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12章 耕田作秀!

第112章 耕田作秀!


河州,俞龙珂部落。

    自从俞龙珂受到劝降,并经官家赵祯赐名、赐官,他统领部落就彻底归顺了大周。

    并且,吐蕃是部落制度,是以绝大多数部落都没有“国”这一概念。

    如此,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怀观念。

    相较而言,吐蕃部落更多的是具有“部落情怀”观念。

    没有民族情怀观念,指挥起来,实行以蕃治蕃的政策,无疑是相当轻松。

    近两年,俞龙珂部落十余万士卒,协助边军稳固边疆,立下了不浅的功劳。

    这一部落,统辖百姓约百万左右,经过两年的汉化生活,已然从游牧文明渐渐转变为农耕文明。

    百万淳朴的吐蕃百姓,足迹遍布河州、宕州。

    平坦的田野上,金灿灿的小麦散发淡淡清香。

    一眼望去,不乏有淳朴百姓手持薅刀,利索的割麦,沉甸甸的麦子搭在一起,甚是诱人。

    此外,也有百姓紧握长粑,耙松泥土,顺手丢下种子。

    一边收割,一边播种,甚是奇特。

    田野边缘,以江昭为首,约五六十人,缓步走动。

    “这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江昭向着割麦的百姓指了指,和煦一笑,出声问道。

    堂堂从三品紫袍大员,行封疆大吏之权,江昭越是面对普通百姓,形象就越发温和。

    “冬小麦。”

    一人落后江昭半步,头戴平定毡帽,蓄长发扎辫,发中编入了些许红丝绒,一身藏青对襟交领羚羊袍,腰束革带,热情的回应。

    这人,却是河州河州俞龙珂部落的百余位主事者之一,扎木。

    俞龙珂归顺大周,得以赐封官位,这事无疑是有益于其部落的生存。

    不过,他一走,部落就没了正式管事的首领。

    百万吐蕃百姓聚集在一起,实在太危险。

    要是受了有心之人的鼓动,未免平添大乱。

    于是乎,近两年的时间,经江昭授意,熙河路的官员都有意将大型部落分割为一些小型部落,不让百余万百姓聚集在一起。

    渐渐地,俞龙珂部落遭到分割,却是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

    扎木其所在部落,约莫两千户人,乃是河州最大的小型俞龙珂部落。

    江昭了然,缓缓点头,望向翻田的吐蕃百姓,问道:“冬小麦一经收割,就再次种麦,可是两年三熟的种法?”

    “大人真是学识渊博,竟知晓农耕之事。”主事者扎木出声解释道:“河州水土肥沃,行两年三熟之策,可富裕些许余粮。”

    所谓两年三熟,也即头一年八、九月种植冬小麦,次年六、七月收割。

    一经收割,就立刻播种粟,粟的成熟周期仅是三个月。

    如此,同年十月左右就可收割成熟的粟。

    一经收割,立马种植冬小麦,如此就形成了循环。

    自头一年八、九月种植冬小麦,次年次年六、七月收割小麦,十月收割粟,拢共耗时一年,收割了一次冬小麦、一次粟。

    理论上,这是一年两熟。

    不过,考虑到土壤肥沃问题,往往涉及修养问题。

    一般循环了一次,就得让土地修养三个月的时间,蕴养肥力。

    也即,特意腾出一次种粟的时间,不种粮食。

    这一来,本来的“小麦-粟-小麦-粟”的收割模式,就成了“小麦-粟-小麦”。

    两年四熟就成了两年三熟。

    “无非是通过书本知晓些许皮毛而已。”

    江昭淡淡一笑,颇有兴致的向身后官员望去。

    这次,巡视百姓耕田,本就是他特意为之,为此特地喊上了五位宗室。

    “纸上得来终是浅,未免要试试耕田,方知躬耕之苦。不若,都下去试试吧?”

    说着,江昭着重望向五位宗室。

    五位宗室齐齐一怔。

    赵策英目光微动,率先反应过来。

    这是要作秀啊!

    “太史公有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耕之事,实属必要啊!”赵策英连忙附和道。

    此言一出,余下四位宗室相继反应了过来。

    躬耕,这可是表达亲民的好机会。

    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怪不得宣抚使特意喊齐了五位宗室。

    “诸葛武侯,就有躬耕先例。”

    “《齐民要术》有言: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起自农耕,民生之本啊!”

    “耕田好啊,得耕田!”

    几位宗室,相继表了态。

    读书厉害一点,就引经据典。

    读书不行,就适当编一两句。

    反正,得耕田!

    河州通判苏轼扬了扬手,朗声道:“大人言之有理,躬耕而行,方知粮食之不易。”

    主事者扎木心头一诧,连忙让人去找来农具。

    吐蕃蛮夷之地,读书习文并不普遍。

    哪怕作为主事者,他也没怎么读过书,不清楚几位大人物究竟都在说些什么。

    反正,就是要亲自耕田。

    这样的大人物,亲自耕田!

    这是何等的贤明啊!

    不足一炷香,自有几十柄农具呈了过来。

    江昭爽朗一笑,拎起一柄长耙,挽了挽紫袍玉带,卷起裤腿,大步向着农田走去。

    几位宗室、几十位官员相继拾起农具,跟了上去。

    其间,眼见尽是官袍的大人物齐齐走进田野,不少吐蕃百姓尽是惊诧,不免观望起来。

    一些百姓向着住所跑去,告知这一消息。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观望起来。

    须知,这可是紫袍大员亲耕!

    这样的大人物耕田,不免惹人好奇。

    几十位官员,手持农具,示范躬耕。

    当然,真正躬耕的仅是八个人。

    江昭、苏轼、扎木、五位宗室。

    余下的官员,主要就负责称颂吹捧。

    怎么着,也不能抢了顶头上司和几位宗室的风头。

    “昔范文正公守边屯田,今小阁老持钧秉轴,犹执耒耜于陇亩。观其犁雨耕烟之勤,不逊诸葛南阳之隐!”

    “掌兵刑钱谷之暇,仍循颜子、郭外之志啊!”

    “昔孔融让梨,公让膏腴千顷,使边氓得粟帛之养,岂非古先贤遗风再显?”

    “昔人谓【宰相必起于州部】,今观小阁老与几位公子,乃知【贤臣育于畎亩,明主生于闾巷】。”

    “诸公子纡朱曳紫,而常布衣巡野。闻恰似汉文帝露台惜费之典故啊!”

    “几位公子,实是亲民之人,他日若是登基,定为千古贤君!”

    “昔李锡任虞城令,苦井变甘泉;今公子抚黔首,寒窑化春台,此【贞观遗直】,岂让前贤?”

    称颂之声,不绝于耳。

    江昭长久未曾体力劳动,本是耙了一炷香就有些撑不住。

    结果,底下人实在太能称颂,愣是让他平添一股力气,耙了足足两炷香。

    大汗淋漓,江昭举目望向几位宗室。

    几乎也是一样。

    称颂之声太浓,让人不得不强撑着犁地,立下“亲民”、“贤德”之名。

    江昭暗自一叹。

    大意了!

    太特么能吹了!

    吹到不努力干活,感觉都对不起吹捧的话语。

    好在,围观百姓不少,从隐隐的探讨声中可知,效果还行。

    毕竟,从吹捧的话语中,不少吐蕃百姓都知道了几人的身份。

    封疆大吏、河州父母官、还有几位可能是将来的太子、皇帝的人物。

    如此人物,犁地犁得冒汗,不免惹得人注目。

    封疆大吏与五位公子一齐耕田,鼓励百姓勤于耕作,实为一等一的亲民之举。

    一次耕田,一传十,十传百,部落与部落相传。

    不足十日,关于耕田的消息,已然传遍熙河路。

    此外,不乏文人赋诗作词,称颂此举。

    大儒邵雍、大儒周敦颐、曾巩、苏辙等人相继作文,称颂此事。

    特别是苏轼,一连六篇词,传遍天下。

    一时间,天下仕人,探讨不休。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930/2837576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