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97章 孔庙从祀

第397章 孔庙从祀


南京行宫。

    “陛下,万万不可,张仲景虽为儒家学派,但其到底为医士,怎能入得了孔庙啊?”顾景正苦口婆心劝谏皇帝。

    聂宇笑道:“张仲景不也是亚圣嘛,既是圣贤之一,为何不能配祀孔庙?”

    刘骏接话道:“张仲景确是亚圣,但同样也是医圣,医圣非儒家圣贤,入孔庙实为不妥,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聂宇脸上笑容不改,继续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孙思邈、祖冲之他们入孔庙,可行?”

    不是,说了张仲景不是儒家圣贤,所以不能入孔庙,可不代表能让道家的圣贤入孔庙啊!

    还有这祖冲之,他又有什么传世的遗作功绩?

    总不能是一部《大明历》(南北朝历法)吧!

    吕志宏跟着劝道:“陛下容禀,孙思邈、祖冲之二者皆出身于道家,同样不应归入我儒家孔庙从祀。”

    聂宇听到这话,笑容终于收敛,直言问道:“朕记得,孔夫子主张要有教无类,你们现在这么抵触医学、道学子弟入孔庙,莫非孔夫子的这番圣人之言,说的都是假的?”

    “自然不是……”

    众臣连忙否认。

    这话可不能随便乱接啊!

    孔庙可是天下儒林中心,虽然他们大汉新朝刚开国,皇帝就对孔家进行了诸多限制,还强行分了南孔祀田,又推倒拆毁各地孔子像,但这些好歹都是有例可循。

    分田是大汉立国国策,而孔庙里的孔子像,更是前明的大礼议中就已经被辩论明确。

    但不论皇帝如何限制孔家,皇帝还是保留了孔庙,保留了南孔,还前一阵子刚刚赐予南孔衍圣公爵位。

    等大汉将来北伐,克复山东以后,皇帝还要以南孔衍圣公,正式取代北孔的衍圣公,统领天下孔庙祭祀。

    就在此时此刻,大汉新朝的衍圣公孔广杓,正列席在侧,听着皇帝和百官商议将张仲景、孙思邈这些不属于儒门的圣贤,全部列入孔庙从祀席位。

    殿下众臣一面说着不敢,同时又对孔广杓这个衍圣公,感到颇为无语。

    现在皇帝是要把张仲景、孙思邈这些道门和医学圣贤,给搬进你们南孔的孔庙,我们这些人如今帮你们南孔冲锋陷阵,劝谏皇帝,您老不说给我们帮腔,那也别站在那儿屁都不知道崩一声啊!

    然而,孔广杓就像完全没看见他们那要吃人的眼神一样,依旧站在原地目不斜视,充当这次小朝议的背景板。

    不等这些大汉文臣下一步动作,聂宇这皇帝却是率先发难,说道:“诸卿既然说了不是,那就是说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还是真实的,不是哄骗唬人之言喽?”

    众臣听到这里,虽然心里感到不妙,但还是硬着头皮道:“自然如此。”

    “好!”

    聂宇先抚掌赞了一声,而后脸色瞬间沉下去,问道:“既然孔夫子都说了圣人之下,有教无类,那朕现在要抬孙思邈、张仲景、祖冲之这些历朝的先贤入得孔庙从祀,可有人反对?”

    怎么反对?

    谁来反对?

    先不说反对了,就是在驳斥孔子的话,等于是在侧面驳斥孔庙。

    而且,皇帝都已经这么问了,只看皇帝现在的脸色,就晓得皇帝这次是认真的,他是真想把人放进孔庙从祀。

    反对可以,那么皇帝也是真敢动真格的!

    无人说话,群臣沉默。

    孔广杓稳如泰山,彷佛在议的这些事情,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对现在的孔广杓而言,也确实没啥关系。不过就是在孔庙里多加几位非儒门的圣贤从祀而已,又不是动摇孔庙天下第一的祭祀地位,也没有动摇孔夫子的主祀地位。

    文官们反对加人,那是因为他们是儒门弟子,道统利益摆在那里,不得不去反对,不去争。

    而孔广杓呢?

    他就是道统,他现在的衍圣公爵位恢复,都是皇帝下的旨意。

    那至少有生之年,孔广杓都打算带领南孔,坚决拥护(跪舔)大汉皇帝。

    只要不拆孔庙,不削衍圣公爵位,不动孔子主祀,大汉皇帝要他往东,他就绝不往西!

    聂宇眼看无人说话,这才点头笑道:“好,既然诸卿都赞成,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朕之后会将孔庙新增从祀的先贤名录,送往礼部!”

    顾景闻言还是没忍住,他也没直接反对说不行,而是委婉说道:“陛下,若要新增从祀先贤,须与天下人辩议一番,且先贤既为先贤,总得有其旷世遗著,用于承其学术!”

    前者的辩议,这算是既定流程,孔庙增祀不是皇帝说加就加的,必须要给合理的理由,就连罢祀也需要有充足理由,来证明哪位先贤不能从祀孔庙。

    毕竟,孔庙祭祀自汉朝始,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人,全靠历朝儒家学派不断辩议而来。

    聂宇也没生气恼火,因为今天这事确实挺大,他要强行往孔庙塞人,塞的还不是儒家先贤。

    不光他这个皇帝要承担压力,同意推行的满朝诸公,自然也要承担巨大压力。

    顾景这礼部尚书,更是首当其冲,谁让现在大汉新朝初建,太常寺的班子还没完全搭起来,所以孔庙的祭祀事务,还是在由顾景来负责。

    聂宇说道:“朕就先以祖冲之为例,伪清皆言我大汉火器犀利,而火器最厉害的是什么?是大炮,大炮能造成杀伤的又为何物?自然就是炮弹了,而炮弹从制作到出产,甚至开炮轰击伪清鞑子,都要依赖数学之道。祖冲之为后世证明算出祖率(圆周率),祖率虽然现在已经为数学基础学课,但这不代表其居功不伟。如今我大汉治下各省皆有修习祖率者,并将其发扬光大,此为传道授业之功,难道还不能配祀孔庙?”

    不得不说,祖冲之确实是个天才,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居然能准确算出圆周率的后七位。

    《隋书·律历志》:“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3.1415927),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3.1415926),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

    顾景听到皇帝给出的理由,顿时有些无言以对。

    现在大汉与伪清正处于战争状态,火器军事都是重中之重,皇帝把祖冲之跟大汉的火器绑在一起,那几乎没人再会去反对祖冲之入祀孔庙。

    聂宇又继续说道:“再说张仲景,张仲景为亚圣,也为医圣,天下医者的先贤,而医者之重,不用朕来多言。朕知道,自古以来医者的声名都不是很好,你们这些学儒的,普遍都看不上学医的。”

    这是真看不上,虽然让后世十分诟病的程朱理学,已经提出了“知医为孝”的观点,认为儒门文人要体现孝顺,就必须懂得医道。

    可即便程朱理学的“知医为孝”,对医学也是持看不上的态度,医学只是理学用来发展传扬孝道的工具。

    他们既鼓励事亲(照顾父母)者“知医为孝”,又认为儒家门人不应该去行医看诊,这是有辱文人的斯文体面。

    历朝历代,医生地位普遍都很低,唐朝的狄仁杰会医术,给人看完病后都不愿意收钱。

    这不是狄公足够清廉,而是收了钱就是行医了,行医是低贱行业。

    医生地位唯一比较高的,只有宋元时期,赵宋是因为范仲淹的一句“不作良相,便作良医”,让医生的尴尬地位稍微有所缓和。

    蒙元则是情况特殊,蒙元时期也是历史第一次,医生地位超过了儒家文人。

    但蒙元存在时间太短,不到一百年国运,而且内战打仗就打了一大半,可以忽略不计。

    大明开国,医生沦为“医户”,与“乐户”等贱籍同列,地位一落千丈。

    沿袭至伪清,医生还是老样子,而且因为医生地位太低,真正愿意学医的很少,大多都是杂学大夫和学艺不精的庸医。

    这些庸医和杂学医生,又进一步恶化了医生的名声。

    顾景在内的大汉文官,之所以反对张仲景入祀孔庙,就是现在的医生行业,实在是太杂了。

    庸医、杂医太多,真正名医数量已经很少。

    聂宇手下的名医,目前就那么大猫小猫两三只,还要去作为医学院的院长,管理大汉新朝的医学院发展。

    聂宇说道:“朕很理解你们看不上这些医士是为什么,无非庸医太多,甚至许多自称医士,却连基本的看病诊脉都不会,这些招摇撞骗、学艺不精者确实不配称医士。”

    “但是,正因为如此,朕才要让医圣张仲景重新入祀孔庙,以向天下医士表明,我大汉新朝不是前明,也不是伪清,不会歧视医士。”

    “医学院就快搭起来了,马上还会铺设至大汉各地,至少做到每县都有一处。今后不论官民,若要行医,必须先在医学院考取医士资格证,没有资格证,就是非法行医。”

    “届时,我大汉新朝外有医圣入祀孔庙,内有医学院教授规划医士,医道必可昌盛。”

    “医道昌盛,利国利民!”

    “……”

    “臣遵旨!”顾景已经服气了,不服气也不行,皇帝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

    身为臣子,就该为皇帝冲锋陷阵,不然你还做的什么官?

    孙思邈、祖冲之、张仲景三人入祀孔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

    孙思邈造火药的,祖冲之搞数学,张仲景搞医学,三家没一个跟儒家有关系。

    可以想象这波从祀名单递上去,到底会引发多大的风波。

    聂宇还觉得这样不够乱,又补充道:“既然已经添了孙思邈、祖冲之、张仲景这三个非儒先贤,那朕就再提名一位儒家圣贤入祀孔庙吧!”

    再提名一位儒家圣贤?

    众臣闻言都是神色一振,皇帝已经弄了三个非儒家的先贤入祀。若是能再提名一位儒家圣贤一起的话,那问题似乎也没那么严重,起码也能把天下文人的火力给降低一半了。

    只是,还没等他们高兴太早,聂宇忽然来了一句:“朕记得曾经荀子也是配祀孔庙的,只是前明的大礼议期间,遭到了朝廷罢祀。既如此,朕现在就提名,重新恢复荀子从祀孔庙吧!”

    好家伙,恢复荀子的孔庙从祀地位?

    众臣彻底人麻了。

    说到荀子,后世怕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说到“人之初,性本善”,那知道的人就多了。

    不过,荀子不是管“性本善”的,他是持有相反意见,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

    嘉靖大礼议,将荀子罢祀的理由,也是荀子主张“性本恶”。但这并非是嘉靖反对人性本恶,而是唐宋元明清以来,都是遵奉孔孟之道。

    孔孟里的孟子,则推崇人性本善。

    而孟子又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里,地位不断抬高,甚至著作还在宋朝破例得以入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

    《孟子》入经,真的是顶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按照传统,宋朝以前的十三经(《乐经》毁于焚书坑儒),基本都是周朝以来的“诗、书、礼、易”以及《礼》的衍生著作,还有孔子自己著作的《春秋》及其三传,加上留下来的《论语》(《尔雅》是字典)。

    唯一能作为例外的只有《孝经》,这部经是孔门后学集体编撰而成。

    可以说,除了孔子以外,但凡带有明确个人思想倾向的著作,都是没有资格入经的。

    《孟子》能够入经,在于孔孟地位的绑定,而后宋朝顶着巨大压力,将《孟子》抬入十三经,此为罕见的特例。

    因为《孟子》已经入经,还作为后世的科举考试题目,那么与其观念相反的《荀子》,自然就不可能再入经,而且科举也完全用不上。

    聂宇要重新抬荀子入庙,在于他前世看过《荀子》,知道这部著作到底有多么超前。

    荀子可是不止反性善论,还认为王朝的根基——天人感应说,都是在扯淡。

    荀子认为天有天时,地有地利,人有人治,说人话就是人与天、地确实是并立为三,但并立的意思也是互不干涉,人要是舍本逐末,盲目追求天人感应,让人去干扰天道运行,这是蠢蛋行为。

    说的再直白点,荀子认为王朝兴衰的根本,跟天道感应没有半毛钱关系,一切都在于人治,皇帝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那王朝就能兴盛,反之就会衰败。

    闷头去崇拜天道,这不是皇帝圣人该有的行为。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47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