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屁股决定脑袋
推荐阅读:开箱吧,导演! 斗罗:武魂碧蛇三花瞳,万蛇之主 斗罗:本源双生,镇压绝世 大明:实习也算工龄 盘龙,磁场转动 恶姐当家,开局娘要嫁人 七零大厂美人,改造反派崽暴富 网罗魔头做枭雄,猎魔成神 从斗罗大陆开始共享诸天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朱珪并不知道宿松县只有不到两千汉军,若是知道,怕是都得不顾涵养,当场痛骂寿春总兵李昌贵贻误战机,养贼自重了。
安徽虽然只有一个寿春镇,但寿春镇总兵力可以达到一万二千人。
他这巡抚再东拼西凑,招募青壮乡勇,短时间凑出两万大军还是问题不大。
两万打两千,不敢说包赢,但吓也能吓退宿松县的汉军。
可惜,这一切没有如果,战机往往都是稍纵即逝。
汉军半月前突袭宿松县,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宿松,又摆出要攻太湖、望江两县架势。
伪清不明情况,再加上大汉威名远播,压根没人敢赌宿松到底有多少汉军。
就算汉军在宿松兵力真的不足,朱珪能不能一鼓作气,聚兵夺回宿松县,那也是未知数。
骂李昌贵贻误战机归骂,真让他尽起安徽全部兵力,跟汉军决战,那他还是有些心虚不敢的。
宿松县城。
对比半月前已经变化巨大,先是全县内外上下,所有士民百姓都变成秃子。
因为金钱鼠尾的辫子剪了,不留秃头确实难看怪状的很。
辫子还在其次,百姓身上的伪清衣冠,考虑到民生多艰,所以新来的大汉官员并未下令强制废除,只是不许商贩百姓今后售制伪清衣饰。
县中一点酒楼,几名剃了发辫,身着伪清服饰的年轻士子,正在互相推杯换盏。
还未酒过三巡,就有一人忍不住借酒发着牢骚:“汉贼可恨,我等士绅齐心协力,助其拿下宿松县城,非但没有封赏,反而还要谋夺我等家产田地。”
话音刚落,身边另一人连忙劝道:“驷举兄喝多了,莫要说这些酒后胡言。”
喝多了都是托词,他们才刚开席,酒水就喝两轮,哪有什么喝多。
程驷举说道:“钱兄不必多言,你我都明白,我家田地本来就少,汉贼要分田,也只能分走五千亩,而你家可是足足有着三万多亩良田,都被分了,你难道就能甘心?”
被唤作钱兄,真名钱缙的年轻士子,闻言只是干喝一口闷酒,无奈摇头:“不甘心又能如何?我等已经助贼拿下这宿松县,就算现在后悔也为时已晚,甚至若汉贼被朝廷所灭,那我等也要与贼殉葬!”
这话说的略显沉重,本是出来聚餐喝酒的众人,瞬间都不说话了。
还是此次聚会的发起人,程明德起身打了个哈哈:“好了好了,诸位都吃菜,吃菜!今次是我做东,还是不要聊这么些烦心事,尝尝我家酒楼的新菜,这可是从微州府的六味居挖来的厨子,可费了我家不少力气功夫。”
这么一招转移话题术,众人很快把烦恼抛之脑后,接着推杯换盏起来,又试了试那几盘新菜。
程驷举夹了一口,忍不住赞叹:“明德兄往来时常赞誉徽州六味居,小弟一直以为是夸大。今日一尝这菜式,果真名不虚传!”
程驷举和程明德虽然同姓一个程,但却不是本家。程驷举是本地程氏,而程明德则是徽州府人,据说是徽州程氏旁支,分家搬迁后来到这宿松县定居并置办家业。
虽然程明德是外来程家,甚至不属于同一州府,但好歹也是徽州来的。再加上出手阔绰,家族产业也是涉于经商,与本地大户之间地产利益纠葛不多,所以倒没有受到太多排挤。
酒过三巡,菜过六味。
“你们说,这大汉到底能成事不?”相比胡乱发牢骚的程驷举,这位明显胆子就怂多了。
完全不敢说汉贼,只敢高呼大汉。
程驷举放下酒杯,缓缓说道:“汉王宁愿强分土绅之田与百姓,笼络百姓贱民之心,也不愿与我等士绅修好,此为本末倒置!”
钱缙问道:“驷举兄是以为这大汉成不了事了?”
程驷举忽又摇头:“非也,我只是说汉王在本末倒置,但汉王自起兵之日,各种手段方略,完全类比历朝太祖。再加上汉王又是反清复汉,这就占了正统的大义名分!”
“与之相比较,伪清本就是胡夷王朝,自古胡无百年之国运,伪清窃夺中原神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载,早已到了极限。而今伪清国中,地方贪官污吏横行,又有白莲妖魔作乱,此正是亡国乱世之先兆。”
“汉王秉承天命降于乱世,合该推翻伪清,横扫天下,开创汉人新朝!”
好家伙,这一顿名为分析,实为马屁拍下来,给都准备打圆场的程明德都说懵了。
程驷举之前一口一个汉贼,真让他以为这家伙对大汉非常不满。
结果,这才过了几杯酒的功夫,拍起汉王的马屁,那是真脸不红心不跳,一口一个伪清,一口一个汉王类比开国太祖!
程驷举继续说:“伪清如今已是家中枯骨,我大汉一统不过早晚问题。我辈读书人正当趁此机会辅佐圣君,建功立业,开创新朝之盛世!”
此话一出,还是跟程驷举更熟络的钱缙反应过来:“驷举兄这是准备参加科举?”
此科举非彼科举,伪清今年的科举乡试两个月前就结束了,各省的考生要么落榜回家,继续闭门攻读,要么就已经在准备启程上京,赶考会试了。
他们几个同样也不例外,作为安庆府本地士子,他们当然也参加了今年举行的乡试,只不过无奈都没考中而已。
就算考中了,那也没什么用,因为他们连发辫都没了,别说参加来年会试,真到了伪清地盘,不被伪清官府抓去当反贼砍了邀功,都算他们命大。
钱缙说程驷举要参加科举,显然是大汉这边开的恩科,时间上也跟伪清的科举几乎差不多,都是八月份就举行的乡试。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大汉礼部刻意为之,礼部的文官们故意定下今年下半年的恩科,就是为了与伪清科举撞时间。
因为伪清跟大汉一样,大汉这边是汉王称王以后的首次恩科,而伪清虽然已经不是恩科,但也是嘉庆登基以后,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开科取士。
乾隆六十年开的登极恩科,那是乾隆禅位给嘉庆,嘉庆纯粹就是吉祥物。说是登极恩科,实际上更像乾隆的一场禅位作秃,就连殿试出题也是乾隆出题,嘉庆在旁边看着。
而现在,大汉把恩科和伪清科举放在一起,基本等于是在明着打伪清的脸了。
没开恩科,大汉只是一方造反势力,顶多有了玉玺加成,可称得上一句反王。
但开了恩科,那就真正意义上获得正统了,开始从反王割据势力,变成正统的割据王朝了。
可以说,只要这次大汉的恩科,能出哪怕一个进士,大汉在天下士绅百姓眼里都算是真正根基稳固,可以争一争天下大势了。
大汉的礼部官员为防突发状况,这首次恩科的选题、出题全都极为考究,就连考官都经过汉王首肯,可以适当放考生们一马。
就这还不放心,礼部还特地安排了一些内部官更,让他们冒充考生去参加恩科考试。
虽然聂宇不是很喜欢科举,觉得这玩意是万恶之源,但大汉的学府教育尚不成熟,还无法为大汉培养优质人才。
而且,就算不喜欢科举,恩科都开了,那自然得办的漂亮,只有办的越漂亮,伪清的脸才会越疼。
大义名分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宿松县虽然是新占县城,甚至只占了一月不到,但随军来到的大汉官员们,还是把恩科已开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而且,还告诉他们,汉王体恤他们这些新复之地的士子读书人,允许他们在今年十二月之前,前往武昌府城参加恩科乡试补考。
对,就是补考,汉王会在武昌府城,给他们专门设立几处考棚,让江西、安徽两省的大汉士子,都能补考恩科乡试。
只要考中了,就能前往荆州参加恩科会试。
这是何等的恩典,科举三年一次,恩科还是湖广士子请愿求来,更是难得。
这要是错过了,起码都得再等三年。
而他们作为新复之地,被大汉拿下的时候,正好错过恩科时间。
按理说已经没有机会,只能去等三年以后的下一届科举。可汉王仁厚,居然给了他们额外恩典,为他们专门破例新开考棚,允许他们这些外省考生补考恩科。
反正程驷举听到这消息,骂还是痛骂汉贼可恨,但汉贼可恨与汉王仁厚有什么关系?汉王开国雄主之姿,只是与民政策上有些本末倒置,无伤大雅。只要他能一路高中,就能进入大汉朝堂,当面劝谏汉王善待士绅,与民休戚。
伪清乡试自己落榜了,那是伪清不识人才,而汉王仁厚,必是识得真人才的。
如此矛盾性格,在大汉并非个例,大汉现在治下的读书人,立场站位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派:
第一派彻底倒向汉王和大汉,认为汉王就是大汉的开国雄主。
所有政策都是雄主该有的姿态,反而稍微手软点都不算雄主,而他们跟随雄主打天下,将来也必定能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第二派略有不同,他们不信汉王分田是出于公心,但他们可以信,也可以下乡分田,爱民如子。
只要这些爱民政绩能让他们升官,那这些人都能变成体恤百姓的亲民好官。
第三派则是纯粹的矛盾集合体,他们痛恨汉王分他们的土地,不许他们蓄养奴婢,还强行拆分他们的宗族,不让他们以宗族血缘形式生大。
可另一方面,这些人痛恨汉王,恨不得汉王马上死了,但又怕汉王真的死了,没人接汉王的班。
汉王的儿子还太小了,而大汉的建立几乎全靠汉王个人的威望。
一旦汉王真的死了,不说大汉基业会不会立刻凋覆,就说那些地方上的农民公会,对地主士绅来说就是巨大的麻烦。
因为农民公会的成员全是农民,就连大汉地方乡镇体系的村长,也都是本村百姓选举担任。让外来人来当容易引起村民抵触不说,而且外来人也不懂各村情况,调节不好各村内部关系。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农民百姓虽然分到了土地,但他们对地主士绅的仇富不会减弱,反而会愈来愈强烈。
农民又靠着农民公会和村长,得到了部分基层权力,再加上地方村镇的民兵队,又属于军队系统的下属部分。
若汉王忽然驾崩,地方农民公会必定会对地主士绅有仇报仇,就连军队将领肯定也会趁机打着为汉王报仇的名义,对士绅地主们动手。
这不是有可能,而是已经发生过多起,每当大汉占一块新地盘,在当地组建农民公会,都必然会引起剧烈反弹。
大汉能有那么多无主田产可分,就是新地盘的农民公会,直接不顾分田官的劝说,对那些大地主动辄抄家灭族。
连续来了好几拨,分田官压根拦不住,后来分田官直接上奏,明言这样纵容不行。
因为农民公会的积极性太强,不只杀大地主,还杀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这特么跟土匪暴民没有区别了。
没办法,聂宇这才下令,分田官可以视情况调汉军,对农民公会进行干涉控制。
杀地主可以,但不能全杀了,有点财产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都不放过,这太过分了。
不过,聂宇也只是下令,分田官可以视情况而定,调军队弹压局势。
阶级矛盾才是问题的核心,大汉的改革是阶梯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阶级矛盾与仇恨也不会说没就没。
所以,这些大汉的地主士绅们,既巴不得汉王马上死了,又惧怕汉王真的突然驾崩,给他们留一个连说话都没学全的小娃娃。
却说程驷举这个在安徽乡试落第的宿松考生,听闻汉王给的补考恩典,已经决定不日启程,前往武昌府城报名恩科补考。
不光是他,还有九江、南康、吉安三府的士子考生,同样有不少打定主意,准备坐船去武昌府碰碰运气。
万一中了呢?
前明的宰相李善长,不也是在元朝科举落第,但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成了大明首位宰相。
这放到他们身上,不也是一样的,大明是推翻元廷,大汉就是推翻清廷。
李善长在元廷考不中进士,他们在清廷也科举落榜,不正好一样的。
还别说,虽然想法不对,但他们确实有机会考中大汉进士。
恩科恩科,重要的在一个恩字,而且大汉虽然开的首次恩科,但录取的进士已经定下数量名额,同时还有录取进士的籍贯人数。
湖北、湖南还好说,差不多对半分,但九江、南康、吉安三府,汉王已经提前批给了他们江西进士的名额。
只要稍微考的过的去,就会给他们一个进士身份。
反正这些进士,都是要先去地方观政,才能正式走马上任当官的。
大汉如今的各级官僚,一大半本来就是童生、秀才,举人占比都非常少,四书五经的文学造诣,对大汉治理地方真的用处不大。
倒是宿松县的士子运气很好,按照大汉目前的出兵速度,还有季节气温变化,今年十二月前,应该是拿不下安徽全境,就连半片都够呛。
所以这些宿松县士子,还是很有机会,能够争一争汉王批给他们的安徽进士名额。
至于国家大势,文人风骨?
屁股决定脑袋,谁给他们进士,谁让他们当官,他们就拥护谁。
(今天加班,浅更一章)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59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