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风起北美1625 > 第442章 沃土(一)

第442章 沃土(一)


九月的金沙河(今弗雷泽河),晨雾如乳,在广袤的冲积平原上缓缓流淌。

    镇江县宁津乡(今温哥华三角洲市镇)的麦田已褪去青翠,翻涌成一片金黄色的滚浪。

    沉甸甸的麦穗低垂着脑袋,在微凉的秋风里沙沙作响,仿佛在絮语着这片土地的丰饶。

    这个时节,新华各地已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尽皆农人繁忙的身影。

    镇江县副县长雷震生骑马奔驰在乡间土路上,两侧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除了如浪翻滚的小麦,还有金灿灿的大豆、整齐挺拔的玉米,看着格外让人心情舒畅。

    新华农机制造的马拉收割机正在两匹马的拖拽下,以一种平稳而又和缓的速度向前推进,被刀片切割后的秸秆整齐地倒伏在农田里。

    跟在后面的农人们则迅速地将秸秆收拢在一起,捆扎成一把把的麦束,等待车辆的转运。

    一群群放了秋收假的孩子也在田间穿梭,帮着父母做着力所能及的农活。

    甚至一些半大少年,架着一辆辆牛车或马车,将一捆捆麦束搬运上车,然后小心的地往麦场而去。

    在晒谷场上,男人们安装好畜力脱粒机,彼此默契地将一捆捆麦束送入投料口,继而卷出一粒粒饱满的麦粒。

    一些背着婴儿的妇人则挎着篮子,带着食物和水,为辛苦秋收的男人补充能量。

    偶尔,背篓里的婴儿为嘈杂声惊醒,哇哇的啼哭声震动了整个田野。

    丰收的九月,一切都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让人陶醉。

    看到这番景象,雷震生不禁心情大好,满目金黄,意味着今秋丰收在即。

    河汉交错的金沙河三角洲,在河水裹挟着上游的腐殖质,于此沉积出油亮的黑泥,经过经年累月的堆积,成就了这一片沃土。

    这是金沙河馈赠的礼物,指节深的淤泥能攥出膏脂般的浆水。

    在排出积水,抽干淤积沼泽后,无需堆肥,便是一块块上好的良田。

    再加上一群勤劳苦干的东方移民,这片沃野想不丰收都很难!

    “全乡九个村屯,三万二千多亩地,丰收已成定局。”宁津乡乡长梁守业蹲在田埂上,抓了几棵麦穗,在手心里搓出一把麦粒,“估摸着,收成会比去年多三四成,当能超额完成县里所定下的增产目标。”

    “都是好地呀!”当阳屯的村长徐二福则从田埂上抓了一把泥土,“这河口的地,插根扁担都能发芽!”

    “哈哈……”雷震生大笑起来,伸手点了点徐二福,“既是好地,明年的粮食产量可能在今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三成?”

    “大人,只要给俺多拨些移民过来,哪怕只有二三十口,俺们当阳屯便就多开出三四百亩地。如此,加上今年的生地转为熟地,总体上增产三成想来也是可实现的。”

    “好,那我便向上头给你讨来二三十个移民。”雷震生当即承诺道:“若是明年未能实现增产百分之三十,那我可就要来打你板子了!”

    “呃……”徐二福怔了一下,随即重重地点头应诺道:“便如大人所言,若未能完成今日夸下的海口,便任由大人处置。俺还不信了,这肥沃田地,好生侍弄下来不会给俺们一个好结果?”

    “确实好地呀!”雷震生眯眼望向视线尽头的河岔滩涂,暗地里赞叹一声。

    金沙河数百上千年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如今已被新华人开掘成棋盘般的圩田。

    河水携带而来的腐殖泥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滋养着土地,连田埂、水渠边的野篙都长得有半人高。

    几个稚龄孩童正用竹篮捞取河沟里的蚬子和小鱼,淤泥中肥美的蚌壳随处可见。

    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处,连鱼虾都比别处丰腴三分。

    打谷场上的石碾滚动不停,连枷声也如雨点般密集。

    新脱粒的小麦铺满场坝,在秋阳下蒸腾出醉人的甜香。

    更远处的河滩上,成群的野鸭正啄食散落鱼虾,间或飞来三五只落在田间,不停点头叨着遗落的麦粒,农人走来,激得它们又扑棱着翅膀奔向河岸。

    “其实,你们要增加丁口,多辟田地,也不要一味指望上头给你们分来移民。”雷震生将目光收了回来,看着几名下属,“你们要想办法去试着归化更多的部落土著,将其纳为辖下之民,然后加以教化训导,多少也能增加几分民力。”

    “大人,话虽如此,但归化驯服土著可不是三五天就能做到的。”梁守业苦笑道:“除了语言不通,还有他们惯有的习俗和传统,短时间里根本无法将其转化为辖下之民。”

    徐二福蹲在田埂上搓着麦粒,眉头拧成疙瘩:“老梁说得没错,那些土人根本没法招揽。前几日子试着请他们来帮着割麦子,给粮食当工钱,可没干两天就跑了。说蹲在田里腰酸背痛,辛苦得紧,远不如撒网捞鱼自在,还嫌脱粒机吵得头疼。”

    “即使困难,那也要去做,不能放任这些土人游离于我们新华地方治理之外。”雷震生正色道:“虽然,我新华每年移民规模不断增长,但需要拓殖开发的重点地区仍有许多,根本不敷足用。”

    “数月前,中枢政府又通过了‘南进计划’,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移民配额的争夺。若非我们金川地区依托金矿开采和农业大开发战略,怕是还无法争取到现如今的移民额度。”

    “可是,地方要发展,生产要扩大,就不能缺了人。那些部落土人虽然桀骜难驯,文化习俗也格格不入,但却不能听之任之。除了施以文明教化之力外,还要用武力威慑加经济诱惑,双管齐下。”

    “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便那些招纳的土著再怎么愚笨不堪,但总比牛马牲口强出不少吧?可以驱使他们伐木、烧荒、铺路,乃至修建水利,怎么着都能对地方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大人说得是,我们下来会用点心尽可能地多招纳一些部落土人。”梁守业无奈地应道。

    说实话,他压根就看不上那些土人,觉得无甚大用。

    在他们新华人到来之前,这些土人依赖鲑鱼捕捞、贝类采集和林中狩猎为生,为了一口吃的,有时还会进行季节性迁徙,似乎没什么定性。

    想要让他们转变为农业定居模式,怕是会花费不少力气。

    据说,启明岛本部那边,花了十多年的功夫,也不过将沿海十余公里范围内的部落土著完成有限的归化。

    即便如此,那些归化土人与移民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想要将新华境内的土人彻底消化吸收,估摸着最少要两三代人方能有所成效。

    “要不这样子。”雷震生蹲在地上,捡起几块土疙瘩,摆在田埂上,“可以试着在你们宁津乡设几个‘归化点’,盖几栋木屋或者土坯房,让那些愿意来的土著住进来。白天带着他们一起劳作,指导如何耕田种地,晚上开个夜校教汉话。学会了,就给他们发种子和农具,跟着你们一起屯田耕作。”

    徐二福在旁咂舌:“这得消耗多少粮食?万一没教几天又跑了呢?”

    “总能留下几个吧。”雷震生笑着摇摇头,“我觉得吧,只要是人,总有想要过好日子的心思。你说说他们,就靠猎几张皮子,打几十条鱼,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得让他们知道,只有跟着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才能让日子好起来。”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童的惊呼声,几个半大孩子追着受惊的野鸭跑向河汊,惊起芦苇丛里一群水鸟。

    雷震生望着那片晃动的芦苇,轻声道:“地方拓殖垦荒急不得,但也慢不得。这片膏腴之地要养更多人,总得让金沙河两岸的人,都认同一日三餐从田里来的日子。”

    秋风卷着麦浪拍过田埂,脱粒机的轰鸣里,似乎已藏着未来的喧嚣。

——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220/2837543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