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84章 会试名单!

第184章 会试名单!


恩科三考,一考帖经墨义,二考策问时务,三考论、判、诏、诰、表。

    三篇卷子,费时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务就算结束。

    考官,却是就此忙碌起来。

    近万考生,三万篇卷子,都得一点一点的批阅。

    至公堂。

    至公二字,取自《庄子》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意。

    檀木长匾,字迹鎏金,则是太宗皇帝亲笔,自有磅礴浩瀚之意。

    香炉长燃,供奉着圣人像。

    主考官江昭居于正中,手捧考官名录。

    余下十八人,分居左右,面色肃然。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

    以江昭为首,十九人齐齐诵念《周礼·天官》。

    约莫半刻钟,江昭手中考官名录一抛,落于香炉焚毁。

    十九人齐齐高呼道:“禁通关节、禁循乡贯、禁查笔迹、禁夜独览、禁传外讯!臣等若徇私屈才,甘遭天刑!触法者骨碎,负心者神诛!”

    礼毕,十余人长长舒了口气。

    相比起往几次科考,本次科考是新帝恩科,不论是流程,亦或是仪式,都要庄重不少。

    就如方才十余人齐齐行的就是锁院焚香制。

    以往,也有类似的流程,但都要简化不少,《周礼·天官》更是几十年没有齐齐念诵过。

    不过,这也不稀奇。

    新帝登基,赐下恩科,也即龙飞榜,肯定是要严肃不少,不能出丝毫差错。

    江昭拍拍衣袖,摆手道:“入内院阅卷吧!荐、通、粗、否,不可徇私。”

    “诺!”

    十余人齐齐一礼。

    内院。

    正首,两道丈许长的梨制木几横放,主副考官并坐,案上有几沓卷子。

    自主位以下,左右皆有书案,十七位考官分席而坐,案上都有一沓考卷。

    考官阅卷,乃是以荐、通、粗、否四字,予以评价。

    一般来说,有一个“荐”字,就可成为“荐卷”。

    两个“荐”字,则是荐卷中的优等。

    一科考卷,约莫有四百五十份荐卷呈递到主副考官手中,经主副考官筛选,剃掉十分之一,余下的就是真正入围的考卷。

    至于其他考卷,即便有举子三科都是四百零一名,也难以让考官多看一眼,唯有罢黜落选。

    此刻,除了主副考官案上的卷子较为特殊以外,余下十七位考官书案上的卷子都是已经经过筛选,并且入围的卷子。

    “策问入围的卷子都挑出来。”

    “有两科及以上入围的卷子,也都挑出来。”

    三科荐卷,一科挑出四百份荐卷,就有一千二百份考卷入围。

    不过,绝大多数举子都没有三科齐齐入围的实力,却是使得一千一千二百份卷子并非是对应四百人,而是六七百人。

    即便已经入围的考卷,也得再筛选一遍。

    六七百位入围的举子,还得筛掉一些。

    其中,三科考试,以策问时务最为重要。

    策问实务入围的举子,即便仅是入围了一科,也肯定不会落榜。

    科考取士三四百,两科入围的举子约莫百人,肯定也不会落榜。

    真正有可能落榜的就是单科入围,且入围的是“帖经墨义”科,亦或是“论、判、诏、诰、表”科的举子。

    这种单科入围的举子,差不多是五百人左右。

    这五百人,得落榜一半。

    要说残酷,那肯定是非常残酷。

    芸芸众生五千万,选出最为优异的四百人,就此一步登天,鲤鱼跃龙门!

    机缘无限,残酷无限!

    一言落定,十七位考官相继筛选不必被筛掉的策论入围考生,以及两科入围考生。

    江昭平和点头,推了推书案上的三沓考卷,望向身旁的副主考官王珪:“这三沓考卷,都是陇右榜考生,已然经考官依优劣单科排了序。”

    “你我二人,便抽出单科前二十观望,合六十份卷子。优者入榜,劣者落榜。”

    自从熙河开边,先帝便赐下陇右榜,允准熙河举子科考“省内”竞争。

    熙河考生,不必与其他路的考生竞争,仅需与熙河路的举子竞争,前二十名就可授予进士功名。

    其中,前三授进士出身,也即二甲;后十七名授同进士出身,为三甲。

    单就流程而论,就是规模小一点的“别头试”。

    六十份卷子,估摸着对应四五十人,起码得落榜一半。

    “甚好。”王珪点头。

    约莫半日,拢右榜与春闱正科的卷子都已经筛选完毕。

    几道书案搬到一起,堆叠着四百位入围的考生的卷子,差不多是六百份左右。

    “排序吧。”

    “以惯例论之,七十名以前是二甲,七十名以后是三甲。”

    江昭徐徐道:“会试一道,本是不排甲第。不过,考官私底下排序,还是得有个界限标准。”

    “三份齐齐入围的,优者为一甲,劣者二甲前列。”

    “两份齐齐入围,且策论入围者,优者二甲前列,劣者二甲末;策论未入围者,优者二甲末,劣者三甲前列。”

    “一份入围的,策论入围便是二甲末,未入围者三甲。”

    一甲、二甲、三甲,本是殿试的排序。

    此次考官排序,本质上还是单纯的排名次。

    说出甲第,仅仅是为了让考官有个参考标准。

    余下之人,齐齐点头应声。

    六百份卷子一一拎出,予以评价排序。

    到了排序这一步,考官已经可以查阅考生的名字。

    不一会儿,一人的卷子被翻了上来。

    这一份卷子,一考的“帖经墨义”,以及三考的“诏”篇入围。

    开封府,齐衡,父齐国公齐廷之,母平宁郡主.

    江昭抬抬眉,摆手道:“三甲。”

    手持考卷的考官点点头,考卷丢到了三甲的一方。

    小公爷齐衡,名列三甲。

    这倒不是江昭有意打压。

    事实上,不管是谁批阅齐衡的卷子,都会是这个答案。

    武将出身,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三甲。

    不单如此,考庶吉士也大概率是考不上的。

    国公之子,既然选择了走文官路,与文人抢饭碗,那就注定得承受相应的困顿。

    不出意外,上限就是五品!

    当然,偶尔也会出意外。

    本来的剧情线上,新帝与太后争斗,齐衡站队太后一方,成了太后的急先锋。

    借着新帝与太后党争,齐衡的擢升经历,简直堪比升天。

    方才考上进士不久,就是红袍披身。

    遭到打击,贬了下去,没多久又披上红袍。

    擢升之快,即便是江昭也弗然不如。

    大名鼎鼎的小公爷落于三甲,并未引起什么轰动。

    说到底,有资格担任考官的人,无一不是各大派系有望更进一步的存在。

    论起权势,皆是吊打齐国公。

    区区小公爷,就更是不被人放在眼中。

    一篇篇考卷,相继抽出,十九位考官予以评价,定下排序。

    约莫三日,暂时的排序已然定下。

    会元许安世,二名黄裳,三名刘挚。

    除此以外,黄庭坚五十七名,小公爷齐衡三百二十名。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930/2837569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