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39章 身段灵活的读书人

第639章 身段灵活的读书人


技术进步也受木桶理论的影响,火炮的铸造不单单是某一项技术进步就能做到的。

    从贾琏的角度看问题,最合适的发射药倒是发现了,稳定剂没解决,所以不能用,暂时先用黑火-药的终极版本栗色火药顶-着。

    后装火炮的生产工艺,现在倒是能解决了,但钢材不行。也许研发出合适的钢材,现有的加工工艺又不够了。

    总之是差一点都不行,没法子,只好耐心的等着吧。只要肯投入,总有解决问题的一天。

    至于基础科学,以国人的聪明,只要全面推广实学,有个六十年三代人就能基本追上了。

    关键还要看朝廷的政策改变,这个时空是汉家天下,尽管受到了理学的束缚,思想上的开放比大清要强多了。

    回到馆驿的贾琏,接到了一份刚送达的报告,来自欧洲的军事考察团,通报了反法联盟失败之后,法军进军非洲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亚历山大港。后续法军继续向叙利亚进军,未能达到目的后退回埃及,奥斯曼帝国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进行了一次登陆作战,遭到法军反击后溃败。抵达奥斯曼不久的教导团,针对奥斯曼军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向奥斯曼帕夏提出了一系列军队建设的建议并得到了接纳。

    欧洲太远了,看报告发出的时间,应该是去年十一月份,不了解拿破仑战史的贾琏,无从知晓报告的时间后不久,拿破仑冒险回国,发动了雾月政变,解散了督政府,建立了执政府。拿破仑在这一年,实现了事实上的军事独裁,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欧洲战争史。

    报告中还附上了一封易卜拉欣给贾琏的信,开头自然是一通各种吹捧和友谊,中间露出了狐狸尾巴。易卜拉欣虽然帮助帕夏达成了两国深度友好的合作协议,但是也因此引起了奥斯曼国内诸多贵族的嫉妒。新一轮的利益争夺之后,迫于贵族们的压力,易卜拉欣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利益。现在他非常担心兔死狗烹,希望能得到贾琏的支持。最后自然是画饼,表示如果能成为宰相,一定会如何报答,要啥都给。

    这天底下的国家都差不多,越往上斗争越激烈。也就是中国历史记载的比较详细,后人能借鉴的地方比较多。

    从陆续传回的报告看,奥斯曼这位新帕夏开启的也是一场变法,只不过一开始他的变法遭到了各种阻力,被迫做出了一些让步后,将精力集中在军事改革,期待于军事改革的成功后,再进行内部的其他改革。

    从历史上看,改革是最难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尤其是奥斯曼这类分封体制的国家。比如说现在的埃及,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是马穆鲁克在统治,属于听调不听宣,等同于羁縻。

    被法军打的惨败之后,才想起来找奥斯曼帕夏帮忙。此前不求救,类似于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阀,逼不得已了才求救。

    本来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成功的击败法军,就能达到重新控制埃及的目的。奈何奥斯曼军队不是法军的对手。

    这次战败在贾琏看来是好事,没有这次战败,奥斯曼帕夏的军事改革决心未必能坚定下来。

    这份报告在海上漂了一年才送到,可见解决通讯问题之迫切。

    看完报告之后,贾琏确定了未来几年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必须要尽快解决有线电报的技术问题。无线电是不要想了,先解决有线的。

    想要搞出有线电报,有个问题就无法回避,那就是电缆。现在最合适的材料就是铜,好在与南美的贸易渠道还在,必须加大引进铜锭的力度。

    在本子上记下这个事情后,贾琏在值班的袭人和晴雯的伺候下梳洗睡下。明天还要早起,下一站是济南,这里有一所工程学院要开学。

    下面的工程学院,在贾琏的心目中定位是中专,京城的工程学院定位是大专,高级班是本科。

    通过工程学院的方式,一点一点的蚕食原有的科举体制,这是贾琏正在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很难,但必须要做。表面上看起来是两条线,取而代之才是贾琏的目的。

    恩科殿试的考试题目,贾琏真心认为李元干的漂亮,后续的庶吉士考试,想必会很精彩吧。

    贾琏离开天津的这一天,李元再次召开了御前内阁会议。

    “今日的议题,恩科殿试考试成绩过于惨烈,暂停庶吉士考试,恩科进士且先学习一段时间,与明年会试的进士一起参加庶吉士的考试。想必诸公也明白了,朕在明年的会试后的殿试以及庶吉士的考试中,考题以策论加实学为核心。”

    对于李元提出的议题,内阁诸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恩科殿试之后,天下的官绅都知道了李元的心思。

    所有人都分析出了一个结果,新君李元对于理学作为官学的不满非常强烈。

    一心惦记着的做首辅的李清,此刻却没有丝毫想要表态的想法,即便是皇帝的视线落在脸上,他也选择了低头。

    一直高举心学大旗以旗手自居的李清,他反对理学是因为心学的影响大,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者才反对的。

    无论心学和力学多不对付,这两家学问的源头是一致的,都是二程的衣钵。

    实学是什么呢?贾琏提出的实学,【是披着儒学外衣的掺杂了多种学说的怪物。】

    以上的结论,不是李清提出的,而是《士林报》上一个佚名作者的结论,该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放眼全国,实学影响最大的范围在沿海各省,内陆省份的主流“鸿儒”们,对于实学深恶痛绝,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

    当然也只能是想一想,连续两位皇帝的放纵和默认之下,实力不说羽翼丰满,至少拥护者很多。

    李元在恩科的殿试上直接考实学这个事情本身就已经是地震了,现在还要暂停恩科的庶吉士考试,等到明年会试后一起考。

    李清恨不得埋头于地下,免得被皇帝点名表态。

    其他人也都沉默不语,大家都认可实学并非儒学的观点,所以不敢冒着被天下文人喷的风险站出来支持李元的主张。

    对此李元早有准备了,他也知道贾琏的实学是借了儒学的皮,还是那种就借了四个字“格物致知”的皮。

    但怎么说呢,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脑子没坏掉,哪个不是实用主义,哪个不是儒皮法骨?

    摆在面前的事实,实学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经济上巩固了皇权,暂时没有发现实学会威胁到皇权时,你是皇帝怎么选?

    感受到了皇帝的迫不及待,再看看同僚们们的埋首不语,作为首辅的林如海不得不站出来。

    “陛下,微臣以为,实学的推进,宜缓不宜急。”林如海硬着头皮起来劝一句。

    李元听了微微一笑道:“林卿所言差矣,朕以为不是急了,而是太缓。父皇因为身体不好,所以耽误了几年。朕秉承父皇遗志,登基以来首先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者严抓吏治,惩治贪腐,二者推进实学大兴。你们怕背骂名,朕不怕。”

    谁都没想到李元的态度如此坚决,这个时候再怎么不情愿,林如海也要站在前面。

    “按照惯例,此事应由内阁倡议,陛下复核。”林如海站出来讲话了,所谓的惯例,自然是承辉帝留下了。

    骂名怎么可能由皇帝来背呢,尽管李元说不在乎了,林如海可不敢答应。

    有人认可不能让皇帝背骂名,也有人不愿意背骂名。

    出人预料的是方颂站出来说话:“陛下,臣乞骸骨。”

    作为承辉帝的忠犬,负责咬人的方颂,在官员中间的名声不好是肯定的。

    方颂宁愿背着酷吏的名声退休,也不愿意背着支持实学的名声继续做阁臣。更深层次原因,方颂看不到成为首辅的希望,不如混个好名声、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颂是个传统的读书人,他身上完美的体现了读书人的软弱性。

    本以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绝对不会是方颂,没想到出了意外。

    李元稍稍错愕之际,第二个站出来的是潘季驯:“陛下,微臣年迈,请乞骸骨。”

    剩下的李清和岳齐互相看看,李清先站出来:“陛下,臣以为林相所言极是,既然有惯例,那便依例行事。”

    岳齐也跟着站出来:“微臣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谁都可以请乞骸骨,唯独岳齐不能,因为他代表的是武将集团作为阁臣的唯一。无论如何也是要钉死在内阁大臣的位子上,否则他以乞骸骨的方式请辞了,武将还能不能进内阁,那就不好说了。

    至于李清嘛,很简单,他要做首辅,这是执念。为了这个执念,骂名就骂名吧。再说了,实学都进乡试了,再坚持也没太大的意义。

    潘季驯是真的老了干不动了。

    “方卿、潘卿,请辞,朕不准。”李元当然不能立刻就接受这两人的辞职,无论如何,也要等明年任期满了。

    在李元的强力推动下,内阁出了一份公文,确定了今年恩科的庶吉士考试暂停,明年的会试之后,两届进士一起考。

    确定了此事后,会议结束。但是岳齐却没有立刻走人,而是再上了一份奏折,还是关于军事改革的。

    这次的报告,岳齐充分考虑了经费的问题,提出了根据各省的经济情况,编制大小不同的镇,分别为甲乙丙三个级别。

    李元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表示看完再说。

    对于岳齐孜孜不倦的要高军改的态度,李元判断是他担心内阁位置不稳的缘故。

    主要原因还是皇家海军直属皇帝的方案出台后,兵部丢了一块肉,岳齐的威信遭到重创。

    军队之中花钱最多的一直都是海军,经费多了油水多,兵部丢了这一块肥肉后,上上下下都非常的不满。

    水师衙门改成海军衙门,彻底的成为了新旧勋贵的地盘,尤其是南洋舰队,在海军内部的实力强大,基本压制了旧勋贵的声势。

    最近关于海军大臣的人选问题,新旧勋贵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奈何南洋之外的其他海军,实在拿不出手。

    李元迟迟没有表态,因为他此前没有确定是否坐稳了皇位。

    现在通过一系列事件后,李元认识到皇位稳固了,在朝廷里态度变得渐渐的强势。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岳齐,必须做出点态度了,强化一下他在军方的领导地位。

    这次军改方案,一旦通过了,肯定要拨款,别管改的如何,一大笔款子下来,上下都能沾好处。

    李元回到宫里,很认真的看了岳齐的军改方案,看完后没有批复,而是让人誊抄一份,快速送到贾琏处,问问他的看法。

    在李元看来,军改是必须的。旧式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被证明基本烂掉了,否则也不会有郧阳、济宁之乱,更别提草原之乱。

    过去那种兵为将有的模式,在李元看来绝对不能接受。父皇没有着急去改,就是留给自己来改的,并借此立威。

    但怎么说呢,上次岳齐的方案,给李元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还好没通过,不然就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坑。

    贾琏这边收到新版军改方案时,人已经到了济南,并且视察了工程学院。已经开学并招募了一期生的济南工程学院,招生情况不算顺利,非常艰难的招募了一百多人。最近出了新情况,就是山东学子们,通过提学大人的关系,提出开一个举人实学培训班的要求。

    对此,校方还没来得及决定呢,贾琏就到了济南。

    很明显,事情的起因是恩科的考试,济南离得近,消息来的快,得知殿试内容全是实学时,举人们固然义愤填膺,集体去提学大人那里闹了一阵,得知无法改变后,立刻做出了灵活的调整,这才有了实学培训班的请求。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18470/2837523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