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推荐阅读:不能开高达那我还参什么军! 诸界龙劫 柯南里的除灵侦探 游戏开始了,这次绝对没BUG 斗罗:龙王之霍雨浩活在万年后 真乃人间太岁神 人在皇宫:从升级化骨绵掌开始 红楼晓梦 科技入侵现代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下面的校官心里如何想,王信看不到。
但是自己十万两银子花下去,虽然不多,但是能解大部分士兵的燃眉之急,又抽调许多值得信任的亲信去走访,亲自解决士兵们的实际困难。
所以没有底层士兵的支持,中下级军官掀不起幺蛾子。
犹如柳忠。
如果不是底层士兵的支持,他就算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轻易拉起大量士兵作乱。
但是高级武官不同。
很多时候士兵们遵守军令,并不知道事情真相。
犹如倭国本能寺之变。
大多数底层的倭国士兵到了第二日才知道,昨晚他们攻打的竟然是幕府将军。
可织田信长已死。
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因此要严防的是高级军官,要拉拢的是底层士兵。
否则犹如织田信长。
能力再大又如何?
犯了传统观点的老毛病。
极力拉拢上层。
结果显而易见,给他造成致命一击的却是上层。
来到大同已经过了一个月,除了天成军那边留下的几个名额,同时大同西军一个不留,其余名额全部用来投到永兴军几位主要将领身上。
李奇的忠心度从来就不是正的。
这几日更是跌到了底谷。
表明即将犯上作乱。
也是王信留着李奇的原因,刚好可以一网打尽,省了自己的功夫。
事情也很顺利。
士兵们弄清楚情况后,各处军队没有乱起来。
不但没有乱,甚至有许多士兵开始了欢呼。
得知上官们被抓,比过节都要热闹。
“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总镇英明啊!”
“我就说总镇一定能行,咱们的总镇与别人不一样。”
士兵们欢呼。
加上刚刚获得赏赐,士兵们饿了太久,大街小巷多是士兵和士兵家属的身影。
因为王信抵达大同第一军令是军兵对百姓必须秋毫不犯,违者重惩。
对此事总兵府抓的很严格。
连总兵亲卫队的亲卫们每日都会上街巡逻。
因此城里很快恢复繁荣。
十万州城的美名,很快有了原本应该有的面貌。
听到街上的动静。
从各处营房巡视回来的严中正,面色复杂的看向王信,“总镇又说对了。”
王信笑了笑。
追赃到底是缓着来,先从中下军官开始,还是从高层开始,大家都选择了先从中下军官开始,震慑高级武官,威逼他们主动改变态度。
王信直接否了。
无论是改革还是其余。
一定要从高层开始,否则都是假的,绝对会失败,毫无意外。
无论是商鞅兵法,还是张居正改革。
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先从上层开始,对底层有好处。
如张居正。
先考成,对付的是大明最厉害的群体——御史,先把最难对付的御史们搞定,然后再是六部九卿衙门,再推广全国官吏。
搞定了官员,然后才是清丈田亩,一条鞭法。
主要打压的是大户。
反观崇祯。
整个崇祯一朝,数次改革收税的目标一直都是对着底层百姓,想着花样的苦一苦百姓,让百姓们在坚持一下。
哪怕崇祯再努力,如何操碎了心。
到了最后。
方向不对,做得越多,只会错的越深。
结果大明不但亡国,还是被几十万人口的落后文明给奴役了。
王信认为改革不难。
难得是人心中的成见。
人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
如很多人下意识的躲避看上去难的问题。
感觉那个群体声音大,能量也大,很难对付,也容易伤害自身,所以往往选择声音群体小,看上去更容易对付的底层。
这就是固有观念的错误性。
其实真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下了决心去捅一捅这个群体。
最后往往发现不堪一击。
比如一夜之间变方向。
除非是九漏鱼。
否则政治课上的道理,还有社会历程的亲眼所见,但凡是个普通人心里都有杆秤。
可惜自己心里有把握,但是下面的亲信们各个心里难安。
不过总算结果顺利。
他们也落了心。
其实王信忙的不是这些事,一些个蛀虫罢了,王信指了指桌面上自己写完的草稿,“这是我关于大同军镇的三军改革,你看看有没有遗漏之处。”
一个人人力有限。
王信相信自己肯定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次没有下次也会有,所以向来不会独断专行。
严中正习惯了总镇做派,上前拿起案台上的册子。
王信没有架子。
严中正看得细致,王信在旁边简明的说了几句。
加快沟通的效率。
“整个大同军镇,算上各县里的民兵,实际上有六七万,更主要是充满了混乱,三军各有各的一套做法。”
严中正边看边点头。
大同西军一向排外,因为大同西军军士都是实饷,所以必然不能接受外部插手。
胡立勇把天成军视自己的地盘。
所以两部都排外。
现在形势变了,总镇必然要改变。
“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提高士兵们的待遇,提升军队作战力,加强各部配合,所以三军要进行一次大整编,不敢打乱原来的编制,更要优胜劣汰,把大量底层士兵中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
“总镇的章程很详细,属下没有意见,只是一点。”
“什么?”
“军费如何解决?”
严中正担心道。
王信脸色也不好看。
军费才是关键。
一切的根子,还是源于上梁不正下梁歪。
朝廷拖欠地方,地方左右挪腾,各种无奈违规之举,朝廷理亏,只能视而不见,最终各条条例形同虚设。
如元末时期各种官场陋习。
明初依然保有。
朱元璋大杀四方,扭转了各种陋习,官场才有了初步的清明。
但是到了中后期。
陋习不但恢复,而且越演越烈。
原因就是最初条条条例沦为了虚设,原来不允许贪污的条例,约束不了官员们,原来不允许懈怠公务的条纹,也约束不了官员们.
无论什么理由,朝廷开始拖欠地方,地方也必然拖欠,并且十倍于朝廷。
见到总镇为难,严中正想出了一个主意。
“大同西军的储备银还有七万两,不如先挪用应急,等缓和后再补回来。”
“不行。”
王信当即否决。
严中正没有放弃,“属下认为,既然三军要整编,那么大同西军原来的私库也不该继续保留,而是设新的大同军镇的私库,这七万两银子也应该调走。”
“你说得对,但是后法如何能管前事?”
王信不认可。
“三军整编之后,三军都不在保留私库,但是不能因为原来的两军欠了一屁股债,所以大同西军就应该补贴出来,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不公。”
“那七万两银子,是去年存下来,保证新的一年里大同西军军费的,这是以前就约定好的事情,哪怕三军整编后,这笔款项依然需要专款专用,保证原来大同西军军士的军饷不受任何变化影响。”
严中正无话可说。
“公平公正很重要,你可不要小瞧了。”王信见严中正还是有些不服,笑着叮嘱了几句。
明面上的表层事物,很多人会做出错误的常理认知。
看不见的底层道理,往往又会被忽视。
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现出来的。
“那总镇打算怎么办?”
“属下听说了,李奇他们都没有松口,一个也不承认。”
严中正内心松动,毕竟总镇很少犯错,不过又好奇总镇打算怎么办。
“加强对李奇他们的拷问,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对他们动刑,其次。”王信叹了口气,“先找薛家商号借十万两,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重返大同是意外的事。
意外又不意外。
不意外的是,以大周现在的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朝廷必然用得上自己,不光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更因为自己便宜,朝廷最为需要。
意外的是没想到会是整个大同。
如果只是重返西军,或者或者别处的总兵,手里万余人马等等,银钱虽然也难,但不像今日这么难。
不过要说不愿意?
真不愿意的话,王信当初也不会第一时间答应。
这可是一镇总兵。
不是一路总兵。
“薛岩不是跑了么?”
严中正问道。
李奇的事,有证据指向几家大户,虽然大户没有明着出面,但背后给了李奇承诺和支持,其中还有关于薛家商号的参与,薛岩第一时间离开大同。
根据薛家二房大揽总杜松的交代,薛岩没有回江南,而是去了京城。
显而易见。
薛岩是找人说情。
虽然薛岩参与的不深,甚至就是沾了个边,但是以两家的关系,薛当家太不地道了,不至于就对薛家商号赶尽杀绝,双方目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但是以后必然会疏离。
为了弥补此事,薛岩第一时间回京城,并不是他跑,而是想办法挽救。
“找张德辉。”
王信叹了口气,“他在大同,又是薛家大房的主事人,多年来都是他搭理生意,十万两银子的事,虽然会让他为难,但也不是不能办到。”
“万一张德辉也不同意呢?”
“那就找大同的几家大户。”王信淡然道。
博弈嘛。
最好的局面,当然是薛岩乖乖听话,心里没有那么多主意,可这现实么,薛岩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利益呢,所以薛岩的一些小动作,只要无伤大雅,王信一般不计较。
总体而言,薛家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很大,虽然薛家也得到了很多好处。
奈何薛岩这回掺和的时机不对。
所以其次就是薛家大房。
王信主要是害怕猪队友。
薛岩如此聪明的人,双方合作都会有今日的僵局,换了个猪队友的话,局势就不是僵局,甚至可能直接变成了仇人。
因人成事。
王信非常认可。
事情是人的因素决定,所以合作一定要看人。
薛家大房的东家如果是张德辉,虽然不如薛岩有能力,但也守城有余,奈何薛家大房的东家是薛蟠,与这傻子合作,王信认为还不如贾宝玉。
贾宝玉至少乖。
奈何如今的局势,王信需要钱。
总比找大同大户们强。
自己找了大同大户们要钱,大同大户们必然乐意奉上,自己还好意思追究他们的错?
先借点钱。
把下个月的军饷搞到手。
否则面对断粮的情况下,连追赃都追的不安心。
一边向朝廷上疏请求增加今年的粮饷,王信没做太多指望,毕竟张吉甫要是有钱,他就不会用自己了,不过万一给了点呢,蚊子腿也是肉。
第二日见张德辉。
同时让严中正等人开始和各将讨论整编。
不久。
关于永兴军、天成军、永兴军三军整编正式开始。
游击将军桂勇面面相觑。
自己连总镇的面都没有见到,因为听说总镇太忙了,结果自己就升了官?
调去大同西军。
大同西军是总镇的嫡系。
自己去嫡系担任游击将军,这说明总镇信任自己。
明明是好事。
桂勇也内心高兴,可总感觉不得劲。
“奶奶个熊。”
“老子准备了一肚子话见面的时候和总镇大人说,老子是真佩服总镇,结果倒头来闷在肚子里,我还几晚没睡好,琢磨见了总镇大人后,应该怎么说才好,才能获得总镇大人的相信。”
桂勇骑着马。
身边跟着几名校官。
他们都是调去大同西军的将校。
桂勇身份最高,又都是熟人,忍不住一路嘀咕。
众人谁不知道桂勇的事,各个笑的合不拢嘴。
去了大同西军,众人都安心。
三军六万多人。
不光要整编,还要撤裁名声不好的将士。
最后只保留五万五千人。
五千铁甲骑兵和重弓骑兵。
两万骑步大军。
三万民兵。
五千精锐每个月二两银子军费。
两万骑步大军每个月一两五钱银子军费。
三万民兵则每个月五钱银子军费。
但是无论什么身份,每个人都有每月五钱的粮票。
加上五钱的粮票补贴,以最稳定物价时期的粮价来算,民兵每个月就是一两银子的军饷,而那个时期,民兵并没有军饷,只有几钱的补贴。
更不提如今。
还有就是正式规定,精兵和士兵的来源以吸收民兵为主。
毕竟在王信的规划中。
既然是职业士兵,待遇当然有丰厚,比普通百姓要多一些,所以能成为职业士兵的话,应该成为普通百姓们愿意的选择。
否则连百姓们都吸引不到,所谓的重视士兵就是一句空谈。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0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