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兵圣 > 第369章

第369章


下面的校官心里如何想,王信看不到。

    但是自己十万两银子花下去,虽然不多,但是能解大部分士兵的燃眉之急,又抽调许多值得信任的亲信去走访,亲自解决士兵们的实际困难。

    所以没有底层士兵的支持,中下级军官掀不起幺蛾子。

    犹如柳忠。

    如果不是底层士兵的支持,他就算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轻易拉起大量士兵作乱。

    但是高级武官不同。

    很多时候士兵们遵守军令,并不知道事情真相。

    犹如倭国本能寺之变。

    大多数底层的倭国士兵到了第二日才知道,昨晚他们攻打的竟然是幕府将军。

    可织田信长已死。

    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因此要严防的是高级军官,要拉拢的是底层士兵。

    否则犹如织田信长。

    能力再大又如何?

    犯了传统观点的老毛病。

    极力拉拢上层。

    结果显而易见,给他造成致命一击的却是上层。

    来到大同已经过了一个月,除了天成军那边留下的几个名额,同时大同西军一个不留,其余名额全部用来投到永兴军几位主要将领身上。

    李奇的忠心度从来就不是正的。

    这几日更是跌到了底谷。

    表明即将犯上作乱。

    也是王信留着李奇的原因,刚好可以一网打尽,省了自己的功夫。

    事情也很顺利。

    士兵们弄清楚情况后,各处军队没有乱起来。

    不但没有乱,甚至有许多士兵开始了欢呼。

    得知上官们被抓,比过节都要热闹。

    “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总镇英明啊!”

    “我就说总镇一定能行,咱们的总镇与别人不一样。”

    士兵们欢呼。

    加上刚刚获得赏赐,士兵们饿了太久,大街小巷多是士兵和士兵家属的身影。

    因为王信抵达大同第一军令是军兵对百姓必须秋毫不犯,违者重惩。

    对此事总兵府抓的很严格。

    连总兵亲卫队的亲卫们每日都会上街巡逻。

    因此城里很快恢复繁荣。

    十万州城的美名,很快有了原本应该有的面貌。

    听到街上的动静。

    从各处营房巡视回来的严中正,面色复杂的看向王信,“总镇又说对了。”

    王信笑了笑。

    追赃到底是缓着来,先从中下军官开始,还是从高层开始,大家都选择了先从中下军官开始,震慑高级武官,威逼他们主动改变态度。

    王信直接否了。

    无论是改革还是其余。

    一定要从高层开始,否则都是假的,绝对会失败,毫无意外。

    无论是商鞅兵法,还是张居正改革。

    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先从上层开始,对底层有好处。

    如张居正。

    先考成,对付的是大明最厉害的群体——御史,先把最难对付的御史们搞定,然后再是六部九卿衙门,再推广全国官吏。

    搞定了官员,然后才是清丈田亩,一条鞭法。

    主要打压的是大户。

    反观崇祯。

    整个崇祯一朝,数次改革收税的目标一直都是对着底层百姓,想着花样的苦一苦百姓,让百姓们在坚持一下。

    哪怕崇祯再努力,如何操碎了心。

    到了最后。

    方向不对,做得越多,只会错的越深。

    结果大明不但亡国,还是被几十万人口的落后文明给奴役了。

    王信认为改革不难。

    难得是人心中的成见。

    人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

    如很多人下意识的躲避看上去难的问题。

    感觉那个群体声音大,能量也大,很难对付,也容易伤害自身,所以往往选择声音群体小,看上去更容易对付的底层。

    这就是固有观念的错误性。

    其实真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下了决心去捅一捅这个群体。

    最后往往发现不堪一击。

    比如一夜之间变方向。

    除非是九漏鱼。

    否则政治课上的道理,还有社会历程的亲眼所见,但凡是个普通人心里都有杆秤。

    可惜自己心里有把握,但是下面的亲信们各个心里难安。

    不过总算结果顺利。

    他们也落了心。

    其实王信忙的不是这些事,一些个蛀虫罢了,王信指了指桌面上自己写完的草稿,“这是我关于大同军镇的三军改革,你看看有没有遗漏之处。”

    一个人人力有限。

    王信相信自己肯定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次没有下次也会有,所以向来不会独断专行。

    严中正习惯了总镇做派,上前拿起案台上的册子。

    王信没有架子。

    严中正看得细致,王信在旁边简明的说了几句。

    加快沟通的效率。

    “整个大同军镇,算上各县里的民兵,实际上有六七万,更主要是充满了混乱,三军各有各的一套做法。”

    严中正边看边点头。

    大同西军一向排外,因为大同西军军士都是实饷,所以必然不能接受外部插手。

    胡立勇把天成军视自己的地盘。

    所以两部都排外。

    现在形势变了,总镇必然要改变。

    “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提高士兵们的待遇,提升军队作战力,加强各部配合,所以三军要进行一次大整编,不敢打乱原来的编制,更要优胜劣汰,把大量底层士兵中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

    “总镇的章程很详细,属下没有意见,只是一点。”

    “什么?”

    “军费如何解决?”

    严中正担心道。

    王信脸色也不好看。

    军费才是关键。

    一切的根子,还是源于上梁不正下梁歪。

    朝廷拖欠地方,地方左右挪腾,各种无奈违规之举,朝廷理亏,只能视而不见,最终各条条例形同虚设。

    如元末时期各种官场陋习。

    明初依然保有。

    朱元璋大杀四方,扭转了各种陋习,官场才有了初步的清明。

    但是到了中后期。

    陋习不但恢复,而且越演越烈。

    原因就是最初条条条例沦为了虚设,原来不允许贪污的条例,约束不了官员们,原来不允许懈怠公务的条纹,也约束不了官员们.

    无论什么理由,朝廷开始拖欠地方,地方也必然拖欠,并且十倍于朝廷。

    见到总镇为难,严中正想出了一个主意。

    “大同西军的储备银还有七万两,不如先挪用应急,等缓和后再补回来。”

    “不行。”

    王信当即否决。

    严中正没有放弃,“属下认为,既然三军要整编,那么大同西军原来的私库也不该继续保留,而是设新的大同军镇的私库,这七万两银子也应该调走。”

    “你说得对,但是后法如何能管前事?”

    王信不认可。

    “三军整编之后,三军都不在保留私库,但是不能因为原来的两军欠了一屁股债,所以大同西军就应该补贴出来,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不公。”

    “那七万两银子,是去年存下来,保证新的一年里大同西军军费的,这是以前就约定好的事情,哪怕三军整编后,这笔款项依然需要专款专用,保证原来大同西军军士的军饷不受任何变化影响。”

    严中正无话可说。

    “公平公正很重要,你可不要小瞧了。”王信见严中正还是有些不服,笑着叮嘱了几句。

    明面上的表层事物,很多人会做出错误的常理认知。

    看不见的底层道理,往往又会被忽视。

    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现出来的。

    “那总镇打算怎么办?”

    “属下听说了,李奇他们都没有松口,一个也不承认。”

    严中正内心松动,毕竟总镇很少犯错,不过又好奇总镇打算怎么办。

    “加强对李奇他们的拷问,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对他们动刑,其次。”王信叹了口气,“先找薛家商号借十万两,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重返大同是意外的事。

    意外又不意外。

    不意外的是,以大周现在的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朝廷必然用得上自己,不光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更因为自己便宜,朝廷最为需要。

    意外的是没想到会是整个大同。

    如果只是重返西军,或者或者别处的总兵,手里万余人马等等,银钱虽然也难,但不像今日这么难。

    不过要说不愿意?

    真不愿意的话,王信当初也不会第一时间答应。

    这可是一镇总兵。

    不是一路总兵。

    “薛岩不是跑了么?”

    严中正问道。

    李奇的事,有证据指向几家大户,虽然大户没有明着出面,但背后给了李奇承诺和支持,其中还有关于薛家商号的参与,薛岩第一时间离开大同。

    根据薛家二房大揽总杜松的交代,薛岩没有回江南,而是去了京城。

    显而易见。

    薛岩是找人说情。

    虽然薛岩参与的不深,甚至就是沾了个边,但是以两家的关系,薛当家太不地道了,不至于就对薛家商号赶尽杀绝,双方目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但是以后必然会疏离。

    为了弥补此事,薛岩第一时间回京城,并不是他跑,而是想办法挽救。

    “找张德辉。”

    王信叹了口气,“他在大同,又是薛家大房的主事人,多年来都是他搭理生意,十万两银子的事,虽然会让他为难,但也不是不能办到。”

    “万一张德辉也不同意呢?”

    “那就找大同的几家大户。”王信淡然道。

    博弈嘛。

    最好的局面,当然是薛岩乖乖听话,心里没有那么多主意,可这现实么,薛岩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利益呢,所以薛岩的一些小动作,只要无伤大雅,王信一般不计较。

    总体而言,薛家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很大,虽然薛家也得到了很多好处。

    奈何薛岩这回掺和的时机不对。

    所以其次就是薛家大房。

    王信主要是害怕猪队友。

    薛岩如此聪明的人,双方合作都会有今日的僵局,换了个猪队友的话,局势就不是僵局,甚至可能直接变成了仇人。

    因人成事。

    王信非常认可。

    事情是人的因素决定,所以合作一定要看人。

    薛家大房的东家如果是张德辉,虽然不如薛岩有能力,但也守城有余,奈何薛家大房的东家是薛蟠,与这傻子合作,王信认为还不如贾宝玉。

    贾宝玉至少乖。

    奈何如今的局势,王信需要钱。

    总比找大同大户们强。

    自己找了大同大户们要钱,大同大户们必然乐意奉上,自己还好意思追究他们的错?

    先借点钱。

    把下个月的军饷搞到手。

    否则面对断粮的情况下,连追赃都追的不安心。

    一边向朝廷上疏请求增加今年的粮饷,王信没做太多指望,毕竟张吉甫要是有钱,他就不会用自己了,不过万一给了点呢,蚊子腿也是肉。

    第二日见张德辉。

    同时让严中正等人开始和各将讨论整编。

    不久。

    关于永兴军、天成军、永兴军三军整编正式开始。

    游击将军桂勇面面相觑。

    自己连总镇的面都没有见到,因为听说总镇太忙了,结果自己就升了官?

    调去大同西军。

    大同西军是总镇的嫡系。

    自己去嫡系担任游击将军,这说明总镇信任自己。

    明明是好事。

    桂勇也内心高兴,可总感觉不得劲。

    “奶奶个熊。”

    “老子准备了一肚子话见面的时候和总镇大人说,老子是真佩服总镇,结果倒头来闷在肚子里,我还几晚没睡好,琢磨见了总镇大人后,应该怎么说才好,才能获得总镇大人的相信。”

    桂勇骑着马。

    身边跟着几名校官。

    他们都是调去大同西军的将校。

    桂勇身份最高,又都是熟人,忍不住一路嘀咕。

    众人谁不知道桂勇的事,各个笑的合不拢嘴。

    去了大同西军,众人都安心。

    三军六万多人。

    不光要整编,还要撤裁名声不好的将士。

    最后只保留五万五千人。

    五千铁甲骑兵和重弓骑兵。

    两万骑步大军。

    三万民兵。

    五千精锐每个月二两银子军费。

    两万骑步大军每个月一两五钱银子军费。

    三万民兵则每个月五钱银子军费。

    但是无论什么身份,每个人都有每月五钱的粮票。

    加上五钱的粮票补贴,以最稳定物价时期的粮价来算,民兵每个月就是一两银子的军饷,而那个时期,民兵并没有军饷,只有几钱的补贴。

    更不提如今。

    还有就是正式规定,精兵和士兵的来源以吸收民兵为主。

    毕竟在王信的规划中。

    既然是职业士兵,待遇当然有丰厚,比普通百姓要多一些,所以能成为职业士兵的话,应该成为普通百姓们愿意的选择。

    否则连百姓们都吸引不到,所谓的重视士兵就是一句空谈。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536/2837550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