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章:灯影长明
江南的茶馆里,赵凛正用布满皱纹的手擦拭着茶杯,杯沿的茶渍被擦得干干净净。窗外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极了当年他初遇萧临渊时,玲珑阁外的那场雨。
“赵老先生,再来一壶碧螺春。” 邻桌的书生放下书卷,声音清脆。那书卷的封面上,印着 “英烈传” 三个字,正是宁王书馆里流传最广的版本。
赵凛笑着应了一声,提起茶壶斟满,目光落在书生翻开的页面上 —— 那里画着太和殿决战的场景,独臂的萧临渊手持赤色长剑,身旁的南宫羽摇着折扇,而自己,则举着银枪护在七亲王身前。
“老先生也看过这本书?” 书生注意到他的目光,笑着问,“里面的萧将军真厉害,独臂还能打跑那么多坏人。”
赵凛的指尖在茶杯上轻轻摩挲,像是在触碰遥远的时光:“他不是厉害,是心里装着东西。”
“装着什么?”
“装着这满城的雨,装着田埂上的稻子,装着孩子们的笑脸。” 赵凛望着窗外,雨幕中,一个孩童举着纸灯跑过,灯影在湿漉漉的石板上晃动,像极了当年安王放的孔明灯。
书生似懂非懂,低头继续看书,嘴里念念有词:“‘龙不在天,而在民心’…… 这句话真好。”
赵凛笑了,端起自己的茶杯抿了一口。茶是新采的碧螺春,带着江南特有的清甜,和他当年在太和殿里喝的御茶味道不同,却更让人心安。
这时,一个身着龙袍的身影走进茶馆,雨珠顺着他的檐角滴落,在地上晕开小小的水圈。正是前来南巡的安王,他褪去了帝王的仪仗,只带着两个侍卫,像个寻常的旅人。
“师父。” 安王走到赵凛身边,声音里带着恭敬。
赵凛抬头,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吧,刚沏的茶。” 他看着安王鬓角新增的白发,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坐在龙椅上的模样,那时总觉得江山沉重,如今才明白,所谓沉重,不过是想护好每一盏灯的心意。
安王端起茶杯,目光扫过茶馆里的人:有埋头苦读的学子,有算着账本的商人,有哄着孩子的妇人……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浑然不知眼前的老者曾是九五之尊,更不知他们安稳的日子里,藏着多少人的牺牲。
“南疆的水渠通了,百姓送来新米,我让人给您带了些。” 安王从袖中掏出一小袋米,米粒饱满,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他们说,这米比往年的更甜。”
赵凛接过米袋,放在鼻尖闻了闻,米香混着茶香,竟有了岁月的回甘:“甜就好,甜就说明日子有奔头。”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柜台下拿出一个陈旧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半块龙纹玉佩 —— 正是当年七个婴孩襁褓里的那半块,另一半,据说在安王登基时,化作了一道光,融入了传国玉玺。
“这是萧兄临终前托人送来的,说等你南巡时交给你。” 赵凛将玉佩推到安王面前,“他说,这玉佩能提醒你,江山不是一块玉,是千万块田,千万盏灯。”
安王拿起玉佩,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玉佩的边缘已被磨得光滑,显然被人常年摩挲。他突然想起萧临渊临终前的模样,老人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却仍笑着说:“告诉安王,别学我们打仗,要学我们种稻子。”
雨停了,夕阳从云缝中钻出来,给茶馆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书馆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其中一句格外清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赵凛站起身,望着天边的晚霞:“我该回去了,你师母还在等我吃晚饭。” 他的步伐有些蹒跚,却很稳健,像一株在风雨中站了百年的老槐树。
安王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又看了看手中的玉佩,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沉重的过往扛在肩上,而是把那些温暖的记忆,化作前行的力量。
离开江南时,安王特意去了宁王的书馆。书馆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老者在抄录农书,有孩童在临摹 “民心策”,角落里,一个独臂的少年正用左手握着笔,在 “英烈传” 的空白处,画下一盏小小的灯。
安王站在少年身后,看他画完最后一笔,轻声问:“画的是什么?”
少年回头,眼睛亮得像星星:“是萧将军说的灯,照亮天下的灯。”
安王笑了,转身走出书馆。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书馆的飞檐、石板路上的灯影重叠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
远处的河面上,又升起了孔明灯,一盏、两盏、三盏…… 渐渐连成一片星海。灯影里,仿佛能看见萧临渊的独臂、南宫羽的折扇、赵凛的龙袍,还有无数牺牲者的笑脸,他们都在灯影里望着这天下,望着这万家灯火长明。
而这灯火,终将一年又一年,在岁月里流转,在人心间传递,成为比青史更长久的记忆。
因为真正的守护,从来不是结束于某个人的离去,而是开始于每一代人的接过。就像这江南的雨,落了又停,停了又落,却总能滋润出最香甜的稻子;就像这天上的灯,灭了又亮,亮了又灭,却总能照亮最温暖的人间。
(https://www.shudi8.com/shu/739304/3563537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