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56章 ,如履薄冰的杜麟征与内斗的传统

第556章 ,如履薄冰的杜麟征与内斗的传统


第556章  ,如履薄冰的杜麟征与内斗的传统

    杜府书房,灯光明亮,映照著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案几上摆放著来自福建的武夷茶,香气袅袅。

    杜麟征地询问道:「仲彝,方才接风宴上,我看你用餐时神色似有不豫,可是此间饮食不合胃口,让你感觉不惯了?」

    夏允彝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道:「非是饮食之故。只是这十几年来,在欧陆,我已习惯了与同仁们同桌而食,不分彼此。

    像今日这般,仍有仆役环伺左右,精心服侍,说实话反而觉得有些不自在了。」

    他目光诚恳地望向老友道,「自徐社长于神州重光『公天下』之制,『人人平等』四字,深入人心。东吁相较于当年的大明,确有不少进步之处。

    但终究与神州本土的气象迥异。还望吾兄莫忘当年江南『奴变』之惨烈,天下民智已开,若逆势而行,恐终将被时代洪流所倾覆啊。」

    杜麟征闻言,脸上泛起一丝复杂的苦笑,他摩挲著温热的茶杯道:「仲彝,我岂能不知?然则,我杜麟征终究不是徐元首,东吁也非神州本土那般根基深厚、文化一统。

    此地族群林立,汉人虽居主导,却亦是客居。若行过于激进之策,进不能团结境内数百万汉人遗民之心,退难以讨好数量庞大的东吁土著及其他部族。」

    他声音带著几分沉郁:「在东吁,莫说『人人平等』,许多边远山区、土司辖地,至今仍存奴隶旧制!在东吁,一片山林就是一片土司区,土司就是当地的法令,东吁朝廷都不能管他们,这种情况下,东吁连废奴都做不到。

    对此地大多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而言,『自由』尚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他们首要关心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不被饿死、不被劫掠。在此地施政,犹如在泥沼中行舟,不得不顾及现实。」

    夏允彝去欧洲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拓了眼界,如果说大明很多君王是昏君的话,那欧洲的国王很多都不似人。

    真让他大开眼界,欧洲贵族各种无耻贪赃的手段,明目张胆的中饱私囊,买官卖官干什么公开的。他也见识多了。所以他倒是不认为东吁的政策有很大的问题。

    他道:「东吁内情复杂,我确不知其详。你所行之策,或许已是当下最符合实际的选择。

    我只望将来,待条件成熟之时,不忘今日初心,适时推进政治革新。当以当年侯首辅为鉴才好。」

    他转换了话题提到另一个隐忧道:「当今民朝如今强势无匹,威加四海。当年旧事,若能淡忘,或许对东吁长远更为有利。

    你这般刻意维持前明衣冠制度,虽凝聚了遗民之心,却也无形中加剧了东吁汉人与神州本土的割裂。长此以往,只怕会重蹈安南旧辙,渐行渐远,终成异路。

    东吁欲长治久安,需大力教化土著,普及汉文化,若自身先抱持一种疏离姿态,如何能真正融合四方?」

    杜麟征无奈道:「仲彝,你可知我的难处?

    若我不设法在东吁塑造一种有别于神州的身份认同,那么此间的士绅大户,这些掌握资源的人,凭什么不直接投靠更为强大、富庶的民朝本土?

    东吁如今,便是在走钢丝!既不能彻底断绝与中原的文化血脉联系,失了根本;又不能让本土影响无远弗届,被完全同化,失了立国之基!

    我不能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啊!」这话语中透被时代裹挟的无奈。

    最开始东吁保持明朝的服饰,这是明朝遗民发泄自己被赶到这样蛮荒之地的不满举动。

    他们内心不承认大同社是天朝正统,标榜自己不食民粟,这是被赶到东吁读书人发泄的途径,和本能的身份认同。

    最开始杜麟征也没有太在意,当时他们连生存都是个问题,哪里还有时间管这种身份认证。

    但等东吁国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因为这些遗民身份高,明服开始成为正规场合的正装。

    但真正让明服得到官服推广,却是在8年前的事情。

    当时东吁发展的重心在靠近印度洋的平原和海岸地区,一方面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天然适合做经济中心,另一方面靠近云南行省之地,山地崎岖,不适合发展,东吁也防著民朝。

    但对靠近云南行省的东吁百姓说,东吁朝廷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每年只知道在他们这里征税征兵,却一点都不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在他们对面的民朝云南行省每年能得到600万元的财政转移,云南行省的税收也用在当地,修桥铺路,建设工业区。

    更关键民朝还强制南直隶,福建,广东等发展的好的行省,在云南行省当地开办作坊,发展产业链,扶持发展。

    和他们地形差不多的云南行省,人家的城市被一条条道路连接,山沟峡谷也修了桥梁,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

    而他们却是十几年没有变化,双方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当地人在羡慕自己同胞的同时,自然对东于朝廷有几分怨言。

    同时东吁新一代开始逐步成年,他们来到东吁的时候年纪还小,对民朝的仇恨不深,甚至都已经忘记了。

    他们喜欢穿大同服,喜欢从民朝传过来的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喜欢看民朝的戏曲,也以自己天朝子民的身份而自傲,鄙视当地土著,认为自己天然应该教化当地人。

    他们对东吁的怨气和对民朝的羡慕,这两股风潮结合在一起,终于在8年前,有东吁百姓跑到云南行省巡抚衙门,要求民朝接管当地,让他们认祖归宗。  

    杜麟征,沐天波,祖泽润等东吁文武大臣大为惶恐,要是民朝以这个为借口吞并东吁,他们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好在民朝对东吁这片贫瘠的土地根本不感兴趣。找到了东吁地方官员,三方进行了谈判,最后东吁朝廷承诺加大了对当地的投入,在当地收的税,也用于当地的建设。

    云南巡抚衙门也帮他们弄了一个罐头厂,承诺包销他们生产出来的罐头,允许他们来云南行省打工,这件事情才解决。

    但此事引起了杜麟征等人的惶恐,在此之前,他们是在东吁全面推广汉化,教化当地土著让他们成为汉人。

    但这件事情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如果不加筛选的吸收民朝的文化,最终被同化的反而是他们。

    现在东吁还不愿意和民朝同化是因为当年的大明遗民还在,他们还记得江南的仇恨。

    但东吁的新一代却在成长,他们有的忘了,有的根本就没生活在江南,根本不知道这段仇恨,等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接管权利,那东吁都有可能消失。

    于是杜麟征他们开始推广明服,明朝文化,自称是明人而非汉人。

    夏允彝闻言,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起身走到杜麟征身旁,轻轻拍了拍老友日渐宽厚却仿佛承载著千斤重担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这位老友,这些年在海外撑起这番局面,其中艰辛真可谓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夏允彝这无声的理解与支持,让杜麟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东吁,他位居极顶,却也是孤家寡人,多少昔日志同道合之辈因政见不合而疏远,境内士族大家各有盘算,真心理解他这番苦心与挣扎的人,寥寥无几。

    当夜,杜麟征如青年时那般,拉著夏允彝抵足而眠。在夜深人静的卧榻之侧,他仿佛卸下了白日里的重重面具,将东吁的底细向这位可以信任的老友和盘托出。

    「允彝,你看,我们当年在江南,与几社同仁们畅想太祖的军户制,竟真的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立起来了!」

    他的语气中带著一丝自豪道「如今东吁已有在册军户两百万!各级军官皆授有相应等级的职田。他们只需缴纳什一之税,代价是无条件服兵役。如今是太平年月,大约每十户征一丁服役,足以维持一支精兵。」

    夏允彝道:「仅靠这什一税,如何能支撑偌大一个东吁国的运转?」

    杜麟征笑道:「自然不会仅靠此一项。东吁还有规模庞大的国营农场,专事种植香料、橡胶、以及各种珍稀热带水果,这些物产在东西洋贸易中皆是抢手货,效益颇佳。同时,我们也学习大同社的产业政策,在国内设立了十余个轻重工业区,生产布匹、器械、乃至军火。

    再加上仰光、勃生等三大港口的关税收入,如今东吁岁入,折合白银也有两千余万两了!支撑朝廷开支,维系军队。」

    他的声音渐渐高昂,仿佛回到了当年纵论天下的岁月道:「我们当年的设想,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拥有土地的军户是国家的基石,也是忠诚的战士;遍布各处的工坊商税,则为国家提供了充盈的财源。东吁论人口、疆域,远不及当年大明,然其财政收入与军队战力,却已远超大明!

    三年前,我便亲率东吁大军,在边境击溃了莫卧儿帝国五万东侵的精锐!」

    夏允彝听著老友的叙述,心中却是百味杂陈。这套制度,对于积弊深重的大明而言,无疑是高效而先进的,也确实让东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甚至称雄一方。

    然而,见识过民朝那种焕然一新的社会气象与磅礴活力的他,自己老友呕心沥血经营的这一切,在神州那场更为深刻彻底的变革面前,终究显得有些落后了。

    他只能报以一丝复杂的苦笑,夜色掩去了他眼中的忧虑。

    翌日,杜府。

    晨光熹微中,杜麟征已换上朝服,向夏允彝致歉,言及今日有关乎莫卧儿边境驻防与赋税调整的要务需立即处理,不能相陪。

    夏允彝自是理解。

    不久,侯方域便登门来访,他如今是东吁学府的山长,虽无实际权柄,但在士林清流中地位尊崇,负责文教礼乐,也算一方泰斗。

    他拉著夏允彝道:「仲彝兄,得知你归来,许多当年的江南故旧都翘首以盼,定要一聚!今日便在『忆江南』戏院设了薄席,万勿推辞。」

    两人来到城中一家颇为雅致的戏院,匾额上正是「忆江南」三字。

    进入预留的包厢,里面果然已坐了不少人,皆是当年江南文坛颇有名气的才子——陈贞慧、冒襄、吴应箕、董其昌、李渔等人。

    昔日他们在江南,声名或许不及张溥、夏允彝这等领袖人物,或是才气稍逊,或是实干不足,但亦是风流俊赏之辈。如今流寓东吁,竟也成了此地学界执牛耳者,堪称泰山北斗。

    在侯方域的引荐下,夏允彝与这些故人一一见礼。寒暄之间,难免有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

    叙话片刻,戏台上锣鼓一响,今日的剧目《金陵烟云》开演了。

    这出戏讲的正是南明时期,金陵几个世家大族子女在末世繁华中的爱恨缠绵,诗词唱和,儿女情长。

    然而好景不长,大同军的铁蹄踏破江南,繁华转瞬成空,家族分崩离析,戏中的痴男怨女在战火与动荡中颠沛流离,劳燕分飞。戏文婉转缠绵,唱腔哀怨悱恻,将那种国破家亡、身世之悲渲染得淋漓尽致。

    台下观众,多有类似经历者,看到动情处,不少人情难自已,低声啜泣,或以袖拭泪。

    即便是夏允彝所在的包厢内,气氛也凝重起来,董其昌、李渔等人面露悲戚,陈贞慧更是眼眶微红。  

    这戏文,演的何尝不是他们许多人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过往?

    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便是在江南抗御大同军的战场上殉国的。这戏曲,成了他们寄托故国之思、身世之痛的载体。

    这也算是两地之间文化界不同的特,民朝在徐晨的指导下,戏曲更多是讲述底层百姓如何劳动生产,开拓,修水坝,建铁路,序曲就是讲述这一个个建设当中工匠农户的生活,充满积极向上,昂扬的斗志,意气风发,歌颂生活。

    而在东吁,大量的江南世子逃到了这里,加上他们原本的遭遇,他们的戏曲更有一种家族衰败,国家灭亡,痴男怨女的哀怨,这些戏曲更能被东吁欢迎,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夏允彝特殊的身份,他既是江南人,也当过南明的官员。现在又是民朝的官员。他既会体会到南明那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又体会到民朝那种改天换地,世界焕然一新,勃勃生机的景象。

    这种特殊的经历让他能感受双方情绪,不过他和侯坊域这些人不同之处,在他看来,这种旧世界的毁灭反而是新世界的开始,所以他并不会太悲伤。

    戏至中场休息,董其昌抚须长叹:「唉,一别江南十余载,梦中常回金陵秦淮,不知如今故地,是何光景了?」

    李渔语气担忧道:「听闻大同社行徙富实边之策,迁走江南大户不下五百万。如今想在江南寻访故旧,只怕是难上加难了。只愿江南父老,能少受些盘剥,日子莫要太艰难才好。」

    夏允彝虽对江南旧族遭遇抱有同情,但听到这种带有偏见的揣测,觉得有必要澄清事实。

    他神色严肃道:「其昌兄、笠翁,允彝近年虽远行欧陆,但对江南情况亦有了解。据我所知,如今江南普通农户,年入五十两白银已非难事,工匠收入更高,年入百两上下者比比皆是。寻常农户一日三餐,餐餐见荤亦渐成常态;工匠之家,生活用度已堪比当年中等地主,子弟皆可入学读书,工作之余也有自己的娱乐生活。」

    江南本就富裕,这些年在李岩治理下,产业发展兴旺,在官营产业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江南的贫富差距是整个民朝最小的,当地工匠市民生活压力也是整个民朝最小。

    侯方域也点头证实道:「我曾因学术交流之事,回过江南几次。不得不承认,在大同社治理下,江南市面之繁荣、民生之富庶,确更胜往昔三分。仲彝兄所言,句句属实。」

    话题渐渐从怀旧转向东吁内政。陈贞慧按捺不住愤懑道:「当今之世,谁人不知『产业为王』?唯有大兴工商,方能创造无穷财富,使国力强盛!可我东吁却反其道而行,将大量资源投注于农垦、军屯,对本国产业却毫无保护之心!

    这些年,朝廷耗费巨资从民朝购入数千万斤钢铁用以筑路,却不知自行投资兴建钢铁厂,国之膏血,就这样白白外流!」

    冒襄立即附和:「即便关税之权受限于《友好通商协议》不得随意调整,朝廷也应在内部政策上有所作为,扶持本国工商!岂能如现在这般,坐视不理,任其自生自灭?」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言语间对杜麟征为首的执政集团颇多不满。

    夏允彝对侯方域最为熟悉,趁隙低声问道:「朝宗,我看贞慧、辟疆他们言辞激烈,可是自家也经营著工坊?你莫非也有涉足?」

    侯方域略显尴尬,低声道:「不瞒仲彝兄,我确与人合股办了一间小纺织厂。贞慧、辟疆他们更是投入巨资,建了一座钢铁厂……唉,只是与民朝物美价廉的货物竞争,压力巨大。我们的产品,大多只能销往天竺等地,方能稍得喘息之机。」

    夏允彝顿时了然。这与当年江南士绅呼吁减免税赋的情形何其相似,只是如今诉求变成了贸易保护。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些来自大明的遗民已逐步分化成两大势力集团。一股是以杜麟征、沐天波、祖泽润等人为首的军事贵族集团。他们凭借军功,主导了东吁的征服与开拓,并仿明初旧制与民朝经验,建立了「军户制」。普通士兵授田五十亩左右,军官则依据等级获田数百至数千亩不等,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根基、兵农合一的军事贵族体系。

    杜麟征和其他东吁军官在检讨大明南明得失,把自己吞并土地的责任降低到最低,把文官集团,胡乱指挥,葬送精锐士兵,控制后勤各种贪污腐败的责任提到最大。以至于大明的军队没有战斗力,如同乞丐一般。一个军镇的军事力量,甚至比不上大同社组织起一个县的军事力量。

    痛定思痛之下,东吁对军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监督,指挥,以及控制后勤的权利。

    他们现在唯一的一点权利就是在兵部,一些战略方针还是允许他们讨论。

    东吁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也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再加上杜麟征他们学习。民朝退役制度,给士兵,军官安排职。

    所以现在东吁的朝政和当年的大明来了一个180度转弯,武将势力极其强大,他们还可以从武官转职为文官,极大的压缩了传统文官的势力范围。

    另一股势力,则是以侯方域、陈贞慧、冒襄等人为代表的江南士绅工商业集团。

    他们逃到东吁时,良田已被瓜分殆尽。当时东吁外有强邻环伺,杜麟征等武将也不愿将宝贵的土地资源分配给这些「无用」的文人。

    为了维持家族生计与影响力,这些士绅不得不转而投身商贸与工业。他们购买海船,从事跨洋贸易;或引进民朝的机器设备,开办纺织、钢铁、造纸等工坊。

    东吁虽有内部铁路网,但其与云南接壤的边境地区山峦重迭,地理条件恶劣,杜麟征也有意不将其与民朝本土的铁路网络连通,这为本土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然而,东吁本身市场狭小,人口不过数百万,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内部市场已趋饱和。加之民朝商品的强大竞争力,以及东吁本土因压榨较重导致平民购买力低下,侯方域等人的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于是,他们强烈呼吁东吁朝廷提高关税壁垒,排挤民朝货物,为本国产业争取生存空间。

    然而,这一诉求遭到了杜麟征等军事贵族的断然拒绝。

    在杜麟征等人看来,提高关税简直是异想天开,自取灭亡。

    首先,东吁海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民朝南洋舰队抗衡,一旦违反条约,民朝的舰炮随时可能再次「叩关」。和平维持尚不到二十年,这些文人就忘了疼?

    其次,现行的贸易规则对东吁总体有利。东吁虽然需要进口大量钢铁、布匹等制成品,但民朝市场对东吁的翡翠、珍贵木材、香料、橡胶、热带水果罐头等特产需求旺盛,双方贸易中,东吁甚至每年还能保持数百万元白银的顺差。若率先提高关税,民朝必然对等报复,届时吃亏的必然是东吁。

    更重要的是,东吁是一个由军事贵族主导的国家,国家政策必然优先维护军事贵族的利益。这些贵族本身就是橡胶园、香料种植园和国营农场的主人,是出口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他们凭什么要为了侯方域等人那些质量次、价格高的布匹和铁器,去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且冒著引发战争的风险?

    在这些掌权的武人看来,这些文人根本搞不清楚状况:东吁早已是「武贵文贱」的格局,军国大事还轮不到他们这些文人来做主。

    而这种政治,军事上的双重压制让侯方域他们极其不满,想当年在江南,哪怕是总兵都不敢对他们大声说话,而现在一个千户也敢对他们耀武扬威,东吁也像大明朝廷一般在经济上压制他们,于是他们逐渐团结起,想要反抗杜麟征为首的军事集团,以宣扬自由,平等为名义,想要压制军方的实力。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37846/2837532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