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铁火年代(续一)
推荐阅读: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 吞噬星空之支取天赋 吞噬星空从酿酒宗师开始 斗罗,我的分身固拉多 重生印度当警察 人在大竹峰,开局休妻田灵儿! 斗破:我只是一个炼药师 聊天群:开局获得赛亚人血脉 金铲铲求生,只有我有海克斯强化 LOL:我职业打其他游戏不行?
8月18日,下午二时许,“捷运-5号”缓缓驶入分州港,这比预定到达的时间足足晚了两个多小时。
盖因,清晨六时,船只从东浦岛利固寨(今盐泉岛恒河镇)即将出发时,十数个移民或许是身体太过虚弱,也可能是晚上未能休息好,在排队上船时,竟然被挤得意外掉落水中。
其中,还有一名抱着孩童的妇人,一时间惊呼声不断,搞得码头上秩序顿时乱成一团。
虽然,十几名水手和岛上渔民快速地跳入水中救人,但还是造成了两人溺亡,以至于船只出发时间不得不延后了一个多小时。
好在,后面的行程一切顺利,安然抵达分州。
脸色苍白的刘耀在两名同伴的搀扶下,趴在船舷上,望着这座依山傍海的新兴城镇,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该死的,这趟行程终于结束了。
晕船的滋味可真特么的不好受!
举目远眺,发现这座小城似乎与他脑海中那般荒凉拓殖点的印象已完全不同。
港口的数道水泥栈桥延伸至深海,几艘运煤驳船正排队装货,黑亮的煤炭在输送带的卷带下,如瀑布般倾泻进船舱。
远处,几座砖砌的烟囱不断喷吐着滚滚浓烟,在午后的阳光下勾勒出一幅工业画卷的轮廓。
空气中也弥漫着煤炭燃烧的硫磺味,混合着海风的咸腥,竟有种奇特的生机。
“嚯,这分州可比我三年前来的时候要热闹多了!”刘耀拍了拍船舷,伸手指向港口西侧的一片建筑群,“瞧见没?那儿就是洗煤厂,专为我们广丰钢铁厂所用煤炭而建的,每日可洗煤一百二十多吨。”
“当然,这家工厂也不仅仅洗煤,也制作城市居民所需的煤球、煤饼,输往新华各个县镇。”
“那边……”说着,他又指向分州城的西南方,“那边应该是分州焦煤厂,据说去年才刚刚完成了扩建,日产焦炭在80-100吨,除了满足当地工业生产所需外,还通过海运大量输往广丰。”
“可以说,分州就是咱们新华国内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分州的煤化工产业,始于焦炭。
十五年前,广丰钢铁厂刚刚投产时,炼铁所用的还是木炭。
随着高炉规模扩大,以及对更高质量生铁的需求,发现木炭的热值不足、供应不稳,迫使新华科工部和矿业部寻找替代燃料。
而分州因煤炭储量丰富,埋藏浅,便第一时间落入新华决策委员会诸公的眼中。
1629年,分州拓殖点建立,成为始兴、广丰之后第三处据点,也是当时唯一远离核心本部的定居点。
次年四月,分州便往始兴港发送了第一船煤炭,此后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人力的持续投入,该地很快便成为新华最大的煤炭供应地。
位于分州城北郊的优质烟煤矿脉,其煤质低硫、高挥发分,是炼制焦炭的绝佳原料。
相应的,该地围绕丰富的煤矿资源,陆续建起了系列煤化工产业,有焦煤厂、干馏厂、煤焦油提炼厂、煤沥青厂、煤球制作厂等十余家重工企业。
焦煤厂,可以为广丰、分州两家钢铁厂提供源源不断的焦炭。
煤焦油提炼厂,可以从煤炭干馏当中稳定的提取煤焦油,能合成十几种化工染料,用于棉纺织和呢绒行业。
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经过蒸馏去除液体馏分以后的残余物就是煤沥青,沥青辅以碎石和矿渣,那就是最佳的铺路材料,较水泥路面更加平稳和柔性。
而煤球制作厂,则为国内的众多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取暖物资。
因为,此地聚集了大量的煤化工企业,故而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相应的,这使得分州煤矿对劳力的需求,也是极为旺盛。
分州周边及内陆数十公里范围内的土著原住民几乎都被“招揽”至矿场中,充当煤矿工人。
但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远不是两三千苦力就能满足的,使得当地政府和矿场将目光投向岛屿的北边以及东边的大陆,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加大劳工的“招揽”力度,以应对煤炭产能的逐年增加趋势。
在这个时期,采煤的方式通常是用铁镐、撬杆以及炸药爆破。
采掘工人在靠近地面煤层下凿一个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后用铁镐、撬杆或铁棍将煤块打碎。
对于较硬的煤块,则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转式转机钻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孔洞,然后往里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火药,进行小规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项极其艰辛而又枯燥的工作,分州煤矿也曾试图引进一些机械设备来辅助挖煤,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这种既耗费大量人力,又效率极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
但十多年过去了,这里的煤矿除了增加了些许辅助机械外,大部分采掘工作仍要依靠无数苦力进行人工采掘。
不过,近年来,技术日益成熟的蒸汽机却被迅速而广泛应用到煤矿的地面机械上,包括泵水、轨道运煤出矿和坑洞上下的提升作业。
这个时期,不论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煤炭被工人采掘出来后,最初都是通过一个个柳条筐或者木桶之类的盛具,用绳索吊装出矿。
后来,有些地方发明了木滑撬上运输,沿着矿内巷道进行拖拽。
甚至,还有的地方,采用矮种马或者驴子,背着一筐筐煤炭往来矿坑和地面。
而新华的矿场,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劳动力和减轻工作负荷,在十多年前便开始运用锻铁轻轨和绞盘将一节节满载煤炭的小型矿车输送到矿场外。
粗略估算,包括分州和合江在内的几座煤矿产量在去年已达五万七千多吨,在整个新洲大陆可谓一枝独秀(这个时期,英属北美领地仅有小规模的煤炭开采,用于取暖和手工业所需,产量仅数百吨,而西属美洲殖民领地则没有任何采煤活动)。
不过,这点产量比起同期英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伊丽莎白一世刚继任的16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就有20万吨。
到了17世纪40年代,这个数字便已达到了60万吨,是整个欧洲国家煤炭产量总和的3倍!
不过,考虑到新华的煤炭产业刚刚起步,而且人口规模也只有二十余万(不含土著原住民),这个产量也足以令人称道了。
但是,论钢铁产量的话,新华的数据倒也不那么寒碜,还是能跟英国比划两下。
截止去年为止,广丰、分州两家钢铁厂的钢铁产量达到三千六百多吨,较十年前增长了十七倍,几与英国持平。
其中钢的产量为两百五十多吨,广泛应用于武器制造(刀剑和火器)、战场护具(甲具)、工具和农具、建筑与船舶(钢钉、铰链等高强度材料)等诸多工业品方面。
“即便如此,决策委员会诸公和科工部的大人们对钢铁产量依旧很是不满足呀!”
分州矿物局负责人丁淮楚闻知刘耀一行人抵达港口码头后,很快便带着数名官员和分州钢铁厂人员赶来迎接。
稍事寒暄后,众人上了马车往城中行去。
在车上,丁怀楚简单介绍了一下目前分州钢铁厂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为改扩建所做的各项筹备事宜。
在聊及国内钢铁产能时,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凝重之色。
“按照科工部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纲要,我们新华的生铁要在五年后年产量达到一万五千吨,钢要一千吨,相当于要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增加四倍之多。说实话,这个任务目标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不仅上游铁矿石原料供应上必须保持大幅增长,而且与之相应的煤炭采掘、焦炭炼制和钢铁产能都要与之同步扩充。而建立仅一年时间的分州钢铁厂,将要充当其中最大的增量作用。”
“可是,这座钢铁厂目前还缺乏足够多的技术人员,各项设备运转也在处于磨合状态,去年生铁产量才九百吨,这得翻多少倍才能达到规划要求?所以,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产量,还是颇具挑战性。”
“刘总工此番到来恰逢其时,对于我们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呀!”
“哪里,哪里!”刘耀连连摆手,自谦地说道:“我们受科工部所命,广丰钢铁厂严令,此次来分州必将竭尽所能,助力分州钢铁厂厘清作业流程,优化生产方式,在最短时间里将产能大幅提上去,为我新华钢铁事业的大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如此,有劳刘总工了。”丁怀楚微微颔首,轻抚着马车窗框上的铁制铆钉:“刘总工可曾想过,为何朝廷对钢铁如此重视?这小小一块铁锭,看似不起眼,实则关乎我新华国运啊!”
“委员会诸公尝言,钢铁之于工业发展,正如粮食之于我们人类生存,它是支撑我新华工业文明的基础材料。所以,对于钢铁产能的扩充,我们当以最高政治任务来完成,断不能轻忽。”
“督办说得是。”刘耀附和道:“昔年,在大明做匠人时,各项器物和工具,大多为木制,附以少量铁料,即便是那耕田的江东犁(即曲辕犁)除了刀口为精铁外,大部装置皆为木料所制。”
“今观我新华境内,各行各业,诸多工具器械,多为铁制,所耗铁料自然是无以计数。更不消说,近年来国中大量机器、设备、模具全部改为通体镔铁,这就使得我新华用铁逐年增多。”
“正是此理!”丁怀楚点头说道:“需知,钢铁之用,首在军工。那些刀剑长矛自是不消说,单论火炮,耗铁极甚,即便轻型陆战火炮,便有三四百公斤,若是一口气造上千百门,那足足耗铁……三百多吨!”
“一艘战舰,加上炮位、紧固以及锚链索具,便需要铁料数十吨之多,十艘、百艘,那便要用铁百吨、千吨之多。若无足够钢铁,那我新华如何抵御外夷坚船利炮?”
“对了,还有那铺在地上的铁轨,也是耗铁蘼甚。”刘耀笑着说道:“除此之外,我们钢铁厂所用鼓风炉、蒸汽机、轧铁机、锻锤、绞盘、载具,无一不用铁料而制。”
“呵呵……”丁怀楚轻笑两声:“据闻,新华重工和第一造船厂正在研制以锻铁为肋、木料为壳的新型船只。届时,这造船业怕是又将成为我新华的主要吃铁大户了。”
马车驶过一道石板桥,桥面传来沉闷的隆隆声,随即便进入了分州城。
丁怀楚望向窗外熙攘的街道:“民生用铁之需更不可小觑。如今各地城镇铺设的下水管、新建的厂房钢梁、码头蒸汽吊机,哪样离得开钢铁?”
“就说这分州城,七八年前还多为木屋茅舍,如今,砖混水泥建筑已成主流,其中一些宏大设施的关键部位还添加了不少铁料于其中,这进一步加大了对钢铁的需求量。”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机器制造。”刘耀轻声说道:“蒸汽机、纺织机械、矿山卷扬机、重工锻锤,这些才是真正改变国力的根本。听闻,科工部正在竭力完善蒸汽轮船的应用,一旦正式投入使用,单是一套套蒸汽驱动设备就要耗费不少铁料。”
“所以,我新华朝堂才如此重视钢铁产能啊!”丁怀楚感叹道:“钢铁就是咱们新华工业的筋骨。没有足够的钢铁产能,什么机器制造、军工发展都是空谈。此番,你等铁厂资深大匠的到来,必能促成分州铁厂的产能再上几个台阶。”
一行四辆马车在分州矿务局的青砖楼前停下,丁淮楚搀着刘耀下车时,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坳:“那里在建一座新的焦煤窑,采用最新的焖烧法,出的焦炭热值会提高百分之十左右。等分州铁厂的新炼钢炉开了,咱们就能多炼出大量优质钢材了。”
刘耀望着那处山坳里升起的几道烟柱,忽然觉得那些看似遥远的数字——一万五千吨生铁、一千吨钢--或许并不只是规划纲要上的墨迹。
一阵海风吹来,隐隐听到蒸汽笛声、锻锤声、机器轰鸣声,像无数只手,把这些数字一点点敲打成沉甸甸的铁锭。
——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220/2837543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