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剩下两篇
推荐阅读:阴阳癸探 反派咋了,我兄弟都是主角 骗艳记 将军,夫人叫你去种田 认亲失败转嫁豪门,全家爆哭忏悔 穿越后被绑定了悍匪系统 军婚有瘾 过分撩!禁欲大佬心跳跳 重生后婆家祖坟震三震 我们刚毕业,你就成武神了?
黄字二十七号的号舍!
别看苏得春平日里拈花惹草,不干正事。
但此时的他却难得沉浸下来,皱着眉头苦苦思索。
“可惜了,《天于贤》是胡芳找了姻亲,前翰林院吴编修捉刀代写的。若是能考这一题,这一科我必可以冲击解元。”
“不过,帮我作《生财有大道》的人也不差,天监进士,胡襄的童年,只是……”
“可恨我笃信那两个苏州生员的话,没有认真背诵《生财有大道》!”
“但文章我大体还能记住,可以试着……”
“王者足国之道,自其所以裕民者得之也!”
看着稿纸上的破题,苏得春微微点了点头:“有了这个破题,这一篇考官给的评等就不会差了!”
“后面怎么写的来着?”
“夫……”
“以此生财,而财不可……不可……算了,与其浪费时间回忆每一个字,不如以自己的理解将字句填充进去,毕竟我已经了解了枪手的本意。不过是务本节用而已。”
宙字三百二十二号。
“宁非圣人之福耶,岂亦有天焉存乎其间耶?而况犹不止此也,君子可以得舜孝矣。”
陈凡在第三题的最后结语部分,再次回归到本文题目中对“舜其大孝也与”的赞颂上面来。
文章先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舜为圣人,应该有这样的福分,这是符合天理的。
并且进一步指出,还不止这些,他认为舜这样的大孝之人继承王位,也是天下人的福分。
以此收尾,陈凡看着稿纸,将刚刚完成的文章再次通读了一遍。
随即改了两处错字,又按照脑海中早就谨记的避讳文字一一核对了,发现没有错漏后,他调整心态,用纯欣赏的目光再读一遍。
“嗯,虽然这篇文章肯定没有刚刚第一篇写得好,但这也比我平日里的水平高出不少了。”
到这会,不知不觉雨已经停了,天也接近晌午。
甬巷里陆陆续续传来走动的声音,不一会陈凡就看见有人在号军的看守下朝茅厕走去。
陈凡摇了摇头,就现在茅厕那种状况,他就算拉裤兜子里也不会去的。
果然,走过的几名士子也是满脸为难和畏惧,估计是肾不行,实在憋不住了,不然谁想这时候去趟那趟“浑水”。
“年轻真好,夹的住!”陈凡心中暗暗感叹了一句。
天近晌午,不仅有去上厕所的,当然也有肚子饿了,准备生火做饭的。
每个甬巷巷口都有专门给考生做饭的地方。
这里当然没有炉灶,陈凡刚刚经过时就看见只有一个土砖搭的灶台。
考生要一个一个排队申请去做。
陈凡看了看面前满地的泥汤,上面漂浮着很多不可名状的东西,最终他摇了摇头:“算了,好歹还带了些点心,中午就垫一垫得了。”
想到这,他将卷子小心卷好,拿出考篮来。
打开考篮,里面各色食物便出现在陈凡的面前,这些都是他之前精心准备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饭糗,这玩意是提前将米饭蒸熟后晾干成颗粒,很像后世的方便食品里的脱水米,然后经过捣压成薄饼。
饭糗大约有三四片左右的样子,更多的是晒干的实心馒头,这年月叫蒸饼。
其他就是各类盐渍的菜干、酱菜之类,有梅干菜、萝卜缨和盐酱瓜,都是用小瓷坛装好,用以佐餐用的。
看到这些,陈凡有些为难,他准备的大部分食物都是需要煮开水后泡发的。
但现在这情况,他实在是膈应,不想离开地势稍高的号舍蹚水去煮饭。
他现在有点后悔了,海公之前交代时,也提过要防备这种情况,提醒他带一些咸肉丁、油渣、咸鸭蛋,但他嫌这些要么油腻,要么是腌制的东西,害怕吃坏了肚子,所以最后便没有准备。
饭糗和蒸饼虽然能吃,但太过噎人了。
陈凡摇了摇头,感觉这时候肚子还不是很饿,于是喝了口水又将考篮收了起来,准备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再说。
待他收拾好拿出卷子,第二题是《晋人有冯妇者 冯妇攘臂下车》。
想要作好这题,就首先要回归到经义的本身。
冯妇博虎的故事只要是读书人都耳熟能详,这故事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兴下》,说的是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都的人都觉得先生还会请齐王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原来,在这之前,齐国也发生过灾荒,孟子便曾劝过齐王打开粮库赈济灾民。
这次孟子对陈臻道:“如果我再这么做,就成冯妇了。”
冯妇是个人名,晋国人,善于徒手打老虎,后来成为被提拔成士人后,就不再打虎了,因为士人有士人的行为规范,士人是不能亲涉险地,随便伤害生灵的。
但有一天,很多人在野地里追赶一只老虎,那老虎就背靠在险峻的地方,让人不敢随便靠近。
这时,有人看到了冯妇,就快步上前迎接他,对他说了这个情况。
冯妇听完撸起袖子,伸出胳膊,跳下车子就跟着去打虎去了。
百姓看到他到来,都十分高兴。
但是士人却都在讥笑冯妇的行为。
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很有趣的故事,也很发人深省。
首先是冯妇的行为明明很值得敬佩,为民打虎的英雄嘛,为什么他会遭受到士人的嘲笑?
那是因为在士人眼中,刚刚成为士人的冯妇,“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旦遇到老虎,便见猎心喜,杀心又出现了。
但换个角度,老百姓欢呼雀跃,并不是因为冯妇成了士人,而是由于冯妇下车打虎,为民除害。
这体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士人的身份。
搞清楚第一个问题,下面是第二个。
为什么冯妇博虎这件事,会跟孟子劝齐王开仓赈**系起来呢?
因为陈臻觉得,孟子会不好意思再次对齐王提出开仓放粮的建议,应该不会再这么做了。
但孟子却说:“再这样做,我不就是冯妇吗?”
陈凡为什么对这篇经义这么熟悉?
因为经义的原文其实是有一些歧义的,如果不搞懂,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既然搞清楚了,那陈凡就开始模拟大贤(孟子)的口吻开始作文了。
“晋人始则改行以从善,终则徇人而失己也。”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起初能改掉他原本勇猛强悍的行为表现,并且变成好的,善良的人,到后来却因为别人的安全失去了自己士人的行为准则,又变得勇猛强悍起来。
夫改过贵于有终也,冯妇既已为善士矣,而犹博虎焉,何其不知止哉?孟子盖以为发棠喻也。
改正原来的过错,可贵之外在于坚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冯妇既然已经成为善良的人了,可是依然去打老虎,他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行为呢?
孟子大概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引发出他对于他劝请齐王把棠地的粮仓打开,把里面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灾民,救济灾民的事情来打比喻了。
好,重点来了。
陈凡停下笔,凝神思考片刻后,随即在纸上写下:“若曰:君子之道,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君子做人做事的准则,就是在应该进行的时候进行,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
……
完美,这句“若曰”简直点睛,一下子让陈凡脑子一下子通透了。
(https://www.shudi8.com/shu/696522/3564908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