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 第十三章 历史的十字路口

第十三章 历史的十字路口


“我知道南军中仍有不少叛徒,但北境告急,眼下实在没空料理他们!”李景隆抬眼望向北方,“这也是今夜我故意把事闹大的缘由——只要你和那三人一死,暗处那些蛆虫就算再胆大包天,总该蛰伏一阵子了。”

“他们的账,我会慢慢算。至于你,”李景隆嘴角重又勾起笑意,“时辰不早了,你该上路了。”

“三日后,陛下的书案上会收到密报:锦衣卫指挥使魏峥暗通燕逆,已就地正法!”

魏峥拭去眼角滴落的一丝鲜血,紧攥着绣春刀,眼底燃着熊熊恨意。

一阵脚步声撞破夜幕,从山下遥遥传来——追兵已至。

“哦,对了,还有这个。”魏峥正欲发动最后一击,李景隆忽然开口,探入怀中取出那只木盒,拿钥匙打开七巧玲珑锁,随手丢在魏峥脚边。

木盒在地上翻滚数圈,盒盖崩开,藏在里面的文书竟洁白一片,空无一字。

魏峥低头望着空盒,肩头不住颤抖,一丝惨笑从喉间溢出,渐渐变得癫狂。

“果然!”笑声戛然而止,他低喝一声,突然如闪电般扑出,绣春刀狠狠刺向了李景隆胸膛!

李景隆眯起双眼,笑意瞬间敛去,眼底杀机乍现。

“呃……”

转瞬之间,银枪精准无误地刺穿了魏峥的咽喉!

猩红的血珠顺着伤口滴落,在月光下格外刺目,仿佛与空中那轮血月融为一色。

魏峥死了。

李景隆望着地上的尸体,眉峰微蹙。

他不喜欢杀人,却从不惧杀人。

若想活下去,若想保李家平安,有些人,必须死。

这时,脚步声由远及近,福生带着玄衣锦卫终于赶到。

“少主,您没事吧?”福生瞥了眼地上的尸体,满脸关切地打量着李景隆。

毕竟李景隆对付的乃是锦衣卫指挥使,武功高强。

十几名玄衣锦卫望着魏峥的惨状,神色凝重。虽说他们是萧云寒的人,魏峥一死,萧云寒便有机会觊觎指挥使的位置,可眼前这一幕却让他们丝毫高兴不起来——即便这些年一直被魏峥压制。

此刻他们心中只剩对眼前这个男人的敬畏,以及不敢有丝毫僭越的忠诚。

“我没事,天快亮了,该动身了。”李景隆淡淡说着,调转马头向山下走去。

“这尸体...”福生迟疑着追问。

“带回去,挂在营地中央,让所有人都看看,这就是叛徒的下场。”话音落时,李景隆已纵马远去,身影很快隐入夜色。

福生捡起地上的木盒揣入怀中,命人抬上魏峥的尸体,快步跟上。

...

大帐内。

李景隆端坐案后,福生在一旁默默煮茶。

铁、平、盛三人垂手立在帐中,等候指令。

“魏峥虽死,军中难保还有燕军细作。”李景隆呷了口茶,抬眼扫过三人,“从今日起,密切盯紧军中形迹可疑者,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是!”三人躬身应道,声如贯珠。

“大将军,魏峥的尸体...还继续挂着吗?”铁铉迟疑片刻,低声问道。

“不必了,不过是杀鸡儆猴罢了。昨夜让福生挂在营地,本就是要让暗处的细作看看,叛徒是什么下场。”

“一个时辰后,你们二人便可出发,务必加快行程!”李景隆看向三人,“我也会先行离开,中路军交由铁将军全权指挥,我们真定会合。”

三人虽满心疑惑大将军的去处,却不敢多问,拱手应下。

军中既有细作,知道得越少,便越能避嫌。

一个时辰后,盛庸与平安各自领兵脱离主力,一人往永宁,一人向北平。

大战,一触即发!

而李景隆则带着福生和十几名玄衣锦卫,乔装改扮后悄悄溜出了营地。

...

五日后。

获鹿镇。

驿馆内,李景隆独坐在窗前,望着这座死寂的小镇。

此地距真定不足二十里,因燕军逼近,周边村镇中的百姓早已举家离去,这座曾经商贸繁盛的小镇也不例外。

战争带给百姓的,岂止是担惊受怕,更可能是家破人亡。

试想,几十万大军呼啸而过时,会是何等景象?

落日余晖洒在李景隆脸上,更添几分愁容。他不知道这场仗打完,会有多少人流离失所。

福生立在门外走廊,冷眼扫视四周。此处离战场已近,若南军统帅的行踪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那十几名玄衣锦卫早已散开,潜伏在镇中各处,一有异动便能即刻通报。

李景隆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烈酒穿肠而过,让他灵台一清。

他在等人。

夜幕终于笼罩小镇时,街道上响起了脚步声。

李景隆举杯的手微微一顿,嘴角掠过一丝淡笑,转瞬即逝。

很快,一道身影登上二楼,立在房门外。

“卑职萧云寒,见过大将军!”

这就是李景隆一直在等的人。

“坐。”李景隆只说一字,亲自倒了杯酒,推到对面。

萧云寒缓步走入,迟疑地看了眼始终未抬头的李景隆,拘谨地坐下。

“酒不错,尝尝。”李景隆抬手示意,自己又干了一杯。

“多谢大将军!”萧云寒感激地应着,小心翼翼端起酒杯,侧身饮尽。

酒烈而醇,正如他此刻的心绪。

“你瞧外面,几个时辰连个人影都没有见到,看来北境百姓也不信朝廷能赢啊。”

李景隆望向窗外,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事在人为。”萧云寒眉头微蹙,神色凝重,“从前不好说,但如今将军亲赴北境,南军断不会败!”

“你信我?”李景隆摇头,“可朝中信我的,屈指可数。”

“此一时彼一时也。”萧云寒神情一凛,“将军或许不知,真定城内上下此刻都在为您拍手称快!您人还未到,已解了真定之危!卑职此次前来,还带来了北境战报。”

“盛庸将军直逼永平,燕军丢盔弃甲!若非将军下令只做袭扰,此刻怕是已收复永平!”

“平安将军更有万夫不当之勇,仅率十万兵马便敢直取北平,所过之处燕军望风披靡!”

“燕王朱棣顾此失彼,只得率主力回援,真定之危已解!大将军用兵如神,‘纸上谈兵’的污蔑不攻自破,卑职心悦诚服!”

李景隆笑了笑,眉头微蹙:“只是苦了平安,怕是要面对燕军主力狂风骤雨般的反击了,但愿铁铉能够及时赶到。”

离开平沙坞前,他已下令:盛庸不可强攻,此战只为解真定之围,而非夺回永平——永平地处燕军腹地,即便攻下,也需重兵驻守,得不偿失。

他还嘱咐平安,待燕军主力回援时,切不可恋战,需避其锋芒,等候铁铉驰援。

“大将军运筹帷幄,平安、铁铉二位将军定能不负所托,凯旋而归!”萧云寒语气笃定,目光灼灼地望着李景隆。

“让你办的事,如何了?”李景隆抿了口酒,话锋一转。

“按将军吩咐,卑职已查明,真定守军中确有不少人怯战懈怠,扰乱军心,而且军职不低;还有人克扣军饷、私放高利!更有甚者亲燕疏京,有叛逃之嫌!”

“这是名单。”

萧云寒说着便从怀中取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人名,连罪证都写得清清楚楚。

李景隆看着名单,脸色渐沉,眼底寒芒闪动。

他终于明白,朱棣何以凭十万之众,最终能击溃朝廷百万大军——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潜伏在卧榻之侧的奸佞,才该背负千古骂名!

萧云寒顿了顿,又道:“另外,卑职查到,将军启程赴北境时,朱棣突然调集北平主力南下,分驻居庸关、雄县与真定。但因将军妙计,真定城外的燕军主力已撤退,此刻应正与平安、铁铉二位将军交战。”

“北平城防空虚,正是一举拿下的良机!机不可失啊将军!”

话音未落,李景隆脸色骤变,蚀骨的记忆猛然翻涌,周身瞬间笼上一层寒意。

夺取北平?!

历史上,李景隆正是因强攻北平失败,才一败涂地,最终让燕军长驱直入,兵临江南,自己更是打开金川门投敌,落得“草包将军”的骂名,流传数百年!

他不是李景隆,绝不会重蹈覆辙!

北平要夺,但绝不是现在...


  (https://www.shudi8.com/shu/737658/3564936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