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98章 好事成双

第398章 好事成双


荀子复祀,孙思邈、祖冲之、张仲景从祀,这些都只是第一步。

    让这四人进入孔庙配祀,必定会引来天下儒生文人的争议,但这四人的分量确实足够。

    一个荀子,一个药王,一个医圣,还有一个畴人世官(数学、天文学的世袭家族),就算有文人儒生争议,那也只能鸡蛋里挑骨头,没法抨击他们的学术,只能抨击学派之间的不同。

    但学派问题,可以用孔子的“有教无类”堵回去,而且孔庙祭祀的本来就是先贤哲人,具体哪个学派的先贤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同样从祀的孔庙十二哲朱熹,还是康麻子给抬进的孔庙。

    朱熹也是孔庙十二哲里,唯一不是孔子弟子的先贤。

    用朱熹一人,就可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南京行宫。

    众臣已经陆续告退,聂宇正独坐御书房。

    御书房的桌案上,摆了一张写满名字的案纸。

    纸上的其他名字且先不提,有两个名字格外的让人出乎意料。

    蔡伦和毕昇?

    蔡伦,东汉太监,最大的功绩是改进了造纸术,让造纸业就此从纺织业中独立出来,开辟了新的造纸手工业,被后世纸匠奉为“纸圣”。

    毕昇,北宋雕版工匠,平民出身,发明改进活字印刷术,与蔡伦的造纸术并列四大发明之二。

    聂宇的第一步,是先抬发明火药的孙思邈,之后再去抬另外两大发明。

    指南针实在没法抬,因为聂宇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史书也完全没有记录,就连指南针具体的出现时间,都有记载上的争议。

    不过也无所谓了,四大发明,位列其三,这就已经足够体现大汉新朝的重视。

    聂宇的目的也很明确,他就是要通过这种从祀孔庙的形式,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汉新朝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

    蔡伦、毕昇,一个太监,一个工匠。

    这俩都能配祀孔庙,那对天下人的激励效果可想而知。

    只要能做出利国利民的成绩来,就算之前只是普通工匠,甚至贩夫走卒。皇帝都能力排众议,把你加进孔庙的祭祀位列,让你跟孔子一起享受天下人的香火。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别说重视香火传承的古代,就是放到现代,给你一个进孔庙跟孔子站一起的机会,你干不干?

    当然,激励效果有了,那阻力肯定也会超乎想象的大。

    孙思邈、祖冲之、张仲景,这三位好歹是正常人,而且也确实能配上先贤的名号,跟儒家只能算学派之争。

    而蔡伦和毕昇就不一样了,阉人加贱民(雍正虽然废除,但观念仍在),他们有什么资格从祀孔庙?

    大汉新朝治下,确实已经没有奴隶,而且废除了对官员跪礼,可阶级之分还是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

    文人歧视太监、工匠,已经上千年传承下来的糟粕习惯,短时间不可能收敛改正。

    聂宇看着纸上的名字,想了想又给收起来:“任重而道远,还是暂且放一放吧!”

    ……

    孔庙议祀才过了两日,工部那边递上新奏。

    “水泥已经研制成功了?”聂宇看着前来报喜的姚宏毅,有些惊诧问道。

    姚宏毅满脸喜色,说道:“回禀陛下,水泥不仅研制成功,工部甚至已经能够自主量产水泥。”

    说是研制水泥,其实方法并不复杂,配方什么的完全有现成,就是石灰石为主,混入各种粘土、矿石及其他原料。

    水泥的烧制,重在一个烧,最大的难关就是如何提升炉温,必须要用1400-1500度的高温,才能烧出能用的成品水泥。

    1500度高温,可能都没什么概念。

    用后世的不锈钢材料来说,炉温普遍也就不超过1300度,而明清的土法炼钢,温度不超过1200度(秦朝的块炼法1000度)。

    差了两三百度的炉温,这可不是什么能轻松解决的问题,烧出来的也几乎不可能是性能相同的水泥。

    事实也确实如此,姚宏毅继续说道:“陛下先前所言之水泥,工部如今虽已研制成功,效果确实也非常良好,完全能够用于修砌民房,事半功倍。但其硬度和牢固程度还是不够,工部的工匠曾尝试往其中添入砂石材料,只是效果并不突出,恐怕不能如陛下所想,用于修筑城池和水利建设。”

    “嗯,无妨。”聂宇点头说道,“能用于修砌民房,已经是相当不错,水泥便利,修造民房可极大节省人力成本,还能解放民力,这是好事情。”

    水泥的第一阶段成品,聂宇确实没想过把它用于建城建水利,能先普及给民用就已经差不多了。

    反正大汉目前并不是很需要水泥来建城,或者修筑水利堤坝。往后的水泥烧制,聂宇已经给工部下达命令,要着重于想办法攻克解决炉温不够高的技术难题。

    只要炉温能上来,不仅真正的成品水泥可以出现,更高的炉温还能用来冶炼更好的钢材,以及自主烧制玻璃、瓷器等等。

    届时,就能不用再依赖于商城,大汉也能拥有自己的成体系工业产线。

    开挂一时爽,科技建树也很重要。

    不然,等聂宇有一天死了,大汉的工业和科技立马就得回到解放前。

    聂宇得到姚宏毅奏报的好消息,当即下旨给工部的工匠们,凡是参与水泥烧制的,全部都予以加薪赏赐。

    同时,那位尝试混入砂石原料,试图制作原始混凝土的工匠,又得到了皇帝的一句口谕赞赏“不错”。

    这句口谕赞赏,虽然没什么实质性赏赐,但皇帝的一句夸赞,已经是很高的荣誉。

    至少,今后的工部里头,这名工匠不说横着走,那也起码不会再受到丝毫刁难。

    先把赏赐给了下去,聂宇又接着下旨,让工部立刻着手在各省建造水泥窑厂,准备将水泥全面铺开量产化。

    这第一批的水泥成品,可以先面向百姓、商人以及官吏大户。水泥只是不能建城池和堤坝,又不是不能建房建厂。

    先鼓励百姓都用水泥,等百姓尝到水泥的甜头,之后国家推进烧制水泥技术革命,那也有了充分理由。

    ……

    好事成双!

    水泥烧制成功没几天,聂宇还没下旨在各省推广水泥,福建就送来两道紧急军情。

    聂宇接过电报译文一看,差点没笑出声来。

    第一道军情译文,说的是福建水师提督李南馨,已经于上个月的月末病逝。

    第二道军情译文,说的是闽南爆发山民起义。

    李南馨病逝不奇怪,这家伙早就该死了,今年不死,历史上明年也该死了。闽浙总督觉罗长麟原本还想要密不发丧,但李南馨长期不露面,将领就再傻都能猜到他们的老军门肯定出事了。

    而闽南爆发的山民起义,同样也跟李南馨病逝有关。

    李南馨病逝的消息传播太快,觉罗长麟这个总督想压都压不住。

    于是乎,骤然听闻福建提督居然死了,这些闽南的山民立刻就发动了起义。

    再不起义,他们就要揭不开锅了,大汉已经禁止了外来食盐、粮食入闽。

    福建这里又是遍地崇山峻岭,不适合发展农耕,所以才有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不是福建人喜欢做生意,会做生意,而是没有办法,不做生意就得饿死。

    就连福建百姓喜欢搞武装械斗,还有浓厚的宗族思想,都是源于福建太穷,粮食产量太低,必须拿命去争抢生存资源。

    为什么福建大规模种**?

    因为**能换钱,钱能拿来买粮食。

    现在,大汉新朝禁止外来粮食和食盐入闽,这些闽南山民已经快要撑不住,不起义他们都得饿死在山里。

    闽南山民起义,主要集中在了汀州、漳州和泉州三府。

    闽南民风剽悍,就属这三府最为悍勇,三府械斗更是在过去时有发生。

    不过如今,三府义军已经暂时联手,福建清军完全抵挡不住,甚至压根就不抵抗,见到义军来了就跑。

    短短一个月不到,三府的山民义军,就已经快打下半个闽南,正在跟瑞金县令试图取得联络。

    这第二封的福建军情,就是瑞金县令上报,前一封才是来自福建细作。

    这些闽南的山民义军,费了大力气造反,还打下半个闽南,目的相当纯粹,就是要找大汉投降归附。

    他们要做大汉的顺民,能够分田,能够吃大汉的粮食!

    聂宇看到这里,又是无语又是感叹,真是人在家中坐,地盘自己就送上门来了。

    福建他暂时都没打算去拿,今年的秋粮刚刚开始征收,起码也要等明年,聂宇才会动兵去收福建。

    这下好了,大汉还没动手,福建的一半就先主动送上门来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47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