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杨明实录:从穿越八十年代开始 > 第 637章 荣耀

第 637章 荣耀


颁奖典礼结束后,后台成了记者们的战场。杨明凭着记者证,像泥鳅一样钻进了人堆。

他看到老谋子正被一群外国记者围住,闪光灯像雨点般落下。他穿着那套借来的、不合身的西装,肩线松垮,却笑容灿烂。

杨明没有挤上前,而是站在稍远的地方,耐心等待着。

终于,人潮散去一些。杨明抓住机会,快步上前:“张导演,您好!我是来自寰宇影视的记者,想采访您几句。”

老谋子愣了一下,随即热情招呼道:“哎呀,老乡啊!来,这边说。”

两人走到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

“恭喜您!金熊奖,这可是咱们华夏电影的第一个啊!”杨明恭贺道。

“谢谢,谢谢。”老谋子连连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大家都太不容易了。”

“那您听到获奖时,心情是怎样的?”

“懵了!”老谋子坦诚说道,“听到结果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走上台,看到台下那么多眼睛看着我,我就想,一定要说点什么,让全世界知道,这是华夏电影的胜利!”

杨明被他的真诚打动,继续问道:“女主角巩小姐没能来,您有什么想对她说的吗?”

提到女主,老谋子的眼神柔和了下来:“她在国内拍戏,很遗憾不能来。但我知道,她一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的。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她的精彩表演。”

采访结束时,杨明问:“最后一个问题,拿到这个奖,对您意味着什么?”

老谋子想了想,郑重地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它让世界看到了华夏电影的可能性,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接下来,我们要拍更好的电影,讲更好的华夏故事。”

杨明握了握他的手:“谢谢张导演。我一定会把今天的一切,原原本本写回去,让国内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份荣耀。”

“谢谢你,也谢谢你们杂志社。我还以为国内没有流行报刊杂志过来呢。没想到,你们寰宇影视竟然也来了……”老谋子握着杨明的手,真诚说道。

其实,这次国内派来了不少相关人士作为一个代表团,那媒体肯定也是要跟来的。

杨明知道国内圈子内媒体尿性,他们不仔细斟酌审核后,是不会见报的。

利用这个空间,他抓紧时间冲向影展新闻中心,把胶片冲洗出来。

等一切都完成,看看时间已是夜里十一点,他知道这时候正是国内八点左右。又赶紧来到传真机旁,把照片发回国内。

“赶紧去杂志社,把我发的那些东西整理一下,争取今天出份增刊……”杨明又给庄佳慧打电话,叮嘱她抓紧时间出增刊事宜。

“放心吧,昨天我们就把获奖和未获奖两种版本都准备好了,现在就等你的图片了。你那边这么晚了,注意休息。”庄佳慧的回答让杨明吃了一颗定心丸。

自从来到影展第一天起,他和庄佳慧就像上紧了的发条。白天,他在影展现场奔波采访,晚上,他就把一天的见闻、采访素材、以及对局势的判断,事无巨细电话口述给庄佳慧。

“今天老谋子接受了采访,提到影片中的‘生命力’,这个点可以做个评论……”

庄佳慧根据他传回的零散信息,迅速组织文字,搭建版面。他们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运筹帷幄,为的就是在第一时间,把真相完整呈现在国人面前。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好了,我已经到杂志社,这就让他们排版印刷……”

印刷厂内,机器轰鸣,油墨飘香。经过一上午不懈努力,第一批号外增刊印刷好了。

庄佳慧一直在印刷厂盯着,刚出炉的号外,头版上杨明传来的照片清晰无比,老谋子手捧金熊,笑容质朴。

见到成品没毛病,她满意点点头,立刻指挥:“快!京城的先送,七点前必须铺满所有报刊亭!

外地不说,咱们在京城还有一下午时间,必须得把所有报刊亭都送到,以后咱们就是第一家报道这事儿的杂志……”

庄佳慧声嘶力竭嚷嚷着,工人们推着小车,载着油墨未干的杂志,奔赴各个分销点。

她心里清楚,这种能提振国人自豪感新闻,七点档电视新闻肯定会播出。这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与七点档新闻的“接力”。

只要杂志先一步摆在街头,那些看完新闻意犹未尽的国人,一定会第一时间掏钱购买。

就是外地,等明天一早各个报刊亭开门,感兴趣的人们也会蜂拥而至,抢购这份号外增刊。

傍晚七点半,京城的街头热闹起来。报亭老板刚把一摞寰宇影视号外摆上架子,就围上来几个年轻人。

“老板,有《红高粱》电影获奖的详细报道吗?”

“有,有!刚从印刷厂出来的,还是独家照片!”老板笑着递过去。

“多少钱?”

“一块!”

话音刚落,钱已经递了过来。

“值了!”一个戴眼镜小伙迫不及待翻看起来,“这张照片拍得真好,老谋子这西装……哈哈,有点大啊!”

不远处,一个老大爷也凑了过来,“小伙子,给我也来一本,我孙子就爱看电影,让他瞧瞧咱华夏人也能拿大奖!”

报亭前人头攒动,薄薄的一本杂志,此刻仿佛有了千斤重,它承载着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得益于电视新闻的报道,第二天,这份号外的热潮,迅速扩散到全国。

但电视新闻和官方报纸报道的太简单,寥寥几句大话,哪里有寰宇影视号外详细。

南方某地  报刊亭外,一青年人看完号外,叹息道:“这才是咱华夏人的气魄!”他的话引得周围人连连点头。

在西北,西影厂大院里更是一片欢腾。厂里的年轻人们自发拉起横幅,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当然,热烈的讨论中,也夹杂着不同的声音。京城某高校课堂上,几位文学系学生正激烈辩论。

“我觉得这就是迎合西方口味!”一个女生反驳道,“为什么一定要拍这些落后的东西给外国人看?”

“你这是戴着有色眼镜!”一个男生立刻回应,“这是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文化中最本真、最有力量的部分!”

这场由《红高粱》获奖点燃的文化风暴,正席卷着整个华夏大地。


  (https://www.shudi8.com/shu/690802/2837524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