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天子宁有种 > 第175章 人才难得

第175章 人才难得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李奕刚踏入皇城,便被宣徽院的差役匆匆请去议事。

    他踏入衙署时,案上的茶还冒着热气,向训和王朴已经就座,但却没有看到韩通的身影。

    对此,李奕倒是见怪不怪。

    韩通负责具体的工程事宜,最近几乎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副呕心沥血也要办好差事,以报答皇帝提拔之恩的架势。

    平日里若没有太过紧要的事,向训和王朴也不会去通知他,所以很难能在皇城内见到韩通。

    相比之下,李奕是大会小会都要参加,只要有奏报和消息传到东京,向训和王朴必定会遣人请他来议事。

    但其实说是议事,实际更像是来旁听的,李奕也很少会干预具体的决策。

    他心里很明白,留守的四个人里面,自己的年纪和资历最浅,之所以能得到点检殿前司和副巡检的差事,很大一部分源于皇帝姻亲的身份。

    皇帝带走了大半个朝廷的人员,就连李重进和张永德也全都跟着出征,东京剩下的文臣大将之中,唯有李奕算是皇帝的“自家人”。

    向训和王朴事事都让李奕到场,也算是侧面的让他代表皇帝监督,以防给外人留下什么口实。

    如他二人这般能坐上高位,并被皇帝所倚重的人物,个个都是人精似的,自有一套为人处事的智慧。

    李奕虽看上去很年轻,但毕竟活了两辈子,加起来也有四五十年,很多事情一琢磨也就明白了。

    待他坐下之后,向训率先开口道:“京兆府传来奏报,永兴军节度刘词病逝。”

    “这……”李奕闻言一怔。

    他跟刘词没打过交道,只在去年攻打北汉时,跟在皇帝身边见过对方几次。

    李奕在脑中努力回想了一下,终于想起了几分关于刘词的印象。

    那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将,须发半白却腰板笔直,走路时铁甲铿锵,步履生风,仿佛岁月在他身上只留下痕迹,却未能磨去半分锐气。

    虽然已经是年逾六十的人了,但浑身充斥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头。

    而且刘词作为武将,也很有职业操守,于后梁时期从军于魏博节度使杨师厚麾下,历经五朝五代都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

    特别是在去年的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二人临阵脱逃,残兵败将一路劫掠刘词所率后军的辎重,甚至还撺掇刘词不要去支援前方战事。

    刘词不仅没有听从,还阻止了逃兵们的劫掠,并且及时率领后军赶赴战场,否则高平之战很难取得那般大的战果。

    世宗柴荣也对刘词的功劳高度认可,战后改授其为永兴军节度使,加兼侍中、行京兆尹,可谓荣宠至极。

    然而不过一年时间,这人却说没就没了……昨日尚能在沙场叱咤的老将,今日便已化作一纸冰冷的讣告。

    人生在世常不满百,确实如晨露般短暂,纵使再如何不服老、不认命,终究抵不过无常二字。

    向训大概也抱有相似的感慨,只听他轻叹一声道:“折节帅才刚病逝不久,如今刘节帅也……宿朝累功的大将,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二字。”

    堂内一时沉寂,唯有炭火偶尔爆出细微的噼啪声。

    过了片刻,王朴轻咳一声,开口打破了沉寂:“京兆府送来的奏报里,还附了刘词临终前的举荐……”

    李奕闻言眉梢微动,暗忖这些沙场老将从哪学来的毛病,怎么都喜欢在临死前向朝廷举荐人才?

    但想是这么想,他也并未多嘴。

    反正这种事自己听着就行,只要不问到自己头上,自己就不该多管闲事。

    “刘词此番举荐了三人。”王朴捋着胡须继续道,“赵普、楚昭辅、王仁赡……”

    话音未落,李奕正端起茶盏的手微微一倾,青瓷盖碗碰出清脆的声响,几滴茶水顿时溅到了衣袖上。

    眼见两人将目光投向自己,他不动声色地将茶盏放回案几:“一时没拿稳,险些掉了。”

    说罢,李奕轻笑着整了整袖口,借着动作掩饰细微的失态。

    但他心里却已转过数个念头——若是单独出现赵普这个名字,或许还有重名重姓的可能。

    不过既然是和楚昭辅、王仁赡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莫非是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那这就有意思了……李奕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

    据史料记载,赵普和赵匡义在陈桥兵变中,为赵匡胤献策献计出了大力。

    不过后世的学者分析,这个说法中关于赵匡义的部分存疑。

    当时“驴车战神”才不过十几岁,而且蒙父兄的荫蔽,在禁军中补了个下级军职。

    赵匡胤率军“抵御契丹”之时,赵匡义是否跟在军中,还是留在东京侍奉老母,都是不能确定的事。

    很有可能是这货给自己脸上贴金,继位后瞎编乱造了一通——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除了少数的当事人,谁能知道其中的内情?

    更别说赵二还自称在征淮南时也亲身参与,并在战场上射死无数南唐军,其后又参与后周攻辽河北之战,也立下了什么狗屁功劳。

    某些史书记载或赵二自述的他在后周时期文武兼备的事情都不可靠。

    难免有吹牛自夸的成分……当然这些倒是其次。

    但关于赵普深度参与陈桥兵变的事,应当不是作假的,从后来他仅以霸府幕僚的身份,一年时间就升任枢密副使便能看出端倪。

    李奕正思索间,耳边响起王朴的声音:“李都使莫非听说过这三人?”

    他闻声抬头,正对上王朴那双深陷的眼眸,岁月在眼睑下刻出的青黑阴影,非但不显疲态,反倒衬得那目光愈发锐利。

    好在李奕倒也习惯了王朴的作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反而轻笑一声道:“确实听过这三人的名号……先前下官领军从秦、凤回来时,途径永兴军的辖地。”

    “刘节帅特意派了幕僚从事到驿站犒劳军队,我便跟那位幕僚闲聊了几句,倒是从他口中知晓了刘节帅麾下的干员,以这三人颇有些本事。”

    “不过下官当时未曾放在心上,现在突然听到王公提及,才刚刚想起来这事……”

    李奕并没有选择否认,而是现编了一个借口。

    不过说编的也并非完全准确,因为他的话里是九成真……刘词派人劳军是真,李奕和幕僚闲谈也是真,但却没有提到过赵普三人。

    王朴没再多问,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案几,思量一阵过后,沉吟道:“那三人中唯有王仁瞻是个牙校,另二人既非军职,亦非科举应试出身……如今朝中清要之职鲜有空缺,倒是不太好安排。”

    说到这,他似乎想到什么,忽然抬眸看向李奕:“李都使虽已遥领昭义军节度使,却还未曾建置幕府僚佐,不如暂且将三人辟召麾下,待日后再做商议?”

    李奕心头一跳,茶盏险些脱手。他万万没想到,王朴竟要将这三人塞给自己。

    不过依照规制来说,这年头只要被封了节度使,就等于有了开府建节的权力,哪怕只是遥领虚衔,也可以招募属于自己的吏员班底。

    毕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外放实任,虚实转换也只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作为一方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手下养一帮僚佐从事实属正常。

    反正也不占朝廷的编制,节度使自己掏钱发俸而已。

    所以王朴的这个提议倒是不算离谱……只是李奕不确定这是王朴随口一说,还是带有什么更深层的意思。

    “此事不妥吧?”李奕顿了顿,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借机观察王朴神色,“刘节帅临终举荐,必是寄予厚望。若将此三人仅置为幕僚……难免有些屈才了吧?”

    谁知王朴抚须一笑,浑不在意道:“这三人本就是幕僚佐吏出身,如今归入李都使帐下,也算是各得其所。以陛下对李都使的圣眷,他三人跟着李都使,倒是更好的出路,何来屈才之说?”

    “既全了刘词的情分,又能观其才干,到时李都使自然心中有数。若三人真有出众的才能,再向陛下荐举委以重任也不迟。”

    话音落下,一直旁听没有插嘴的向训,突然轻笑道:“对那三人来说,倒是找了个好出路,原本籍籍无名之辈,投了李都使的麾下,日后乃是大有可为啊!”

    他这话带有半开玩笑的意思,但真要说起来,确实没什么错。

    不管历史上赵普、楚昭辅、王仁瞻有多大名气,但起码在后周时期此三人根本上不了台面。

    而李奕现如今身居禁军显职,又是皇帝的姻亲妹夫,能在他手下谋个差事,对于未来的升迁自然大有助益。

    这年头不怕没本事,就怕跟错人。

    说句不好听的,若非折从阮和刘词的举荐,李处耘、赵普等人谁知道是什么阿猫阿狗?

    更别说能被在座这三位大周的文武重臣拿出来讨论安排……否则就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二位所言极是。”

    窗外竹影婆娑,漏进几缕朝阳,正映在李奕若有所思的面容上。

    “刘节帅临终所托,终究要有个交代。暂时让那三人在我麾下历练一番,反倒比贸然委以职司更为妥当。”

    他嘴上说的淡然,实则心里却乐开了花。

    不管后世对赵普有什么评价,但此人肯定不是徒有虚名。李奕现在身边不缺武夫大老粗,唯一缺的就是熟知书文杂事的干吏,正好收了赵普为己所用。

    至于楚昭辅和王仁瞻二人,虽然历史上名气不如赵普,但也是有名有姓的人物,想来是有几分本事的。

    正所谓人才多多益善,能借机壮大自己的班底,丰满自己的羽翼,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三人又讨论了一番其余的事宜,李奕秉承着少说话多做事的态度,基本不过多的发表什么意见。

    不过多数时候都是王朴提出建议,李奕和向训只管点头同意就行。

    毕竟术业有专攻,处理具体的事情方面,王朴显然经验更丰富,二人也没必要跟他对着干。

    一个时辰后,王朴要去处理开封府衙的案牍,率先离开了宣徽院的衙署。

    目送着王朴离开,向训轻笑道:“王常侍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既不得罪人,又全了体面。”

    他转头看向李奕,眼中闪过一丝玩味,“贤弟可知王常侍为何要把那三人塞给你?”

    “哦?”李奕闻言,眉头微挑,“还请向兄解惑。”

    他心知向训明面上对王朴很尊重,作为留守很多时候都以对方这个副留守的意见为主,但心底深处肯定是有不爽的,因为王朴的性子很多时候确实不讨人喜欢。

    但一来王朴很有能力,二来对方也是皇帝倚重的近臣,向训是个很有分寸的人,虽是武夫却没有跋扈的做派,为人处事颇为圆滑世故,他能容忍王朴的行事风格。

    正因如此,李奕不觉得向训提这一嘴是想要背后说王朴的坏话。

    向训继续道:“刘节帅深受陛下信重,如今病逝于京兆府,临终前举荐人才,这个面子自然要给。”

    “但朝中可没那么多闲职可封,却又不好随意打发了,寒了人心……不过以贤弟的身份,交予你麾下,倒是不比从事于刘节帅要差,甚至还是更好的出路。”

    “至于怎么处置安排,那就留给贤弟操心喽!”

    啊这……王朴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听了向训的一番打趣,李奕顿时恍然大悟,难怪先前觉得王朴把人塞给自己有些奇怪。

    这么一想就能说得通了,怕是先前安排李处耘,王朴之所以问自己的意见,也是如此打算的。

    说来也是,自己是皇帝的姻亲,人员的安排有自己参与其中,就算到时候是不堪用的废物,起码可以多一个人分担责任。

    虽说皇帝未必会因这等事追责,但多了一份保险不是。

    而把赵普三人甩给自己,既不占用朝廷的编制,又很体面的做出了安排,确实是借助了自己外戚的身份便利。

    就好比议事非要拉李奕到场一样,这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

    反倒是李奕自己把事情想复杂了,先入为主的认为李处耘、赵普等人是历史上的名人,王朴把人和自己扯上关系,或许是有什么深意。

    但实际上,现如今的李处耘、赵普几人,根本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王朴哪有功夫去管他们如何如何?

    三个人随口几句话就安排了他们的前程……甭管你是未来的宰相也好,还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也罢。

    不过李奕倒是捡了便宜,白送上门三个可用的人才。

    “王公也是为公事考虑。”李奕嘴角浮现一丝笑意,“刘节帅临终所托,我自当尽心安排。人才难得,总要给个机会试试斤两。”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102/2837570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