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既要又要
推荐阅读:对,我开挂了 【电竞】赴光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在大殿上打人,居然还屁事没有,此事造成的后遗症不可谓不严重。
关键是民间的舆论场也是如此,非但没有人为毕定国说话,反而各路报纸都在骂他“忘恩负义”。
私下里不少人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也只敢私下里抱怨,没人敢站出来说。
不是说文官们都没了风骨,实在是真正有风骨的人,多半是不愿意与这类人为伍的。
这主要归结于,贾琏这个人在市井之间的名声很好。
根源在于,贾琏主导了诸多的产业和工程,并且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工人都要拿到一个保底的工钱。
任何人只要因为苛待工人被告了,下一次就别想拿到任何单子。
要知道,贾琏主导的产业和工程,开出的单子都是大单子,并且不是一次性的,后续还有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铁路工程,所需的铁轨道钉枕木砂石等等,给的都是真金白银,从不拖欠。
接工程的老板们,最喜欢这样的甲方了。那种动辄拖你尾款一年起步的甲方,最后能结账的还是好的。现实中不少因为工程被拖欠款项而破产的老板。搞的很多老板都不敢接官府工程了。
毕定国被送回家后,羞愤难当,称病不出。
贾琏则是正常的出门上班,每日忙着搞教育,尤其是最近京城铁路学校正式开学了,这也是第一家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招生开启,面向整个京城,通过入学考试后,可以直接入学。不能通过入学考试也不要紧,可以读一个预备班。
正式入学的学生费用全免,包吃包住。预备班免除学费,其他自理。
随着贾琏的崛起,一直重视基础教育的理念下,京城乃至京郊办了很多面对社会底层的学校,这一类学校的特点就是免学费,只要不是智障都能来上学。这一举动可以说深得民心,关键贾琏办学不是以个人名义办的,而是以研发厅的名义办的,类似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学”。
全国性的免费义务教育并不现实,但这不妨碍贾琏在京城以及周边办小学。
铁路学校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启事,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十三至十八岁的学生来报名。
这日贾琏起了个大早,乘着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四轮马车,出了西门。
京城的建筑风格从内城到外城再到郊外,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变化。
内城除了道路尽量拓宽和硬化之外,其他的没啥变化。就是看上去更加的整洁了一些。
外城分地方,城西也没啥变化,城南处处可见重新规划的工地,一批已经建好的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成为了最新的景观。
出了城外一切都一样了,三层排楼随处可见,更远一点还有五层的排楼。这类的排楼,有点现代社会的多层建筑筒子楼的意思。
对于在城外厂矿里干活的工人而言,有个一家三五口人遮风挡雨的住所,还有啥可挑的?
大片的类似筒子楼的建筑,商量好的扎堆在一处,人多了自然就有集市形成。
为此官府还特意弄了一大块地方,盖了个棚子集市,每逢赶集人多的堆不下。
贾琏的马车出城后,沿着水泥道路前行,看着远处林立的高耸的烟囱,放现代社会一定会有人抨击污染问题。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工业化的象征,是国家富强,百姓生活有保证的底气。
马路是四车道,道路两边各自留下了至少十米范围的空间,暂时只是种了一排树,哪天需要扩建时留下一些余地。
城外最明显的变化还是视线范围内的山头,这些年随着贾某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光秃秃的山头上已经能看到树林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山头被绿化。真不要以为,古代的山头都是有树的,到处都是猎物可以打。实际情况古代的山头上,往往都是光秃秃的,越靠近大城市,植被越少。要不怎么煤炭被大规模的运用,就是因为没柴火用了,树被砍完了。
关于种树的事情,一开始不乏一些“贾某沽名钓誉”的传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类的传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京郊山头皆姓贾”。
你看,一个人要是想要抨击另外一个人,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角度。
所以呢,明白了么?不要在乎别人的指指点点。
这个社会上,不乏那些自己混的太惨了,通过一时的口舌之快,找点存在感的人。或者是一些天生的坏种,见不得别人好,变着法子给那些比他过的好的人造谣。互联网时代,又衍生出了通过造谣博取流量牟利的行为,这一类人的特点就是天生的坏种。
远处停车后,便装的贾琏步行前往铁路学校。
远远的可以看见三层高的教学楼,走近一些可以看见三米高的围墙,以及在大门外排队的人群。
走向一个匆匆小跑而至,站在队伍最后的年轻人,看着他青涩的脸上涨红的痘痘,贾琏笑着问他:“小伙子,为何来此报名?”
尽管贾琏带着温和的笑容,年轻人还是感受到了压力,紧张的抿抿嘴道:“我爹说这里读书包吃住,毕业了还能找个挣钱吃饭的地方。”
看了一眼这个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贾琏明白了,笑着点点头:“加油!”
铁路学校也好,工程学院也罢,最吸引底层百姓的还是包吃住这一条。所以,此刻排队的学生,多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在长身体的。
贾琏的出现,惊动了校方维持秩序的员工,破坏了贾琏原本多走走看看的计划。
对此贾琏并不介意,如果他出现了,没有被人认出,那才是真的要警惕的事情。
校方的领导赶来迎接,贾琏从善如流,入内视察。
“上午已经有三百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根据计划的经费,第一期计划招生在二百人。再多经费不足,学校也容不下。”
贾琏听着汇报,一路也没表态,先去宿舍看了看,情况还不错,没有搞大通铺,一水的高低床,一个宿舍十个床位。高低床都是木制的,现在的京城因为关外的木料源源不断的输入,木料的价格不高。
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东平王,该势力向北迁移后,大量的开荒种地伐木,冲击了京城的木料价格之外,还将豆油和豆粕的价格打下来了。
据说因为开荒,死伤了数千人,主要是朝鲜和日本的劳工。为此东平王颇为心疼人力资源的损失,大大的提高了劳工待遇。
听到消息之后,贾琏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感想。
至于早期的关外开拓出来的土地,则被大量的勋贵和皇亲国戚们霸占了,普通百姓即便是移民关外,想要得到土地就得往更远处去。关外的地主们,对待移民的态度,明显要远远的强于关内。任何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口都是宝贵的资源。
这些年因为移民遭到冲击的地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南方,沿海的地主越“善”。尤其是两广的地主,更“善”。因为这些地方的佃户,真的随时可以走人,大不了出海博一博。还有就是工厂对于地主的冲击,同样非常的猛烈。
资本家同样也不是东西,但是因为给资本家干活更有希望,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一种必然。
现在的市面上有一个标杆,那就是贾琏主导的产业用人的待遇。因为有了比较,其他的民营企业用人时,自然要收敛一些。
在这个商人和工厂主社会地位不高的年代,名声坏了真的招不到工人。
当然了,前提是有竞争的存在。一些内地的工厂,缺少竞争的地方,资本家的本性那是毫不遮掩的。
即便如此,对于很多农村而言,在工厂里做工至少有条活路,总比在乡下随时会饿死要强一些。
现代人看来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并不稀罕。
贾琏高中时学过《包身工》,后来读过《春风沉醉的夜晚》,讲的都是女工在都市里艰难求生的故事,前者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后者好歹有点人样子,但却不希望厂里生意好。在厂里干活的人,不感激给她工作的老板,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想必很多给私人老板打工的打工人,都是这个心态吧。
当年我打工的时候,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因为贾琏的良心未泯,来这里读书和工作的人,心里是希望企业蒸蒸日上的。
因为有对比,所以工人也好,学生也罢,都是希望贾公爷公侯万代的,真心的!
学校附近就是一个小车站,人在站台上,看着不断远去的铁轨伸向燕山山脉的边缘,贾琏特意问一句:“这条路效益如何?”
“效益不错,预计十年可回本,不过晋商的意见很大,不断在鼓噪着,要修一条铁路,将太原、大同、张家口、绥远连起来。”铁路局的侍郎站在贾琏的身边,说话时带着不屑的语气。怎么说呢,因为贾大人的缘故,晋商不是很受贾党的待见。
贾琏没说话,背着手往外走,铁路侍郎追上来道:“库伦那边最近连续上书,希望把铁路修过去,进一步修到北海。”
贾琏没有表态,李逆那边的压力主要来自沙俄,为了争夺皮毛,两边没少小规模干仗。
走出车站的贾琏停下脚步道:“让鸿胪寺去扯皮吧,想修铁路又不想出钱,美不死他。漠南这边,推广引进的长毛绵羊才是当下的要务。山羊虽然好养活,但是对草原的破坏性更强。铁路沿线的绿化也要重视起来,适合种牧草的地方都要种上。北海周边土地肥沃,土豆产量极高。先帝宽恕李逆,这不是他讨价还价的借口。还有一点,冻土上修铁路的技术,铁路局这边要抓起来,铁路迟早是要修过去的。”
贾琏不是信口开河,这年月可没有计划生育,只要有一口吃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很快的。随着马铃薯、玉米、红薯等耐寒作物的引进,大周帝国百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惊人。尽管没有统计过,但是贾琏隐约能意识到,周帝国这一百年下来,增速肯定超过了满清。有赖于关外的开发以及南洋的移民,估计现在至少有三四亿人口了。
根据最新的报告,本土往南洋移民的数量,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千万,还远远不够。
说起来国人对于乡土的情节,对于移民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阻力。除非遭遇了自然灾害,否则很难让百姓主动移民。
赶上承辉帝执政期间,对民生的政策执行还算勉强到位,这就导致移民的难度提高了。
不过不要紧,人口的增速摆在那的,贾琏一点都不担心。
现在贾琏最担心的不是人口多了,而是担心人口少了。
为了移民的政绩,内地的官府都在鼓励民间的人口买卖了。
贾琏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但他能做的也就是让薛家商行,价格给的高一点,让人口贩子心疼一点钱袋子。毕竟只要顺利的把人送到广州等地,每个人都是钱啊。现在薛家海上移民的重点不是婆罗洲和爪哇,而是澳洲。已经陆续移民三百多万了,这里头多数是本土移民,花钱买的占一半。
为了推进沿海各地的连接,两广之间的第一条铁路,已经开始动工了。该铁路将从广州出发,绕行梧州、桂林、再往长沙。
未来还要将这条铁路修到武昌的,只不过暂时先修到长沙,以此来吸引当地的资金。
贾琏已经在计划广州也搞一个证券交易所,吸引资金投入到铁路建设中,目前还在谋划中,江南方面,也有类似的计划,不过暂时不着急,毕竟江南本地的实力雄厚,地方上的实力不易低头,想要修路麻烦太多。要等铁路修到浦口了,让江南的有钱人眼珠子红了,才好让他们低头服软。
虽然是大周朝,贾琏可不想出现一场大周版本的保路运动。
这个想法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危机,现阶段江南地方上的缙绅和官府就有一些私下的串联,铁路要,主导权也要。
这是贾琏绝对不能接受的,既要又要这种事情,只能贾某人干,别人想这么干,做梦!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18470/2837524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