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维校的三好学生 > 第140章 迎驾

第140章 迎驾


浱州,乐浪城。此地现在是武撼峦的大本营,城中各种角斗场已经拆了,斗鸡斗狗都不允许。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深邃的地牢。

    由于这里被乐浪王祸害得太惨,以至于现在都没缓过来。大街上经常出现狂兵。

    即城中每逢八号,天上邪月当空,月色如果是红色,就有人从家中闯出来,到大街上拿着刀具高喊“斗,斗!”随后就是要砍人,武撼峦驻兵在此就是弹压这里“疯病”。

    他将混元金斗埋在原来是角斗场,现在是地牢的地方。而每次当城中居民患了狂病,就派人将其带入地牢,绑在椅子上,撬开嘴,灌入一碗粪汤入口,来治这狂病。

    还别说,这种治疗方法还真行,随着这一碗绿汤灌入后,狂病患者身上不正常的血红就迅速消退,然后目光呆滞,傻呵呵笑着,睡了一觉会恢复正常,随后就不再复发了。

    整个乐浪城恢复了正常欢笑,而武撼峦也因为那些狂人“被向善”而感到宽慰。当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武撼峦顾着浱州,也没有忘记天下。

    同样作为掌权十几年的人,早在半年前,武撼峦就敏锐地感觉到了戍帝这次轻率王师的目的,一方面是解决渤王,另一方面是敲山震虎。故提前来到浱州防止当地的大爻官僚体系反水。

    这次王师翻车也让武撼峦忧心忡忡,就在武恒羽幸灾乐祸时,武撼峦当即调整了思维,现在也要搞清楚戍帝在哪里?为什么会轮到自己来迎驾?

    故,武撼峦在确定北方大军失败后,则是派遣了斥候部队向东部搜索,刚好碰上了戍帝传旨的队伍。

    …在乐浪城这儿,现在已经没有血月而是绿月…

    11月7日,武撼峦让武恒羽留守,自己骑着插翅虎带着一队龙马骑兵队伍,匆忙地赶到帝王的驾前。

    全军跨越各种小路捷径后,武撼峦看到戍帝御辇,以及饱经风霜的戍帝本人后,干脆利落地下马,领众人跪了下来。

    武撼峦:“臣镇南将军,接驾来迟,请陛下治罪。”

    戍帝端坐殿中,大概顿了足足五个呼吸后,确定了武撼峦的态度端正,遂点头道:“爱卿勤王有功。”

    短短六个字,完成了定性,就别无所言,随后就是戍帝身边的人和武撼峦叙述,接下来护送天子行在返回爻都。

    武撼峦知晓先前的长跪是戍帝给自己的“威”,是让自己知晓现在功劳还不至于能够染指天家,更不能平起平坐。

    当然也明白,帐中戍帝并非真的对自己忠诚表态漠不关心,一定是在盯着自己一举一动。

    戍帝在经历这次军事上铩羽而归后,显然感觉到周边不忠诚了,自然是要随时观察身边局势。

    武撼峦很识趣,下马步行,并且让骑兵队伍将半数以上的马匹交给戍帝的人骑行,保持了规格上不逾制的行为。

    并且武撼峦为了保持自己的恭顺,主动将自己的“规格”降低了,以戍帝奴仆自居。

    三日后,武恒羽通过大洞天带着一千五百名军士赶来后,王驾正式启动。车辇不再如先前那样匆匆。

    在大军抵达河洛郡时,负责迎接的州牧看到了戍帝队伍中,武撼峦在前面给皇帝的车驾赶车,一时间醒悟过来。

    这位州牧当即跪了下来,发觉身旁人跟着傻跪,以至于其他动静都没有,于是乎他回头抽了一旁不懂事跟着一起下跪的人一巴掌,让其低头小跑通知乐伶将礼乐奏响。

    …真正重要的“棋子”装着无关紧要…

    这边武撼峦如同下人一样帮戍帝把异兽赶到马厩,而另一边,军中有子弟悄悄过来。这人四下看了看没有人,则是凑过来说道:“老爷。京城那边来信了,朝廷那边加封老爷为云乡侯。”

    武撼峦心里微微一怔,他不意外自己这一门被加封,武源常在北边熬了一个大捷,这次朝廷肯定不能再糊弄浱州之战。

    但是这个加封不应该从爻都来,因为自己这边正供着戍帝呢。

    武撼峦又抽了这传话的亲兵一鞭子,怒骂道:“什么云乡侯?我只是为陛下驾马的一小卒。”随即对这笨蛋使眼色,示意他注意周边的人,别乱开口。

    一个呼吸后,武撼峦骂道:“还不快滚!”这前来报喜的亲兵灰溜溜走了。

    隔了这几年了,周王那边派系终于想起来自己这边和武撼峦之间有关系了。

    原本武撼峦对于周王来说就是一条地方上的舔狗,是求着王府给门路。

    戍帝这边刚刚躺下,就得到了暗卫通报,对此戍帝心惊,派遣暗卫去监督武撼峦军情况。

    在帐内睡意全消的戍帝思索了一番,招呼武撼峦面圣。

    三炷香后,戍帝营帐外,刚刚更衣后的武撼峦被匆匆招来觐见,当黄门掀开帘子说出:“千宿亭侯,请吧”。武撼峦就明白自己为啥被叫来了。

    黄门仔细凝视武撼峦。但凡武撼峦面庞上表露出一丁点异色,就会立刻挥手,让刀斧手挟持住武撼峦。

    …臣防猜忌需要近前侍奉君王,然而君在落难时也要贴近笼络…

    爻都中,书房内,周王正在和自己文臣幕僚们,讨论如何把控京城。王府术士速康(速旺的弟弟)在王府这儿点燃火盆,烟雾缭绕形成了防止暗卫窥探的蔽幕。

    首先安抚的就是边军,这一波分封就是给了朱力强等人极高的侯位,包括南疆武撼峦那边也给了分封;但至于现在最重要的东市军——周王最重要的文臣智囊,扣住了周王原本准备给武飞的册封,理由是,武飞刚烈勇猛,先帝去后,恐难以制服驾驭,只给武撼峦加封即可,至于武飞需观后效。

    这些能够在周王面前的,都是各个家族的嫡系!当年相对于各家各户把庶子们发配到武飞那边当士官,他们在储君身旁是属于烧热灶。

    然而现在东市军那儿的庶族子弟突然当红,让原本自持是族内最得宠的他们,有些心里不平衡。于是乎,潜意识中他们觉得,即使武飞功绩再高,也需要按照“资格和辈分”向后等一等。

    就如同戍帝会给武撼峦下马威后再给奖赐,周王对于外臣也学着这样做派。

    而周王身边这些幕僚们现在现在掌权后,决定作为“前辈”要对东市军这帮“小妈生的”强化一番尊卑长幼的概念才行。他们也想驾驭东市军的新贵,但放不下来架子。

    至于未来拱卫京师的近卫军八成是东市军,他们也知道,只是上述那种习惯性傲慢心态,让这些“烧热灶”的家伙觉得自己不用哄着“刚把冷灶点上火”的东市纨绔们。

    当然这些幕僚对于东市军现在主帅的傲慢更是无以复加,他们通过“内幕消息”认为未来武飞是要被一脚踢走的,所以也都不屑于在武飞这儿“浪费”恩义。

    注:武飞未来要被贬斥离京的消息,是戍帝不经意间和一些朝中老臣们拉家常所露出来话。

    周王原本还是很犹豫,但是在文臣“有理有据”的劝说下,还是派遣了宦官去北边派送了金牌,要求武飞先对自己表示一下,然后他(周王)再酌情赏赐东市军一系。

    …管理层总觉得一线的工资拿得多…

    黄玉城这边。随着周王开始对北方这一阶段战局论功行赏,武飞身边这帮小子们是从眼巴巴的指望着能封侯,到现在打赢了伪昊数万大军;这就可不是“指望”了,而是理直气壮想去要了。

    即使周王一党告知这些在边疆作战的将领,周王对他们的家人很恩宠,让他们不要焦急,但是!在他们眼里,这可不是恩宠,而是拿着家族要挟他们。

    武飞是很清楚:“(爻都纨绔)他们在家里面都是做小,现在他们要在家里面上位,你周王为啥不直接用朝廷名义给与赏赐?现在是绕了个圈子先赏识他们的家族,然后让家族内那些护着嫡脉的老登们,摸他们的头,夸这波回头浪子们做得好?”

    武飞或许不太精通家族,但是周王一党绝对不懂“血劳换血酬”!

    至于——朝廷想要换将?开玩笑,哪怕再自命不凡的爻都子弟,经过渤地的战事洗礼,都对武飞的专业素养心服口服。

    外敌还没有灭呢,眼下这担子只有源常能担着。

    11月10号这天,随着爻都这边钦差的传信,东市军中上层们集体讨论后得出两个共识,第一:周王还不是天子呢;第二:自个儿是戍帝派给武飞的,功劳得戍帝说的算。

    …视角来到南边…

    戍帝在等待武撼峦觐见过程中,来回踱步。这时候武撼峦在隔壁换衣服,这是面圣的流程,确保没有一丝一毫锋锐之器物。

    他非常知晓自己能拿下武撼峦,是因为自己现在更加合法,远比周王监国封侯要稳当。

    武撼峦的脑子哪怕剩下十分之一,都会在这场朝局斗争中做出正确选择。

    戍帝在房间内踱步看着暗卫发来的有关爻都那边的密报,随着步履停下后,他好似悲伤实则阴寒地道:“现在看来,很多人都期盼着朕归天了。”

    戍帝很清楚现在爻都中到底是哪些东西们在跳,大爻历代每隔百年,要封四五个侯,每百年也要消除一批侯。

    眼下这一代,世家通过辩经,逐渐掌握了朝政,但对他们来说,戍帝刻薄啊,这封侯是很难的。唯有战功才能封侯。

    故现在裹挟周王的那帮人肯定是要通过拥立,获取地位爵位加身。

    而在戍帝这边是很恼怒,自己留京的那个儿子是自己选中的接班人,但现在不但染指了不该染指东西,而且是胡乱操作。

    直到几天前戍帝还有点怀疑渤郡大捷的真实性,毕竟自己和昊军交手这么多次,结果是铩羽而归,而武飞那边偏师克复失地,这让心中骄傲的戍帝是有些芥蒂的。

    如今戍帝已经不否认东市军的战功,因为他判断:谁想要坐稳京城,就一定要拿到这支军队的控制权。东市军是什么?军官阶层都是京城贵胄,现在是一支强军,在大爻都城无可替代。

    戍帝可以自得的说:每一个小将都是自己一个个挑选的,都是“自家子弟”组成的兵马。

    原本这支军队,戍帝将会留给周王,周王的班子中缺乏掌握军权的人。

    回顾几年前,戍帝让周王监军,是想让周王独自发掘一青年将领,结果周王无能。戍帝只能自己挑选一些年轻人。

    但戍帝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边稍微一松手,自己的权力就被“父慈子孝”了,就只能先把这张牌抢过来捏在自己手上。

    戍帝在确定周王还没给武飞封侯后,松了一口气!

    至于为啥没有封侯?戍帝明白是周王身边幕僚的德行,眼高手低,野心颇大;毕竟武飞当初在城市中领着东市军,那是格外跋扈,是被这些自觉靠近统驭的年轻人们瞧不起。

    …黄门尖锐声音开始传唤武撼峦…

    戍帝召见了武撼峦,给了近前赐座。优先的话题却并没有讨论京城变故,而是拉家常。

    戍帝调笑:“你家那个小娃娃,来朕这里觐见,询问换的衣服能否带回去?”

    武撼峦感觉到有些丢脸,武飞的确会干出这种事情,随后:“臣欠缺管教。”

    戍帝对武喊峦:“武飞这孩子,在京城那儿很好,很不错,现在在边疆立功,深得朕心;朕早就想给这孩子爵位了,但是害怕京城里面有人说闲话,所以想先召他做朕的女婿,然后徐徐图之。”

    武撼峦连忙感谢陛下抬爱。——嗯,戍帝的意思很明显,不想暴自家的家丑。现在就封武撼峦更高爵位,那样不体面。在外人眼里有“被臣子胁迫”的闲言碎语。

    而武撼峦始终跪着,表示自家孩子(武飞)虽然欠缺管教,但是绝对不会在忠义上犯错,戍帝见到武撼峦的表现,相当满意。

    政治家过招就害怕愣头青,如果武撼峦表现出不满,就是想逼迫皇帝现在给自己封侯。

    若是武撼峦现在就强要,戍帝也没法子,必须立即得把武撼峦的要求落实了。

    但是戍帝返回朝中,为了平衡武撼峦这种“仗功讨封”的影响,必须对西北那些陪着他出征,而损失大批部曲的将领们,也都进行加封。

    对武撼峦来说,这样的话,为自己在岭南和武飞在渤地的大功所讨来的封,反倒会贬值。

    在铜灯的火光下,两个老狐狸进行一阵表情潜台词交锋后,戍帝现在对武撼峦表明态度:“是要先削京城那帮人的合法性,事后再给武家加封地位。”

    武撼峦跪地表示谢恩,同意这个交易。

    但同样是把“赏赐”延后,戍帝的手段比周王幕僚圈子高多了;戊帝吐露出一句话:“征北将军这个位置,国朝已经空了五十多年了。”

    武撼峦感激涕零:“臣世受皇恩,不求显达,唯报陛下知遇之恩。”

    …皇威依旧浩荡…

    数天后,武撼峦又派遣一军一千五百人,合计两军三千人,护送戍帝回京城,同时沿途发给大爻境内各级官僚“行辕所在”的文书。

    小插曲,戍帝将渤王的子嗣在岭南封了个“续思王”。

    在东宫中,周王正在芙蓉暖帐内宠幸李美人。这新纳入的李美人,天姿国色,并且娇羞,极善于侍奉,深得周王的喜爱。

    然而今日周王并没有鞭挞,而是面对招呼而来的太医问道:“李嫔有身孕了?”太医道:“千真万确,已经有了三个月。”

    周王算了一下,刚好是自己当初那一炮的。作为男子,面对自己能当红命中,是非常满意的。随后下旨,将李美人加封三级,随后召其母入宫看护。

    周王在这个决策时,脑海中是空空的,因为他的全部精力被父亲所牵扯,此时这么个坏消息,让他如入冰窟,那就是他的老爹没有成为先帝,而是西狩归来了。武撼峦派遣的三千兵马已经护送陛下过了棘州。

    …相对于老子,儿子虽然会几招,但太稚嫩了…

    周王在宫中砸了砚台,暴怒道:“千宿亭侯,好,好,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此时在戍帝北归诏书中,武撼峦仍旧是以千宿亭侯来自称,然而先前周王所封的云侯是乡侯,一乡之地有民千户,也称千户侯。武撼峦眼下在护送戍帝归来的同时,未接受周王这侯位提升,那就等于宣告了,不承认周王监国期间的一切爵位。

    而这就挡住了那些想要接受周王提拔,欲快速进步人士们的路

    “武家叔侄看似忠厚,实在是朝中奸臣,他们蒙蔽圣上,挑拨您与陛下的父子关系,还请殿下早作决断啊。”周王的常侍素旺很快就给出了这样的劝谏。

    这帮依附周王的幕僚,此时也是对武撼峦恨急了。以至于争论的音调,都宛如布帛撕裂。

    缘由是如此:“你不受封,我怎么能受封,我不受封,周王殿下怎能登大宝。周王殿下不能登大宝,你,嗯,我们怎么能进步!”

    这些京城中团簇在周王身边,以其为核心的圈子中人看来,武撼峦现在就应该接受“云侯”册封,这样即可逼迫戍帝承认朝中变局的现实。毕竟戍帝西狩已经丢失了湛卢军,武撼峦只要稍稍表达一下意见,就能把千户侯拿到手——这明明是双赢啊。

    但是!他们哪里想到,如果武撼峦真的做了这个黑手套,那可会被记录为乱臣贼子。

    可武撼峦作为凭借战功世代袭爵的将门,在眼下还是实权藩镇,本是各方争取的高身价,凭什么要搅和到这么乱的事中来?

    若做了这样的垃圾角色,大爻新君圈子,又不会给自己留下来核心位置。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周王信守诺言给武撼峦留下了核心位置。周王身边的那一党!也不会待见武撼峦,以后只会分配脏活。

    并且现在这帮太子党连周王的亲笔信都没有,压根就没把武撼峦当作核心。

    如果周王是真的将武家视做心腹,那么早在武飞作为人质入京后,就该出手照拂。

    武飞在东市看似“跋扈”,实则是入沙场前最后一顿,周王就不应该珍惜自己的名声,要为东市军说几句公道话。

    成济为司马家干黑活,却没有得到司马昭亲自接见的许诺,而是被贾充二级分包。

    同样是干黑活,李世民是亲自去见守玄武门的常何!毕竟这都是背着“背叛”之名,站在常何的角度来说:你都不愿意亲自过来确定我投靠的真假,就让我干风险最大,收益一般的活?

    现在周王身边这些世家子们事到临头了,发现自己的谋划没有边疆大吏配合,却又觉得:“武撼峦不与自己相谋,实属不智。”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32/2837573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