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26章 廷议对峙郑和!

第126章 廷议对峙郑和!


利刃归鞘。

    骏马回转。

    自苍茫阴山之下经过,大明正是繁花似锦的盛夏。

    胜利是如此煊赫。

    天下之间,又有谁值得做大明的对手呢?

    当外部的敌人不能对帝国造成威胁时,内部就必然会撕裂出巨大的创伤。

    在北征时,李显穆一直都在暗中盯着朱高煦的一举一动,可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位一向以莽撞而著称的汉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的举动。

    这并未让李显穆有丝毫的放心,反而愈发的警惕不安起来。

    汉王有夺嫡之心,他绝不会相信汉王能无动于衷的看着太子登临九五。

    果不其然,朱棣回到京城后,出乎众人意料的,并没有举行庆功宴,而是突击检查了朱高炽的监国成果!

    当皇帝宣布此事时,李显穆立刻就知道不妙。

    太子监国又有什么可检查的,难不成太子还能趁机做些什么不成,这分明就是皇帝要故意找茬。

    什么时候?

    到底是什么时候,皇帝对太子生出了怀疑?!

    很多人开玩笑说朱棣不过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罢了。

    这句话的确体现了朱高炽对大明帝国的重要性,他监国是有累累成果的。

    可这同样是极危险的事!

    任何对皇帝政策的改变,任何试图做实事的举动,就会被皇帝认为是对其权力的挑衅!

    而朱高炽偏偏是那种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且对永乐帝的许多政策颇有不满的人。

    有些类似于洪武年间的朱标。

    可二人境遇大为不同,朱标的太子之位是相当稳固的,朱高炽则身边始终有个虎视眈眈的汉王!

    ……

    东宫之中,气氛颇为压抑,朱高炽被朱棣劈头盖脸的一顿毫无缘由的训斥,几乎有些心灰意冷起来,对李显穆抱怨道:“明达,皇帝让我监国,可不做事不行,做事也不行,这让我如何去做?”

    “殿下!”

    李显穆喝然道:“这点挫折就让殿下踌躇不前了吗?那不如趁早去向汉王摇尾乞怜,看看他会不会像殿下一样宽容大度,留您全家性命!”

    朱高炽顿时打了一个激灵。

    “是孤的错。”

    李显穆语气这才缓和下来,“殿下,这世上哪条路是简单的呢?

    做太子已经是最简单的。

    至少陛下不会真的杀您,您再看看身边的那些大臣,有多少人仅仅是替您说一句话,就会被杀、被贬斥。

    再看看天下的百姓,有多少人啊,想要活着就很难了,这等自暴自弃之语,日后万万不能再有。

    有太多的人为了您而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尊严、理想、未来,您已然不是一个人存在。”

    朱高炽叹息道:“我明白了。”

    “早在离开京城之前,我就叮嘱过殿下,要做些事,但不能和陛下有所冲突,尤其是要远离大臣,任何会侵夺君权的事情,都不能做,要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经历了这次风波后,我是真的明白了。”

    朱高炽神情还是有些低落,“陛下在防备我,他不相信他的儿子。”

    “皇帝不会相信任何人!”

    李显穆淡淡道:“他现在宠爱汉王,可当汉王成为了太子之后,他只会更加怀疑,甚至殿下您只是受文官爱戴,可汉王却是有武将勋贵的支持。

    殿下只要做好孝子即可。

    其余之事,自然有臣下为之周旋,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有急智,又常伴皇帝身侧,自然有为殿下辩解之时。”

    “幸有明达你们为我奔走,否则这等险象环生,我早已坠落无间了,只可惜那些被牵连进这其中的官员,都落到了纪纲的手上,即便是孤也爱莫能助。”

    纪纲此人,深受皇帝宠信,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只能说幸好他没有襄助汉王,否则太子真的危矣。

    “殿下,臣前些时日听到风声,永乐五年仁孝皇后薨逝后,陛下选美入宫时,纪纲将那些秀女私自截在府中玩弄,还私自豢养亡命之徒,乃至于铸造刀剑、盔甲,让周围人称呼他为万岁。”

    朱高炽噌的一下坐了起来,骇然道:“这是真的?他这是有谋逆之心?”

    李显穆沉声道:“纪纲这种人,自然是毫无忠诚之心的,随着权势的上升,怎么可能没有谋逆之心呢?

    只是现在还不能动他而已。

    自古以来想要杀这种幸佞小人,都要陛下先对之生出忌惮和厌恶,而后才能一击必杀。

    太子若是想要早日除掉纪纲,便应该这般做……”

    说着李显穆附耳对朱高炽说着,朱高炽越听眼睛越亮,“此乃正道。”

    ……

    北征后,李显穆被晋升为正五品东阁大学士,从品级上,已然不逊色内阁其余六人。

    当其时,朝中人心惶惶,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棣怀疑朱高炽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朝中太子党的确是多的离谱,甚至就连朱棣身边的大学士,都基本上全是太子一党。

    “显穆,太子的威望竟然这么高吗,有这么多大臣为他说话。”

    朱棣看到那些为太子说话的奏折,顿时心生烦闷,其奏折中通篇就是太子无错,不该斥责的言语,这岂不是说他这个皇帝,无端生事。

    这一问,让众阁臣都为太子和李显穆捏了一把汗。

    李显穆沉声道:“陛下。

    在民间的家庭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在客人面前责备了他,客人通常都会劝说其父母,说孩子并没有那么差,可以晓之以理,这不是客人偏袒孩子而责备父亲,只是希望缓和父子间的关系罢了。

    如今太子殿下虽然被陛下所责备,但已然自省,于是诸臣工便上书缓和陛下和太子的关系而已,君臣亦是父子,和睦才是万事之兴。”

    朱棣闻言沉默了一瞬,良久才叹息道:“唉,你说的是正确的,朕不应该太过于苛求太子。”

    对朱棣这句话,李显穆自然是嗤之以鼻,但他还是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次这一关,太子算是过去了。

    其余阁臣亦微微松口气,杨士奇更是心中生出庆幸,幸好当初衍圣公之事,没有造成坏的影响。

    李显穆实在是太子登基道路上,不可获缺之人!

    “陛下,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说话间,郑和从外间匆匆走进,对着朱棣大礼参拜。

    “卿远航万里实在辛苦,免礼吧。”

    对郑和,朱棣有更亲近几分,事实上朱棣最信任的永远都是郑和这几个太监,以及一起靖难的勋贵,对杨士奇这样文官,便稍弱一份。

    “今日召卿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商议。”

    朱棣坐直了身体,脸色严肃起来,

    “北征前,朕的大臣给朕上了一份奏章,请求罢下西洋之事。”

    郑和几乎瞬间眉头便皱了起来,向着诸阁臣扫过,下一瞬朱棣便指着李显穆道:“不必猜了,是朕的外甥,李显穆。”

    “啊?怎么会是李忠文公之子?”

    郑和堪称大惊失色,这是个他万万没想到的答案,毕竟他现在还记得当初李忠文公,身为当世圣人,不仅没有因为他是个阉人而嫌弃他,反而亲自勉励他远航万里的盛功壮举,说他必会因此而成就大业,青史留名,如同凿穿西域的张骞。

    “显穆,你来和郑和说吧,若是你能把郑和说服,那朝中其他人,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

    这话倒是没错,郑和是下西洋的直接利益人和直接关系人,若是就连郑和都同意暂停下西洋,那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

    郑和沉沉向着李显穆行礼道:“倒要李学士请教。”

    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忿之色。

    “郑掌印有礼。”

    李显穆肃穆拱手道,“郑掌印觉得,朝廷下西洋,向万国播撒我大明之辉煌荣光,应当去多少次,每隔多久去一次,才能始终维持如今所谓万国来朝的局面?”

    郑和自然不是傻子,立刻就听出来了李显穆话中的意思,“李学士是认为下西洋靡费甚多?

    可李忠文公当年说过,有些事,它的意义之伟大,不能以金钱计较,而下西洋就是这样的事情,这是我煌煌华夏,古未有之的盛事,是证明我大明远超前古的大业,岂能因此而废之?”

    便是李显穆也要为郑和赞叹,不愧是父亲也为之称赞之人,不愧是朱棣亲自选定下西洋的主使,虽然身有残缺,可却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其格局之高、之大,真是举世少见。

    “正因这是古未有之的盛事,郑掌印难道忍心它只存于一时,而不存于万世吗?

    郑掌印难道只想自己一生煊赫,成为张骞那样的威名,而至后世于不顾吗?”

    李显穆利声喝问,“郑掌印难道看不出来,现在满朝文武,反对下西洋者极众,而郑掌印之所以能如现在这般远行,是因为陛下之雄才大略,是因为陛下一人撑之!

    如今这般下去,下西洋之事,将止于永乐年!

    郑掌印那时或许已然仙逝,可下西洋之事,又当何为?

    难道郑掌印以为,我大明能再出一位如陛下这等神威天纵的君王吗?”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9096/2837575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