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天焚炼火,姜锋明神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法神降世,魔潮破晓 修仙的我却来到了巫师世界 全职法师:双倍返还,牛马莫凡 我以科举证长生 斗罗,杀神归来,开局覆灭七宝 从金蟾吐钱开始成仙做祖 维校的三好学生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清冷师尊爬我墙,满门疯批哭红眼 斗罗:这个龙王传说不太对
第237章 天焚炼火,姜锋明神
姜义的目光,缓缓落在金秀儿身上:
「去往何处?」
金秀儿闻言,也随之起身。
她一板一眼地行了个礼,神色既恭且定,声音清朗,带著几分不容置疑的意气:
「孩儿想著,去一趟东胜神洲,傲来国,寻阿明去。」
「东胜神洲?」
姜义微微一怔。
饶是他历经风浪,听到这四字时,也忍不住挑了挑眉。
「此事明儿可知?此去万里,路势渺茫,你可知方位?」
金秀儿只是浅浅一笑。
「爹爹可还记得,几年前阿明托人捎回的那封家书?」
「信里早说了方位。他当时便言,待我修行小成,便可循信中指引,前去寻他。」
姜义闻言,神色才稍缓。
他记得,那年东胜神洲使团过境,姜明确实托人带回了两封信。
一封写给全家,寥寥几句平安,添了几笔外头的见闻。
另一封,却是独留给金秀儿的。
想来此事,便埋在那些私房话里了。
他不再细问。
既是大儿的安排,便自有他的道理。
姜义心里虽觉几分牵挂,却也只是叹了口气。
从壶天中取出几张符箓,又挑了两件当年姜钦成亲时,桂家亲戚送来的护身器物,一并递了过去。
「此去路远,」他说著,语气温淡,
「凡事以安稳为上。」
都是自家人,金秀儿也不说那些虚礼的话。
只是将符箓、法器一一收好,反过来又郑重叮嘱阿爹阿娘,定要多照看著钧儿。
当夜,柳秀莲便忙了个不休。
院中灯火微黄,影子晃来晃去,从新做的四季衣裳,到晒得松松软软的被褥,再到灵鸡下的蛋、灵果晒的干,全都一股脑儿收拾出来。
忙到鸡鸣时分,已堆成小山。
她一件件塞给金秀儿,嘴里絮叨著:「那傲来国虽好,终究是异乡,总要带些家里味儿去。」
催她尽数收入壶天中,生怕落下半样。
姜义看在眼里,心里暗道,那花果山本是洞天福地,岂会缺这些凡俗吃食。
可见妻子那份忙里藏忧的心思,又觉不忍,终究只是背著手,默默站在廊下,不言不语。
次日天光才亮。
金秀儿便整束衣冠,辞别了一家子,也不多作停留,只在院中盈盈一拜。
片刻后,祥云一卷,她的身影已腾空而起。
霞光掠过屋脊,青裙一晃,便只剩长空一线,渐行渐远。
送走了大儿媳,院里一时寂寂。
姜义立在门前,良久不语,才抬脚往祠堂方向走去。
想著去瞧瞧那群小家伙儿,这一夜忙得如何。
方一绕到祠后,步入阵法,眼前情景便让他微微颔首。
不过一夜工夫,那座屋子的框架,竟已搭得七七八八。
四五十只灵鸡,此刻分列高低,金羽闪闪,赤翎如火,青羽成烟。
它们得了道行,筋骨硬朗,神气昂然,一只抵得上一个江湖好手。
且动作灵巧,能飞善跃,上下翻飞之间,木石传递如流,竟比古今帮那些精干的小子,还要利落三分。
姜义神念微动,整座新起的建筑便在脑海中清晰展开。
那是一座圆形屋舍,不大不小,恰好以那聚火阵的光墙为界,将中间那一座坟丘严严实实地护在腹内。
层层相套,如石磨旋纹,自内而外,一圈又一圈。
最内一层,地方最小,只隔出了四间静室,气息最是炽烈,几乎能闻得出空气里那股淡淡的焦香。
越往外,隔间越多,气势却渐趋平和,火元稀薄了几分,倒也多了几分安稳。
姜义看著这布置,心下颇为满意。
这模样倒像极了练功房,规矩中透著章法,章法里又藏著火候。
他略一沉吟,心头忽然生出几分兴致。
转身出了阵法,往药田边走去,寻了棵合抱老树。
并指如刀,轻轻一划。
只听「砰」的一声闷响,那树干竟未折断,反倒自中炸开,化作漫天木屑飞舞。
待木屑散尽,地上整整齐齐码著几十块大小相同的木牌,四四方方,倒像是早为此事备下的一般。
姜义信步上前,伸指在空中一点。
指尖黑白二气缠绕,如墨如烟,凝而不散。
他以此为笔,挨个在木牌上刻写。
笔势行云,字形如龙。
最内四间,写的是「天壹」、「天贰」、「天叁」、「天肆」。
再往外,依次刻作「地壹」、「地贰」……
「玄壹」、「玄贰」……
「黄壹」、「黄贰」……
待最后一笔收势,袖袍一拂,木牌便齐齐飞起,依次落在门框之上,啪然一声,钉入木中,不偏不倚。
远远望去,木牌成环,黑白之气隐隐相衬,火光映著字迹,若隐若现。
姜义负手而立,目光缓缓扫过这一座新屋,心头暗暗一笑。
天、地、玄、黄,四层四境,这才是练功房该有的模样嘛。
一番忙活完,姜义拍了拍手上沾著的木屑,退后两步,负手而立。
晨光方盛,火阵之内红光隐隐,屋檐新立,木香与热气交织,竟自有几分新气象。
他看著自己布置的这番格局,心头颇为畅快。
自家屋后那口灵泉、那株仙桃树,来头都大,不宜叫旁人轻易踏足。
而这处火房,却干净得多。
不过借了山神遗蜕的余热,底子明白,不碍谁。
待古今帮那群小子再磨几年,有了些真本事,也可让他们来此借火修行。
算是机缘,也算是门风。
念及于此,姜义忽又生出些别样的心思。
想著,或许该让锦儿他们去琢磨一番,在帮中立个「功劳簿」或「贡献度」的制。
弟子凭劳换赏,有灵药可求,有修行处可入,
这样一来,也省得整日里有人空谈理义,不肯下功。
这般想著,姜义嘴角不由轻轻一挑。
随手又从剩下的木料里,取出一块最大的。
手掌一抹,木纹顺势剖开,几息间,便成了一方厚重的牌匾。
指尖一凝,黑白二气流转如丝,他笔走龙蛇,写下两个大字。
「天焚……」
字锋初定,气势森然,带著几分霸烈之意。
可甫一落笔,他心中却忽地掠过那乌巢禅师的身影。
那老僧灰袍萧然,拈花而笑,眸中却似能照见千秋万劫。
姜义心头微凛,暗道此名过盛,未免招惹天意。
于是指尖一拂,那两字顿时如水波散尽,木牌复归素净。
片刻静默,他淡淡一笑,再度运气,重新篆刻了三个朴素的大字:
「炼火房。」
笔势平稳,不露锋芒,却更显安然。
写毕,他抬手一抛,那木牌破空而起,
「啪」地一声,稳稳当当地挂在了那圆形屋舍的正门之上。
忙活完这一通,姜潮与刘承铭两个小家伙,早已跟著姜锦,在祠堂门口候著。
晨雾未散,檐下的铜铃随风叮当,几缕薄光斜照在石阶上,衬得那几个稚气未脱的身影,也平白添了几分肃然。
如今赵绮绮与姜涵俱往天水,金秀儿功成远渡傲来,姜亮更在长安身负要职,日日香火牵身。
于是这姜家祠堂的晨课,便只剩下姜锦与这两个小家伙。
人虽少了,姜义却未曾半分松懈。
反倒因人数寡,管得更紧了几分。
无他,只因那两个娃儿,各走极端。
刘承铭是生来筋骨饱满、精气充盈的坯子,根基厚得叫人咋舌。
这般天赋,反倒无需太费心在打熬体魄上。
只要读书多、心思明、气神清,便能自然而然地贯通三关、化气成灵,走的就是一条「厚德载物」的路子。
姜潮却恰恰相反。
那孩子天生魂光澄澈,三魂七魄凝而不散,乃是少见的「神禀」。
此等根骨,不在身而在神,须早炼心识、修神照,打磨灵台,方能将这先天之姿,逐步显出。
故而这祠堂一隅,常见一老两幼,一静一动。
姜潮坐在蒲团上,闭目凝神,周身微光萦绕;
刘承铭则伏案抄经,唇间轻诵,气息平稳。
而姜义负手立于窗下,目光温和,神色闲淡。
对如今的他而言,讲经论道已非负累,反倒是种享受。
看著自家这一脉的香火,在两个小家伙身上渐渐生根发芽,那份心安,比修行中得一层境界还要来得熨帖。
两个时辰的工夫,不觉即过。
课毕,刘承铭抱著经卷,急匆匆往村中学堂去了。
他那一双父母,如今隔三差五,便会去古今帮的学堂讲些经义。
连刘庄主夫妇,也偶尔去旁听。
这小子自然是跑不脱的。
姜锦则去了练武场,处理帮中杂务,安排弟子。
院中渐静,只余晨风轻拂竹影。
姜义这才收回目光,唤了声「潮儿」,带著那孩子,绕过祠堂,朝后山走去。
那群灵鸡干起活来,倒真叫一个利索。
这炼火房本就不是为人居所,无需雕梁画栋,只求个坚固牢靠。
不过一日光景,雏形已成,墙垣稳当,气势也颇有几分模样。
姜义看著那成排的木门与环形的屋顶,心中暗暗点头。
功成之后,自也没忘犒赏功臣。
当即分了几瓶上好的灵药,让三位老祖分发下去,打发那群鸡各自回林中修行。
须臾间,院后天光一晃,五彩斑斓的「云霞」纷纷掠起,振翅远去。
那一阵鸡鸣渐行渐远,天地重又清静。
姜义方才领著姜潮,穿过那层无形的屏蔽阵法,步入炼火房。
屋中火气经一日酝酿,已非昨日可比。
那股热浪翻滚如潮,空气都似被烧得微微扭曲,火灵在虚空中闪烁游走,像一群小小的红蛇。
寻常人若踏入此地,怕是连半刻都撑不住,便要五内焦灼、血气暴走。
可姜潮方一进来,那张小脸上不但毫无惧色,反倒泛著几分惬意的笑意,像鱼儿重归清泉。
姜义瞧在眼里,心下欣慰,却不敢丝毫松懈。
这孩子魂性异禀,天资虽佳,肉身却仍凡,最怕火元太过猛烈,伤了根基。
他领著曾孙,径直往最里头的「天壹」房去。
才一推门,扑面便是一股更为霸烈的热浪,几乎能将皮肉都灼出焦味。
屋内火气翻腾,连石壁都泛出微红,宛如炉中炼铁。
姜义立在门口,袖袍微扬,气劲一收,将火浪挡在身前。
转头温声道:「潮儿,可还撑得住?」
小家伙仰起脸来,额头被热气烘得微湿,却仍笑嘻嘻的:
「很舒服啊,曾祖。暖洋洋的,像是在晒太阳。」
姜义目光一凝。
那笑容虽甜,可额前几缕胎发,已被烤得微卷;
脸上那层红意,也不似血气旺盛,倒更像热气逼出的潮灼。
他心中一凛,暗叹不妙。
这正是神魂先行、肉身未至的征兆。
那小家伙的神魂异常灵透,贪那火元如饮甘露;
可凡胎筋骨,毕竟未炼,只能苦苦支撑。
身魂错位,一舒一紧之间,便出了差。
姜义袖中手掌微抬,五指暗结印诀,一缕阴阳之气自掌心流转,以气护魂,稳那孩子的体内炽流。
这层护罩,恰到好处。
既能为他挡去七分灼热,又不至隔绝那火元入体的机缘。
火气被收敛了几分,姜潮面上潮红渐退,呼吸平缓,神魂却仍在火光中轻轻起伏,似一片灵叶浮在流泉上。
姜义见状,方才暗暗松了口气。
便让那小家伙在自己眼皮底下坐定,不再多言。
祖孙二人,就著这汹涌的火气,各自盘膝入定。
屋外烈风呼啸,屋内却静得只余心火跳动之声。
往后的日子,便在这火光与心定中缓缓流去。
姜义每日借炼火房中的精纯火气,稳稳炼化著心中那一缕浊焰。
火气入体,神念随之剥炼。
如古镜蒙尘,被寸寸拭净;
日复一日,神光更明,心意更静。
而外头的好消息,也一桩桩,随秋风一并送来。
先是那大孙儿姜锋。
回归鹤鸣山不过数月,便已「借符明神」,修得性命双全。
此事传来,姜义虽无惊色,心中却也颇觉快意。
那孩子的根基本就稳固,道心清明。
无奈当年被门中冷落,断了传承,无符可依,才生生滞在瓶颈。
如今功成还山,不但重得天师亲传之名,还因灭蝗有功,立庙受香,香火愿力日日温养,神魄圆融。
此番突破,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举。
天时得之,地利兼之,人心又顺,根基稳如山石。
便在一家人正为姜锋功成之事欢声不绝时,鹰愁涧那头,也跟著传来喜讯。
三十二岁的姜钦,亦是功行圆满,性命双全,脱了凡胎俗骨。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8314/2837564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