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41章 一点点不同

第541章 一点点不同


正所谓:有备无患。

    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个人,还是宏观层面的群体、国家乃至于文明,实际上都应该做到这一点。

    做两手准备,以最乐观的结果为目标,以最悲观的结果做准备,同样是文明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谨慎态度。

    很显然,游牧之民现阶段的文明程度,还没能明悟这一点。

    在华夏,哪怕是这距离后世两千多年前的落后时代,社会地位几乎低到不能再低的农户黔首,尚且有‘存粮御变’的意识。

    到了后世新时代,华夏文明更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海量的战略物资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乃至于,哪怕是后世新时代,一个衣食无忧的青少年,心中都有一个铸造末日堡垒,囤积百年物资,以备世界末日到来的梦想。

    具体到国家、文明层面,尤其是具体到如今的匈奴人身上,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草原上,随时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的他们,本该有更多的忧患意识。

    在获取物资时,他们应该更加节俭,更加谨慎;

    在有余力选择时,他们应该更多去考虑‘如何细水长流的生产物资’,而不是如何源源不断的掠夺物资。

    甚至于,哪怕只把汉家,当成永远都不会干枯的水流,游牧之民也应该意识到:在天气都一天三变的草原,没有任何事是亘古不变的。

    草原霸主在短短百余年间,能历经东胡、月氏,到如今的匈奴人。

    草原上强大的部族——冒顿单于时期的强大不足,如今已然十不存一,老上单于时期的,也同样是十不存三、四。

    就连现军臣单于即位时,那些显赫于草原的庞大不足,如今也已有小半衰落,甚至彻底灭亡。

    在草原,永恒不变的东西只要一个,那就是变化。

    草原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任何东西都在变。

    而且变得速度极快,周期极短。

    小到人的寿命、勇士的战力巅峰,大到部族的强盛,乃至于草原霸主的归属。

    在如此多变,且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游牧民族本该较汉家农人,生出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们应该在春天想:如果到了秋天,牧畜们还没有被养足肥膘,那冬天该如何度过;

    如果到了冬天,部族没有找到合适的粪底洼地,部族应该何去何从。

    他们应该在彼此征伐时想:今天我攻伐别人,来日别人攻伐我,我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不让整个部族轮为奴隶。

    以及,他们应该在南下侵略汉家时,想到未来某一天,游牧之民变弱了,或农耕之民变强了,该怎么办?

    无法再从汉人手里抢到东西,甚至要被汉人反抢走手中的牛羊牧畜时,该当如何是好?

    可惜,世界万事万物,皆无‘如果’。

    游牧之民所生存的恶劣环境,并没有让他们生出足够的忧患意识,反而因为生存环境过于恶劣,而生出了两种过度极端的思想。

    第一种,是及其消极的: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谁还存明天的粮食啊?

    今天吃得饱,今天就填饱肚子先。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能活着见到明天的讨厌,再去考虑明天该吃什么。

    这种类似于乞儿自暴自弃,只看眼下不顾未来的生存信条,使得游牧之民很难以‘年’为单位,制定长期的计划。

    小到牧民个人,不会去想明年该吃什么喝什么,畜牧多少头牛羊;

    到作为‘群体’的部族,不会考虑明年应该去哪里放牧,或者是和那个邻居打上一场。

    大到草原上的至高统治者:匈奴单于庭,也不会思考太过遥远的事情。

    今年过得好,那就好好过今年。

    明年的事,明年再说。

    大不了去偷、去抢,去和汉人打一仗,或是让底下的部族多缴纳点上贡。

    什么细水长流,什么长期目标、远大理想,根本无法在游牧之民简单的脑回路中站稳脚跟。

    对一个文明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尤其是对如今这个时代,整个人类世界唯二的两个超强文明之一的匈奴人而言,这是极大的悲哀。

    但正所谓: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匈奴人的悲哀,无疑是汉家的幸运。

    曾几何时,匈奴老上单于,一度展露出了‘华夏明君’才应该具备的睿智和长远视角,惹得汉家上下忧心忡忡。

    但好在草原贫瘠的土壤,只能养得出一个老上稽粥。

    无论是现在的军臣,还是日后的伊稚斜,乃至于未来的一代代匈奴单于——草原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老上稽粥单于,来为匈奴人、为草原游牧之民‘谋万世’了。

    更要命的是:凡事就怕对比。

    ——匈奴人的开国之君挛鞮冒顿,至少在军事层面,与汉家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刘邦,争了个不相上下。

    匈奴人的‘文皇帝’老上稽粥,则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形成了与汉太宗文皇帝刘恒的分庭抗争。

    及至双方的第三代,汉家的孝景皇帝刘启,虽然被坊间普遍评价为‘中庸之主’‘守成之君’,但从综合能力以及成就上来看,依旧拿得出手。

    反观匈奴军臣单于,不过是靠着父祖余荫,靠着父祖留下的宝贵财富、强大实力,才和汉家的孝景皇帝,斗了个半斤八两。

    而今,到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

    匈奴人,还处于三代军臣单于末期,下一代,大概率是鹰视狼顾,颇得冒顿单于雄风,却几乎半点不得老上单于睿智的挛鞮伊稚邪。

    而汉家,则是刘荣。

    一个自后世而来,雄心壮志或许不比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但综合能力以及法统、根基,都远胜于汉武大帝的天子荣。

    在这一代,汉匈双方必然能分出胜负,一决雌雄。

    而且胜利的天平,肉眼可见倾斜向了有利于汉家的一方。

    纵观汉匈双方的文明发展史,汉家过去这短短五六十年,是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庶,从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高速发展史。

    匈奴,则是以一个极高的起点出发,随后便在老上单于时期到达巅峰。

    到军臣单于继位,匈奴人,已经开始盛极而衰,走下坡路。

    汉家在往上走,匈奴人在往下走。

    再加上双方文明阶段的差异,更使得双方的龙争虎斗,早已注定了结局。

    有趣的是:在汉天子刘荣的主导下,汉家的公卿百官,其实进行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讨论。

    讨论主题为:站在匈奴单于庭的角度,应该如何让游牧之民强大起来?

    这里的强大,显然不是过去几十年,匈奴人昙花一现般的军事实力强大,而是像曾经的秦,以及如今汉室这般,全方位无死角,且可长久维持的综合实力强大。

    而在那场讨论中,最让刘荣印象深刻的,便是法家代表人物:赵禹的论点。

    在赵禹看来,如今的匈奴人,在文化层面可谓是一张白纸。

    而文化的积累,需要岁月的沉淀。

    所以在赵禹看来,无法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文化底蕴,以支撑文明进程的匈奴人,要想成为像华夏王朝这样的综合强国,唯一的方式,便是从法治建设着手。

    通过法治建设,来强行为游牧之民的文明进程提速,在‘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以达成‘知律法严苛而仁义俯焉’的目的。

    刘荣细问,赵禹则进一步表示:游牧之民的短视,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一点点击碎。

    等游牧之民产生‘这么做绝对不行’‘这么做惩罚极重’的意识之后,再通过法律条令,强制让游牧之民接受长远规划。

    如个人层面的畜牧生涯规划,家庭财富规划,家庭成员规划、家庭结构调整等;

    如部族的游牧路线、部族组成,军事、器械、后勤保障等体系构建;

    再比如,单于庭层面的国家战略等等。

    赵禹说,这是因为匈奴人——游牧之民大都‘未开民智’,想要他们听懂什么叫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并不比对牛弹琴轻松多少。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解释,只通过法律手段,粗暴的让他们去执行。

    等他们执行过后,亲眼见到成效了,自然也就不用解释了。

    从赵禹这一番话语中,刘荣不难得出结论:秦一统天下之后,始皇便是采纳了法家的这一建议,通过‘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粗暴手段,来让天下人强制接受秦廷的调度。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手段在华夏行不通。

    因为华夏百姓民,哪怕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绝不能算作‘未开民智’的愚类。

    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让每一个出生在神州故土的华夏之民,都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哪怕一生都无法看懂圣贤之书,世世代代都无法出一个认字的后代,华夏之民也仍旧能从社会氛围、风气当中,汲取到游牧文明永远都无法达到的浓厚文化底蕴。

    贩夫走卒,杀猪屠狗之辈,也仍旧心怀仗义;

    丘八武夫,肩扛手挑之人,也同样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这是游牧之民永远都学不会,也效仿不了的。

    至于那场讨论最终的结果,则是由天子刘荣以穿越者的宏达视角,做出最后的判断。

    ——没有千年以上的,传承有序的文化积累,以及连续三五位,或是隔三差五,累计七八个‘老上单于’出现,游牧文明就永远无法进入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

    即:松散部落奴隶制联盟,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的转变。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是华夏文明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后,周边的泛华夏文明圈的文明,也有可能被强制抬到封建王朝。

    但这就像后世,存在于新时代的国王、国公——哪怕在这公元前,算是足够先进的文化体制,但在那两千多年后的新时代,却依旧无比落后。

    简而言之,文明进程的先进与否,往往都是横向对比出来的。

    在这公元前的古时代,华夏文明即便还只处于封建文明早期,却也依旧能对尚处于奴隶制文明的草原游牧之民,形成极为彻底的降维打击。

    而在后世,东南亚的泛华夏圈各国,虽然也终于抵达‘封建王朝’的文明阶段,却依旧被已经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新华夏,全方位无死角的压制。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眼下的问题,对匈奴人非常棘手。

    而且并非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匈奴,乃至整个游牧文明的体制结构问题。

    此次发生在幕南地区的粮食短缺,仅仅只是这落后的文明体制,在特殊时间节点的一种体现。

    旨在提醒游牧之民:你落后了。

    再不改变,再不进步,就要完蛋了。

    只可惜,如今的匈奴单于庭,无论是当代单于挛鞮军臣,还是准下代单于挛鞮伊稚邪,都不是老上稽粥单于那般,有能力为游牧之民‘谋万世’的决定性人物。

    在军臣看来,今年的粮食短缺,就是今年的问题。

    解决了,今年就好过了,解决不了,那也就是今年不好过。

    无论如何,等今年过去了,一切就都恢复如常了。

    伊稚邪看的或许远一些,或许会想到今年出现的问题,未来也同样会出现。

    毕竟河西、河套,都并非被汉家借走了一年,而是基本永久性夺走。

    汉家强大到游牧之民无法从汉北边境讨得便宜,也不是汉家用了一年期的体验卡,而是在肉眼可见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能持续存在的战略优势。

    但即便意识到这一点,伊稚邪也依旧无法想到:这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因为匈奴人倒霉的丢掉了河套和河西;

    而是在草原如今的政治文明体制之下,必然会发生,也早晚会发生的事。

    只要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伊稚邪就永远不可能将这个问题从根部解决。

    无论伊稚邪是如今的右贤王,还是未来的匈奴单于。

    二者或许有很大不同。

    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只有一点点聊胜于无,且无法影响最终结果的微小差异······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71250/28375318.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