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六重叩问
推荐阅读:弹指葬苍生,系统让我概念无敌 【恣野】 凹凸:我乃雷震之妻,雷皇雷则天 陈雪清称尊 转生成为基沃托斯魅魔 夫人假死后,贺少他疯了 玄门弟子修仙录 双失情人 蛇棺美人 火影:和穿越者互殴那些年
杨天祏阖眼缓吸,再抬眸时,周身气息已如沉渊般厚重。
“文明的本质是智慧,是人类探索过程中所有收获与传承——它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通过对自身与宇宙的认知,靠近‘存在的本源’。”
光球:“那文明发展的路径有哪些分野?”
杨天祏:“有两种分野——
向外求(借势):以工具为核心,靠外物放大力量(比如从火药到星际舰),短期看效率极高,但始终依赖‘更厉害的势’,一旦工具失灵就会失去一切,因为自身能力没成长。
向内求(成势):以自身为核心,让‘自身成为力量本身’(比如指力裂石、御剑飞行),实现工具与使用者的合一。短期虽慢,却能持续‘养自己的势’,厚积到与天地共振,最终不依赖外物,自身便是规则的一部分。
前者追‘宇宙的地图’,后者活‘宇宙的规律’——而规律的本质,就是道。”
话音落时,灵兽园内正有一幕悄然变化——年轻弟子的手骤然凝在半空,被束缚的墨豹那躲闪的眼神忽一亮,竟伸出舌头舔过他指尖。他猛地回过神来,下意识攥紧药瓶,缓缓抬头望向灵坊方向。
光球:“你说规律的本质是‘道’,那什么是道?”
杨天祏:“道是平衡,失衡则亡。但这平衡不是‘静止的对等’,是‘动态的共生’。
以人道为例:向外求与向内求两种路径的极致都会走向失衡,而道正是纠正这种失衡的动态法则——工具是‘船’,自身是‘舵’,船再大也得靠舵掌控;工具本该服务于自身成长,而非沦为束缚(就像弓箭能延伸手臂的力量,却无法替代手臂自身的成长)。
借势(用外力)和成势(修内力)也需平衡:外力要以内力为根基,否则像无舵的船;内力要借外力延伸,否则困在自身局限里(修行者用丹药辅助突破,但最终仍需自身感悟天地)。
关键是不让任何一方成为‘天花板’——既不沉迷工具便利,也不否定工具价值,而是让‘借势’服务于‘成势’,最终实现自身与世界的共振,从而获得真正自由。”
兵器铺铁匠抡锤的手臂顿在半空,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脸上,映出几分茫然;演武场边扎马步的武者忽然松了架势,双手不自觉按在小腹,眉头紧锁像是在掂量什么。
光球:“那什么是真正自由?”
杨天祏:“自由不是无拘无束,是智慧的终极。
道是宇宙的规律、存在的本源,是万物自身的‘节律’——当你和道同频,就成了‘宇宙的一部分’(比如‘哈口气能搅动平衡’,就是因为和宇宙节律共振)。
这种与道合一的状态,是‘万物与自身无差别’:看山是山的本然,看水是水的本然,看树、看人亦复如是——它们都是道的显化,没有高下、异同的执着,不再有‘我与世界’的对立,达到‘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境界。这不是‘被隔绝’,是‘融于一切后的无分别’,是超越对立的平衡本身——因为自己就是道,不用向外证明,也不用和谁对立。
而这种智慧,在外人看来或许就是孤独,因为不再执着于世俗的认同、群体的附和,只与道的节律共振。
无拘无束的表象之下,真正自由,正是这份与道合一的孤独。
这种境界,并非轻易就能抵达,且不同群体因认知与存在形式的差异,对道的理解和实践层次也截然不同。”
此言一出,周遭气息骤变——八位顶级高手不自主地收敛了气势,红袍老者看着杨天祏的眼神复杂难名,绷紧的嘴唇不自主地抿了抿;五行道人目光移向天边流云,嘴角勾起一丝无人察觉的苦笑,袍角被风掀起又落下。
光球:“不同群体(凡人、仙、神)在‘道’的境界上有什么区别?”
杨天祏:“境界上很不一样:
凡人(青衿,如同《诗经》中‘有学识、缺权力的青年学子’):赢在‘无拘无束’——不用像匹夫那样困在‘使用规则的局限’里,也不用像耆老那样被‘自身即规则’绑架,能跳出圈看本质,新想法敢想敢试,哪怕没实力,洞察力已经碾压。
仙(匹夫,如同《论语》《孟子》中‘有力量、轻思考的壮年平民’):卡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用规则行事,却看不到规则的边界,更想不到‘还能换种活法’;上不及青衿的眼界,下不如耆老的‘规则本体’身份,不过是中间的执行者。
神(耆老,如同《礼记》中‘60岁以上、维护传统规则的长者’):输在‘既是规则又是囚徒’——境界本身可能极高(毕竟是法则化身),但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新想法再好,也被‘自己就是规则’这层身份锁死,只能守着老规矩打转,看似至高无上,其实最不自由。”
这番话飘进市井,落在不同人耳中:酒肆跑堂的小伙计端着托盘愣在原地,瓷碗边缘磕在柜台角,却浑然不觉;对面绸缎庄的老掌柜摘下算盘,手指在光滑的算珠上摩挲,目光扫过账册上的墨迹,长长叹了口气。
光球:“那‘智’与‘慧’的分野在哪里?”
杨天祏:“从‘时间维度’看:智者的‘显赫’是‘瞬时亮度’,慧者的‘存在’是‘永恒底色’。
‘智’外露,‘慧’无形,差距在于:前者求‘被看见’,后者安于‘是根基’。
古人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智者的‘立功’会被时间磨掉(是‘朽的’);慧智者的‘立德’(顺道而行的底色)才是‘不朽的’——不是刻在石头上,是刻在文明基因里,代代相传,永远活着。
这种‘一瞬’与‘永恒’的对比,才是‘智’与‘慧’的真正分野。
至于立言,如先贤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知行合一’等,若脱离立德的底色,便只是小术。”
话音缭绕中,街角读经的老秀才狠狠咳嗽几声,将手中批注得密密麻麻的书卷往竹篮里一塞,走到门口,眼神复杂地望向天空;卖花妇人正给孩子递糖,指尖触到孩子温热的脸颊,眼神忽然变得沉静下来,转而低头笑了,眼角泛起细碎的纹路。
(https://www.shudi8.com/shu/714012/2837546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