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80章 元史之事终发

第80章 元史之事终发


前院之中,李祺正与张辅交谈时,解缙和陈英便联袂而至,双方一阵寒暄后,解缙和陈英得知了两家竟然有结亲意向,纷纷大吃一惊。

    解缙一边打趣李祺消息瞒得紧,一边对张辅道:“信安伯,你可是得了一个数遍整个大明都是一等一的好女婿啊。”

    张辅眸光一凝,他和解缙并没有什么旧日的交情,不过是泛泛的点头之交,而解缙和李氏相交多年,对李显穆的了解自然极高,况且解缙本就是大明数得着的大才子,却依旧如何盛赞,那就说明这个李祺的幼子,果真不凡至极。

    这门亲事他本来是冲着李祺来的,经过解缙这一说,他倒是对李显穆有几分期待了。

    解缙和陈英更好奇的是,李祺为什么会给李显穆选择张辅结亲,张氏在勋贵中亦不算是显赫,不过是伯爵府而已,无论是成国公府,还是定国公府,都不是泛泛之辈,若是李祺想要结亲,二公府怕也是愿意的。

    “景和这是打算让显穆于世间扬名了?”

    陈英却从中品出了一丝其他的意味,这些年李显穆的名声主要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流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知道李祺的幼子那么优秀。

    李祺淡淡笑道:“今年八月的秋闱,准备让穆儿参加应天府乡试。”

    解缙顿时抚掌笑道:“那今年应天府的解元非显穆莫属了!”

    陈英亦是笑道:“岂止解元呢,明年春闱的会元,以及殿试的状元,舍显穆之外,大明又有何人呢?

    六首三元,大明第一,就在明年了。”

    李祺带着些许谦虚的拜拜手道:“莫要这般说,考场之上,什么意外都可能会有,若是有考官觉得他年龄小,心性不定,不适合作为魁首,亦有被落到第二的风险。”

    张辅闻言眼皮跳了跳,若是不清楚这三人的身份,怕是会觉得他们在吹牛。

    六首三元,县试、府试、院试皆为案首,乡试、会试、殿试亦是魁首,三元及第,六案魁首,这等人怕是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吧。

    当然,难是难,但总是有希望的,但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李显穆比他女儿大六岁,出生于洪武二十四年,到今年,即永乐二年的秋天,也不过是十一岁吧?

    到了来年春闱之时,才堪堪十二岁!

    十一岁能中举人他还是有几分相信的,毕竟自古就不缺神童。

    可十二岁中进士他就已经觉得有些扯了,毕竟哪一个中进士的不是人中龙凤,进士若是那么好考,谁会冒着生死,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博个前程?

    而现在解缙和陈英却说李显穆能在十二岁时六首三元,他非常想说滑稽,但却梗在了心中,继而心中生出一个疯狂的念头,难道是真的?

    还不等他再细想,李祺转已然向解缙问道:“缙绅,圣上命你我做修史的总裁官,这是关乎国朝道统的大事,你可有什么头绪?”

    解缙和李祺对视了一眼,之前在雪夜饮酒时,解缙就说过这件事交给他,现在李祺就是问问他准备怎么做,“既然是编年体的史书,自然是要先列年份,而后从史料中摘取当时大事,最后选择能够佐证国朝的事例。

    宋濂和王祎的元史修的虽然烂,但是其中史料却是丰富,若是修史,则不能不看,是以我打算先将元史拣选一遍。

    这次修史可不能匆匆而为了,只要十年之内能够完成即可。”

    说罢,解缙望了李祺一眼,见李祺微微颔首同意,亦放下了心。

    有些事不能做的太刻意,朱元璋掀起的各种大案,就是因为太过于刻意,所以一直到后世都被人诟病,而且和臣下离心离德,有理也变成无理。

    若不是开国君主的威望足够高,早就出大事了,但即便是朱元璋,后来因为民间怨声太大,也只能连续几次发下诏书甩锅,实际上就是在解释。

    再看李祺出手,每次都好像是偶然,每次都能够让人心大势站在他这一边。

    这次解缙做的也非常好,若是直接把元史中的那些东西拿出来,纵然是证据确凿,可也显得解缙、李祺是在故意借此打击,而且早就已然知道此事,这样就会显得颇有阴谋之举。

    而如今先用一个堂皇的理由要修史,而后在修史的过程中,自然要重新翻阅元史,再让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发现这件事,那就完全不同了,身为总裁官,知道这件事,岂能隐瞒不报呢?

    一切都非常的顺理成章。

    几人谈话之时,送出去请帖的宾客已然全部到来了,“诸位,先随在下去拜见公主吧,而后再在宴会上相谈。”

    府中内堂,李显穆随着紫画前来后,便见到母亲和一个颇美貌的妇人亲切交谈着,心知这便是自己未来的岳母张氏了,他上前行礼后,便端正坐在下首。

    张氏一见李显穆便心生喜欢,气质钟灵毓秀、生的俊美无铸、目中澄澈明净,这通身的气派真是生平仅见,这等儿人物配谁都是绰绰有余。

    临安公主是全程盯着张氏的神情变化,心中不仅升起一丝笑意,她的穆儿,是全天下最优秀的,若非夫君选中了信安伯府,纵然是国公府的嫡长女,也不过是勉强为良配罢了。

    “这等钟灵毓秀的人儿,真不愧是公主和景和公的儿子,圣人之子,有超凡之姿。”

    李祺个人声望突破90后,每往上一步都是巨大的突破,在朝廷之上他又大大增强了声望后,已然是人间公认的大贤之人,甚至有的人直接就称呼他为圣人。

    李显穆倒是很高兴听到有人称呼他的父亲为圣人,“伯夫人谬赞了,父亲大人的才能之高,不是小侄所能仰望。”

    二人又聊了几句,张氏已然对李显穆非常的满意。

    怀庆公主的声音便从堂外传来,李显穆当即起身,“母亲,诸家女眷将要来此,儿子在这里不合适,便先告辞了。”

    “好,你且先去。”

    怀庆公主走过堂中,后边亦有一群女眷,果然是皆来了此地拜见临安公主。

    前院后堂中,俱是一片喧嚣之色,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冲散了府中昔日的几抹苍凉。

    纵然是冬日之时,亦有暖阳而照。

    道道恭贺,声声唱戏,李祺于前院中同众人寒暄,临安公主于后堂中受着诸府女眷的恭维。

    人活一世,总免不了这等世俗之事,盘根错节的干系,便在这其中滋生,做一介孤臣说说容易,可孤臣想要在这世上永远活着,却何其难?

    李祺不会做孤臣,也不会让李氏的后代去做孤臣。

    如今生死皆仰皇室所活是迫不得已,可若生生世世皆是如此,岂不谬哉?

    ……

    翌日,随着太阳升起,高挂于天,公主府中除去了一切喧嚣。

    李祺虽然是修史的总裁官之一,但他只是挂名而已,修一部逻辑严密、前后对应、思想统一的史书,是个极其漫长的事情。

    须知满清修明史前前后后修了百年,是以史学界对明史的评价是“史料价值极低的好史书”。

    说它史料价值低,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编造的东西,而且同时期的明实录等书籍都保存完好,用不上它来考证历史。

    说它是好史书,是因为它脉络清晰,不像是宋史、元史这些史书,连人物事迹都能搞错。

    这部关乎大明根本意识形态的史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要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要求更是极高。

    正如解缙所说的,至少要修十年!

    而李祺是活不了那么久的,这件事终究只能留给解缙来做了。

    而且虽然现在朱棣因为得位比较正,而不着急创造功业来证明自己,所以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国家疲弊的时候就开始修永乐大典,但说不好日后还要修。

    那宋末以来的史书,十年也修不完了。

    李祺挂名修史,是以不用去翰林院,但却需要日日进宫,朱棣在得知李祺命不久矣后,就更喜欢和他商量国家大政,具体的事务倒是没有多少,但是其中却有很多关于大明制度建设的内容。

    李祺则想借着这个机会,在人生的最后,把内阁制度推出来。

    在明朝历史上,内阁制度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内阁的权力变大主要是因为皇帝越来越不愿意管事,而权力又没有真空,文官对皇权自然就不由自主的一步步侵蚀。

    可历史上的内阁制度,从根子上就很虚,没有理论去支撑它的必须存在,这是李祺希望能够改变的一点。

    只是这件事很不容易,毕竟这可是废除宰相制度的大明朝,朱棣也正处于春秋鼎盛之时,对臣下染指权力之事,极其的警惕。

    纵然是李祺也只能先找到合适的时机,为朱棣讲述一番相权存在的必要性。

    李祺往宫中而去。

    翰林院中,解缙望着沉埋于故纸堆中的翰林院诸官吏,心中豪气生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这便是世间的真理!

    “解学士,元史中有大逆!”

    唯有翻纸之声的翰林院中,突然响起了一道颇为尖锐的声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还有一章

    

    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096/2837579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