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14章 日进斗金!老朱笑得合不拢嘴了!

第414章 日进斗金!老朱笑得合不拢嘴了!


朱高炽脸上满是笑容。

这可都是他一手缔造的金融体系啊!

“长久不长久先不说,”太子标拿起最厚的一本账册,声音提高了些,“你自己看吧——这东海贸易才刚满一年,海关关卡、口岸征收的关税,加起来是这个数。”

话音一落,太子标伸出三根手指。

“三百万两?”朱雄英在旁边猜道,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大数了。

老朱哼了一声:“没见识的小子,三百万两够干什么?”

太子标笑着摇头,把账册递到朱高炽面前:“是三千万两。”

“嘶——”朱高炽倒吸一口凉气,他虽有预期,却没料到能这么多。

老朱猛地从躺椅上坐直了,眼睛瞪得像铜铃:“你说多少?三千万两?!”

他一把抢过账册,手指在上面点着数,一个零、两个零、三个零……数完之后,他半天没说话,只是喉结动了动,像是在咽口水。

因为朱高炽的建言献策,现在大明所有账册全都采用后世的统计方式,数据化只是最基本的——收入、支出、库存都用精确到“两”“石”“匹”的数字标注,还配上了汇总表、对比图,哪项税银增了、哪笔开支超了,一眼就能看清。

所以包括老朱与太子标在内,都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

老朱看账册时,不再是对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头疼,而是直接翻到最后的汇总页,盯着增减百分比就能判断利弊;太子标议事时,常让户部把数据制成图表,对着曲线走势分析财政盈亏,比听官员空泛的汇报要实在得多。

手底下的官员更是被逼得闷头苦学,算盘打得再快,也算不过新法子里的“加减乘除”公式;账册记得再细,不如数据表格一目了然。

若是学不会看统计报表、算不清同比环比,别说给皇帝递折子,就连下辖的钱粮收支都理不清,这官儿自然就别想做了。

如今六部衙门里,晚上点灯最多的不是文案房,而是官员们自学算术、琢磨统计法的书房。

谁也不敢懈怠,毕竟这新法子不仅能让账目更清楚,还能从数据里看出漏洞、找出商机——就像这次东海贸易的关税,若不是靠精确统计,哪能这么快算出三千万两的总数,又哪能一眼看出哪条航线最赚钱?

这数据化的账册,早已成了大明理政的“千里眼”,谁掌握了它,谁才能在朝堂上站得稳。

而老朱此刻已经瞪大了眼睛,久久没有吭声。

手里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指腹一遍遍摩挲着“三千万两”那行字,像是要把纸戳破似的。

要知道,先前大明一年的赋税总收入,算上粮米、布匹、丝绢这些折算成银子,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八百万两出头,其中实打实的税银更是只有三百万两左右,剩下的多是实物抵充,光是运到京城就得耗去不少人力物力。

为了这一千八百万两,户部每年都要跟各地官府磨破嘴皮,遇上灾年更是要从内库贴补,哪曾想过有一天,单靠海上贸易的关税就能远超这个数?

这东海贸易圈刚跑一年,关税就比全国赋税还多?

老朱脑子里嗡嗡作响,先前还觉得朱高炽折腾水师、建学院是花钱的事,现在看来,这点投入跟三千万两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我的老天爷啊!

老朱呼吸突然变得急促了起来。

他这辈子从濠州起兵到定鼎天下,见过最富的地主也不过藏银几十万两,就算是当年陈友谅的国库,搜出来的银子也没这么多。

这贸易圈就像个会下金蛋的鸡,一年就下出了抵得上全国赋税的银子,往后年复一年,那得堆成什么样的金山?

这简直是天上掉银子!

不,比天上掉银子还靠谱——天上掉的银子是死的,这贸易圈的银子是活的,只要船还在跑,港口还在开,这银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大明的国库。

老朱忽然觉得喉咙发干,攥着账册的手都有些发颤,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朱高炽这胖孙子,真是给大明挖着聚宝盆了!

“还有呢。”太子标又拿出一本账册,“皇室牵头,让徐达、李文忠他们这些勋贵凑的商号,跟着宝船跑贸易,卖出去的丝绸瓷器赚了差价,换回来的白银、药材再卖给内库和药房,这一进一出,纯利一千二百万两。”

“一千二百万……”老朱的声音都有些发颤,尾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哆嗦。

他下意识地把账册往眼前凑了凑,仿佛多看几遍那数字就能更真切些,可越看越觉得心惊——这数字后面的每一个零,都像在他心尖上敲了一下。

他这辈子打天下、治江山,最愁的就是银子!

当年在濠州城揭竿而起,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为了凑几两银子买火药、造箭簇,他把自己唯一的破皮袄都当了;后来跟陈友谅在鄱阳湖死磕,军饷断了三天,士兵们嚼着野菜冲锋,他夜里对着地图掉眼泪,恨自己拿不出银子让弟兄们吃顿饱饭。

定都南京后,宫里的铜器熔了一批又一批,连马皇后的凤冠都摘下来镶了银边应急,就是为了能多凑点军饷、多买些粮草。

那些年,户部的账本上永远是“入不敷出”,各地官府报上来的灾荒文书,每一本都像催命符,逼着他从牙缝里抠银子赈灾。

哪想过有一天,一年能从海上赚回四千多万两?

老朱的手指在账册上轻轻颤抖,三千万两关税加一千二百万两贸易利润,加起来四千二百万两——这数字,够他给北疆边军换十年的冬衣,够修十条大运河,够让全国百姓免交三年的赋税!

他忽然想起当年在皇觉寺当和尚,连一碗饱饭都吃不上,如今却能看着账册上的银子多到数不清,眼眶竟有些发热。

这哪里是银子?这是江山的底气啊!

有了这些银子,再不用怕北疆缺粮、南方灾荒,再不用对着官员的哭穷唉声叹气,水师要造新船、学院要请先生,都能敞开了花钱。

老朱深吸一口气,猛地把账册往桌上一拍,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好!好啊!这海上的生意,要做!要大做特做!”

见此情形,朱高炽不忘揶揄道:“怎么样皇爷爷?咱们还禁海吗?”

此话一出,太子标与朱雄英顿时大笑不止。

太子标笑得直摇头,朱雄英更是捂着肚子,想起先前朝堂上还有御史死磕“海疆凶险、易生事端”,力主禁海,此刻再看这账册上的数字,只觉得那些话荒唐得可笑。

朱元璋一张老脸顿时臊得通红,像是被人当众掀开了旧账。

他先前确实因倭寇扰边、担心海患,对开海之事多有犹豫,甚至动过收紧海禁的念头,此刻被朱高炽当面戳破,又羞又气,恶狠狠地瞪了小胖墩一眼,却偏偏挑不出错来。

“禁海?这还禁哪门子的海?”老朱粗着嗓子反驳,语气里带着点恼羞成怒的冲劲,“以前是没瞧见这好处,现在看来,这海就是大明的聚宝盆!”

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酸梅汤碗都晃了晃,眼神陡然变得凌厉:“以后谁再敢提禁海一事,朕非诛他九族不可!”

尼玛啊,一年就给朝廷带来了四千多万两真金白银,这银子能堆成山,能让边军吃饱穿暖,能让百姓少交赋税,能让水师造起百艘巨舰,说是聚宝盆也丝毫不为过了。

先前那些喊着“禁海安邦”的,怕不是眼珠子都瞎了?

禁海?禁你姥姥的海!


  (https://www.shudi8.com/shu/699374/35580759.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