,手中马鞭坠地。

    眼看马超将至,银枪已刺到背后。

    司马懿急中生智,绕一株大树而走。

    马超一枪刺入树干,待拔出时,司马懿已逃出十余丈远。

    马超正欲再追,忽见山坡边转出一将,大喝:

    “马儿休得猖狂!王平在此!”

    王平手持大刀,拦住马超去路。

    二人战在一处,刀枪并举,战至二十回合。

    王平渐渐力怯,刀法散乱。

    正在危急时刻,忽闻喊杀声震天,却是兀突骨率蛮兵赶到。

    马超见敌军势大,自己孤军深入,恐遭不测,只得拨马而回。

    兀突骨因见天色已晚,也不追赶,收兵回营。

    司马懿狼狈逃回寨中,见邓艾已率军稳固营寨,损失并不惨重,这才稍稍安心。

    当夜,司马懿坐于帐中,抚摸断须。

    回想日间险境,不禁冷汗涔涔。

    “马超之勇,果然名不虚传。”

    司马懿喃喃自语,“然吾有蛮兵之利,明日当再图良策。”

    于是,司马懿大赏兀突骨与王平,以酬其救命之恩。

    帐中灯火通明,诸将列坐,司马懿举杯道:

    “今日若非王将军与兀突骨勇士相救,吾几为马超所擒!”

    王平拱手道:

    “太尉乃三军之帅,末将岂敢不尽死力?”

    兀突骨亦用生硬的汉语道:

    “马超虽勇,不足惧也!”

    “吾藤甲兵刀枪不入,明日再战,必取其首级献于太尉!”

    司马懿含笑点头,心中却暗自盘算。

    数日后,细作急报:

    “李严自凉州而来,率二万生力军增援马超。”

    “其中多羌人骑兵,骁勇异常!”

    诸将闻言,皆露忧色,唯独司马懿大笑。

    诸将不解,问道:

    “马超增兵,太尉反喜,何也?”

    司马懿捋须道:

    “待吾胜后,再与诸公细说。”

    三日后,又报关上再添兵马,司马懿竟于帐中设宴庆贺。

    诸将面面相觑,皆暗笑不已。

    司马懿环视众人,道:

    “诸公笑吾无破敌之策乎?”

    “若有良谋,不妨直言。”

    邓艾沉吟片刻,进言道:

    “今太尉大军屯于潼关之前,马超亦集重兵于此,河西空虚。”

    “若遣一军暗渡蒲阪津,断其关中与关西之连。”

    “再以太尉主力渡渭河北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马超必败!”

    司马懿拍案赞道:

    “士载之言,正合吾意!”

    遂命邓艾与张嶷率精兵四千,潜行至河西埋伏,待司马懿主力渡河时,同时夹击。

    邓艾领命而去。

    司马懿又令王平于蒲阪津备办船筏,自领大军准备渡渭河北上。

    临行前,留其弟司马孚守寨,以防马超袭营。

    早有细作报知马超。

    马超闻讯,冷笑道:

    “司马懿不攻潼关,反欲渡河北上,必是欲断我关中、关西之连也!”

    时李严在侧,他在凉州经营数年,已经笼络到了不少羌族部落。

    此次所带来的两万凉州军,其中有将近一半都是羌兵。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肯定都是更加倾向于流别人的血的。

    汉军也不例外。

    能驱使羌人为自己作战,尽量减少汉人的损伤,何乐而不为呢?

    李严于是谏道:

    “既如此,将军可引一军沿河拒守,使其不得渡。”

    “待其粮尽,再击之,司马懿可擒矣!”

    马超沉思片刻,摇头道:

    “此计虽稳,却耗时日久。”

    “不如待其半渡而击之,使其尽溺于渭水!”

    李严抚掌道:

    “妙计!兵法云‘兵半渡可击’,正当如此!”

    马超遂遣斥候日夜监视魏军动向。

    次日拂晓,司马懿兵分三队,依次渡河。

    日光初起,魏军先锋已抵北岸,立下营寨。

    司马懿自率亲兵百人,按剑坐于南岸,督军渡河。

    忽然,后方马蹄声震,尘土飞扬。

    一白袍将军引军杀至,正是马超!

    魏军大乱,争相登船,岸边喧哗不止。

    司马懿却稳坐不动,按剑喝道:

    “休得慌乱!”

    话音未落,马超已率铁骑逼近,距离不过百余步!

    兀突骨见状,大吼一声:

    “贼至矣!请太尉速登船!”

    司马懿仍端坐不动,淡然道:

    “贼至何妨?”

    兀突骨顾不得许多,一把拖起司马懿,纵身跃上船。

    此时船已离岸一丈有余,兀突骨神力惊人,竟负司马懿一跃而上!

    其余将士纷纷跳入水中,攀附船边求生。

    船小人多,几欲倾覆。

    兀突骨大怒,挥刀砍断攀船之手,惨叫声中,落水者无数。

    马超追至岸边,见船已至河心,当即拈弓搭箭,喝道:

    “放箭!”

    西凉军箭如雨下,驾船士卒纷纷中箭落水。

    兀突骨恐伤司马懿,竟以身挡箭!

    司马懿大惊,急呼:

    “郎儿,避箭!”

    谁知这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浑身生有鳞甲,刀箭难入!

    马超虽箭无虚发,却伤不得他分毫。

    船在急流中旋转不定,兀突骨双腿夹舵。

    一手撑篙,一手护住司马懿,竟稳住了船身!

    吴懿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司马懿甚急。

    恐其有失,急中生智,下令将营中牛马尽数驱出。

    漫山遍野,皆是牲畜。

    西凉兵见状,纷纷争抢牛马,无心追赶。

    马超厉声喝止,却无人听从。

    只得眼睁睁看着司马懿渡河逃脱,懊悔不已。

    兀突骨抵北岸后,当即凿沉船筏,断马超追路。

    魏军诸将赶来接应,见司马懿安然无恙,皆大喜。

    司马懿下马查看兀突骨伤势,见其毫发无损,惊叹道:

    “久闻南中多奇士,足下真乃天神也!”

    遂重赏兀突骨,加封其为“南中虎威将军”,赐金甲一副。

    司马懿渡河脱险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他环视帐中诸将,沉声道:

    “马超骁勇,不可力敌,当以智取。”

    遂下令道:

    “诸将各分头循河筑起甬道,暂为寨脚。”

    “贼若来攻,陈兵于甬道外,内虚立旌旗以为疑兵。”

    “更沿河掘下壕堑,虚土掩盖。”

    “待西凉兵至,诱其入陷,便可击之!”

    又叮嘱王平道:

    “王平可率弓弩手埋伏两侧,待其陷落,万箭齐发!”

    众人各自领命去了。

    却说马超回营,对李严叹道:

    “几乎擒住司马懿!可惜被一悍将救走,不知是何人。”

    李严捋须道:

    “吾闻司马懿南征时,选精壮蛮兵为帐前侍卫,号‘无当飞军’,以洞主兀突骨统领。”

    “此人身材魁伟,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身披鳞甲,刀箭难入。”

    “其麾下更有藤甲军,皆悍勇之士,不可轻敌。”

    马超皱眉道:

    “……吾亦久闻其名。”

    “今司马懿已渡河北去,意在断我关中与关西之连,当速击之。”

    李严起身道:

    “将军可守寨,吾引军循河击之!”

    马超沉思片刻,道:

    “既如此,吾令庞德为先锋,随李凉州同往。”

    次日,李严与庞德率军三万抵渭南。

    魏军依计在甬道两侧设伏。

    庞德率铁骑千余先行,忽听一声梆子响,连人带马落入陷坑。

    庞德大喝一声,纵身跃出,手起刀落。

    连斩数名魏兵,步行杀出重围。

    此时李严已被魏军团团围住。

    庞德见状,夺过敌将朱永战马,冲入敌阵。

    一刀斩朱永于马下,杀出血路救出李严。

    二人正欲撤退,忽见马超率军来援,大败魏兵,救回大半军马。

    日暮收兵,清点损失,折了程银、张横二将,陷坑中死者二百余人。

    马超对李严道:

    “若容司马懿立稳营寨,后患无穷。”

    “不若今夜劫营!”

    李严点头:

    “当分兵前后接应。”

    于是马超自为前部,令庞德、马岱为后应,趁夜袭营。

    司马懿早料此计,对诸将道:

    “……贼必来劫营。”

    “可四散伏兵,虚设中军。”

    “待其入彀,一鼓可擒!”

    当夜,马超先遣成宜率三十骑探路。

    成宜见魏营空虚,直入中军。

    忽听号声响起,伏兵尽出,三十骑尽数被围。

    王平拍马而来,一刀斩成宜于马下。

    马超闻变,急与庞德、马岱分三路杀入。

    两军混战至天明,各自收兵。

    此后马超日夜分兵袭扰,司马懿苦于无法立寨。

    司马懿命人以铁链连船为浮桥三条,连通南北。

    王平在河岸立寨,以粮车为屏障。

    马超得报,令军士各携草束,与李严率军突袭,放火烧寨。

    魏军大乱,浮桥粮车尽焚。

    西凉军大胜,控扼渭河。

    司马懿见营寨难立,忧心忡忡。

    邓艾进言献策曰:

    “可取河沙筑城固守。”

    然沙土松散,庞德、马岱又率骑兵往来冲突,城墙屡筑屡塌。

    时值九月末,天气骤冷,阴云密布。

    司马懿望天大笑:

    “天助我也!”

    当夜北风大作,他令军士以绢囊盛水浇沙。

    水凝成冰,至天明时,一座晶莹坚固的冰城巍然矗立渭河北岸。

    马超晨起观之,大惊道:

    “司马懿竟一夜筑城!”

    “真神机也!”

    次日拂晓,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

    两军已各自出营,在旷野上布成阵势。

    西凉军阵中,马超身着银甲,外罩白袍,威风凛凛立于阵前。

    他分派庞德为左翼,马岱为右翼,李严坐镇中军。

    三军旗帜鲜明,刀枪如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对面魏军阵中,司马懿端坐马上,目光如炬地观察着西凉军的部署。

    他身后旌旗蔽空,数万魏军严阵以待。

    长矛如林,盾牌如墙,气势丝毫不逊于西凉铁骑。

    马超挺枪纵马,单骑出阵,银枪在朝阳下闪烁着寒光。

    他高声喝道:

    “司马懿老贼!可敢出阵与某一战?”

    “今日定要取汝首级!”

    声如雷霆,震得魏军前排士卒不由得后退半步。

    司马懿在门旗下闻言,捋须而笑,回顾众将道:

    “马孟起不减吕布之勇!”

    “谁敢出战?”

    话音未落,只听阵中一声怪叫,一员大将已拍马舞刀而出。

    马超定睛观之,只见来人头戴日月狼须帽,帽上镶嵌着两颗硕大的狼牙。

    在阳光下泛着森白光芒。

    身披金珠缨络,走动间叮当作响。

    两肋下露出青色鳞甲,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光泽。

    最令人惊异的是其双眼,目中微有绿芒闪烁,如同夜行的猛兽。

    “汝便是前日救了司马懿之人乎?”

    马超心中暗惊,却不动声色地问道。

    那将不答,只发出一声低沉的咆哮,拍马直取马超。

    马超见其无礼,勃然大怒,挺枪迎战。

    两马相交,刀枪并举,顿时火星四溅。

    初时交手,马超便觉此人非同寻常。

    那刀法虽无章法,却势大力沉,每一击都震得马超虎口发麻。

    而那将身上鳞甲更是古怪,枪尖划过竟发出金铁交鸣之声。

    “此人莫非不是血肉之躯?”

    马超心中暗忖,手上却不敢怠慢,将家传枪法施展得淋漓尽致。

    只见他手中银枪如蛟龙出海,时而如灵蛇吐信,时而如猛虎下山,招招直取要害。

    那将,正是南蛮大将兀突骨

    却也不惧,手中大刀舞得密不透风,竟将马超精妙枪法一一化解。

    两人战至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两边军士看得目瞪口呆,鼓声雷动,呐喊震天。

    又战五十余合,两马都已汗如雨下,口吐白沫。

    马超见久战不下,虚晃一枪,拨马回阵。

    兀突骨也不追赶,同样回营换马。

    不多时,两人各换坐骑,又出阵前。

    马超换了一匹乌骓马,通体如墨,四蹄生风。

    兀突骨则骑了一匹赤红战马,鬃毛如火,嘶鸣如雷。

    两人再度交锋,又斗了五十余合,仍是不分高下。

    此时兀突骨性起,突然拨马回阵。

    马超正疑惑间,却见兀突骨在阵前卸了盔甲,露出浑身筋肉。

    筋脉如虬龙盘结,青黑色的鳞甲覆盖全身,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蛮夷之辈,竟敢如此无礼!”

    马超怒喝,却见兀突骨已赤体提刀,翻身上马,再次杀来。

    两军将士见此情景,无不骇然。

    马超抖擞精神,挺枪迎战。

    又斗三十余合,兀突骨突然奋威,举刀便向马超头顶劈来。

    这一刀势大力沉,带着呼啸风声。

    马超急闪,刀锋擦着盔缨而过,削落几缕红缨。

    马超趁势一枪刺向兀突骨心窝,只听“铛”的一声脆响。

    枪尖竟如刺中铁石,分毫不能入内。

    马超大惊失色:“此乃何妖术?”

    兀突骨狞笑一声,伸手便来夺枪。

    两人在马上争夺起来,马超虽力大,却不及兀突骨天生神力。

    只听“咔嚓”一声响,枪杆竟被拗断。

    两人各执半截,在马上乱打。

    司马懿在阵中见此情景,欲趁乱杀之,以报当日渭水截杀之仇。

    于是挥动令旗,呼道:

    “全军出击!”

    魏军鼓声大作,数万大军如潮水般涌来。

    李严见状,急令庞德、马岱:

    “两翼铁骑,出击!”

    顿时西凉军两翼铁骑如两把尖刀,横冲直撞,杀入魏军阵中。

    混战之中,兀突骨引一彪藤甲军奋勇冲杀。

    这些蛮兵个个身披藤甲,刀枪不入,手持利刀钢叉,凶悍异常。

    西凉兵以强弩射之,箭矢射到藤甲上纷纷落地。

    刀砍枪刺,亦不能入。

    而蛮兵兵器所到之处,西凉兵纷纷倒地。

    “此乃何物?竟刀箭不入!”

    庞德大惊,挥刀砍向一名藤甲兵,却只在那藤甲上留下一道白痕。

    那蛮兵反手一叉,险些刺中庞德咽喉。

    马岱见状,急令骑兵后撤,但为时已晚。

    蛮兵如潮水般涌来,西凉军阵脚大乱,被迫且战且退。

    金鼓声、喊杀声、马嘶声混作一团,战场上尘土飞扬,血光四溅。

    战至黄昏,西凉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守大营。

    马超清点兵马,折损近三成,不由得眉头紧锁。

    入夜,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马超卸去铠甲,露出肩头一道刀伤。

    李严亲自为他敷药包扎,帐中气氛凝重。

    “不想魏军军中还有如此彪悍之军。”

    马超长叹一声,“刀枪剑戟皆不能入,如之奈何?”

    李严沉吟片刻,道:

    “将军勿忧,此藤甲军虽勇,必有破解之法。”

    “为今之计,当先上报洛阳朝廷,请乞增派援兵。”

    “同时广派细作,探听此军来历弱点。”

    马超点头称是:

    “就依李将军之言。今夜便修书一封,快马送往洛阳。”

    说罢,他走到帐外,望着星空下魏军营寨的点点火光,心中暗道:

    “兀突骨……藤甲军……司马懿从何处寻来这等奇兵?”

    魏军成功胜了汉军一场,众将都来贺司马懿。

    司马懿却摇了摇头,说道:

    “兵者,诡道也。”

    “今日之胜,不过借南蛮之力,非我魏军真能敌西凉铁骑。”

    他抬眼望向南方,“汉军南征也不知情况如何,不过时值秋日。”

    “料汉军很快便能结束江南战事。”

    “待其回师,我军再无这般良机。”

    言外之意,司马懿原本定下的抢夺关中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说到底,如果司马懿不能第一时间抢占关中,等汉军主力从南方回来。

    那么魏军就是没有机会了。

    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太尉此言何意。

    此时邓艾上前抱拳:

    “太尉深谋远虑,末将愿闻其详。”

    司马懿目光扫过众将,沉声道:

    “今我军已渡渭水,切断关中与关西联系,此乃天赐良机。”

    他指向西方,吩咐道

    “士载,汝引一万精兵,即刻前往关西,尽迁其民入汉中。”

    “切记,行动要快,不可使马超察觉。”

    邓艾眼中精光一闪:

    “太尉是要抢夺人口?”

    “蜀地地狭民寡,得其地不如得其民。”

    司马懿嘴角微扬,“昔日先王迁关中、河南之民入蜀,方有今日蜀魏之盛。”

    “今我等效其故智,断齐汉根基,乃是上策、”

    众将闻言皆惊,王平迟疑道:

    “若马超察觉,带兵来赶,如之奈何?”

    司马懿轻笑:

    “故某将亲率大军与马超周旋,使其无暇西顾。”

    他转向邓艾,“此事关乎国运,务必三日内完成。”

    邓艾肃然领命:

    “末将定不负太尉所托!”

    当夜,邓艾率军悄然西去。

    与此同时,

    司马懿命人将缴获的西凉军旗帜插满营寨,又令兀突骨的藤甲军列阵于前,做出欲与马超决战的姿态。

    翌日黎明,战鼓震天。

    马超银甲白马,如一道闪电般冲至阵前,长枪直指魏军大营。

    “司马老贼,可敢与某一战!”

    司马懿立于辕门之上,羽扇轻摇:

    “孟起何必急躁?”

    “汝西凉铁骑虽勇,能破我藤甲军否?”

    话音未落,兀突骨已率三千藤甲军列阵而出。

    那些身着油浸藤甲的蛮兵,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光泽。

    马超怒极反笑:

    “区区南蛮,也敢挡我西凉雄师?”

    说罢挺枪直取兀突骨。

    两军顿时杀作一团。

    战至午时,西凉军竟未能占得半分便宜。

    那藤甲刀枪不入,箭矢难伤。

    马超麾下精骑虽勇,却如猛虎遇刺猬,无从下口。

    “将军,魏军有诈!”

    副将庞德策马至马超身侧,“我军伤亡已逾千人,却难撼其阵脚。”

    马超抹去脸上血污,眼中怒火更盛:

    “传令全军,轮番冲击,某不信这藤甲真无破绽!”

    如此鏖战三日,马超日日强攻,司马懿却始终以藤甲军相抗。

    魏军营寨前尸积如山,却始终未让西凉军前进一步。

    第四日黄昏,李严匆匆闯入中军大帐:

    “孟起,大事不好!”

    “细作来报,魏军一支偏师已劫掠关西数县,强迁百姓万余往汉中去了!”

    马超闻言,手中酒樽砰然坠地:

    “此言当真?”

    李严急道:

    “千真万确!那支魏军打着‘安民’旗号,实则如驱牛羊般押解百姓。”

    “沿途若有反抗者,当场格杀!”

    马超拍案而起,案几应声而裂:

    “司马老贼!竟使这等下作手段!”

    他转身取下架上银枪,“点齐兵马,某要亲自追击!”

    李严急忙拦住:

    “将军不可!”

    “此必是司马懿调虎离山之计。”

    “那老贼连日来只守不攻,分明是在拖延时间!”

    “让司马懿在我眼皮底下掳走关西百姓,某有何面目再见陛下?”

    马超怒目圆睁,“关西乃我西凉根基,若失人口,十年难复!”

    李严苦劝:

    “将军三思!”

    “斜谷道地势险要,若遇埋伏,必然受罪。”

    马超已披挂上马:

    “李凉州勿忧,某率轻骑追击,半日可至。”

    “司马懿主力在此,能有多少伏兵?”

    说罢不等李严再言,已率五千精骑绝尘而去。

    夜色如墨,马超率军疾行于斜谷狭道。

    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劈,月光仅能照见一线天光。

    “将军,前方道路渐窄,恐有埋伏。”

    庞德低声提醒。

    马超勒马环顾,忽见山崖上火光骤起。

    一声梆子响彻山谷,随即箭如雨下。

    “吾中计矣!”

    马超急令举盾,却听左右杀声震天。

    左边王平率无当飞军自峭壁攀援而下,右边张嶷领白耳精兵截断退路。

    “马孟起,太尉候君久矣!”

    王平大笑声中,滚木礌石已从高处倾泻而下。

    马超银枪舞作一团白光,格开数支箭矢,却见魏军已将自己团团围住。

    西凉骑兵在这狭谷中难以施展,顿时死伤惨重。

    “将军快走!”

    庞德率亲兵杀开血路。

    马超咬牙突围,肩上已中一箭。

    待冲出重围,五千精骑仅剩两千不足。

    黎明时分,残兵败将退回大营。

    李严见马超肩头染血,惊问其故。

    马超颓然坐地:

    “悔不听足下之言,致有此败。”

    他望向西方,眼中尽是痛色,“关西百姓,唉!”

    “陛下委我以守关中重任,今有此大败,吾何面目再见陛下,再见相爷!”

    ……

    与此同时,汉中道上,邓艾正督率军民前行。一老者踉跄跌倒,立即有魏军鞭打驱赶。

    “将军,这些百姓行走迟缓,恐难如期抵达汉中。”

    副将忧心道。

    邓艾冷眼旁观:

    “传令下去,凡掉队者,就地格杀。”

    “蜀地需要的是能耕战的壮丁,不是老弱病残。”

    邓艾也算是司马懿的半个弟子了,做事也学了司马懿的心狠手辣。

    对于魏国而言,他们的总人口没有汉人多。

    所以抢人口当然是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如果抢了留不住,那肯定也不能留给汉人。

    则是战略原则问题。

    是以魏国的立国方针决定的。

    远处山巅,司马懿遥望西方,对身旁司马孚说道:

    “马超勇而无谋,今番虽折些兵马,却换得蜀魏十年国运。”

    “待汉军南征回师,关中已非昔日之关中矣。”

    司马孚叹服:

    “兄长神算,非常人所能及。”

    “不过这般强迁人口,未来蜀地多不是本土之民,恐怕大家会没什么归属感。”

    “若当真遇着国难大事,恐蜀人也未必肯倾力相助。”

    司马懿淡然一笑: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昔日先王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方有今日基业。”

    他转身望向南方,目光深远。

    秋风掠过渭水,卷起满地枯叶。

    接下来,他们的对手只会更加强大。

    因为汉国有着强大的容错率。

    ……

    洛阳城内金风送爽,却吹不散未央宫中凝重的气氛。

    刘备端坐于皇位上,手中捧着那封来自关中的奏表,眉头紧锁。

    殿中文武分列两侧,皆屏息凝神,不敢妄言。

    自三兴汉室以来,这是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军事挫折。

    “马孟起上表请罪,自陈关中兵败之过。”

    刘备缓缓放下奏章,声音低沉。

    “司马懿老贼竟能在他眼皮底下迁走关西六郡百姓,实乃朕之失察。”

    李翊立于文官之首,闻言微微抬眼。

    “陛下,”李翊上前一步,拱手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

    “司马懿狡诈多谋,兼之我军主力皆在江南,马将军独力难支,此败非战之过也。”

    此前李翊曾建议刘备换人,刘备不听。

    如今兵败了,李翊又说这不是马超的错。

    这其实是在给刘备台阶下。

    刘备目光微动,微一颔首,顺着台阶问:

    “子玉此言,是在为孟起开脱?”

    “臣不敢。”

    李翊从容应答,“臣只是据实而言。”

    “关中地广人稀,司马懿以迁民为策,意在削弱我军根基。”

    “马将军虽勇冠三军,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此非其不能战,实乃形势使然耳。”

    殿中诸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庞统轻捋长须,补充道:

    “李相所言极是。”

    “司马懿此举,意在长远。”

    “关西百姓被迁,我军粮饷兵源皆受影响。”

    “此消彼长,不可不察。”

    刘备神色稍霁,叹道:

    “子玉当初劝朕勿使孟起独镇关中,朕未纳良言,致有今日之失。”

    他起身离座,竟向李翊拱手一礼。

    “朕悔不听卿言。”

    群臣见状,无不震动。

    李翊连忙跪伏于地:

    “陛下折煞微臣!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马将军忠勇无双,此番失利,实乃臣等谋划不周之过。”

    刘备扶起李翊,感慨道:

    “卿之高义,朕心甚慰。”

    随即转向众臣,“马超虽有失地之责,然念其多年征战之功,朕决定不予责罚。”

    “但调回洛阳听用。”

    “不足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

    这才明白,原来君臣二人又是在那里一唱一和。

    刘备不打算治马超的罪,既是因为喜欢他,也是因为这是自己的功勋老将。

    刘备不想打压老臣。

    既然,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发话了。

    众臣又岂会不识时务?

    于是齐声道:

    “陛下圣明!”

    待众人归位,李翊再次出列:

    “……陛下,臣有一虑。”

    “司马懿既得关西人口,必不会坐守汉中。”

    “以臣观之,今冬雪落之前,魏军恐将大举北犯。”

    刘备眉头一皱:

    “今冬?江南战事正酣,恐难速决。”

    “若两线作战,我大汉虽国力强盛,长久下去,恐也难吃得消。”

    “正是如此。”

    李翊神色凝重,“故臣请陛下早作决断,选派良将镇守西北,以防不测。”

    刘备环视殿中:

    “诸卿可有荐才?”

    一时间,殿中寂静。

    西北局势复杂,

    既要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劲敌,又要处理民族关系,非大才不能胜任。

    良久,李翊再次开口:

    “臣举一人,可当此重任。”

    “哦?”

    刘备目光炯炯,“卿欲举何人?”

    此时,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李翊身上。

    而得到李相爷保举的人,肯定是能力十分出众的。

    最为重要的是还有相爷的担保,那更加是名利、财力的双丰收。

    就在众人的注目下,李翊神色坚定,持笏出列。

    声音洪亮,朗声从嘴里吐出七个字:

    “交州刺史诸葛亮!”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3480/2837549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