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维校的三好学生 > 第309章 辽主的视野

第309章 辽主的视野


商贩陆大涛正包下一艘商船跑生意,进入黑虬江内陆区域后,他用拜山头的法子,跑了多个庄子,和几十号庄主见了面。有的庄主挥手让他滚,有的则是给了他一份面子,以至于他能成功把自己的海货卖给这些庄子。

    陆大涛吃尽了其中冷暖,他赚了钱后,则是立刻花掉了,签订了购买秸秆,粮食的合同,至于庄子内缺乏的各种铁钉,铁炉等东西,陆大涛也都一一记下来,明年试着进一批货,看看能不能撬开其他庄子的大门。

    在灌满白酒后,陆大涛朝着下一个庄子进发了,且自己船上多了一些学徒,他们有的是地方皮匠送来的小儿子,有的是药材商送来的儿子,还有的是普通地里刨食农夫的儿子,纯粹是养不起了,送过来讨一口饭吃。

    对于陆大涛来说,他还是能养得起这些小娃娃们的,东图那边靠海吃海。

    几个月后,当他把这些个小子们带回东图的时候,在商行碰头会中,他发现和自己干同样事情的人有很多。

    官府为了给这些从黑虬江来的第一批外来务工人口进行安置,特地修了一片片简易住宿区,虽然隔间不透风,且八个人共用一个厕所,但至少簇在一起保暖,并且对这些从乡下来的青年们来说,这里至少能提包入住,能够落脚了。

    …繁荣在秩序下茁壮…

    宣冲前世的“经济发展时代”,一大批小商人写了自己“白手创业”的经历,这些经历相当于酒桌上自吹自擂的内容,将整个区域的繁荣归于自己的奋斗。

    当然此时陆大涛这样的小商人们也是这么认为,他们跑业务,每个人跑了二十多个庄子,一顿顿白酒赔着笑脸应酬,然后在各地挑选本地学徒,让他们为开拓这些商业线路而来。

    这就像一个庞大树根,砸入黑虬江流域,一道道根须,在这个流域每一个村镇地区中衍生。

    当然有了这些根须还不行,还需要掌握经济主干规划的治理者具备战略预判能力

    黑虬江这一波外来人口潮,宣冲这边就成功预判到了。当然苏明团队执行的好,这个进士这半年不止一次带着秀才们讨论城市规划。

    这些官吏半年前是被专门安排出差任务,专门研究江南,广南几个商业大城市“管理”“道路建设规划”等课题。

    经济潮到来时,“不规划”“放任自流”会导致各种问题,寰宇各处都有城市治理团队因没有规划好而产生的负面案例。

    比如说原时空,清廷,民guo治下的上海滩,除了十里洋场之外,其余地方都是棚户,棚户区域内秩序混乱,《功夫》里“斧头帮”这样的货色横行。

    而对于无法自下而上“推倒重来”的国家来说,每一个大城市在最初经济潮中,只有一次战略机遇期。

    经济潮来之前,就得趁着地价还低的时候,提前囤地修路,提前预留区域开挖地铁,提前扩增供暖,电力,以及自来水。

    商人的奋斗就能创造大都市?

    宣冲出生前三十年时间内,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并且开始了城市化。但很快这些国家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

    里约热内卢,孟买等一个个千万人级别的超级大城市,城市化的人口聚集,变成了大片贫民窟,然后滋生出顽固的非法势力,垄断住土地。

    这种平民窟导致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看起来劳动力很多,但是没法规划新产业,最后成为摆烂的城市,空有一个特大都市壳子。

    现在宣冲自己爬到了现汉的高层后,则是了解到,大城市的规划需要高度专业性。必须对各种产业衍生,人口增加后的一个个民生,工业需求进行前瞻性预测。

    城市领导团队要始终抱着与世界竞争的心态,紧盯着其他大城市已经发生过的“城市病“,分析病因,以及发病前交通,人口等数据的征兆,进而对己方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前规避。例如如果建立工业区,就得了解那些老牌工业区已经发生的铁锈病,且在重工业区域诞生之初,就根据病状进行相应制度设计。

    可以说,原先的东图是缺乏这样的人才,现在宣冲考了科举,并且有了苏明这个在圈子内更厉害的“知己”,就引入了专业团队来对东图进行城市管理。

    汉历2110年这一整年内,东图和黑虬江流域的贸易总量只有四百万银元。远不如京畿方面和关外的六千万银元贸易总量。但京畿区域的这些贸易总额,总体就来自于七十五家大型公司,出口的贸易产品非常单一,只涉及药材、粮食、矿产等一百三十多种贸易产品。

    但东图这边有八千多个微小企业。这些微小企业扎根于经济领域,分布在各个复杂的工业消费领域。

    这些小企业现在都捞到了起步资金,未来会壮大,涉及到的细分行业足足数千个,从小火柴,到玩具,再到农户家里需要的铁烟囱,甚至是小音箱。

    上述这些领域是京畿地区的大型商团没法开拓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个工商管理密集,经济基础日益肥沃的地区来说,这些现在这些“卖钉子”的小产业,保不准未来就是“大产业”。

    这就好比斯拉夫地区的巨头们都是卖油卖粮,而卖油和卖粮食的前身则是贵族寡头,其前身本来就是大领主。他们是用权力兑换财富,并非推动财富发展,而莱茵河上巨头,如克虏伯,这前身就不是贵族,而是一个铁匠作坊。属于莱茵经济起步时候的“小细节”,这个铁匠作坊发展成钢铁厂的过程,是推动整个产业复杂化的一部分。

    比如说现在宣冲的东图钢铁厂下面的一个分销工厂,预备生产煤气罐。这玩意是未来民生上蜂窝煤的平替。现在年流水只有五千个银元,甚至不如燕晋大型粮商们在黑虬江地区,日常宴请的招待费用。

    而未来遇战时,无缝钢管加工稍微改改就是航弹,副油箱,乃至迫击炮。谁说未来没潜力变成克虏伯?

    现在注册资金一万银元的小厂随着时代发展,是可以发展壮大的。

    更重要的是,东图这边首波商业交流,就引动黑虬江各地外来人口进入,这是京畿地区的交流没有的。京畿内大公司是会赚黑虬江金钱,但是不会要黑虬江人。但东图不一样,双方就连着黑虬江这个大动脉,语言风俗高度一致,小火轮航线打通后,人员来往相当方便。

    东图现在不仅仅是吸人,未来转移产业也都很轻松。

    在经济上,“神龙戏珠”格局已经形成了。“龙”就是贯穿传统农业人口区域的大河,“珠”就是出海口中的大城市。

    龙足够强壮,会给珠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血;“珠”由于是对外窗口,必然吸纳整个区域的青年劳动力。

    而“珠“的效率高,让龙吐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商品交流优势完全转化,形成一个个顶级企业。随着制造业链条扩大,“珠”内大企业将产业转移到龙身上,在和世界上其他“珠”进行产业碰撞的时候,后劲十足。

    …宣冲:要发挥好经济上龙头作用…

    宣冲看着地图,此时此刻作为“龙珠”的拥有者,其视角已经扩展到千里范围内。宣冲提笔写了一个词:“大辽”。这个区域涵盖极广,几乎有三百万平方公里,以及广阔大洋水域。

    宣冲现在重返这段历史,则是突破前世的国界线,重新审视整个亚洲北部的地缘格局。

    前世,亚洲一千年来东北政权和中原政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次数,与中原政权与江南政权分分合合的次数其实是差不多的。

    中原文明圈不单单是豫地,而是大禹治水时按照黄河划定的九州;江南经济区域不是江浙沪,而是一整个长江串起来的人口范围区。

    中原和江南,单拎出来一个完整体的发展潜力都不下于欧洲的德法合体。

    但还有两个经济区,前世却都只拿下了半个,这就导致宣冲时代的人,在认识另两个自古以来的文明辐射圈时存在了“时代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在碰到秦天依、徐希后得到了补全。

    其中南中海经济圈,中心在广府,完整体则是环绕整个南中国海的经济体,广府所在的珠水入海口,地位就相当于地中海的罗马城。且与罗马类似,坐北朝南,依靠舰队维系整个区域的秩序。当然由于宣冲不在南边,目前用不着考虑那边的地缘功课。

    而另一个经济圈就是涵盖了曰韩在内的泛瀚北环海经济区。

    目前宣冲在北边,此时入眼的疆土和前世的辽主,金主一样,英雄所见略同。

    疆土并不仅限于黑虬江以南,黑虬江的入海口在“鞑靼海”,这个地方叫老庙,在这里投资造船业是可以辐射鲸海区域。新罗,东瀛的同类产业都会面临竞争。当然,现汉时这两地没有造船产业,东图先发将成为“雁型产业”的雁头。毕竟啊,贴近黑虬江陆块,同时又是岛屿,就是有优势。

    宣冲前世,这些土地都不在己方控制下。但是在历史上,辽主,金主眼里,这就是自己地盘。

    在那南边中原关系好的时候,与中原互市时,辽金是用皮毛换取盐铁,其中海豹等皮毛,就是从这些部落手里收的。宣冲地图上境内的兴安岭,是产不出这么多皮草的。而这些部落广泛分布在鞑靼海海滨。

    而辽金这类政权与中原区域产生摩擦时,更是要从该地区的部落里面抓人充入部队。

    嗯,孙十万每次在合肥下面给张辽刷战功人数,也都是抓的山越。正如在计算大吴的疆土时,不能仅仅算江苏那一块。计算辽金的疆土也不能仅算黑虬江以南。

    渤北这一系和中原王朝打了足足上千年,韧性比江南区域要强得多,这背后是一个体量足够的经济地域。

    人口或许不如中原,但是疆土绝不是一隅之地。当然同样辽金属性和东吴一样,都是诸夏一脉,自古以来的。——宣冲现在要的是宣称。

    …“你若三冬来”…

    宣冲乘坐的破冰船靠岸了,一样戴上了厚厚的皮草帽,如同前世电视剧中金人的穿戴,因为啊,如果不拿皮毛套在耳朵上,寒风一吹耳朵会掉了。

    此时宣冲手里拿着一个新任命,即瀚北都护府的都督,都护府的职责在于屯田戍边。

    2110年,几十万从蒙地来的移民抵达东图,没有被安置到城市,而是被送到沿海铁路沿线搭建的临时居住区。

    这个居住区的情况,如同宣冲前世土木老哥修房子时居住的铁皮房,当然没有供电,都是煤油灯照明,且依靠金属管道灌入蒸汽来供暖。隔音效果极差,这也就是毛熊总喜欢在墙上挂毛毯的原因。

    宣冲拿出名单,每到一地查完每个居所后,就喊着小区区长,过来开会。

    虽然移民居住的划分叫做“小区”,是宣冲前世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实际上这小区仍然是有着浓厚游牧色彩。

    首先这些区长权力非常大,且对小区居民执行规则时非常粗暴,遇到下面不听话的,直接用鞭子抽。话说宣冲前世看到类似的,就是某些俄式的管理。俄国村长执行调解任务时候,也就这个鸟样子。

    而在东图,这些草原安置民众的小区区长,前身是草原地带的“百户长”们。得嘞,这就叫文化传承。

    只有等到,等到几十年后该小区里出了秀才读书人,才能冲击这些原“百户长”的乡老们的权威。

    现在区长们粗暴作风,没法纠正,因为大规模移民工作的第一阶段任务,不是什么“观瞻”,而是先把这么多人组织起来,不出乱子。——反面教材,前世米殴引入外来劳动力,那可是让各个财团自行消化的。结果消化不了,就变成城市流寇天天零元购。

    宣冲和苏明也都相当慎重的考虑这批移民的出路,首先这些来自草原的牧民们目前是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所以想要他们进入城市工厂迅速转化为劳动力是不可能的。

    就如同汉斯猫引入外部劳动力试图重整工业。老殴们议会中那些没文化的二代们,鼻孔朝天地认为自己当圣母,被引入的穷逼们就愿意老老实实干活。

    实际上这就好比把牛奶当成“血浆”注射血管替代补血一样荒唐。忽略“造血”的复杂性。

    殴区的外来劳动力始终只能从事低端的业务,类似于给原住民通下水道,装配家具这类工作。

    宣冲:从非工业化地区来的移民,能适应的都是“族兄联盟家庭”的工作,无法承担“几百人上千人的工产群规模”的工作。

    而那些科技工业集团,工厂缺乏的劳动力,其实是“几百人上千人的社会协作习惯”的人口。即至少是经历过“学校”这个千人规模小社会前置淬炼的人。而不是,宗族体系下壮劳,以及神学院培养的信徒。

    对不同文不同种的劳力进行吸纳,是一个堪比人体消化的复杂过程。

    本族工产人口因为“劳役”过剩,导致造血能力不足(新丁增生乏力)。是不可能通过直接朝心脏注射“牛奶”(移来外来青壮)就能够改善贫血(工荒)。

    前世欧洲的”错题”,错的点就是引入的外族劳力和工业文化不匹配,使得他们只能淤积在服务业,最终导致低端城市服务业“过剩”,这些引入的人丁降低了工业化氛围,导致欧邦变斯坦。

    而东图这边引入劳动力,并不是服务业,而是“农畜业”。

    在东图本土,一夜之间冒出了大量标准化村寨,八个靠近海边的渔村被划定为新农港。——在这些农业城市中,教官们教导这些牧民们如何适应分配的船舶,如何认清海上灯塔和星光,确定每个船舶既定的渔区。

    从牧羊变为牧鱼,这种工作跨度非常大。以至于有一些牧民青年是抱怨,不愿意出海,但是他们所在的港村被封锁了,这些无业街溜子无法扩散影响力。最终还可以被扩军消化掉。

    由于女人们已经进入渔业的加工厂中,参与处理鱼获的加工,作为男人,在牧业家庭文化下,最终还是闲不下来,放下了抵触情绪,开始进入乘船看海的训练中。

    …挟泰山超北海…

    炸山采石的轰鸣声在东图区域不绝于耳,石灰炉窑不断进料,而用于建材的小钢厂也在爆产能。这样的厂子不需要太大的技术门槛,其岗位是为东图本土的青壮年们准备的。

    这些产能是为了打造”人造礁石“的项目所消耗。这些“人造礁石”也并不大,就是房地产中“宿舍楼”那么大的大小。

    沿海区域,随着挖掘机掘井,一个个旱坞沿着河道开始部署。

    海岸线的大坑中,一个个“水泥船”正在修葺打造,这些水泥船两侧预留横杆,是方便渔船拖曳进入预定位置,当这些“水泥船”抵达指定位置后,就会打开通海阀,直接坐滩到前海区域内。

    由于水泥船是一次性的,所以也没有采用宝贵的钢筋,而都是竹子。即只要其使用寿命大于一个月就行了。每千吨水泥船,钢铁用度只有三吨左右,主要都是用于铁丝绑扎在水泥船体上的。其内部偷工减料到,其水密舱结构中,甚至是水泥混入秸秆来增加强度。

    至于南方考察着造船工厂的大人们,是先摇头,后点头。

    摇头是这种造船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转成个正规的造船工业,而后来点头是因为!这种堆砌水泥船的方法,工人组织力协调很好,是一点空余时间都没预留。

    一艘接着一艘拼装。这边一批船拼装完毕,河流上水坝蓄水完毕,水集体灌入了大坑中,然后一批批水泥船排队一样进入河道随着船闸放下汇入大海。

    这些正在训练协作的工人,在训练成熟手后,数年之后,可以经培训转为真正的造船工。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32/2837556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