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坐镇大同
推荐阅读:不能开高达那我还参什么军! 诸界龙劫 柯南里的除灵侦探 游戏开始了,这次绝对没BUG 斗罗:龙王之霍雨浩活在万年后 真乃人间太岁神 人在皇宫:从升级化骨绵掌开始 红楼晓梦 科技入侵现代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二两银子虽然不多,但是每个士兵可以分五钱银子的粮票,五钱粮票在新开的薛唐粮行能兑换足额的一石大米。
一石大米足够四口之家一个月之用。
一个月能有什么用?
对于底层人而言值很多东西,甚至足够让一些人卖儿卖女。
当永兴军乱兵顺利归营,而每个人都领到了钱粮,消息传播出去后,各处很快平息了下来,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样貌。
冯庸的节度府,后来的总督府。
如今迎来新的主人。
不过级别却低了。
王信仍然是总兵衔,于是空了一年多的总督府重新挂上大同总兵府五个大字的牌匾。
这些并不意外。
乱兵也是兵,有上下等级观念,只要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很轻易就能平息,难的是问题能不能彻底解决。
左路总兵冯蒙自杀身亡,人死债消。
江万化被乱兵放了回来,眼巴巴地看着王信,希望王信能帮他一把。
王信叹了口气。
“虽然乱兵平息,可乱兵的确打着你的旗号作乱,我虽然知晓实情,但是朝廷不会听一面之词,此事还是委屈你,你去京城向朝廷解释清楚吧,相信朝廷会还你清白。”
“总镇!”
江万化没有想到王信会如此绝情,虽然两人不在一军,可也都是大同军镇的高级将领,多少见过几回面,还要哀求王信,已经有人带他下去。
他现在的身份还是乱兵贼首,真要是讲究起来,没把他五花大绑已经客气了。
带了下去,不日押送京城。
屋子里。
其余的人鸦雀无声。
永兴军遭此一劫,虽损失不大,但军中威严全无,短时间内恢复不了战斗力。
李奇也低着头。
乱兵攻入大同城,他着急忙慌的逃离出城去找自己的部队,无奈乱兵专业,把各处城门控制严密,让他也只能躲在一处民房,一直等乱兵主动退走才敢出来。
不光是李奇,在场的人或多或少都属于战败之将。
无论他们有多少理由,各种不服气,但是乱兵抓住机会,赢了就是赢了,这就是事实。
“魏毅暂代中军。”
“请翟文负责大同军务。”
王信没有客气。
现在乱军回营,看得是自己的威望,左右大同西军和天成军在侧,永兴军以前虽然是大同主力,如今实力损伤不大,但组织乱了。
乱是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机会。
否则往常的时候,自己怎么可能随意揉捏永兴军,就算自己是永兴军的总兵,也不可能轻易压服下面的将领。
“诸位有没有问题!”
王信吩咐完,然后问道。
“没问题。”
有人下意识道。
很快有声音压下,叫道:“一切听从总镇大人安排。”
李奇张了张嘴,很快也低下头。
现在永兴军问题大的很,自己没必要出头,王信要是没有解决问题,他现在的威望多高,日后就会跌落的多狠,且看着吧,李奇压下心里的不平。
王信见没有问题,于是留下翟文等。
其余人散去。
“总镇大人连提标大人也没有留下,又把江提标送去京城,实际上就是打压。”有个佐击跟了上来,不服气的向李奇说道。
李奇回头看了看。
不是别人,正是佐击杨荣。
“不然怎么办?”
李奇没有激动,语气平静,猜测杨荣的心思。
杨荣压低了声音:“冯帅在京城想办法回来。”
“哦!”
李奇来了兴趣,“冯帅有办法回来?”
“有人透露,王信不是张阁老的亲信,使用王信是迫不得已,等解决了乱兵之事,要不了多久,阁老必然调走王信,冯帅正在动用关系。”
“走。”
李奇拍了拍杨荣,警惕道:“跟我来,我们找个地方说。”
杨荣连连点头。
杨荣是中军的将领,曾经与魏毅都是冯庸的亲信,担任佐击将军一职,各带领一千铁甲骑兵,后来在张文锦手里升为游击,继续带着永兴军精锐。
李奇不奇怪冯庸会联系此人,而是好奇冯庸这回真的能回来。
相比较王信排挤自己,看样子要彻底掌控永兴军,那自己还不如支持冯庸回来。
翟文在大同担任官员多年,先后受到冯庸和张文锦重用,对大同的事务知根知底。
王信没有浪费时间。
天成城的张震,赵赫,大同城的翟文、陶升,以及魏毅等,还有从左云赶来的刘通,汤平等人。
严中正和张云程一文一武,负责处理三军的日常,以及三军关系的调和。
陆仲恒统筹大同物资,包括催粮。
曾直带着郑昂薛蝌,与翟文陶升等一起,共同整理整个大同军镇的军务,军备,物资等。
几日的时间。
每个人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不光要认识下面办事的官吏,更要从繁杂的公文里整理出自己需要的资料,都是些耗时耗力的工作,但又要尽快的完成。
只是虽然繁忙,可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大同镇不只是大同城。
除了边关和各处的兵堡,还有各处的县城。
县城归县令管。
但是军务归大同军镇管。
各县、各关、各堡的驻军情况,下发军饷和粮饷的账本,还有各项物资的积蓄,以及有些兵堡修葺等等,其中又有实际发放等隐私账册。
幸亏有翟文这些本地官员的帮助,虽然不敢保证全部理清楚,但也十之八九。
曾直是从事中郎,王信手下最大的文官。
所以曾直带着清算好的账目,脸色沉重的告诉王信。
看到曾直的脸色,王信已经感到心惊。
自己做足了准备,也想到了许多办法,可最终还是要先摸清楚大同的底,窟窿到底有多大。
曾直没有一笔一笔的解释,总镇很相信自己,自己只需要报总账。
“按照内阁的改革,大同军镇总兵力没有裁军多少,兵册规定是十万兵,两万营兵,营兵每个月合计一两五钱,八万民兵,民兵每个月各项补贴合计八钱,另有二十七万二千两,军备马匹牲口草料等杂项开支,共一百四十万两。”
王信听得清楚。
九边整编后的军费共计七百万两,有的军镇整编快,有的军镇整编满。
大同军镇与辽东军镇军士数量并列第一。
但是大同军镇却是整编最快的,不是大同军镇效率高,而是大同军镇裁撤的少,实际兵册才接近原来十二万兵的一半,所以不用裁都行。
可无论实际理由是什么。
反正张文锦的的确确立了功不是,大同军镇整编第一。
那么朝廷按照十万兵的兵册发军饷,本来是张吉甫算好的军费,朝廷也没有少发,那为何底层士兵又闹起来了呢。
在座都是自己人。
曾直如实道:“从兵部发往大同,到大同的军饷实际只发了七成,九十八万两,九十八万两的军费,张文锦只发了五十八万八千余两,从各处发下去,真正落到底层士兵手里的,大概合计只有二十九万四千余两。”
汤平黑着脸,骂道:“岂有此理。”
魏毅和赵赫,还有张震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汤平为何这般意外。
这不是人尽皆知的事么。
汤平实在忍不住,惊讶道:“我从军就跟着总镇,虽多少听到友军的事迹,可今日亲眼所见,依然难以想象,实在是人神共愤啊。”
王信倒是平静。
汤平是义乌矿工出身,底层老百姓想象有限,想不出官员们到底有多恶,只能用贫瘠的见识去猜测。
包括后来汤平重回队伍。
但是河西营也是自己已经整改后的。
所以汤平的确没有亲自见过友军的黑暗,这些本来就是见不得光的事,当事人没有人会去大嘴巴张扬,只会留下一些流言蜚语。
也就是汤平晓得有这些事,但黑暗的程度却超过他的想象。
因为他没见过。
犹如明末。
都说明代问题最大的是皇帝。
王信不反对。
但是不认为最坏的是皇帝。
最坏的是官员。
大清三王一公,除了吴三桂,哪一个不是大明官员逼过去的?
比如。
孔友德如果不受朝廷信任,能成为崇祯朝编练最新式火器军队的主将?
人家的的确确在前线坚持抗清。
最后呢?
被大户们逼的造反了。
为了一只鸡。
为了一只鸡,大户管家就能逼得大明最强新式火器新军的主将低头,孔友德求过情,奈何大户家里朝中有人,不把武将放在眼里。
孔友德得罪不起。
把偷鸡的士兵打残废之后,还在大户管家的威胁下,把那士兵游街示众。
偷盗是不对。
可沿途县衙一路都不供应军粮,也不让军队进城买卖,士兵们总不能饿死自己。
真要是士兵们吃饱肚子,军饷如常发放。
大明士兵们总体上谁愿意偷鸡摸狗啊。
而等大清士兵来了,可不是一只鸡的问题,而是全家杀光,掠个白茫茫真干净的那种。
为了一只鸡。
大明官绅把当时最先进的新式火器部队逼反了。
放眼世界也够震撼。
所以王信什么都不奇怪。
朱元璋的做法才是对的,只不过被抹黑了而已。
王信沉思。
众人逐渐为难。
“除去朝廷的军费,我们额外的收益,全部加起来也才不到十三万两银,如今的窟窿实在是太大,缺口一百一十多万两,无论如何也补不齐的。”
曾直苦涩。
难怪大同兵乱。
军队最有组织,上下泾渭分明,可见大同兵乱背后的程度之深。
众人沉默。
王信也有些意外。
大同的窟窿竟然超过了百万两,这还是一年的,如果把往年的欠饷也算上,只怕朝廷亲自来处理都没有办法,顶多大手一摸,不认往年的欠账。
“朝廷的账,我们不认。”
严中正沉声说道。
众人点了点头,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
不过就算如此。
每年的军费问题依然很大,张震等人不禁看向王信,等待总镇的主意,看总镇打算怎么做。
大同西军的确办得好。
可现在是整个大同军镇,规模数倍于大同西军。
王信摇了摇头,“朝廷可以不认,但是我不能不认,否则太对不起下面的士兵了。”
有些人意外。
有些人意外又不意外。
这不是就是自家总镇么,向来如此。
“追赃。”
王信一脸平静。
如一声炸雷。
众人惊呆了,连严中正都一脸迟疑,不敢轻易表态支持。
兵部出身的张云承下意识偷看张震等人。
这些天成军和永兴军的将领们,他们有没有贪,必然是有的,两军的风气如此,他们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恐怕没这样的环境。
只是贪了多少呢?
而且如何看待总镇的命令,心里会不会反对?甚至改变态度,不在支持总镇,准备私下回去反对总镇?
张云承心里发麻。
在场一半以上的武将属于天成军和永兴军。
而总镇对这两军目前的控制,更是依托于眼前的几名将领,任何一人有了反心,私下出卖总镇,只怕总镇防不胜防。
大同城是永兴军的大本营,可不是大同西军。
在大同西军,大量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支持总镇,更别提几位高级将领也对总镇很忠心,哪怕有些人别有心思,也很容易被察觉,或者根本没有串联的机会。
“时间过了这么久,就算一切顺利,恐怕也追不回所有,何况朝廷那边少的四十几万两,我想追也没得追。”
王信没有惊疑下面人的心思。
仿佛对张震等人深信不疑。
张震自个都头皮发麻,总镇为何这么相信自己?可自己都感到腿脚发软,赃是那么好追的?这要是传出去,多少军官要造反啊。
王信面不改色。
“追账一部分;关外准备封关,从今往后收关税,商人经商赚钱,不能一点税也不交,所以没什么好商量的,也能补一部分,还欠多少的,最后找商行去借。”
王信一个个应对。
有聚众昌的股本,还有薛家的关系,抵押贷款的话,借个二三十万两问题不大。
大头还得是追赃。
“追赃的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张云承小心道:“且不提事情闹得太大,朝廷那边的想法,只现在好不同意平复的局势,只怕又起了波澜,不如先缓一缓。”
追赃很容易以前朝廷的反感。
如朝廷少的那几十万两,这其中的关系可大了,更不提天下的舆论。
“只要底层士兵不支持,武官能闹得起来?”
王信不客气道:“你太高看他们了,而且不通过追赃,如何把这些还害群之马淘汰出去?”
张云承怔了怔。
一下子明白了总镇的想法,还要趁机改革。
再往深处想。
大量的武官被淘汰出去,换上总镇提拔起来的人,那整个大同军镇不就是总镇的一言堂了?
冯庸当初也只控制了永兴军而已。
风险很大,收货也很大。
只是。
太难了。
张云承心里对屋子里的几名天成军和永兴军的将领产生提防。
等他们出了这个屋子。
追赃的消息,肯定不日就传得满天飞。
就算其中有人支持总镇,愿意接受改变,可也不至于全部支持总镇,否则也太神了。
张云承已经有了绝对把握。
等消息传的满天飞。
又该如何收场?
太急了些。
总镇对永兴军和天成军的控制力度不够,只能依赖眼前的几个将领。
可张云承又不得不升起遗憾。
在兵部观政多年,又深知总镇情况。
恐怕大同兵变平息了,张阁老那边也会很快出手,不会给总镇太多时间留下大同。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1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