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金融投机客
推荐阅读:释天武向你分享了磁场转动 斗罗:好处我来,副作用你扛 废土:我的物品无限升级 从漫画编辑开始 修仙,我能穿越异世界 影视:从大奉打更人开始 人快老死,我觉醒了长生命格 人在东京,抽卡化身大妖魔 我活一天就变强一点 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
“老板,就是这幅地皮,原业主开价7港币每平方尺,总计面积15.2万平方尺,我觉得如果我们开发五层的公寓,将有大量的收租面积。”
在北角临海的地方,严宽为陈光良介绍起来。
陈光良一边听,一边思考。
这幅在炮台山附近、北角电厂附近的英皇道地皮,距离市区又比其它北角地皮近,无疑是比较适合开发公寓,后续租给来香港避难的内地有钱人。
最近,长江地产在西环、湾仔、铜锣湾、北角、油尖旺地区,大量的购买破旧物业、地皮,都是准备建唐楼和公寓。
“嗯,建公寓确实适合,就叫做海国公寓。”
严宽等人也是有点怀疑——老板突然斥资上千万港币投资地产,建那么多公寓和住宅,万一没人租赁怎么办?
现在香港确实很多人没地方住,但那些都是穷人,他们有房子也不可能免费给住的。
只不过出于老板对每一次形势的预判准确,他们倒是没有提出过反对意见,更何况反对也无效。
“嗯,西环、上环那边的住宅风格是粤式骑楼,所以我们买到地皮和旧楼,依旧建同样风格的建筑;湾仔、铜锣湾、北角,则适合建公寓;油尖旺等九龙地区,则更多的是唐楼。”
陈光良自然也知道这些,他对香港地产也比较精通,这个年代建筑审核不算严格,但规定不能超过五层。
“建筑方面,你们要拿出新的设计,适应人们逐渐对生活追求的品质需求,抓质量、抓效率。”
“好的,我们不仅从沪市招揽建筑人材,也从本地招揽了人才加盟,现在公司已经四十多人,重回我们当初沪市地产领导者的气势。”
陈光良拍拍严宽的肩膀,这是对往昔的地产辉煌的一种回忆。
这一次,他至少要购买能建700幢建筑的地皮,相当于至少需要100万平方尺以上,仅地皮费就需要投资1000万港币以上,即250万美金以上。
还有建筑费,仅前面的300多幢唐楼,就需要重建和维修资金200万;而剩下的700幢楼(公寓折合多少幢楼)的建筑费,怕是至少1400万港币,即350万美金。
当然,这些费用是陆续投入的,一部分是采取‘以租养建’的模式,而且建筑部分是持续到1950年的计划。
不过一旦完成这个目标,陈光良就是香港的‘收租大王’,当然现在也是。届时仅长江地产就可以提供5000层楼,差不多三四万人的入住。
“明年争取建一批住宅物业起来”
“没问题,明年至少能建好800套住宅。”
“嗯”
其实,长江地产虽然抓质量,但却对建筑材料讲究30年保质期即可。
这一点是所有人有些没想明白,只有陈光良知道,再过十年,就放开建筑高度,那这些房子还不是要陆续拆卸,然后建成一幢幢高层。
以陈光良现在打下的基础,将来基本可以采取‘五分出租五分售’、‘捂地皮’等,因为底蕴太雄厚了。
月底,第一批‘圆珠笔’2000只,在香港和沪市的百货商场,开始销售。
在此之前,环球贸易实际上已经取得美国圆珠笔的远东经销权,也就意味着像永安、先施这样的百货公司,以及其它商店,都不可能再进到同样品牌的圆珠笔。
永安百货在日占时期,甚至也在营业,正应为如此,还有郭家的人被抓到监狱,最后远遁海外。
至于香港在审判‘日伪’方面,就非常的宽松,凡是受日本逼迫、而没有残害百姓的华人,都基本不予追究。因为港府的意思是,日本占领期间,很多华人是因为需要‘维持华人生活和秩序’而被迫做日本的‘官员’。
就比如在日军占领香港后,便采用“以华制华”的策略,招抚当时仍留在香港的华人领袖,达至稳定人心。身为华人领袖的周寿臣别无他选的情况下,与罗旭和、罗文锦、邓肇坚等人在日军指示下成立“香港善后处理委员会”,处理粮食、治安等问题。如今,香港政府也没有追究责任,并继续信任周寿臣做官。
德辅道西,永安商场。
一名‘原子笔’推销员,正在向大家展示。
“这是第一支能在水下书写的笔,该圆珠笔使用了一颗小的圆珠,将浓度很大的明胶型墨水释放到纸上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写。”
“美国今年才生产出来的高科技,取名来自轰炸日本的原子弹,所以叫做原子笔。”
显然,这里面有杜撰的成分,美国人可没有取名‘原子笔’,更没有那原子弹取名的意思。
但这样一说,华人精英们瞬间来了兴趣。
“多少一只?”
“320港币,价格虽然有些贵,但它绝对值这个价格,因为它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买一只”
都不用太费力的推销,这个年代的美国货,基本都是畅销品。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原子笔’在香港和沪市成为畅销品,环球贸易一看形势,马上订购第二批。
是和杰克合作的,但杰克只是负责美国的采购,以及美国港口的发货,他赚4美元一支,而进货价是8.5美元(美国零售价是10美元)。
抛开运输费、零售商的利润,环球贸易一只‘原子笔’至少还有40美元的利润。
暴利!
环球贸易的‘一炮而红’,也引起香港贸易界的瞩目。
不过这种小商品,怡和、太古之类的洋行,倒不至于过多关注;反倒是华资的利丰行、大昌贸易,倍加关注。
利丰行,创办于1906年,是当时华夏第一家对外贸易的华资商行,创办人是冯柏燎和李道明,其中冯氏占股51%。早期,利丰行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因为冯结识一名美国人,然后一直在利丰购买华夏商品——鞭炮、烟花、竹器、藤器等。
抗战前夕,冯氏有感于局势的变化,遂派三子从广州前往香港,在皇后大道9号建立利丰分行,随后为利丰行在香港购入第一个物业——干诺道18~20号。
如今利丰的股权全部落入冯氏手里,而冯氏也进入第二代,由冯慕英、冯汉柱兄弟同时担任董事长。
干诺道18~20号,利丰行。
冯汉柱有些震惊的说道:“大哥,你知道这个原子笔的利润嘛?”
冯慕英说道:“应该利润很高,毕竟卖320港币一支。所以老三,它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老三负责海外,他负责内地,香港自然是两人同时负责,共同精英利丰行。
冯汉柱说道:“美国零售价只需要10美元,也就是40港币环球贸易至少能赚120港币一支。”
冯慕英震惊了,这TMD太赚钱了。
他忍不住感叹的说道:“若是我们有这个原子笔的贸易,仅此一项,就足以让我们利丰行发展上一个台阶。”
冯汉柱失望的说道:“我已经向美国方面咨询过,已经有一名美国人拿下远东的‘雷诺牌圆珠笔’的代理权,看来应该是环球贸易的合伙人。而这种产品,目前只有雷诺公司可以生产。”
冯慕英大失所望,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他说道:“太可惜了”
相比较环球航运的财大气粗(有银行支持),利丰行若是得到这个产品的代理,那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可惜,他们晚了一步。
这一天,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梁銶琚、何添等人聚在恒生银号的会议室。
他们在战后,也是第一时间从奥门回到香港,重整银号业务。
梁銶琚率先说道:“这次邀请大家来,是想针对最近原子笔在香港大卖,环球贸易一炮而红的事情,来讨论讨论,我们要不要再组建一家贸易行。”
他出身银号世家,加入恒生银号后,他坐镇广州湾,利用自己多年经营银号的经验,调度钱银支持‘合成行(也是恒生元老成立的贸易行)’发展,将南方的海味、食米、白糖、木材、药材及工业产品运往北方和大西南,又将北方的大豆、药材等土特产运往南方,并出口南洋和北美。
银号、贸易行,本来就是绝配的产业。
何善衡当即说道:“不用看原子笔畅销,我也有此意。欧美国家急于对华贸易,香港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且香港物资短缺,我建议我们开始倚重香港,再组建一家贸易行。”
梁植伟业说道:“确实,凭借我们多年来的经验,香港日后必定会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运输枢纽,因为沪市的租界已经不再,各方面的优势也不在了。”
对于成立贸易行,大家一致同意,毕竟以前也是做过的。
老大林炳炎说道:“既然如此,那善衡担任董事长、植伟担任副董事长、銶琚担任董事总经理,大家都先同时兼着恒生银号和贸易行。”
他年龄比其他人大一些,精力已经不够。
谈起来,林炳炎还是何善衡的‘引路人’。
随即大家还是难免谈及环球贸易,毕竟这可是‘不可忽视’的贸易代表。
梁植伟说道:“环球贸易有环球两个字,人家确实有点实力,兼具航运、银行、贸易行,其老板陈光良更是华商领袖,只是不知道为何如此重视香港?”
何善衡思考一下说道:“香港毕竟粤籍人口多,我们做生意也有一些优势,大家各做各的,最后胜出的人一定是我们。就好比我们粤籍商人在沪市,总是做不过沪籍商人一样,这各方面因素都有,所以我们只需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
“好,善衡说的对,大家用心做便是。”老大林炳炎开口道:“另外,我们恒生银号在香港金银贸易场,要发挥更大的话语权。我有预感,内地法币不稳,一定有不少人会将资产转移至香港,那么黄金就非常重要起来。”
何善衡无疑是他最信任的‘徒弟’,能力也是众人最好的,所以恒生灵魂人物林炳炎,大力支持何善衡。
何善衡也知道黄金的重要性,说道:“好”
银号和银行的业务,相当于一个是传统的野,一个是现代化的正,银号可以直接介入炒黄金、炒外汇等,而银行只能以其它形势来规避。
另外一边,陈光良得知‘原子笔’在沪港畅销,也是比较高兴的。
虽然这一笔生意它赚不了多少钱,至少对陈光良这种身家近两亿港币的富豪来说;但是,这代表着环球贸易行的初期发展顺利,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而且掌握了这笔业务,后续赚个100万港币也是可能的,相当于环球贸易的资产翻倍了。
与此同时,环球贸易凭借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所有员工也纷纷做事更自信和认真,接下来便是一个个分行建立起来,一样样物资开始远距离的流动。
这天。
蒋梅英的500万美元的资金,终于全部到香港的平安银行账户上,相当于陈光良从8月中旬开始,逐步将800万美金的资金调到香港,足足3200万港币。
这样的资金实力,怡和、太古都不一定有,毕竟他们很多都是固定资产。
这批资金,主要用途是投资香港的地产、航运,显然不是一次性可以用得玩。
而且还有部分是黄金、大洋、白银资产,也不能动用。
陈光良之所以留了一部分大洋,实际上基本都是‘袁大头’,准备留作纪念和收藏的。
他将叶熙明和李鸿生叫到办公室,说道:“这次我借调的资金,长江地产和环球航运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支出多少,平安银行成立一个平安证券,但不是炒股,而是进入黄金交易所,吸纳黄金现货;另外,内地后续也有黄金到港,也帮我将美元多换一些黄金。”
假设航运投资250万美金,其中100万美金是他弟弟出,而且自由轮还可以分期付款,这无疑可以延缓资金的支出;而地产假设投资500万美金,同样是分批支出。
而陈光良吸纳黄金的时间,可以在1945~1947年这之前。
叶熙明询问道:“老板,具体兑换多少,时间打算多久?”
陈光良说道:“反正不要人发现我们在大规模吸纳,两三年都可以,资金也是根据情况来看。总之,你们定期向我汇报即可。”
叶熙明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了.另外,老板你存入如此的美金或黄金,那我们平安银行是否可以放大存贷率,500万存款放出100%,1000万存款放出80%,应该没有风险!”
老板既然是香港的工业很有前景,那他们就大量的放给工厂主,更何况老板旗下那么多企业需要贷款,更是直接不愁渠道。
“嗯,这样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们吸纳的存款也不算多,希望明年可以突破1000万港币吧!”
“没问题的”
两人离开后,陈光良陷入思考中。
他吸纳黄金的目的,是知道由于内战的原因,香港的黄金将炒成天价,和世界的黄金成为俨然不同的独立地带。
大概是在1947年左右,香港政府会管控黄金的进出口。但由于内地大批的富豪来港,特别是沪市的那一波‘投机者’,他们来香港就大炒黄金,将价格炒到很高的位置。
最后的结果是:粤籍商人大胜,沪籍商人大败。
包括‘小哈同’(哈同的样子),据说前世来港后炒黄金,后来直接破产;这样的沪籍商人不少,都在炒黄金栽跟头了,所以后来沪籍商人几乎没有投资银行。
粤籍商人是任何获胜的呢?
据陈光良的了解,是粤籍商人利用本地优势,从南非、印度走私黄金,通过奥门中转,走私到香港。因为海外的黄金十分便宜,而香港的十分贵,所以粤籍商人每次趁着黄金价格大涨是,趁机用黄金现货结算。这样,粤籍商人不仅掌握着黄金,也掌握着市场,等到1950年战争停下,黄金价格轰然倒塌,那些沪籍商人破产不知道有多少。
而陈光良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存下大量的黄金现货,等以后有人将黄金价格炒高,他就套现。
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1盎司(28.35克)=35美元=140港币。
而香港一两是37.5克(沪市标准是31.5克),相当于香港一两黄金的价格在190港币左右。
而这一波香港的黄金,涨到600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算现在的成本是200港币,这里面也是庞大的利润。
而陈光良只要不急,在高点慢慢套现,又在1949年9月前完成套现黄金,他就自然才是真正的赢家。此举既可以打乱粤籍炒金客的阴谋,又可以将沪籍炒金客的财富拿到自己手里。
便宜自己人,总归是好的。
陈光良对那些沪市的投机客,向来是没有好感的,所以毫无心理压力。
更何况这是投机市场,是没有同乡和朋友的。
前世粤籍的黄金投机客,更多是通过走私联盟,方便自己出货;他们胜在熟悉当地的黄金,以及能从海外走私便宜的黄金。(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2022/2837553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