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兵圣 > 第312章 空谈

第312章 空谈


顺正十九年

    七月初三。

    上午。

    左云城。

    大同有四个散州,七个县。

    这些州县分别为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以及蔚州、朔州、应州和浑源州。

    大同西军的辖区分别是山阴县、马邑县和朔应州二州。

    其中大本营所在的左云,严格来说是前明的大同左卫军屯所在地,也是以前大同五军中的驻地,如今成为王信大同西军的驻地。

    也就说一军镇,两县城,两散州,加上团山口和威远关,这一块区域属于大同西军的防区。

    左云城其实算是军城。

    城并不大。

    参将府在西北区域,东北区域是粮仓,东南区域是料仓,东北区和东南区交界处是主要的居住区,不光有鼓楼还有关帝庙和文庙,西南区域则有校场、寺庙、钟楼。

    城中生活的百姓大概有几百户,二三千人。

    整个大同西军却有一万二千人,这就是边军军镇与内地军队的区别,边军军镇离不开内地的供应,否则决计无法维持庞大的军士数量。

    因此朝廷拖欠军饷,对边军的伤害非常大,远超内地军队承受的痛苦。

    曾直从外头赶来,急匆匆的赶路。

    公房里薛蝌看到曾直连忙起身。

    “将军在不在?”

    “在,我去通传。”

    薛蝌主动说道。

    曾直是国子监的监生,举人身份,还是辽东大户子弟,手头上大方,跟着将军来到大同后,被任为从事中郎,参与军事决策、文书处理等,为将军出谋划策。

    自己只是主簿之一。

    平日负责军营的文书章程处理、印信保管,同时还处理府内的一些日常事务,比如将军要商议、记录值班出勤等。

    与自己一同进府的郑昂,已经是功曹,负责考核府内人员的功绩、品德等情况,为将军在人员赏罚、任用晋升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不过薛蝌并不气馁。

    曾直和郑昂二三十岁,自己才十九岁,何况曾直还是举人身份,自己虽然落后他们,但并不用着急。

    不久。

    曾直看见王信,把这几日自己跑的几个州县情况上报给将军。

    “已经知会各县供应粮草,不过将军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可能会失望。”曾直苦笑,也不忘记提醒王信。

    王信心中了然。

    王信虽然比自己还年轻,但是身为上官,却不会强迫下面办事的人。

    什么事情严苛,什么事情讲实情,分的门清,在这方面,自己还要向将军学习。

    曾直感慨道:“各县都在叫苦,可能听到了风声吧。”

    “他们苦什么。”

    王信鄙视道。

    和人们想象的不同,大周地方其实很有钱。

    大周承袭明制,明制是朱元璋设定。

    税收收入。

    中央与地方六四开。

    如大明的朝廷,行省,县衙。

    县府一级的主要税收是丁银、夏秋粮/折银、驿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

    但到了省一级,主要税收变为夏秋粮/折银、驿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缺少了“丁银”这个巨大的进项。

    如嘉靖西安府的主要收入是粮八十五万石、驿站银二十四万两。

    等到了全国一级,主要税收是夏秋粮/折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少了驿站银和丁银。

    所以到了《万历会计录》这个朝廷纂修的财政会典里,当年西安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就只剩下了粮八十五万石,驿站银二十四万两和不菲的丁银未纳入其中。

    丁银是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以及摊派百姓徭役的主要手段,不参加徭役的就要缴纳丁银。

    丁银加上驿站银,这两样占据总税收的四成,同时也是地方和百姓博弈,至少占了七成的主要社会矛盾。

    这就是大明朝入不敷出了两百年,而地方照样河清海晏。

    甚至隆庆万历年间还能再创辉煌,其原因就是入不敷出的是中央财政,和各省、各府县没有关系,各省、各府县的财政依旧充沛,正常运作。

    朝廷破产是朝廷破产,影响不到地方,地方的主要收入不来自朝廷拨款。

    大明彻底熄火的原因是地方也破产了。

    所以可以看见大明一边是中央朝廷财政破产,内忧外患,一边地方上又社学发达,动辄举办上万读书人参与讲学的所谓盛况。

    显得奇葩不可思议。

    而到了清朝。

    一切收入归朝廷,地方支出需要等朝廷拨款,所以大清的财政收入变多,代价是地方变穷,陷入恶性经济循环,与大明亡国原因是不同的。

    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于田亩。

    而田亩又逐渐被大户兼并,大户又不用交税,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求助于地方,地方也的确没钱,因为地方的钱都被花了出去。

    不但花了出去,还越欠越多,越欠越多,花的也越来越多。

    因为担心朝廷“借钱”。

    反正都是花出去,不如自己花出去。

    所以历史上海瑞升官后,在江南时除了治理贪官外,最关注的就是禁止各级官吏浪费。

    比如对公文用纸的规定,驿站使用的规定,官员出行的规定等等。

    这些吃喝乱用占了地方支出的大头。

    可惜海瑞只是一个人,他无法改变时代。

    王信对这些官府之间的积弊很清楚,曾直同样也清楚,他本身也是其中一员,更在王信身边保持一股清流,追求的无非是更大的利而已。

    曾直摇头道:“那我们怎么办?”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北征的事情,大同巡抚张文锦亲自去京城商讨诸事,涉及数万大军的北征大事,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办成。

    “熬。”

    王信平静道。

    “熬?”

    曾直愣了愣,原以为将军会有办法。

    王信余光扫到曾直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放下笔笑道:“打仗的事情急不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胡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看谁先熬得住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矛盾。

    大清消灭大明的过程中,自身的矛盾从来没有消停过,只不过大明的矛盾更多,大明先没有熬过去而已。

    “光熬就行了吗?”

    曾直好奇道。

    王信摇了摇头,说道:“煎熬的过程中,更要打磨好自身,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辜负。”

    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的反目成仇。

    努尔哈赤之死,汗位之争。

    大明一个机会也没有抓住,因为自身问题无法解决。

    反观后金崛起的过程中。

    熬的同时,解决一个个自身的问题,才能在抓住大明露出短板,每个机会都没有放过,一步一步灭掉了大明。

    “欧彦虎下毒杀死莫必胜,投机取巧,不光彩的手段,虽然靠着自身实力压服了其余诸部,可很多人内心是不服的,所以才给了我可乘之机,一个个消灭。

    如果各部团结一心,怎么会给我机会出手呢,更不会有今日的局面。

    所以我们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欧彦虎也有他的麻烦,做事情要用心,需要快,但又急不得,如同治国如烹小鲜。”

    王信笑着举了个例子,“很多台吉恐怕宁远双输,也不愿意欧彦虎单赢,哪怕明知道大周的威胁,也不愿意乖乖效忠欧彦虎。”

    曾直恍然大悟。

    “不瞒将军,最初认识将军的时候,原以为将军带兵打仗厉害,谁知道接触越久,才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将军懂得真多。”

    王信笑了笑,“我收下你这个马屁。”

    后世烂大街的消息和信息,泛滥到沦为垃圾信息的地步。

    犹如古人无法想象几万吨的概念是什么。

    而后世一艘船就能运输几万吨。

    金箍棒也才几吨,最普通小货车的运载量而已,而最大运输的船,一次性可以运输八十二万吨,等同于十二万余根金箍棒。

    古人根本无法想象出来。

    大周面临的问题,以及外部的困境,后世只要是稍微关注历史的人,谁都能说上几句,而且一针见血,比大部分古人要看得清。

    趁着这段空隙。

    王信又开始了巡边。

    不能让下面人闲着,闲着就容易出问题。

    大同西军有九千民兵。

    民兵的作用是在军营打杂、挖战壕、守城,守边等,残酷些说用来降低精锐的伤亡。

    真正负责野战的还需要精锐。

    也就是王信带出来的三千精兵。

    这些精兵不弱于家丁。

    很多一镇总兵手里也才两三千家丁,更多的是千余家丁,数百人家丁的总兵也有,而王信不过是参将,手里却有可用于野战的三千精锐。

    一般而言,普通参将手里能有几百家丁就不错了。

    王信等于是别人的十倍。

    代价也很大。

    不光是王信自个不向上官孝敬,还推动了聚众昌这样的商行模式出来,大部分起到治理稳定关外的作用,少部分弥补军费。

    否则打下了前套地区又有什么用,要不了三五年,胡人又会卷土重来。

    只有把土地占住,并且发展出可以循环下来的生产方式,才能杜绝后患。

    先南后北。

    从雁门关出发,再到朔州,然后是马邑、山阴、应州,最后往北到怀仁。

    同时各部先后开拔。

    主要是民兵各部,开拔到左云,同时派出一部分先锋去充实关外诸城,以及内部调派部分粮草,把事情做到前头,王信志在必得。

    原来老部队中不少老兵和校官调到民兵之中。

    王信主要检阅各部战斗力情况如何。

    “立定!”

    “稍息!”

    “立定!”

    “稍息。”

    王信在高台上。

    来自朔州的八百民兵站立于台下,穿着号衣,每人一把鸟铳,腰间绑着布袋,每个布袋分别用来装铅弹等各类军事物资。

    至于火药则用竹筒装着,系在腰间一侧。

    民兵原本是没有战斗力的。

    短兵相交的气势,没有长期训练的新兵决计会崩。

    所以常常有一触即溃的现象发生。

    但是远程射击就不同,哪怕是个乡村里老实巴交的村夫,只要让他手持鸟铳在远处放枪,虽然可能会畏惧等负面情绪,可他多半能坚持下来。

    只要他能坚持下来,无论是谁手中射出的子弹,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就是火器的最大威力。

    普通的民兵也能使用鸟铳,在远处杀死一名骑兵,哪怕胡骑只等同于轻骑兵。

    大周培养一名骑兵需要耗费的物资,能养活二十名以上的民兵。

    那么让庞大的民兵提升战斗力,哪怕只是原基础上提了三分,总量也将会是无与伦比的数字。

    以往想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让民兵学会射箭。

    所以大宋时期有庞大的民间弓箭社,但是以大宋的财力,封建国家的经济巅峰,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何谈其他朝代。

    对于下面的民兵,王信表现的很客气。

    虽然自己给的足,但是每个月也才几钱银子,还要让人家上战场,这些民夫从来没有过过好日子。

    享福指望不到,打仗却要用他们。

    百姓也是人,他们心里怎么会没有想法。

    奈何朝廷是暴力机关。

    他们就算不满,也只能如此。

    在源子河一带,前往牛心山的路上,遇到了一支歇息的民兵部队。

    王信下了马,顺势也在此地歇息。

    “老乡是哪里人啊?”

    “河南的。”

    “哦,派到咱们这里当兵,感觉怎么样?”

    王信同样蹲在地上,和众人没有区别。

    史平等人牵着马远远的站着,只有石头跟着将军。

    士兵们知道眼前的人是大官,畏惧的躲开,那二十出头的后生咽了口口水,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只能勉强道:“好,很好,非常好。”

    王信有些无语,不过拍了拍那士兵的肩膀。

    “此次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消灭胡虏,为的是你我民族的未来,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只是辛苦了诸位,打赢了这仗,大家都是民族的英雄。”

    王信大声的说道。

    “将军,真的要打仗了吗?”

    有人胆大的问道。

    王信点了点头。

    确认要打仗了,周围的人变得黯然了些,有些人更加紧张。

    王信叹了口气。

    自己也到了向士兵们光谈理想的地步吗。

    谈理想谈大义,种种危机,亡国亡种就是给不了钱。

    正常而言。

    谁为国家牺牲和付出的多,谁就应该享受更多的好处,拿更多的钱。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6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