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70章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第170章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江府。

    石上煮茶,溪声入盏。

    丈许溪畔,摆着一尺许火炉,上有茶釜,开水沸腾,茶香四溢。

    相距三五步,有一凉亭,石几上摆有瓜果、糕点、清茶,韩嘉彦、王韶二人相向而坐,拈子对弈,盛长柏品着清茶观摩。

    江昭一手背负,一手持卷,徐行静观。

    “太子少傅、礼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王韶“啧”了一声:“牙都是酸的。”

    “酸什么呀?”

    江昭持卷拍手,摇头道:“除了礼部尚书一职以外,都是虚职。”

    三大官职,太子少傅为东宫太子的“三少”之一,一向是荣誉性职位,即便真的要为太子授课,也根本轮不到“三少”,品阶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外交,正二品。

    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以吏部、户部实权最高,一者主管人事吏治,掌管着官员的官帽子;一者主管财政,掌管着钱袋子。

    除了这两者,余下四部,实权根据政治需求以及时代变更,略有变动。

    论起实权,礼部往往是四、五号位。

    当然,要论起地位,还是以吏、户、礼为“上三部”。

    科考兴盛的时代,礼部掌握科举事宜,地位注定非常之高。

    若论起入阁,更是隐隐以吏部、礼部为其最。

    一者主管人事,可安插故吏。

    一者主管科考,可选取门生。

    说到底,干什么都得以人为本。

    金紫光禄大夫,纯粹的虚职,从二品。

    “太子少傅,这个虚职可不一般啊!”

    王韶反驳道:“这是天子重视信任的象征,非重臣而不可得,大多数时候都是阁老兼任。临了致仕,再擢升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江昭双手背负,并未否认。

    秘密立储,“好圣孙”劝谏,熙河历练,入宫授课。

    可以说,他既是从龙之臣,又曾经是新帝的半个上司,还是新帝的半个老师。

    这样的经历,要是都得不到皇帝的信任,那这个皇帝得多疑到什么程度?

    “大娘娘与太宗一脉有了关联。”

    “大娘娘掌握大义,素有贤德名声,太宗一脉适合搅事,不好应对啊!”盛长柏抚着胡须,轻轻摇头。

    “难。”王韶落下一子,插话道:“论起政斗,单拎任何一位三品大员,都可轻松压制大娘娘。可光是压制,大娘娘死活不肯和解,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关键,还是得让大娘娘心甘情愿的退下。”韩嘉彦认可的点头。

    关于怎么应对太皇太后,几人都想过一些法子。

    不过,要真是实行起来,千难万难。

    大娘娘是先帝的皇后,母仪天下三十载,积累的贤德名望可不是一点半点。

    新帝登基,承袭的是先帝的江山。

    论其正统性,大部分源自于秘密立储法,可也有少部分源自于大娘娘的认可。

    毕竟,先帝无子驾崩,大娘娘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先帝的意志。

    要是大娘娘公开唱反调,即便不影响新帝的皇位,也难免惹人争议。

    最重要的是,大娘娘素来贤良。

    难不成,还真的就让大娘娘难堪?

    “可大娘娘母仪天下三十载,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退下?”盛长柏凝眉,沉吟道:“更何况,还有宗正寺的赵氏子弟推着。”

    太皇太后究竟是不是一开始就有垂帘听政的心思,谁也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宗正寺赵氏子弟的推波助澜,太皇太后就算是没有垂帘听政的心思,也渐渐的养出了垂帘听政的心思。

    毕竟,上一任章献太后,可就是现成的榜样。

    太皇太后,甚至还侍奉过病重的章献太后呢!

    至于,太皇太后与新帝的势力差距?

    要是不考虑辅政大臣,新帝其实就没什么势力。

    有时候,人心一旦受欲望蒙蔽,那真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急。”

    轻声打断,江昭摇摇头。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几人一怔。

    “捧杀之计?”

    王韶面露疑色:“大娘娘,还能怎么捧杀?”

    江昭若有深意,缓缓道:“大娘娘是要脸的人。”

    “要脸,就能捧杀!”

    “更何况,大娘娘是大娘娘,太宗一脉是太宗一脉。”

    “怎么说?”王韶有些好奇。

    “分而化之。”

    江昭沉吟道:“对付大娘娘,用宫廷争斗的方式,以保留脸面和解为主;对付太宗一脉,先政斗,再宫廷争斗。”

    长呼一口气,江昭眺望长天:“陛下要的是太宗一脉的臣服。”

    “政斗打下去一些太宗后嗣,简拔另一些太宗后嗣。”

    “如此,那些新近简拔起来的太宗后嗣,自会感念新帝恩德。”

    “宗正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

    江昭摇摇头:“就留一些给太宗一脉,又有何妨?”

    “至于大娘娘,捧得高高的,但凡要脸,就不可能垂帘听政。”

    几人陷入了沉思。

    三月二十一。

    旭日东升,晨曦乍现。

    文武百官,皆着素服,有序班列。

    历朝历代,都有国丧辍朝的惯例。

    根据历代的礼制规定,不尽相同。

    其中,太祖皇帝驾崩,太宗皇帝宣布辍朝五日,举丧不视政。

    其后,真宗皇帝驾崩,辍朝七日。

    此次,先帝驾崩,亦是辍朝七日。

    因此,自三月七日起,百官便得上朝理政。

    区别就在于,但凡皇帝尚未入土,就算是国丧,上朝不奏乐,百官必须着素服。

    或许是国丧的缘故,相比起以往,班列少了些许交谈声。

    即便有,也仅仅是些许不可闻的声音,且是大佬特权。

    左首之位,江昭一身素袍,腰佩黑角带,手持笏板,垂手肃立。

    小阁老入京了啊!

    不少官员悄然举目向前望去,并不时望向宗正寺卿赵仲旦。

    不知宗正寺卿,有没有做好与小阁老争斗的准备?

    尚未而立之年,已是正二品礼部尚书。

    单是听名字,就有一种难言的压迫感。

    或许是察觉到了百官的目光,赵仲旦不自主的抚了抚背。

    宗正寺,上上下下,绝大部分官员都是太宗一脉的赵氏子弟。

    这些赵氏子弟,可能绿袍、红袍披身,但要论起真实水平,自是达不到官阶该有的地步。

    赵宗旦亦是如此。

    宗正寺卿,三品大员。

    但要真论起政斗水平,着实算不上高明。

    无非是矮个子拔高个而已。

    赵宗旦微闭双目,持笏肃立。

    作为汉恭宪王赵元佐之孙,平阳郡王赵允升之子,他无疑是真正的根正苗红。

    但也因此,他必须得争。

    要是皇帝真的重视太祖一脉,那损失最大的就是他!

    “上朝——”

    因是国丧,并未有钟声,仅是新任司礼掌印太监尖锐的喊了一声。

    文武百官,鱼贯而入。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930/2837570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