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招聘教书先生!
推荐阅读:我的职业面板怎么是二次元画风? 我一个三金导演十项全能很合理吧 神印:天主降临,神圣牧师骑黑龙 全职高手之重生叶秋,弟妹苏沐橙 全职法师:捡碎片图鉴,契约心海 全职法师:白虎异能锁,圣兽无双 完美:多子多福,加入聊天群! 从乱星海开始祸害诸天 寒霜千年 全职法师:火之罹难,帝炎焚天
萧然甚至想过,学拼音这些事情。
后面越想越不对劲。
萧然没办法搞到注音的书籍,总不能自己写。
这个工程量太大。
且与时代背景存在根本性冲突,核心原因在于拼音的底层逻辑与大唐的文字体系、文化传统、教育需求完全脱节。
拼音的核心是“用拉丁字母表音”,而大唐既无拉丁字母的认知基础,也无“表音符号”的使用传统。
大唐对外交流虽盛,但主要接触的是梵文、突厥文、粟特文等,拉丁字母几乎未传入中原,普通人对“A、B、C”这类抽象符号完全陌生,连“字母”的概念都不存在。
这个时代注音依赖“反切法”,虽繁琐但已成为文人共识。
拼音作为一套独立于汉字的符号系统,需要先学习 26个字母及拼读规则。
这对连汉字都不认识的村民而言,相当于先学一套“新文字”,再用它学汉字,反而增加了认知负担,与萧然的初衷背道而驰。
大唐是汉字文化圈的鼎盛时期,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华夏正统”的象征,承载着礼法、典籍、文明认同。
士大夫阶层对文字的“神圣性”有极强执念。
认为汉字是“仓颉所造,代天垂象”,而拼音的“表音符号”与汉字的“象形、会意”本质相悖,会被视为“弃圣绝智”的“夷狄之法”。
萧然推广,也会被文人阶层斥为“离经叛道”,缺乏文化认同基础。
拼音作为“中介工具”,与大唐“直接识字”的教育逻辑冲突,反而会被认为是“舍本逐末”。
想清楚这些,萧然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完全没必要。
想清楚这些,萧然这才睡去。
第二天,萧然起的很早,更早的是李恪程处默和秦怀道。
都想跟着孙思邈养生。
孙思邈现在也会打打太极拳。
三人也觉得有意思,都想跟着学学。
其他人这样打,可能是嗤之以鼻,如果是孙思邈那就另当别论了。
张锦禾安排好家里事情,也溜达到了萧然家里。
已经成了习惯。
“锦娘,等一下请阿翁过来。”萧然看到张锦禾说道。
“小郎君何事?”张锦禾转身。
“我想和阿翁商量商量,在村里办个学堂,让孩子读书认字。”
不远处的孙思邈也听到了,笑了笑,不觉得意外。
之前看到萧然提出备用金的想法,孙思邈就想到了这些。
这个时代读书,是真能改变命运。
读书人太少。
“办学堂,这是大事。”张锦禾不糊涂,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很多人不是不想读,是读不起,没有这个条件。
“现在村子里面情况好起来了,得为孩子考虑。”萧然说道:“希望读点书,让村里的孩子走出去。”
孙思邈放下药材,转过身时,晨光正落在他银白的胡须上,泛着柔和的光。
他望着萧然,眼里的笑意里裹着几分感慨,慢悠悠开口:“小郎君这心思,比挖煤烧琉璃更能扎进土里。”
“老头子行医一辈子,见多了穷村陋巷里的孩子,不是笨,是被蒙了眼——连自己名字都认不得,哪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大?”
“你让他们挖煤能吃饱饭,是救当下的急,让娃娃们识字,是给他们备着日后的路。这路啊,走不走得出去另说,先得让他们知道‘路’长啥样。”
“世人总说读书是为了科举,为了做官,”孙思邈摇了摇头,“可对这些娃娃来说,能认得出‘田’字不是画,能算得清自家的收成,就已是脱了蒙昧。真能走出去的,哪怕只是到长安认得出商号的招牌,也比困在村里守着土坷垃强。”
他捋着胡须补充道:“老村正那里,老头子去帮你说两句。他是懂理的,知道这比修房盖屋更要紧。”
张锦禾也明白这件事很重要,“等一下,阿翁醒了,我去接过来。”
不远处的李恪程处默几人也听到了。
张大郎不是读书的料,但是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
估摸着张明德差不多醒了,张锦禾去请来。
萧然去烧玻璃了,没有在院子里面。
只有孙思邈和张二丫在。
“老村正!”孙思邈笑着喊了一声。
“老先生!”
两个老人坐下,读书学堂的事情张锦禾也说了。
“学堂的事情,锦娘说了吧!”孙思邈问道。
“嗯,说了。”张明德点点头。
张明德喉结动了动,声音带着点沙哑的感慨:“唉,说起来不怕老先生笑话,这辈子见着的读书人,屈指可数。”
“早先年,村里娃能活着长大就谢天谢地了。春种秋收,忙得脚不沾地,肚子都填不饱,谁还敢想‘读书’二字?”
“那时候就盼着娃能多扛几捆柴、多捡些粟穗,长大了有力气糊口,就够了。哪敢指望他们识文断字?”
“可小郎君这话在理啊。”张明德直起身,语气亮了些,“读书能明事理。咱庄稼人,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最容易被人蒙骗。”
“前年有游医来卖‘神药’,说能治百病,不就是瞅着咱不认字、听不懂那些弯弯绕?要是娃们识得几个字,能看懂药铺的方子,能算清账目,还能被糊弄?”
他掰着手指头数:“再者说,娃们懂了道理,村里的纠纷也能少些。”
“长远看,这学堂是给村子扎根基啊。”张明德望着远处的煤场,“咱村现在挖煤能挣钱,可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娃们有了文化,哪怕将来不挖煤,去长安做个伙计、去镇上管个账目,也比咱这些睁眼瞎强。”
“真要是出个能看懂文书、能跟外面人打交道的,咱栲栳村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闷在山坳里的穷村子了。”
他转向孙思邈,眼里全是感激:“小郎君是真把咱村当自个儿家了。先让咱吃饱穿暖,又想着让娃们明事理、有出路。这心思,比给咱发多少铜钱都金贵——钱花了就没了,可娃们脑子里的字,那是能跟着一辈子的家底啊。”
“这学堂,必须办!缺啥少啥,我这把老骨头亲自去张罗,就算拆了我家那两间屋当木料,也得让娃们有个念书的地方!”
孙思邈听完,抚着胡须朗声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
“老村正这话说得实在,更做得实在。寻常人见了眼前的温饱,便只顾着松口气,你却能想着娃娃们的将来,这不是寻常的精明,是揣着全村人的根在盘算啊。”
张明德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意,摆手道:
“老先生过誉了,我这把老骨头,不过是顺着小郎君铺的路往前走罢了。”
张明德望着煤场的方向,声音沉了沉:“真要说了不起,还是小郎君。咱村以前啥样,老先生也瞧见了——土坯房漏着风,娃们光着脚,谁能想到能有烧煤换钱的日子?”
“更别说办学堂了,是他来了,先让咱能吃饱,再让咱敢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这做村正的,不过是搭把手,该做的罢了。”
“要说功劳,头一份得记在小郎君身上。”张明德态度坚决,眼里亮堂得很,“咱跟着他的步子走,准没错。”
这件事萧然和张明德都要搞,基本上就成了。
不用其他人掏钱,张明德说说这样的好处,村里人还是愿意听的。
不仅仅让村里人答应这件事,不少人愿意帮忙搭建学堂。
学堂和普通房屋不太一样,只能重新搭建。
家家户户都有孩子,这件事都很上心。
现在吃饱饭没问题,自然不会抵触这种事情。
远的不知道,张怀才张锦禾父女读书识字是不一样的,村里人都知道。
挖煤洗煤的时候,学堂这边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连孙思邈都跟着搭把手,没有闲着。
其实孙思邈也识字,他教书没问题的,但是萧然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
孙思邈确实也忙,偶尔代课,孙思邈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李恪教村里孩子也足够,程处默和秦怀道也识字,但是学问方面差了些。
找个教书先生,李丽质她们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这种小事,萧然不想麻烦李丽质。
“锦娘,写封信给世伯,帮忙招聘给教书先生,要去能住在村子里面”
张怀才也是栲栳村的一份子,做这个不过分。
“好,我这就写信找人送去长安城。”张锦禾连忙表示。
长安城的张怀才看到书信也很激动。
在贞观六年的大唐,一个普通村落能自主办学堂,不仅“很厉害”,更堪称“异数”。
这背后藏着远超“识字”本身的深意,对栲栳村而言,是从“生存”到“体面”的跨越,更是打破代际困局的钥匙。
初唐虽已结束隋末战乱,但教育资源仍牢牢攥在士族与官府手中。
朝廷虽设国子学、太学,但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
州县学也多服务于地方豪强,普通百姓连校门都摸不到。
乡村更是“教育荒漠”,《旧唐书食货志》记载,贞观年间全国识字率不足 5%,绝大多数农民终其一生都认不全自己的名字。
正因如此,栲栳村办学堂才显得格外扎眼。
它跳出了“种地—吃饭”的循环,主动触碰了“士族专属”的教育资源,这在千篇一律的乡村生存图景里,是道硬生生撕开的口子。
对栲栳村而言,这是“脱胎换骨”的起点。
对村民来说,学堂的意义早已超越“教孩子认字”,更像给整个村子安了“向上的阶梯”。
张怀才不敢耽误,第一时间按照萧然的要求张贴招聘启事。
提前找人,应聘的人不一定合适,得筛选一下。
李世民对栲栳村很关注,不需要李恪程处默这些人告知,李世民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事。
“办学堂,找教书先生。”李世民看到书信内容,一脸的不可置信。
读书这件事,和之前吃饱穿暖,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个家伙,给了朕一个惊喜,朕都没想到会做这些事情。”李世民笑了起来。
李丽质从李世民手里接过书信,这是栲栳村的情况。
“挖煤烧琉璃,是让百姓‘有饭吃’,修房备余钱,是让百姓‘过得稳’,如今办学堂,是要让百姓‘抬得起头’——这三步,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远。”
“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也很惊讶,萧然果然从不让人失望。
“寻常人治村,能解眼下饥寒已是能耐,他却想着给村子换骨头。”
“他在栲栳村办学堂,看似是教几个娃娃认字,实则是给这村子安了‘明事理’的根——往后这村子,不仅能靠力气吃饭,更能靠道理立身,这才是真的乱不了。”
栲栳村这个典范,越来越突出了。
“现在办学堂可不容易,得帮帮忙。”长孙皇后也说道。
“帮,肯定要帮的。”
李丽质笑着说道:“以后我去栲栳村,带点书籍去吧!”
书籍在贞观时代是奢侈品。
皇家多,除了孤本,可以送萧然和栲栳村点。
“带点启蒙书籍去,现在萧然应该比较需要这些。”李世民笑着说道。
“是,阿耶,我记住了。”李丽质是有想法的,欲言又止看了看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丫头,想去应聘教书先生啊?”长孙皇后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阿娘,可以吗?”李丽质拉着长孙皇后胳膊。
看到李恪程处默几人可以长住,李丽质也有想法。
只不过自己是女儿身,身份特殊,又没有借口,肯定是不合适的。
现在有理由借口了。
李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个启蒙先生是绰绰有余的。
“隔三差五得回来,不能一直在那边。”李世民算是允许了。
长孙皇后补充道:“让萧然找个先生,丫头就当是帮帮忙。”
李丽质有点兼职的意思,不能全职。
“阿爷,阿娘,我也想去。”豫章公主连忙表示。
“都去吧!”李世民也答应了。
只是李丽质和豫章公主都在,两个小公主肯定也得去,程铁环和李五也得跟着。
萧然那边是安全的,但是该有的还得有。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72/2837576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