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兵圣 > 第363章 军心可用

第363章 军心可用


河套地区最肥沃的大板升。

    大板升最肥沃的归化城。

    几年下来,城外竟然开垦出了数千亩耕地。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加上天际蓝天白云黄土地交际线的顶顶灰白色帐篷,再次回来的张云承,内心无比惊讶,这才多久啊,“这些田地是你开垦出来的?”

    张灿连忙摇头,“我一个大老粗,怎么可能是我。”

    “那是?”

    看到这些田地,张云承对大同关外的评价,心里更上升了几分。

    这就是运气啊。

    总镇可能都没想到,归化城一带还能种地吧。

    “来往关外的人多,人来人往就有人留下来,周边的土地也都无主,有人问过几次能不能开垦,我也没反对,于是有人带头去开垦土地,便有更多的人去了。”

    “不知不觉间,这城外就有了数千名耕地,每年还能往城里供应。”

    张灿笑了笑,又说道:“幸亏这片地方回到我们手里,在胡人手里实在浪费。”

    张云承爱不释手。

    骑着马转悠了几天,越看越心里满意。

    归化城竟不比大同要差。

    大同属于山区,适合种地的地方不多,而且很分散,反观这归化城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能开垦出数千亩,就能开垦出数万亩。

    周边就不行了,但是土地广阔,原来指望收拢十余万牧民,有了这归化城的耕地,达到个二十万应该问题不大。

    “总镇有什么吩咐?”

    张灿没有耐心,追着张云承问道。

    张云承不急,没有给准确的回答,只说让等,从左云到团山,从团山到威远,从威远到镇虏,从镇虏到云川,最后从云川到归化。

    张云承心里有数,也就不急了。

    张灿没奈何,只能等张云承的主意,不过张灿心里清楚,大同西军真正的核心是三千营兵,其中大部在自己手里,用来震慑躲起来的胡人。

    胡人四分五裂,原来哪里来的回哪里。

    但是也有不少留了下来。

    只不过不敢冒犯归化城,离得远远的,甚至躲入千里之外的三不刺川一带艰难生活,那边更靠近宣府,只隔三四百里,张灿不好随意出击。

    很容易惊动朝廷,免得惹麻烦,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总之。

    归化城一千铁甲骑兵,五百铁炮骑兵,加上后方镇虏、云川三地的两千余军兵,对付巅峰时期的胡人肯定不行,但是足够威慑现在的胡人。

    总镇要重返大同的话,一定会需要自己。

    关外可不像关内,朝廷的力量够不到,只有商人的势力,反正关内乱成一锅粥,张灿也在乎,既然如此,耐心等着就是,便不再催问。

    “如果总镇重返大同,必然离不开我,我得准备准备。”

    张灿告诉了张云承。

    随后点了五百铁甲骑兵,五百铁炮骑兵,只带上一千骑兵迅速出发,直扑小黄河一带,沿着小黄河扫荡,一连半个月,竟然一个胡人部落也没有遇到。

    “额尔敦。”

    “你们部落现在多少人口了。”

    张灿闯入额尔敦的部落,额尔敦没有在意,平静的接待张灿。

    张灿啧啧称奇,笑道:“额尔敦,你以前可不这样,以前的小心怎么没有了,难道不怕我了。”

    额尔敦泡了一杯奶茶给张灿。

    来自四川的茶叶和焦糖,倒入草原上的羊奶,用小炉子上来自湖广的陶壶煮开,做好的奶茶十分好喝,张灿也非常喜欢,喝了一杯又一杯。

    额尔敦也在喝。

    喝完了奶茶,额尔敦才说道:“部落的青壮都去给周人的商行打工去了,我们部落欠了聚众昌六万多两银子,整个部落卖了都还不起,每年还要还利息.”

    张灿也觉得无语。

    商人做生意太厉害了,幸亏总镇离开前划了一条红线,所以牧户们生活的还不错。

    这也是商行最大的不满,认为妨碍了他们赚钱。

    不过商人惯会见缝插针,牧户咬不动,还有胡人不是。

    张灿举了举手里的茶杯,笑道:“这么好喝的玩意,以前你能喝到?虽然欠款多,可虱子多了不愁,反正没钱,商人还能吃了你不成,日子总是好过的。”

    额尔敦没有理会。

    部落已经这样了,人心也彻底散了。

    人们都忙着自己的生计,谁还管部落不部落的,更没人把打仗挂在嘴里,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以前被部落压迫。

    想到这些,额尔敦就愤怒无比。

    没有部落,他们算什么。

    张灿巡视了一遍额尔敦的地盘,没看出什么,何况商人的势力触角深入各处,但凡有风吹草动,自己早收到消息,于是打算离开。

    “王将军是不是要回来了?”

    额尔敦突然问道。

    张灿正要上马,听到额尔敦的话,回过头问道:“你听谁说的?”

    “我又不是聋子,大同发生那么多事,过了半年,我还能没有听闻?你突然来,动静还这么大,很容易猜。”额尔敦依然平静。

    张灿盯着额尔敦看了半天。

    额尔敦还以为自己脸上沾了什么东西。

    “额尔敦,你比我厉害。”张灿突然笑了,得意道:“可惜,你遇到了总镇。”

    额尔敦确定王信可能会回来,态度大变,立马反驳道:“这是什么鬼话,我是周人,自然是听将军的命令,有什么可惜的,一点也不可惜。”

    “哈哈哈。”

    张灿越发佩服总镇。

    等张灿回到部落,才知道张云承离开了,他赶去了宣府,因为总镇送来的命令,让张云承去宣府汇合,一同离开的还有陆仲恒。

    “要不要让张灿带领骑兵从关外迅速绕来先与我们汇合,然后再进入天成城?”

    严中正心里没底。

    王信在宣府搞清楚了大同局势,于是不再停顿,带着五百兵来到宣府怀安,也就是大同的边界,下一个地方就是天成了。

    胡立勇就是太过自信,没有集结天成军主力,急于求成,结果兵败身亡。

    如果稳妥些。

    把天成军主力带上,就算未能成功平息兵变,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兵贵神速。”

    王信摇了摇头。

    胡立勇急于求成,因为兵贵神速好处最多,否则等兵乱闹大,强硬的压下去,日后也不好收拢永兴军的军心。

    只不过他的做事方法,选择的是解决闹事的人。

    也能理解胡立勇。

    没钱啊,解决不了乱兵的问题,当然要急于解决带头的。

    “万一?”

    严中正依然迟疑。

    天成军群龙无首,乱成一锅粥,越是如此,越是匆忙风险,永兴军能乱,天成军也有乱的可能,日子并不比永兴军好过多少。

    许多事情,只缺个带头的人而已。

    “我相信赵赫。”

    “他?”

    严中正迷茫。

    赵赫是胡立勇的人,虽只是游击,但是手里掌控着一千精兵,如果他真的投靠总镇的话,的确问题不大了。

    可总镇与此人接触不多,总镇为何相信此人呢?

    总镇也不愿意强硬的压下乱兵,原因和胡立勇一样,都不想沾染永兴军太多的鲜血,否则就算压下兵变,永兴军的军心也不可能收拢到手。

    只是已经乱成了这样,总镇求速也没用啊。

    “明天急行军,争取下午抵达天成城。”

    王信很急。

    要不然也不会先和薛家讨论。

    胡立勇没钱,所以只能解决有问题的人,奈何自己大意,实力也不够,简而言之又菜又爱玩,倒也不是很意外。

    此人要真是有本事,也不至于被压了这么多年。

    而且真要是有本事,冯庸当年不可能留下他。

    没本事,野心又大,结局自然如此了,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因为他的原因,变得更复杂了些许。

    如果朝廷最初让自己出面,也不至于闹到这般地步。

    不过也不好说。

    正是因为朝廷知道大同问题拖延不得了,自己才能找张吉甫索要十万两银子上路。

    其实张吉甫很赚了。

    现在大同的局势,朝廷只出十万两银子就能解决。

    要知道山东那边,朝廷已经花费了不下百万两银子。

    “报!”

    有令兵赶来,“天成军游击将军赵赫率兵前来恭迎总镇,带着众校官在城外请见。”

    严中正愣住了。

    随后大喜。

    至于对方会不会有阴谋,他们又不是傻子,不会没有防备,而且赵赫主动带着校官请求进城,足以见其诚意,做足了准备,是个聪明人。

    “带他们进来。”

    不久。

    赵赫带着十几名校官,老远见到王信后快步上前。

    “属下赵赫,拜见总镇!”

    身后校官纷纷跟着行礼。

    “请起。”

    王信大小,上前拉着赵赫,笑道:“赵赫,快两年没见了,没想到你还记得我。”

    赵赫早已下了决心。

    胡立勇死了,如果胡立勇活着,虽然自己心里认可王信,也不会轻易背叛,而现在嘛,王信带着朝廷委任,自己于公于私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总镇大人在关外的雄姿,属下一直记在心里,更不提总镇大人爱兵如子,雄才伟略,能跟随总镇,实属下官三生有幸。”

    赵赫毫不犹豫当众说道:“从今往后,总镇但凡差遣,属下赴汤蹈火,必不违背,如违此约,不得好死,永不翻身。”

    身后的校官们满脸惊讶。

    他们跟随赵赫多年,哪怕面对胡立勇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表忠心。

    如果不是了解自家游击的为人,很容易误会是怕马匹说好听话的小人,不少人露出担忧,万一对面王信总兵误会了呢。

    游击是好意,可惜表现太过。

    “哈哈哈。”

    王信实在是忍不住大笑,高兴的用力拍了拍赵赫。

    “赵赫,如果是别人说这样的话表忠心,我多半是不信的,但是从你嘴里说出来,我每个字都相信,多的不说,日后还长,且看着吧。”

    赵赫拱手:“喏!”

    赵赫带来的校官们也松了口气,至少王信总兵不像是应付,大家心里难免高兴了起来。

    大同西军从无到有,多么的精锐,更不提大同西军的待遇,大家早就看在眼里,谁不羡慕大同西军?

    这也是大家不拒绝游击的主要原因。

    不求追上大同西军的待遇,至少相差不大吧。

    “回去告诉下面兄弟们,从今往后,家丁每个月二两银子,民兵一两,每个月月初发放上个月,以我王信的信誉作保,每月按时发放。”

    王信看向赵赫身后的校官们,宣布早就准备好的计划。

    这下。

    连赵赫都呆住了,不提那些校官。

    民兵都一两银子?

    大同西军的民兵都没有一两银子吧,历来的说法,民兵是服役,家乡减税,后来也是朝廷看民兵太苦,才开了口子,给些个赏赐。

    慢慢的到了每月两钱四钱不等。

    就算如此,这些年没钱,还是回到老样子,王信大嘴一张,民兵每个月都有一两!

    换成别人说的话,没人相信。

    可王信嘴里说出来的,正如他所言,他在士兵中的名声的确很不错,所以大家明明觉得不可能,又无法怀疑,说这话的人是王信啊。

    千言万语。

    不如真金白银。

    地位,金钱,荣誉缺一不可。

    倡导奉献精神,是告诉士兵们为什么打仗,但是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的,一定是当时时代给的最高的待遇。

    比如。

    人人以当兵为荣。

    连小孩们往游戏都扮演士兵。

    张吉甫的改革动下头。

    这种改革有个屁用。

    改革只有动上头才有效,这就是为何几千年来,改革成功寥寥无几的原因。

    一个人吃成胖子让他改革去减肥都难。

    何况整个的利益阶级。

    所以王信要快。

    尽快搞定兵变,然后大刀阔斧的整改,从而获得承诺的军费问题,一两个月可以支撑,时间一长,改革没有效果的话就撑不下去了。

    当只要改革成功,大同就是最牢靠的地盘。

    朝廷就算连下十八道令牌都动摇不了。

    过了片刻。

    城外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原来是天成军的士兵们忍不住高呼,王信以前虽然只是大同西军的头,但是谁不说王信的好,都希望自己的上头能像王信一样爱兵如子。

    只可惜嘴上爱兵如子的多,实际爱兵如子的少。

    虽然不敢置信,可谁让王信的承诺呢。

    不妨碍他们认为不可能办到,但依然为王信欢呼,哪怕只做到一半,他们也满足了。

    “军心可用。”

    严中正看了一眼,却又笑不出来。

    总镇的承诺太高。

    哪怕自己只懂军事,也知道总镇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重了,可以低一点嘛。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1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