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402章 恶化

第402章 恶化


今年冬天,北方还在下小雪。

    嘉庆已经离开承德避暑山庄,又搬回圆明园,他实在不好再回紫禁城。

    整个北京城里,物价每天都在上升,就连冬日用的煤炭,价钱都比往年虚空高了三成。

    要知道,别的粮食、食盐涨价也就算了,因为这两样确实很依赖南方,可煤炭几乎主产地都在北方,缺什么都不应该缺煤。

    京城煤价上涨,虽然涨幅没粮食和食盐那么恐怖,但也意味着粮米的涨价已经影响到了北方的煤炭市场。

    面对这种局面,嘉庆立马下旨让北地的煤炭统统不得涨价,已经涨过价的全部降回去,谁敢这时候涨价发国难财,统统抄家流放宁古塔。

    然而,嘉庆的旨意下的很快,实际效果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比废纸都不如。

    因为很简单,嘉庆这道旨意下去,限制的是卖煤商户不能涨价。

    商户不涨价,只能赔的血本无归。因为煤价上涨其实不在他们,而在煤矿场升高了卖煤价格,而煤矿又属于官营矿藏。

    说人话就是,让煤价涨上来的,实际上是嘉庆这位仁厚且“爱民如子”的大清皇帝。

    嘉庆自己可能不清楚,也可能是知道但默许了,他要打仗,要给军队发饷,还要维持朝廷的官僚系统运转,处处都要用钱。

    钱从哪里来?

    只能从百姓手里面抠了,之前江南还在的时候,还可以压榨江南士绅,让他们出钱。

    现在,江南已经没了,漕运都断了,甚至还要往江北投入大量军力,防备伪汉顺着运河打上来。

    这笔财政开支,已经超出了伪清国库的财政收支平衡。

    为了弥补这些亏空,变本加厉的摊派已经不够了,嘉庆只能把手继续伸到国有矿产上面。

    矿产来钱,永远是第二快的,第一快的是食盐,食盐是真无本万利的买卖。

    没错,北地食盐跟着粮米一起涨价,那也是嘉庆下的旨意。

    当然,嘉庆只是给户部下了指标,必须拿出多少银子,供应前线大军打仗。

    嘉庆可是“仁宗”,怎么会迫害压榨大清的百姓呢?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嘉庆下旨让煤户不得涨价,全部都只能卖平价煤。

    煤户为了自己的损失,全当官府的命令是放屁。

    于是乎,在嘉庆的旨意下,北方煤价不降反涨,甚至还有大量煤炭前脚刚从山西等矿场挖出来,后脚就被煤户们走私运往南下,卖给了比大清朝廷更有钱的大汉新朝。

    之前这些煤户就在走私卖煤给南方,只不过那时候还比较收敛,不敢太过明目张胆的走私。

    不光是为了身家性命,同样也是做事留一线,万一大清最后赢了呢?

    但这些收敛都随着嘉庆的“平价煤”圣旨,一波就消散的无影无踪。横竖都已经是犯法了,抓到就是流放抄家,那还不如把买卖做得更大一些,赚够了银子就直接跑去南方享受荣华富贵。

    嘉庆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就下了一道圣旨,想要平抑煤价,他甚至都没敢动粮价和盐价。

    结果,民间煤价居然不降反涨,真就是啪啪打他的脸啊!

    嘉庆大怒,自觉皇帝权威受到挑衅的他,立即下旨地方官府抓人。

    不抓还好,一抓,煤户们彻底炸了!

    这些煤户能跟官营煤矿做生意,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善类。一看朝廷居然动真格的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选择跑路,带着家财逃奔南方。

    剩下的煤户,没有逃跑,而是干脆撒出银子,公然聚众起事了。

    只许皇帝一人赚钱,而对百姓连口汤都不给喝,甚至还要挖出百姓的骨血来下酒,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煤户们撒钱聚众起事,战斗力怎么样不好说,反正乱是真的乱,而且还直接从山西乱到了直隶。

    这下好了,河南大战也不用打了。

    刘之协的运气太好了,刚刚经历汝州大败,白莲教内部军心士气严重不稳。英和和刘墉两个人,就等明年开春雪化,携大胜之威踏平南阳,彻底灭掉这股糜烂在中原的疥癣之疾了。

    煤户们聚众起事,切断了河南与直隶的部分联系,尤其是大军的粮道后勤。

    河南清军被逼无奈,只能又放弃二度收复的汝州,退回开封府,同时英和与刘墉,准备回军先镇压身后的白头军。

    因为造反起义的都是些煤户,还有许多煤户拉上的煤矿工,他们为了做出区分,统一头戴白巾,跟身上黑乎乎的煤炭形成对比。

    民间百姓干脆呼之白头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白头军刚刚起事,按理说实力不会很强,但他们靠着一起挖煤的感情,迅速与山西的几股农民军合流,短时间内疯狂壮大。

    嘉庆手上为了应对各地起义战事,手上早就没多少可战之兵,也没什么善战之将,就连乾隆驾崩都没给他留下多少东西,只余一个连一亿两都抄不出来的“有限礼包”和珅。

    英和作为深得嘉庆信任,还是距离直隶比较近,能及时赶回来的心腹重臣,也只能先把刘之协放一放,赶紧回来剿贼镇压了。

    今年是嘉庆过的最不舒心的一年,去年好歹是刚刚亲政掌权。虽然大清已经有些不行了,各地民乱四起,还有大汉这个心头之患,但嘉庆那时还有信心,认为自己终究可以力挽狂澜、中兴大清。

    可是……

    眼看今年都已经快过去,大清的形势没有半点好转不说,反而是越来越坏了。

    冬至大如年。

    嘉庆今年难得没有过冬至,而是驻跸圆明园,又把董诰这些老臣重臣全都拉上,商议到底怎么镇压各地越来越多的义军,还有平抑越来越离谱的北方物价。

    京城物价已经不重要,京城物价都这么离谱,北方物价又要到什么程度?

    董诰老成谋国,坚持自己在京留守的看法:“皇上,老臣以为必须先平抑物价,不平抑物价,便是连旗人都活不下去,旗人都有可能造我大清的反呐!”

    如此诛心之言,也只有董诰的资历能说。

    嘉庆沉默不语,似在深思。

    王杰则给出不同意见:“平抑物价没错,可朝廷已经没有余粮了,朝廷无钱,则难以稳定物价。而若朝廷有钱,呐物价也根本难以平抑,一旦强行平抑物价,必定会闹出大乱子。”

    又是个自相冲突的结果,朝廷要控制物价,手里就要有银子,但银子不会凭空变出来。

    这凭空“变出来”的银子,换来的是煤户煤工们受不住压榨,愤而聚众起事。

    所以,到底怎么办?

    王杰都没再提什么剿抚并用的策略,因为现在已经不太合适了,朝廷手里没有钱,没有钱就不能赈灾,打仗都够呛。

    剿抚并用的前提,就是国家必须手里有钱。

    否则好不容易招抚的,马上就会因为得不到补充,而再次造反叛乱。

    董诰、王杰两位大佬带头发言,余下众臣也不继续藏着掖着,接连提出各自看法讨论。

    “皇上,既然各地贼寇众多,那就当以雷霆手段,调大军将贼寇全部灭杀,以绝后患。”

    “说的轻巧,那钱粮呢?钱粮哪里来?”

    “杀贼可以,但没钱怎么杀贼?”

    “果然,还是应当继续摊派加税,奴才请求再加征五成赋税,用于朝廷剿灭贼寇。”

    “还加税,再加税,百姓就没有活路了,没有活路的百姓,必定群起蜂拥,这该怎么打?”

    “……”

    满朝半数的高层文武,商议来商议去,都没商议出个可行之策。

    没办法,再是如何聪明绝顶之人,没有钱就是没有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兵仙韩信厉害吧!

    可韩信打仗,那也是要多多益善,没有军队打的什么仗?

    嘉庆听众臣讨论半天,都没有一个能用的办法,无奈之下只能挥退了众人,自己再想办法。

    能想什么办法?

    还是那三板斧,加税,加税,还是加税。

    同时调兵,调关外的八旗、蒙古的八旗,剩下的所有索伦、锡伯、达斡尔族的精锐勇士,该让他们入关打仗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41448/2837546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