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471章 开讲仪式

第471章 开讲仪式


“嘭嘭嘭!”

今儿个是弘毅塾新熟建成的日子,整个海陵县的百姓都知道,弘毅塾正筹备着建立海陵县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家书院。

一大早,县兵中的火铳手便拿着三眼铳来到弘毅塾的新山门前,俞县尊交待了,三眼铳的药子儿今日管够,炮仗也都齐备着,看到坐轿子过来的就放几发。

“兴化县生员李老爷为弘毅塾贺,特备贺仪一百两。”

……

陈凡拱手对李存疏道:“李兄,你人来便是了,还怎么这么破费?”

李存疏微笑道:“文瑞还认我这个朋友,那二百两便花的值当!”

李存疏跟陈凡相识于府试,前不久二人刚刚都参加了这一科南直隶的乡试。

陈凡中举,且考中了解元,可惜李存疏却名落孙山。

当陈凡问起李存疏乡试怎么回事时,李存疏苦笑道:“自家中出事之后,琐碎之事太多,实在没办法静下心来,且我现在也响应了朝廷的号召,编练了一支团练。”

说到这,李存疏好奇道:“听闻文瑞也练了一支团勇,现驻在何处?”

陈凡笑道:“团勇自有信地,不能随便入城,现驻扎在城东。不过今日淮扬海防道王大人要检阅团勇,到时候通义若是感兴趣,也一并去看看。”

李存疏连连点头道:“太好了!到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再向文瑞请教。”

两人正说这话,“嗵嗵嗵”又是三声铳响,马九畴的声音再次响起:“南监祭酒刘大人,江阴洪先生到。”

两人一听,连忙整理衣衫来到门边迎接。

洪升依旧是满面红光,一把雪白的大胡子铺在胸口,笑起来慈祥无比:“文瑞呐,文瑞,没想到,初见你时,你还是个童生,转眼的功夫便已经考中了解元,那日老夫就对旁边人说过,这弘毅塾的夫子,将来不得了啊。”

陈凡连忙谦逊一番,转头看向笑吟吟的刘讷:“祭酒大人,孝隆没有跟你一起来?”

“陈兄,这种好事如何能少的了我?”刘绍宗不知从哪冒了出来,喜滋滋的看着陈凡:“没想到啊,陈兄在海陵,竟干了这么大的事业!啧啧!”

刘讷瞪了孙子一眼:“你就是没有文瑞稳重,整日里没个正行。”

刘绍宗嘿然一笑,也不反驳,只好奇地打量着山门旁的一方下马石。

“祖孙两状元,一门三进士?这是?”

“这是我们海陵乡贤,徐蕃、徐嵩、徐岱父子三人,考中一门三进士,其中徐蕃还是状元,当日修建弘毅塾时,在状元坊下发现的,徐家后人小石公就将他送给了我,我将它摆在弘毅塾内,让过往学童看到这石头,便想起我海陵乡贤。”

众人一听,竟然还有这个故事,徐家在大梁虽然不是一等一的大家族,但在南直隶还是很有名的,在场众人无不听过徐家的事。

巧赶巧,徐述正好带着弟弟和儿子在弘毅塾内帮忙待客,正好经过此处,陈凡又是一番介绍,请徐怙带着两位老先生进门参观去了。

接下来,陈凡一直站在门口迎接宾客,忙得口干舌燥,已经快到晌午了,马九畴道:“山长,应该没人来了。”

陈凡摇了摇头,淮扬海防道王大绶之前说要跟薛梦桐一起过来,但薛梦桐都来了半天了,他还没到,毕竟是淮州府屈指可数的大员,陈凡不敢怠慢,只能拖延开席的时间。

正在这时,马九畴道:“那是不是?”

只见远处数顶轿子朝弘毅塾行来,到了近前,果然,从蓝布轿子中,王大绶走了下来,后面还跟着两个意外的客人……淮州府知府韩辑与胡家的大公子胡襄。

陈凡赶紧迎了上去,躬身道:“未能远迎,道台大人勿要怪罪。”

王大绶哈哈一笑道:“解元公,勿要客气,督宪大人也派人带了贺礼来,你赶紧迎接。”

说罢他让到一旁,目光看向胡襄。

胡襄此刻的心情无比复杂,一个被他家书院开革的小小童生,自从离开安定书院后便一飞冲天,乡试竟然还考中了解元。

虽然自己是进士,对方只是个举人,但他这个进士,乡试的时候也不过考了七十多名,最少在乡试这个阶段,他是彻底输给了陈凡。

因为跟陈凡的抵牾,双方的关系一直不甚和睦,当苏时秀让他带着礼物来海陵时,他内心是拒绝的,但今时不同往日,陈凡再也不是那个不用正眼瞧的小人物了。

一省乡试解元,就算是到了督宪的节堂上,督宪大人也是要给与充分的尊重的。

“文瑞,又见面了,督宪大人每次想到那日你在节堂的高论都要扼腕叹息,惋惜没能将你招入幕府。”

王大绶在一旁笑道:“幸亏文瑞没有入幕,不然岂不是耽误人家了?”

众人凑趣笑了起来,只不过胡襄的笑容干涩,脸上的笑意也很不自然。

“韩大人!”陈凡得空,终于朝韩辑行了一礼。

韩辑还是那副宠辱不惊的名士样子,摇着折扇只拱了拱手道:“恭喜恭喜。”

陈凡是给他递了帖子的,但送信之人等了很久,府衙那边只回了句知道了便没了下文,陈凡一直以为韩辑是肯定不会到场了,没想到他今日……

……

弘毅塾的中庭院中,老的草房前几天就已经被推平,此刻的地面铺设了整齐的青砖,诺大的院中摆满了八仙桌,席间的客人,上至东南五省督师的代表,下至淮州府各县的县令、乡宦,可谓是高朋满座。

陈凡也没想到,当自己考中解元之后,莫名其妙多了那么多“久仰”之人。

各县的县丞、主薄此时都没办法进入院中,只能在顾彻眉刚刚命人整饬好的歌舞巷流水席中入座。

“铛”!

一声钟响,陈凡站在正厅笃学堂前的檐下,看着渐渐收声的宾客,他环视一圈,用略略激动的口吻道:

昔孔子设教洙泗,倡“有教无类”;朱子立白鹿洞规,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吾辈今日之书院,亦当承先贤遗风,以“明德至善,知行合一”为纲。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书院非独为授业解惑之所,更当为养浩然之气、铸栋梁之材的沃土。愿诸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自勉,不负韶华。

忆昔弘毅塾初立时,不过茅屋三椽,生徒五六。夏日酷暑,汗滴砚台成墨;冬夜严寒,呵气凝霜作笔。然师生同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昔年困顿,恰是砥砺之机。

今日的弘毅塾大屋伫立,我等更当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持守弘毅之志,薪火相传。

“好!”台下刘绍宗、李存疏等年轻人被陈凡的话语感染,不约而同喝起彩来。

陈凡朝他们微微点头,然后继续道:“前面都是想了几日,闷在书房里写出来的。”

“哈哈哈!”阶下的宾客全都笑了。

陈凡笑了一会儿,然后渐渐收敛了笑容继续道:“下面说几句没打草稿的话。”

“哈哈哈……”

“弘毅塾既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那自然在这种时候要重申教育之道,寄以后学之望。”

众人闻言,也全都坐直了身子,聆听陈凡接下来所阐述的教学理念。

“在下希望,未来的弘毅塾和我们弘毅塾的所有夫子都能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以文化人,德业双休。”

《论语》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问之道,当以德驭才。若徒务辞章之巧,而无济世之心,则如无根之木,终难参天。

“第二,兼容并蓄,明辨笃行。”

韩昌黎《师说》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弘毅塾当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然学贵有疑,诸生需存“格物致知”之诚,勿囿于成见,亦勿流于空谈。

“第三,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愿我弘毅塾师生共勉:既恪守经典之正,亦敢开风气之先,使书院成“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殿堂。

“好!!!!!!”

前排的刘讷、洪升大声叫起“好”来,众人一见这场面,连忙跟着齐声叫好。

一时之间,弘毅塾的中庭叫好声不绝于耳。

陈凡看了看身后,就在他身后隔着一个小湖的地方,望海楼耸立湖畔,仿佛在见证这一盛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今日弘毅之门既开,愿与诸君同心戮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倘得他年桃李满园,便是对今日盛况最好的告慰。

说到这,陈凡举起手中的酒杯——

谨此!

共襄盛举!

“共襄盛举!”众人同声附和,随即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https://www.shudi8.com/shu/696522/3561474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