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十四章两人共唱《知否知否》(下)

第十四章两人共唱《知否知否》(下)


“再过些日子,这葡萄就能吃了。”  李婷指着葡萄,眼中满是期待。

林夏笑着说:“是啊,到时候我们就摘下来,酿些葡萄酒。”

“好啊,我还从没喝过自己酿的葡萄酒呢。”  李婷兴奋地说道。

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林夏起身去开门,只见一个小厮模样的人站在门口,恭敬地说道:“请问是林姑娘家吗?我家小姐有请。”

林夏有些疑惑:“不知你家小姐是哪位?”

“我家小姐是吏部尚书家的千金,王小姐。”  小厮回答道。

林夏心中更加疑惑,他与吏部尚书家的千金素无往来,为何会突然请他?但还是礼貌地说道:“烦请告知王小姐,容我换件衣服便去。”

小厮应声离去。林夏回到葡萄架下,将此事告诉了李婷。

李婷皱了皱眉:“这王小姐平日里骄横跋扈,很少与人往来,怎么会突然请你?”

“我也不知道,或许是有什么事吧。”  林夏有些担忧地说。

李婷握住林夏的手:“要不我陪你一起去吧,也好有个照应。”

林夏点了点头:“好。”

两人换了件得体的衣服,便跟着小厮来到了吏部尚书府。王小姐早已在客厅等候,他穿着一身华丽的衣裙,见林夏和李婷进来,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们一眼。

“不知王小姐找我何事?”  林夏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小姐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慢悠悠地说道:“听闻林姑娘在江南颇有才名,我近日得了一幅古画,想请林姑娘帮忙鉴赏一番。”

林夏心中了然,原来是为了这事。他跟着王小姐来到书房,只见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中山川壮丽,笔墨精湛。

林夏仔细地端详着古画,轻声说道:“这幅画确实是珍品,笔法细腻,意境深远,应该是前朝名家的作品。”

王小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说道:“林姑娘果然名不虚传。不知林姑娘能否为我在这幅画上题首诗?”

林夏有些犹豫,在古画上题诗是件很慎重的事。但看着王小姐期待的眼神,他还是点了点头:“承蒙王小姐不弃,那我就献丑了。”

林夏拿起笔,略一思索,便在画上题了一首诗。王小姐看完,赞叹道:“好诗,好字!林姑娘真是才貌双全。”

从吏部尚书府出来,李婷笑着说:“没想到这王小姐还挺好相处的。”

林夏也笑了:“是啊,或许是我们之前误会他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西巷的青石板路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夏和李婷手牵着手,慢慢地往家走,心中充满了惬意。

盛夏的夜晚,繁星满天。林夏和李婷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看着天上的星星。

“你看那颗星星,多亮啊。”  李婷指着天上的一颗星星,兴奋地说道。

林夏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笑着说:“是啊,像一颗璀璨的钻石。”

“我小时候总以为天上的星星是地上的人变的,好人死后就会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自己的亲人。”  李婷轻声说道。

林夏的心中一暖:“那我们以后也要变成两颗最亮的星星,永远在一起。”

李婷用力点了点头,握住林夏的手:“嗯,永远在一起。”

两人静静地看着星星,偶尔聊几句家常。晚风轻轻吹过,带来了阵阵花香,也带来了丝丝凉意。林夏觉得,这或许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有好友相伴,有星空作伴,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林夏和李婷的感情越发深厚。他们一起经历了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静美、冬的纯洁,在岁月的长河中,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动人篇章。而那曲《知否知否》,也成了他们之间最珍贵的约定,见证着他们的友谊,也见证着他们走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入秋后的一个清晨,林夏收到了一封来自江南的信。信是他在江南认识的一位友人所写,信中说江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百姓流离失所,情况十分危急。

林夏看完信,心中焦急万分。他将信递给李婷,李婷看完后也皱起了眉头:“这可怎么办啊?江南的百姓太可怜了。”

“我想为江南的百姓做点什么。”  林夏坚定地说道。

李婷点点头:“我支持你,我们一起想办法。”

两人商量了一夜,决定举办一场诗会,筹集善款送往江南。他们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向京城的文人雅士发出邀请。

诗会定在西湖公园的湖心亭举行,消息一出,便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到了诗会那天,湖心亭周围挤满了人,有文人墨客,也有富商巨贾。

林夏和李婷站在亭中,向大家说明了举办诗会的目的。众人纷纷表示支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诗会开始了,大家纷纷吟诗作赋,表达对江南百姓的同情和祝福。林夏也吟了一首诗,诗中充满了对江南的思念和对百姓的关切,赢得了众人的阵阵掌声。

诗会结束后,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筹集到的善款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多。林夏和李婷看着这些善款,心中充满了感激。

“太好了,有了这些钱,江南的百姓就能好过一些了。”  李婷激动地说道。

林夏点点头:“是啊,希望他们能早日渡过难关。”

他们立刻安排人将善款送往江南,心中也稍稍安定了些。

日子一天天过去,江南的灾情渐渐好转。林夏收到友人的回信,信中说百姓们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林夏和李婷看完信,都松了一口气。

深秋的一天,林夏和李婷再次来到西湖公园。湖心亭的景色依旧,只是多了几分萧瑟。他们坐在石凳上,看着湖面的落叶,心中感慨万千。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又是一年。”  李婷轻声说道。

林夏点点头:“是啊,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幸好我们都在一起。”

李婷握住林夏的手:“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要像现在这样,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林夏笑着点头:“好。”

风轻轻吹过,带来了阵阵桂香。林夏和李婷相视一笑,再次唱起了那首《知否知否》。

歌声在湖心亭回荡,与秋风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诉说着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们知道,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只要彼此相伴,就一定能走过更多的风风雨雨。

寒冬腊月,京城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林夏和李婷躲在温暖的屋内,围着火炉,一边烤着红薯,一边聊着天。

“你说,明年春天我们去江南看看好不好?”  李婷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我还从没去过江南呢,听说那里的春天可美了。”

林夏笑着说:“好啊,江南的春天确实很美,有小桥流水,有杏花烟雨,到时候我带你好好逛逛。”

“太好了!”  李婷兴奋地拍着手,“那我们可得提前做好准备,看看要带些什么东西。”

两人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去江南的计划,仿佛已经置身于江南的春光之中。

烤红薯的香气弥漫在屋内,温暖而香甜。林夏看着李婷开心的模样,心中充满了幸福。他知道,只要和李婷在一起,无论去哪里,都是美好的。

岁月静好,时光荏苒。林夏和李婷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友谊如同那首《知否知否》,历经岁月的洗礼,越发醇厚动人。在大乾京城的西巷和西湖公园,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也将继续书写更多的传奇。

又是一年暮春,西巷的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相间的花瓣铺满了青石板路,像一场温柔的雪。林夏踩着花瓣走到李婷家门口时,正看见他背着个素布包袱要出门。

“这是要去哪儿?”  林夏伸手替他拂去发间的花瓣,指尖触到他耳后新簪的玉坠,冰凉的触感混着他发间的香气,让人心里发暖。

李婷把包袱往身后藏了藏,脸颊微红:“昨日收到家书,说祖母身子不适,我得回趟苏州。”

林夏的手顿在半空,去年冬天李婷的祖母还寄来苏州的松子糖,用红绸布包着,甜得恰到好处。他望着李婷被风吹起的裙角,轻声道:“何时动身?我去送你。”

“不必了,”  李婷避开他的目光,指尖绞着包袱带子,“雇的马车巳时就走,想着不扰你作画。”

林夏望着他鬓边的海棠花簪,那是去年中秋他们一起做的,簪头的花瓣被摩挲得发亮。他转身往回走:“等我片刻。”

片刻后,林夏拿着个锦盒出来,里面是他连夜画的海棠图,卷轴上系着根红绳,绳结是李婷教他的同心结。“路上解闷看,”  他把锦盒塞进李婷怀里,“代我向祖母问好。”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的声音渐渐远去,林夏站在巷口,看着那抹月白色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墙根的蒲公英被风吹散,白色的绒毛粘在他的裙摆上,像无数细小的思念。

李婷走后的日子,西巷仿佛空了大半。林夏每日坐在葡萄架下作画,笔尖却总不自觉地画出海棠花。画到第七张时,窗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以为是幻觉,直到门被轻轻推开。

“我回来了。”  李婷站在门口,风尘仆仆,发间还沾着些许尘土,手里却捧着个青瓷罐。

林夏扔下画笔跑过去,闻到他身上的尘土味里混着淡淡的药香:“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祖母好些了吗?”

“祖母无碍,是我记挂着你。”  李婷打开青瓷罐,里面是晶莹剔透的糖糕,“这是苏州的定胜糕,店家说吃了事事顺遂。”

林夏拿起一块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蔓延。他看着李婷额角的薄汗,突然发现他耳后的玉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小小的红点,像是被什么东西硌的。

“玉坠呢?”  林夏伸手去摸,李婷却猛地躲开,脸颊更红了。

“路上不慎遗失了,”  他低头搅着手指,声音细若蚊蚋,“等回来再找匠人重做便是。”

林夏望着他泛红的耳根,突然想起去年七夕,李婷说玉坠是祖母给的,要等遇到心上人才能取下。他拿起一块定胜糕递到李婷嘴边,看着他小口咽下,眼里的笑意像春水般漾开。

初夏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林夏和李婷坐在窗边,就着烛光整理诗稿。这些年他们写的诗攒了满满一箱,李婷说要编成集子,取名《西巷词》。

“这首《雨巷》甚好,”  李婷指着其中一页,字迹是林夏的,却有几处被他用朱笔改过,“只是‘海棠落尽’太过凄清,改作‘海棠初绽’如何?”

林夏望着烛火中他认真的侧脸,想起昨夜他为了改这几个字,在灯下忙到深夜。他拿起笔,在诗后添了一行小字:“与君同改,甚好。”

雨声渐大,屋檐下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响。李婷突然打了个喷嚏,林夏起身去拿披风,回来时却见他趴在桌上睡着了,脸颊贴着诗稿,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意。

林夏轻轻为他盖上披风,目光落在他散开的发丝上。发间别着的银簪是他送的生辰礼,簪头的流苏垂在诗稿上,像一滴欲落未落的泪。

窗外的雨还在下,林夏重新坐下,拿起笔,在空白的纸页上画起了李婷的睡颜。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与窗外的雨影交织在一起,温柔得像一首未写完的诗。

入秋时,京城举办花会,西巷的家家户户都摆上了精心培育的花卉。林夏和李婷也搬了几盆海棠去参赛,那是他们一起种下的,花开得格外繁盛。

花会设在西湖公园的长廊,各式各样的花卉争奇斗艳。林夏和李婷的海棠花摆在角落,却引得不少人驻足观赏。

“这海棠开得真好,”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赞叹道,“色泽艳丽,姿态优雅,真是难得一见。”

林夏和李婷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欢喜。

花会结束后,他们的海棠花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块上好的砚台。林夏拿着砚台,笑着说:“这下我们写诗作画就更方便了。”

李婷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是啊,以后我们要写出更多好诗,画出更多好画。”

他们抱着砚台,在夕阳下往家走。影子被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仿佛要将这美好的时光永远定格。

日子就这样在平淡中透着温馨,林夏和李婷的感情也越发深厚。他们一起经历了四季的更迭,一起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将西巷的日子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而那曲《知否知否》,也时常在他们的口中响起,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伴随着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又是一年暮春,西巷的柳絮漫天飞舞,像一场轻柔的雪。林夏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纷飞的柳絮,手中握着李婷送他的那支埙,轻轻吹奏着《知否知否》。

埙声低沉悠远,在西巷中回荡。他知道,李婷就在不远处的院子里刺绣,一定能听到这熟悉的曲调。或许,在这漫天柳絮中,他们的心正随着这歌声紧紧相依,共同谱写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篇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林夏和李婷都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林夏的父母看中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翰林学士,而李婷的父母则希望他能嫁给苏州的一位富商。面对父母的安排,林夏和李婷都陷入了沉默。

一日,两人坐在葡萄架下,久久没有说话。葡萄藤上的葡萄已经成熟,紫莹莹的,像一串串玛瑙。

“你打算怎么办?”  李婷率先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林夏望着葡萄藤,轻声说道:“我不知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似乎别无选择。”

李婷的眼中泛起了泪光:“难道我们就要这样分开吗?”

林夏握住他的手,心中满是不舍:“我不知道,但我不想和你分开。”

两人静静地坐着,任凭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们都知道,现实往往不如人意,但他们心中对彼此的情谊,却不会因此而改变。

最终,林夏和李婷都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林夏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说只想和李婷一起生活,不想嫁给任何人。李婷也向父母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说愿意一辈子留在京城,陪伴林夏。

父母们虽然不解,但看着女儿们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妥协了。

从此,林夏和李婷依旧生活在西巷,每日一起作画、刺绣、吟诗作赋。他们的日子虽然平淡,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多年后,林夏和李婷都已两鬓斑白,但他们的感情依旧深厚。他们常常坐在院子里的海棠树下,回忆着年轻时的点点滴滴,一起哼唱着那首《知否知否》。

歌声在院子里回荡,与海棠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岁月之歌。他们知道,这份情谊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直到永远。


  (https://www.shudi8.com/shu/738846/3565409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