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22奢侈品羡慕与告诫
推荐阅读:左眼见飘心中喜弍 赛博朋克:从2071开始 东京病恋女友 救命!和榜一闪婚后,京圈大佬天天掐腰宠 超魔术士:开局魔网又崩了 我都满级号了,你们才刚穿越? 漫威世界的唯一玩家 满级勇者只想开小卖部 人在赛博,系统叫我搞治安? 凡骨镇天,我以残符铸
第二天,天色刚蒙蒙亮,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夜色的清凉,阳光明便悄然起身。
他没有惊动还在熟睡中的母亲和奶奶,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换上了一身干净利落的半新学生装。
清晨的四合院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只有几声零星的鸟鸣划破寂静。
阳光明不疾不徐地走着,享受着这难得的、属于老BJ清晨的宁静。
穿过两条胡同,阳光明远远就看到,在一个饭店门口支起了小吃摊。
一个五十多岁、系着白色围裙的老师傅正在灶前忙碌着,一口大铁锅里热气腾腾,旁边是一个用旧铁皮桶改制的煤炉,上面坐着一把巨大的铝壶,壶嘴“嗤嗤”地冒着白汽。
摊子前已经零星有了几位食客,多是赶早班的工人,都低着头,专注地对付着自己碗里的食物,很少有人交谈,气氛安静而略带匆忙。
“同志,吃点儿什么?”老师傅看到阳光明驻足,抬起被热气熏得发红的脸,用带着浓重京腔的语调招呼道,手里擦拭碗筷的动作却没停。
阳光明走近几步,看向摊子上简陋的价目牌,价目牌是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辨认:
豆浆三分一碗
油条五分一根
糖油饼八分一个
炒肝一角一碗
包子一角一个
种类不多,但在这个年代也算得上是“奢侈”的享受了,尤其是肉包子。普通人家,一个月也难得来吃上两回。
“师傅,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再来一个糖油饼。”阳光明略一沉吟,点了单。
“好嘞!一碗浆子,两根果子,一个糖油饼!”老师傅利落地朝里面喊了一嗓子。
他手脚麻利地拿起一个粗瓷大碗,从旁边一个保温的大桶里,舀出一勺乳白色的豆浆,稳稳地倒入碗中,动作流畅,一滴未洒。
阳光明付了钱和粮票,端着那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找了个靠边的长凳坐下。
豆浆很浓,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豆皮”,一股浓郁的豆香味扑面而来,格外诱人。
他小心地吹了吹气,呷了一小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暖意瞬间从胃里扩散到四肢百骸。
这时,一个围着花布围裙的女服务员端着一个笸箩走了过来,里面放着两根刚炸好、色泽金黄、膨松酥脆的油条,还有一个巴掌大小、炸得外皮焦脆、表面沾满了晶莹糖粒的糖油饼。
油条的油脂香和糖油饼甜丝丝的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另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
他将油条掰成小段,泡进豆浆里。浸饱了豆浆的油条段,外软内韧,既有面食的香气,又融入了豆制品的醇厚,口感层次丰富。
他又咬了一口糖油饼,焦脆的外皮在齿间发出轻微的碎裂声,里面却是柔软的面芯,混合着融化了的红糖,甜而不腻,极大地满足了身体对糖分和油脂的渴望。
他吃得并不快,细细品味着这顿在当下堪称“丰盛”的早餐。
他一边吃,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
邻桌一位穿着工装、脸色黝黑的中年汉子,只要了一碗炒肝,就着两个自带的窝窝头,吃得满头大汗,看来是体力劳动者,需要足够的食物支撑一上午的劳作。
另一边,一个戴着眼镜、像是机关办事员的年轻男子,则只要了一碗豆浆和一根油条,吃得斯文而迅速。
看着这些为了生活奔波、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满足基本口腹之欲的人们,阳光明心中感慨。
若非他有那神奇的冰箱空间作为后盾,恐怕此刻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需要为每一餐饭、每一两粮票精打细算,体会着那种深入骨髓的匮乏感。
吃完最后一口糖油饼,将碗里剩余的豆浆喝尽,他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胃里暖暖的,身上也似乎更有力气了。
“同志,吃好了?”老师傅见他起身,随口问了一句。
“吃好了,师傅,味道真好。”阳光明笑着回应,语气真诚。
“下回再来啊!”老师傅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阳光明点点头,离开了这个烟火气十足的小摊,迈开步子,向着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街道上,上班的人流尚未形成规模,只有一些早起锻炼的老人和赶着去菜市场采购的家庭主妇。
来到百货大楼,虽然时间尚早,但里面已经有不少顾客。他径直走向交电柜台。
柜台里摆放着几辆崭新的自行车,永久、凤凰、飞鸽等几个主要品牌一应俱全,黑色的车架锃亮,电镀的车把和轮圈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每一个路人的目光。
售货员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姐,看到阳光明在柜台前驻足,便热情地迎了上来:“同志,想看自行车?咱们这儿刚到一批‘永久’13型,加重款,特别结实耐用,拉个二三百斤东西都没问题。”
阳光明点点头,他确实需要一辆结实耐用的。“永久”13型是经典车型,质量有口皆碑。
“麻烦您,我就要这辆‘永久’13型。”
售货员大姐的笑容更盛:“好嘞!同志您真有眼光,这车保准您用着满意。”
她熟练地开好交款单,“您拿着单子先去那边收款台交钱,然后再回来取车提货。”
阳光明依言去交了款,拿着盖好章的提货单返回柜台。
售货员大姐将提货单和一张写着编号的硬纸卡片递给他:“同志,您拿着这个去大楼东边的仓库提车,有师傅帮您调试。”
取车的过程很顺利。仓库的老师傅仔细检查了新车的气门、刹车、链条,又给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位上了油,确保车子处于最佳状态。
阳光明推着这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感受着沉甸甸的手感和金属特有的冰冷触感,心里塌实而愉悦。
新买的自行车,首先要去派出所登记,这也是极重要的一步,不能省略。
接下来,他根据打听好的地址,找到了指定的照相器材商店。照相机是这个年代的奢侈品,少有人买得起,与百货大楼的热闹相比,这里安静许多。
橱窗里陈列着几款照相机,其中最显眼的就是“海鸥”牌。他走进店里,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颇为儒雅的中年男店员接待了他。
“同志,我想买一台‘海鸥’牌照相机。”阳光明直接说明了来意。
店员打量了他一下,似乎有些惊讶于他的年轻,但还是很专业地介绍起来:“‘海鸥’有好几个型号,4A、4B、4C,您需要哪一款?
4A是双镜头反光,功能最全,价格也最高,要一百八十元。4B和4C相对便宜些,结构也简单点。”
阳光明早已做过功课,知道4A型是仿制德国禄莱的经典机型,画质和性能都是目前国产相机中的佼佼者。
“就要4A型。”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店员见他如此爽快,态度更加认真,从柜台里取出一台崭新的“海鸥”4A相机。黑色的皮质机身,金属的镜头圈和调焦旋钮,显得精致而专业。
店员耐心地向他讲解了相机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何上胶卷、如何调整光圈和快门、如何取景对焦。
阳光明认真地听着,虽然他对这些并不陌生,但还是表现出一个初学者应有的态度。
他还顺便购买了几个120黑白胶卷,价格不便宜。
将相机和胶卷小心地放进随身的挎包里,阳光明推着新车,离开了照相器材商店。
看看手表,还不到十一点,得赶紧回去了。
他特意赶在这个时间点回去,就是希望能避开院子里大多数上班的邻居,免得新车太过引人注目,虽然他知道这很难完全避免。
果然,当他推着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走进四合院大门时,立刻就引起了院子里留守人员的注意。
前院的水池边,正在洗衣服的马大娘抬起头,目光落在新车上,眼光都移不开。
正在自家门口摘菜的佟大娘,眯着眼仔细瞧了瞧,脸上露出赞叹的神色,朝他点了点头。
几个在院里追逐打闹的半大孩子也停了下来,好奇地围拢过来,指着新车叽叽喳喳。
“光明,买新车啦?”住在中院东厢房的韩大娘,正端着簸箕出来倒垃圾,看到阳光明和新车,脸上堆起笑容打招呼,眼神里难掩羡慕。
“是啊,韩大娘,刚买的,家里用着方便。”阳光明客气地回应着,脚下并未停留,推着车径直穿过前院和中院,朝着东跨院的月亮门走去。
他能感觉到身后那些目光,有单纯的羡慕,有复杂的审视,也有暗暗的咂舌。
他心里清楚,自家搬来时间不长,先是买了缝纫机、收音机、座钟,母亲戴上了手表,如今又添了崭新的自行车,这“三转一响”四大件,在短短时间内竟然凑齐了。
在这个物资匮乏、家家户户都紧巴巴的年代,这样的“阔绰”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幸好,父亲的身份像一层无形的保护色,让大多数邻居即使心里有些酸溜溜,也不敢轻易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更多的是觉得“首长家就该这样”。
回到东跨院,院子里静悄悄的。奶奶正坐在堂屋门口的小马扎上,缝补一件旧衣服。
妹妹阳珊珊坐在小板凳上,陪着奶奶说话。
听到动静,两人同时抬起头。
“哥!你回来啦!”阳珊珊第一个跳起来,像只欢快的小鸟扑了过来。
随即,她的目光就被那辆崭新的自行车牢牢吸引住了,“呀!新自行车!真漂亮!”
她围着自行车转来转去,想伸手去摸那锃亮的车把,又有些不敢,小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好奇。
老太太也放下手中的针线,站起身,走到自行车旁,仔细端详着。
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摸了摸光滑的车座和冰凉的车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
“有辆车是好,以后你娘买粮买菜就省力多了,不用再肩扛手提的。”
“奶奶,钱挣来就是花的,该用的地方就得用。”阳光明笑着把车支好,然后神秘地拍了拍挎包,“还有更好的东西呢。”
“还有啥?”阳珊珊迫不及待地询问,眼睛瞪得溜圆。
阳光明从挎包里小心地取出那台“海鸥”4A照相机。
黑色的皮质机身,精致的金属部件,一看就很高级。
“这是……照相机?”老太太有些不确定地问,她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小巧精致的相机。
“对,照相机。”阳光明肯定地点点头,调整着相机上的旋钮,“以后咱家就能自己照相了,不用再去照相馆。”
“真的?咱们自己就能照?”阳珊珊兴奋地拍着手,蹦跳起来,“哥,快给我照一张!给我照一张!”
“别急,别急。”阳光明被妹妹的快乐感染,脸上也满是笑容,“胶卷装好了,马上就能照。奶奶,珊珊,你们去换身干净整齐点的衣服,咱们就在院子里照一张。”
一听真要照相,老太太和阳珊珊都紧张起来。
老太太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嘴里念叨着:“照相得穿体面点……”
说着就转身进了屋,去翻找她那件只有出门才舍得穿的,压箱底的深蓝色卡其布夏衫。
阳珊珊也尖叫一声,跑回屋里,翻找她那件最喜欢的,红色小碎花的衬衫。
阳光明趁着这个空档,仔细研究了一下相机的操作。他选好位置,调整好光圈和快门速度,估算着大概的焦距。
过了一会儿,奶奶换好了衣服,头发也仔细梳理过,虽然依旧朴素,但整个人显得精神了许多。
阳珊珊也换上了红碎花衬衫,小辫子重新扎过,脸上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
“来,珊珊,你先站到石榴树旁边,对,稍微侧一点身,看着哥哥这里,笑一笑……”
阳光明指挥着妹妹,透过相机上方的取景窗,看着倒立的影像,小心地对焦。
阳珊珊有些紧张,身体僵硬,笑容也显得不太自然。
“放松点,就跟平时一样。”阳光明耐心地引导着,按下快门。
只听“咔嚓”一声轻响,相机内部的机械结构完成了一次曝光。
“好啦!”阳光明说道。
“照完了?这就照完了?”阳珊珊跑过来,好奇地想看看相机里面,“我什么样?好看吗?”
“现在看不到,等胶卷洗出来才能看到。”阳光明解释道。
接着,他又给奶奶单独照了一张。
老太太坐在堂屋门口的椅子上,背景是擦拭干净的八仙桌和墙壁,她双手放在膝盖上,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带着拘谨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奶奶,您笑自然点,就像平时晒太阳那样。”阳光明一边对焦一边说。
“哎,哎,好。”老太太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放松下来。
又一声“咔嚓”,奶奶的影像被定格在了胶卷上。
最后,阳光明让奶奶和妹妹站在一起,以青砖灰瓦的正房为背景,给她们拍了一张合影。奶奶坐着,珊珊站在她身旁,小手搭在奶奶的肩膀上,祖孙二人都看着镜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拍完照,两人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围着相机问东问西。
阳光明耐心地给她们讲解相机的基本原理,虽然她们听得似懂非懂,但丝毫不减兴致。
临近中午,田玉芬下班回来了。
她走进月亮门,一眼就看到了停在院子中央的那辆崭新的自行车,愣了一下。
“娘,回来啦!”阳光明迎了上去。
“这……这是咱家买的?”田玉芬指着自行车,脸上带着惊喜。
她走到车前,伸手摸了摸车把,感受着那份崭新和坚实,“真好,真好啊……以后去买东西可就方便多了。”
“不止呢,娘,哥哥还买了照相机!”阳珊珊迫不及待地炫耀着,拉着母亲的手就往堂屋走,“哥哥刚才给我和奶奶照相了!”
“照相机?”田玉芬很是期待,他也没有见过照相机。
阳光明拿出相机,递给母亲看:“这是海鸥牌的照相机,以后咱们随时可以自己照相,多留点念想。”
田玉芬接过相机,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看着相机精致的做工,心里又是欢喜,又有点心疼钱。
但想到儿子说的“留念想”,再想到昨天看到的那个装满了牛黄的盒子,她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和一丝掩饰不住的笑意。
“买就买了吧……是得留点念想。”她摩挲着相机冰凉的金属外壳,语气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娘,我也给您照一张。”阳光明接过相机说道。
田玉芬连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捋了捋鬓角的头发,脸上露出略带拘谨而又欣慰的笑容,站在院子里,让儿子为她拍下了在新家的第一张单人照。
接着,阳光明又让奶奶和妹妹过来,三代人站在一起,以那棵老石榴树为背景,拍了一张三人合照。
中午这顿饭,因为家里新添了两大件,气氛格外热烈。
田玉芬切了点腊肉,炒了一个青菜,主食是白面馒头。虽然算不上特别丰盛,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新车和相机,充满了欢声笑语。
田玉芬看着手腕上的新手表,再看看停在院里的新自行车,以及放在八仙桌上的照相机,心里有种做梦般的不真实感。
就在一个多月前,她还在为乡下的生计发愁,为儿子的学费担忧。转眼间,不仅来到了京都,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自己有了体面的工作,家里竟然连“三转一响”都置办齐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身边这个沉稳而有主见的儿子。
她给儿子夹了一筷子腊肉片,眼神里充满了慈爱和依赖。
与此同时,阳光明家买了新自行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四合院里传开了。
中午各家吃饭的时候,饭桌上的话题几乎都围绕着这件事。
“啧啧,真不得了!自行车还是崭新的‘永久’牌!那大梁,那瓦圈,锃亮!”前院东厢房的佟家,佟大娘扒拉着碗里的菜粥,感慨地对老伴说道。
“人家阳首长家,条件能差了吗?我看啊,这也就是刚安顿下来,以后好东西还多着呢。”佟大夜倒是看得开。
“话是这么说,可这也太快了……缝纫机、收音机、手表、自行车……这才几天功夫?”旁边一起吃饭的儿子嘀咕了一句。
“你懂什么!”佟大爷瞪了儿子一眼,“那是人家有本事!光明那孩子,别看年轻,办事老练着呢。他娘现在也是国家干部。这样的人家,置办点家当还不是应该的?少在背后嚼舌根子。”
中院正房,李副所长家。
李副所长听着爱人念叨这事,扒了一口饭,淡淡道:“阳首长家底厚实,给孩子安家,置办点东西很正常。
咱们院里住进这样一户人家,也算是给咱们院增光添彩了。多了这样一家人镇着,老马家那样的,以后也得掂量掂量。”
他爱人点点头:“是啊,我看光明那孩子也挺懂事,见人客气,不张扬。今天买了新车,也没见在院里显摆,直接推回跨院了。”
而在前院西厢房马家,气氛则有些不一样。
马有财闷头喝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棒子面粥,听着两个儿子马大国、马二国满脸羡慕嫉妒地议论着阳家的新车和“四大件”,心里一阵烦躁。
“嚷嚷什么!有什么好嚷嚷的!”
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拍,瞪着一双浑浊的眼睛,扫过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人家买金山银山,那是人家的本事!眼红?眼红你们自己也去挣啊!”
马大国撇撇嘴,嘟囔道:“我们哪有那命……”
“屁话!”马有财厉声打断他,“我告诉你们俩,都把招子放亮点!尤其是对东跨院阳家,都给我客客气气的,绕着点走!听见没有?”
他压低了声音,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严厉:
“别以为人家平时看着和气,就觉得好欺负。
我告诉你们,像这种有根脚的人家,背景深着呢!
你们那点小偷小摸的毛病,要是敢沾到阳家头上,让人家逮住了,到时候别说我保不住你们,咱们全家都得跟着玩完!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马大国和马二国被父亲罕见的严厉态度吓了一跳,互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畏惧,讷讷地不敢再说话。
马有财看着两个儿子的怂样,心里叹了口气。
他自己就是个混不吝,但也懂得看人下菜碟。
阳家那种家庭,绝不是他们这种市井小民能招惹的。他只希望这两个蠢儿子能把自己的警告听进去,别给家里惹来弥天大祸。
(下一章还要修改一下,可能要晚一会儿。)(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644/2837558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