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34章 公平

第634章 公平


周帝国范围内,影响力巨大的缙绅集团有两个,一个是江南缙绅,一个是山西缙绅。

    修铁路不先紧着江南和山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随着铁路展现出来的巨大且长远的利益后,两地缙绅开始发力,不断的借着朝中的代言人在官场制造舆论。

    类似山西的铁路山西人来修,江南的铁路江南人修之类话题,在京城里一直有炒作。

    奈何铁路局那边根本不买账,谁来都不好使,一句话给你顶回来,“统一规划”。

    毕定国在大朝会上的举动,龙禁尉查了,内阁大佬们也安排人去查了,明确的证据并没有,模糊的指向倒是明确了。京城的舆论场上,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针对铁路局,甚至是针对整个官营企业体系。

    贾琏在视察铁路学校的时候,李元正在看一份最近的密报,报告的最后还附有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一些数据。

    报告里头加表格,作为一种模式,明显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字的魅力了,当然了,数字也是可以改的,比如非农数据,就很灵活。还有呢,数据也是可以不公布的,孰优孰劣,难以定论。

    李元知道贾琏搞出了很多产业,每年的产值很吓人,但他还是头一次看如此详细的报表。

    毛纺厂,棉纺厂,轧钢厂,车辆厂,玻璃厂……,排除军工企业在外,剩下这些企业加起来,一年的产值达到了六千万元。

    看上去产值很高,但是利润却不高,每年加起来也就是六七百万元之间。每个企业每年最大的一笔支出为员工的薪水,如果是有技术职称的员工,薪水之外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等补贴。

    如果把军工企业也算进来的话,研发厅旗下的企业,每年的产值破亿,在册职工二十万,如果加上铁路局,在册职工人数还要加两万。

    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国企”集团了,就这还没把两广的官营企业算进来,否则还要多小十万人。

    “你的意思,有人在串联,针对性的密谋,意在将这些官营企业私有化?”李元看完报告之后,一脸的不可思议。

    胡敏很是严肃的上前道:“回圣人的话,奴才不敢妄言,就目前掌握的种种迹象表明,确实有多股力量在酝酿此事。贾公大殿上打了毕定国之后,这些活动突然停止了。之所以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完全是因为密卫此前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情况。圣人下旨严查,龙禁尉也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迹,并没有明确指向的证据。”

    李元听着久久不语,好一阵才道:“胡敏啊,你读过史书么?”

    “圣人,您还不了解奴才么,上哪去读史书,要不奴才从今日起开始找点史书来读?”

    李元笑着摆摆手,示意胡敏可以下去了。

    贾琏结束了一天的视察工作后,返回的路上被人拦下了,看一眼来人笑了笑道:“有事?”

    “老爷说了,姑爷不去,我也别回去了。”林府的管家倒是淡定从容的样子,他知道贾琏不会为难他。

    “泰山大人真不识趣,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生拉硬拽呢?好好好,我这就去。”贾琏嘴上嫌弃的说着,下令转道林府。

    这人刚进林府呢,贾敏就出现了,语气哀怨道:“玉儿嫁过去之后,这林府就不受姑爷待见了,难得登门,稀客啊!”

    贾琏倒也不尴尬,笑眯眯的给贾敏见礼道:“老太太总念叨您,表弟也不小了,不用总盯着,姑姑也该常两边走动才是。”

    贾敏身边的林浩然年龄不大,看着却挺老陈的,规规矩矩的上前见礼:“表哥,浩然有礼!”

    贾琏笑着摆摆手:“行了,自家人哪来这么些俗礼。你听我的,别听你爹那一套,小小年纪的装什么大人。书要读,玩也别耽误了。”

    贾敏听了顿时气的抬手来打贾琏,口中道:“你当谁都跟你一样,读书能过目不忘啊?你这弟弟虽然也聪慧,却不及你和玉儿。昔日玉儿读书,那真是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你这弟弟就一点好,能沉下心来死读书。”

    贾琏道:“姑姑不如给浩然弟弟换个环境,不能总读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视野。”

    贾敏道:“京城哪里还有比青云书院更好的地方?你不也是青云书院读书的么?”

    贾琏歪歪嘴道:“这话您去跟李如水说去,问问他,我是怎么从书院出来的。”

    正聊着呢,林如海归来了,看见贾琏时表情有点僵硬,点点头道:“书房说话!”

    少了黛玉在场,翁婿二人一起聊天时,真就少了润滑剂,很容易因为理念不合干起来。

    今天也不例外,林如海的开场白就很不客气。

    “毕定国的事情,你应该有所耳闻吧?不是我说你,已经是工部尚书了,马上就要入阁的人,为何还把把持着那么一些官营企业,经营的如铜墙铁壁,风雨不透的,这得多招人恨?”

    贾琏听了这话,笑容立刻就没了,冷冷的看着对面道:“这是替谁传话呢?想插手官营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今来头真是越发的大了,内阁首辅都亲自出马当说客。”

    林如海被噎着了,盯着贾琏看了好一会,这才缓缓道:“桑弘扬为汉家天下殚精竭虑,辛苦操劳了一生,最终也没落个好下场。”

    贾琏毫不客气的怼回去:“怎么,林相这是要主持召开一场大周朝的盐铁会议不成?好啊,我倒要看看,谁敢当这个出头鸟!”

    “你……!”林如海没想到,贾琏如此的不给面子,直接就顶回来了。

    贾琏继续道:“别以为我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都是哪些人在搞事情。天下士绅都坏,江南山西两地的缙绅为最。也不看看京城到底是谁的地盘,若非早有察觉,我能及时的打断那厮在大朝会上的破坏潜规则的弹劾?不怕告诉您实话,就算他们不找我,我也要找他们算算这笔账。您最好作壁上观,别掺和进来,免得玉儿难做人。”

    林如海瞬间就坐直了身子,不轻不重的一番话,令他生出毛骨悚然之感。

    “你要怎地?”下意识的林如海发问。

    贾琏笑了笑:“怎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姑丈不如回去查查吏部的名册,看看这些年吏部文选司到底都照顾了哪些人。”

    林如海顿时一惊,他特意分管吏部,偏偏这次跳出来的毕定国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吏部出了问题,他注定要受牵连。

    查来查去,居然是灯下黑么?

    林如海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呆呆的坐着,久久不语。

    贾琏也不催他,等林如海总算是眼睛里有了神采,这才淡淡道:“吏部的问题,如果是姑丈发现并处置的,问题还不算大。如果是别人捅出来的,明年姑丈任期可就到了,还能不能按照惯例再做一任,那就真不好说了。”

    林如海努力的压制内心的翻腾,冷厉的看了贾琏一眼道:“你莫乱来,我自有主张!”

    贾琏起身道:“姑父如不能令我满意,那就准备辞去相位吧。贾某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击,就是给姑父留点时间查清楚。”

    “恩科在即,不要横生枝节。”林如海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希望能再拖延一阵。

    贾琏无语的看着林如海,转身抱手:“告退!”

    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不欢而散,明明是翁婿关系,不知何时起,两人之间很难谈到一起了。

    林如海也很不理解,明明贾琏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微微抬手,很多事情迎刃而解。对于贾琏个人而言,并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还能因此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源。可他就是偏要拧着干。

    贾敏急匆匆的追出来时,贾琏已经走远了,气急败坏的贾敏问林如海:“自家人怎么闹成这样?我这晚饭都做好了,人却被气走了。”

    林如海叹息一声:“兹事体大,我也很为难!”

    贾敏冷笑道:“得不到好处就要毁人,这是哪家的道理?你要安安稳稳的过渡到下一任,凭啥让女婿加侄子受委屈,你这首辅当的也真憋屈。”

    林如海吃了贾敏一顿挖苦,气的晚饭都没心思吃了,等他在书房里真的觉得饿了,出门才知道,贾敏带着儿子,招呼都没打一个就回娘家了。

    贾琏这边是真没想到,人到家筷子刚拿上,贾敏招呼都没打就直接回了娘家。

    赶紧的放下筷子,带着王熙凤和黛玉出迎。

    这事情是个人都看出来不对劲,只不过没人打破气氛。

    贾敏那边表示临时起意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随后便打发了众人。

    黛玉悄悄的对贾琏道:“你和凤姐姐回去,我留下。”

    贾琏也没说话,带着王熙凤回来。路上王熙凤还好奇的问:“爷,姑奶奶这是怎么了?”

    贾琏淡淡道:“别人家的事情少打听。”

    听到别人家这个说法,王熙凤顿时窃喜,跟着贾琏一起回去。

    没一会贾政登门,贾琏出迎,叔侄二人在书房里坐下后,贾政低声道:“如海的心思,无非是平稳过渡到下一任。三天后就是恩科,你若不肯罢休,他怕事情闹大了,难以收场。”

    大殿上贾政那一脚,贾琏嘴上啥也不说,心里也并不感激他。事态没有扩大,主要的得利者是皇帝和内阁。

    贾琏平静的看着贾政道:“二叔,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贾政听了叹息一声:“好吧!就这样吧。”

    说完贾政也走了,没有再纠缠下去。

    次日跟往常也没啥区别,眼看这一天要平静的过去了,通政司这边正准备下班呢,来了几个督察院的御史。

    御史们放下奏本就走了,通政司使这边心头一惊,正要看奏本呢,又来了三五个御史,同样是丢下奏本就走。

    完蛋,今天这班是难下了。

    内阁这边也准备下班了,一切看着都是如此的风平浪静。

    随着通政司这边送来十几份奏折后,内阁想不加班都不行了。

    新送来十几份奏折,攻击的目标都是吏部。重点就是文选司郎中毕定国,其次就是吏部两位侍郎和尚书。

    弹劾的罪名也很明确,就是结党,吏部的山西官员和江南官员结党,把持了官员选派的权利。

    首要罪名就是御前秘书处的人员选送,预备名单里十个人,四个山西人,四个江南人,然后才是其他。

    次要罪名是最近三年,在官员选派时,吏部重点照顾了江南和山西官员,两地官员分配的地方,都是一些较为富庶的所在。

    还有一个罪名是奔着林如海来的,吏部官员,过半数为江南和山西籍贯,请林相解释一下。

    最后总结如下,试问这吏部到底是朝廷的吏部,还是山西和江南两省的吏部。

    这些弹劾的奏折,并没有虚空制造罪名,就是单纯的摆事实,然后提问题。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平时没人说呢,也就不算一个事情。一旦被人拿出来,用放大镜观察了,那就不是小事了。

    要知道,明朝是有南北榜的,周帝国也继承了下来。

    在这个讲究公平的国家,经济资源注定不公平,教育资源天生就注定了不公平,所以才要在科举的时候讲公平。

    为了公平,各省的举人都是有定额的,尽量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

    即便如此,朝廷内部一些偏远省份的进士还是少数。

    少数倒是能勉强接受,在官员选派分配的问题上,如此明目张胆的偏心,那就不要怪人家抓住搞事情了。

    这些奏折,内阁诸公看完了大汗淋漓,根本就不敢截留,全部呈送御前。

    李元这边接到奏折也很重视,花时间很认真的全部看完后,问胡敏:“内阁那边还没下值么?”

    胡敏答道:“李、岳、潘三位阁臣下值了,林、方二相作为相关方,还在等圣人回复。”

    李元想了想:“给两位阁老赐宴,告诉他们,凡事大不过吃饭。”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18470/2837524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