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祖龙赤蛇 > 第19章 受地于韩

第19章 受地于韩


  若依一些大臣的意见,可以将韩腾调离,另遣太守守南阳。但韩腾毕竟在南阳多年,风土民情都很熟悉。至于他和韩国的关系,如果用得好,何尝不是一种助力呢!

秦王召回韩腾,亲自观察,并让韩腾在咸阳住上一个月,与各官司拟定作战行动的细节。这构成对韩腾的另一个考验和另一个约束:如果韩腾的行动超出计划,很快就会被发现。

此外,秦王还让明年征发的士卒进入南阳。这一方面增强了南阳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令韩腾无法从事征伐以外的事。十几个郡几十又眼睛盯着,韩腾又能干什么。

所以,秦王果断否决了有疑心的大臣的建议,让熟悉当地环境,并对南阳进行了长期治理的韩腾主管这次对韩的行动。

在秦王的意向中,这次对韩的行动要达到赵国那样的程度:除了国都以外,其他主要战略区域全都拿下。——而韩国其实了没什么战略区,只有上蔡和阳翟,而这些地区,秦军事实上已经多次在那里交战过,而且打起来十分顺手,并不需要特殊的军事才能进行临机处置。像韩腾这样懂军事的文官就足以应付。

韩腾的文告大约在六月的时候传到韩国,引起韩国内部的极大震动;而更令韩国官员震动的是,发布文告的是南阳守韩腾。

在韩国朝廷的认知中,韩腾是韩公子,南阳是最不可能威胁韩国的方向。尽管南阳也曾出境作战,但只要韩国开放道路,提供给养,秦军一般在完成作战任务后就会返回,而不会有什么危害韩国的动作。相对来说,北方的三川郡,虽说是韩人的故地,但由于被秦人管辖,威胁还要更大些。

韩国官吏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秦国声东击西之计,表面上由南阳发出威胁,而事实上真正的威胁来自北方。他们派出一批又一批商人前往南阳,面见韩腾,询问从南阳发兵受韩地是不是一个骗局。韩腾坚定地回答他们,这是真的,绝无虚言!

韩腾的坚决态度,反而让韩国官吏们更坚定了自己看法:韩腾一定是受到秦王的影响才这样说的,秦王的主攻方向一定的三川郡,目标是国都郑城。

九月,各地征发的士卒陆续向南阳集中,而北边的三川郡和东郡也在动员兵力。韩国探知到这一消息,也开始调整兵力进行防御。他们首先派出使臣,请魏王出兵牵制东郡的兵力,请赵国出兵牵制河内的兵力,自己则将主要兵力控制在郑城周围的各关隘中。这并非没有道理,任何时候,国都的防御都是重中之重,只要国都得以保存,其他方面的损失总还是可以承受,甚至是可以挽回的。

在韩国的要求下,魏国开始在自己的境内动员军队,并向中牟、大梁一线集中。

但赵国的情况却十分不好。安置灾民成了赵国的头等大事,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就只能将他们全部杀掉,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残暴之事。而由于灾民们将尚未成熟的青苗给吃了,赵国粮食的收获也成了问题。今天秋天,各地纷纷上报绝收,无法交运贡粮。

赵国的府库中也没有存粮,成千上万的饥民就在野地里居住,疾病开始流行,大批饥民死亡。而由于大部分地区绝收,那些地方的民众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粮食。秦军所在的邺城和河内,甚至上党、太原,成为饥民们逃荒的目的地。

秦国的亭驿系统发挥了作用。饥民们沿着驿道,有序分流,向着目的地前进。每个亭驿每次接受五十人,每天接受一千人。两只大鼎不停地升着火,五十人每人有一碗稀粥,喝完就要前往下一个亭驿。大鼎要腾出来给下一批人炊粥。

秦人发给的节符提供了饥民下一步前进的方向,或西或南,他们会沿着驿道,顺着亭驿的方向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被安排到不同的乡邑中,充实当地的人口,成为秦国的编户。最远的甚至会被安排到河东、上郡。

一方面是大批饥民在邯郸病饿而死,一方面是有口吃的,还能得到安置,这一反差很快在饥民的口中反映出来,一首民谣这么说:“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这一年大饥,让秦国成为赵民生命的希望。几十年相杀的仇怨,就在这一碗碗粥中被大家遗忘,而秦、赵本是兄弟之邦的说法在这时广为流传。

在这各情形下,赵国自然无力出兵;但为了获得韩国的粮食援助,更为了自身人口不减少,赵军加强了对各关口巡守,防止赵民进入秦地。这一措施不仅激怒了饥民,连下层军官和士卒都不赞成,执行起来睁只眼闭只眼。

各郡的士卒到达南阳,按例进行集中训练。由于北方各郡在忙于接收赵国的饥民,相府停止了河内、上党、太原、河东等郡的征发,但他们必须动员起足够的力量,防止饥民暴乱,并在新的邑民中推行秦法。三川郡和东郡的士卒也全部动员,名义上也是接收赵国的饥民。真正到达南阳的士卒只有南郡、巴、蜀、关中(包括陇西、北地等郡)、汉中等数郡而已,加上南阳自己的兵力,不过七八万人。

过了新年,十月望日,南阳大军分两路出南阳,一路向北出鲁关,攻打颖水流域;一路向东出方城,攻打汝水流域。

攻打汝水流域的战事进展顺利。这片区域长期属于楚国,李斯青年时期就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还是楚人。但等他学成归来时,这里已经成为韩地了。由于韩国在这片区域统治时间不长,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军事建制,邑民没有被组织起来,更缺乏训练。临时被征集起来上前线,被强大的秦军一冲,即阵型崩溃。据守城池也很不得力,射箭时还能在旁边呐喊几声,一但秦军爬上城来,就一哄而散。更有不少城邑干脆不战而降。东线秦军很顺利地略定汝水一带各城邑。

出方城后的山地盛产铁矿,是中国重要的冶铁基地之一,出产的剑、戟、镞等兵器闻名天下。山下汝水之滨,则是巨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韩腾对这些经济区十分熟悉,在准备攻伐时,就从各官司调集了一大批懂行的官员接收这些矿山和乡邑,尽量保护他们不被战争破坏。由于战事的发展十分顺利,韩腾准备的接收官员顺利地接收了各城邑,没有遭受大的破坏。但组织抵抗城邑仍然被屠城,城里的物资也遭到抢劫。不过相对于这样规模的战事而言,损失算小的。

与东线相比,北线的战事则有些焦灼。这里的曾经是韩国的国都,在得到南阳发出的“受地”警告后,这里加强了战备,是防御国都郑城的南方屏障。韩军沿颖水构筑了良好的防御阵地,这里的士卒也比较服从管理,作战比较勇敢。秦军发起的数次渡河作战,都没能成功。

在初步安定了新占领的上蔡等地后,东线秦军渡过汝水,沿着韩、楚、魏三国边境向南进军。边境各城邑纷纷闭城自保,秦军也弃之不顾,在楚国的陈城、阳城之间渡过颖水,沿洧水向北发动进攻。

陈城曾经是楚国的都城,阳城则是楚国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它的身后就是楚宫章华台。如果楚军决意阻拦秦军,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也许是韩腾提前做了工作,这一线的楚军都只求自保,不愿出战,眼睁睁看着秦军渡过颖水,杀奔洧水而来。

韩国没有想到楚国会放任秦军从两城之间渡河。他们认为能够在阳翟挡住南阳的秦军,相对难办的是抵抗三川和东郡的秦军,尽管这两郡都说自己动员只是为了接收赵国的灾民,但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种屁话!他们的兵力重点始终是北方:华阳、新密、阳城(不是楚国的那个阳城)……他们在郑城周围动员了大约十万士卒,大半都充实了这线战线,防守郑城的只有三万人。

韩王立即派使臣联络安陵君,让他设法阻截秦军。安陵君从魏襄王时就封,封地不大,约五十里,大约五千户。这样的力量自然很难起什么作用,能够自保已经不易。安陵君只得婉拒了韩王的请求,闭城自守。秦军从城下快速通过,距离郑城已经只有百余里了。

秦军突然沿洧水而上,完全打乱了韩军的部署。慌了手脚的韩王急命华阳守军南下洧水与秦军作战,一面命令阳翟、新密的守军回援郑城。

华阳是座小城,平时守军不过五百人。为了巩固防线,韩王在那里放了一万人。现在这一万人被急令南下。他们匆匆忙忙地抽调部队,回撤郑国,就在郑国城外三十里处与秦军相遇。

秦军迅速列阵,与韩军展开一场大战。


  (https://www.shudi8.com/shu/697716/3568040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