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75章 从一汉当五胡到一汉当三胡(求订阅

第875章 从一汉当五胡到一汉当三胡(求订阅


江南发生的变化,暂时还影响不到朝廷。

    时间进入四月,殿试终于举办。

    这次殿试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庞大。各科贡士八百人,都能参加殿试。

    如此多的人数,皇极殿加上两庑都装不下。最终仿照御门仪,把他们安排在皇极门空地上考试。

    每个学子都分到了几案,还有坐垫、支蹱,跪坐在上面答题。

    此次考试的试题,不出意外和辽东之战有关,还有君臣民共治、财政经济等内容。

    每个贡士都可择其中之一阐发,写出一篇策论。

    鸿胪寺官员大声宣读,同时有礼部官员向考生散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与周天子共治天下者,贵族也。

    与秦汉共治天下者,功臣也。

    与隋唐共治天下者,门阀也。

    与两宋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朕欲与臣民共治天下,诸君何以教朕?”

    “又曰: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如今重兵防虏,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再曰: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可择题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三个题目,都是朝野关注的大问题。

    众多贡士看着试题,一个个苦思冥想起来。

    擅长经义的,自然选择第一道题作答。

    但因为君臣民共治去年已举行征文,写得不够好很难在殿试上出彩,留心边事的大多选择第二题。

    还有明算科的贡士,大多选择第三题,他们需要展示自己在财政经济上的才干。

    张溥是进士科的经魁,同时也是明算科魁首,但他在思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第二题——

    毕竟君臣民共治的文章,被人写得太多了。他若在这个题目上写得不够好,成了状元必然有人质疑。

    但是选择第三题,同样也有隐患。那就是容易被人当做经济上的专才,被用在户部衙门。

    有志成为宰辅的他,当然不愿意自己被局限。再加上他是苏州人,根本不能当户部大臣。

    考虑到皇帝重视边事,连不擅长边事的首辅在战时都要靠边站。张溥决定展示自己在边事上的能力,免得皇帝把自己完全当文臣看。

    不过若写战略,在面对枢密院诸公制定的方略时,不免被人指出缺陷。

    最终,他从皇帝去年提过的一个观点出发,挥毫写就了一篇雄文:

    “臣对:

    臣闻汉将陈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从一汉当五胡到一汉当三胡,何也?

    此为铁器时代、铁器技术外泄之害也……”

    从汉胡之间的战力变化出发,指出在铁器时代、铁器技术外泄的危害。

    并从大明封锁草原铁器、让草原越来越衰弱,指出建虏之所以难打,就在于接收了大明遗留在辽东的技术。必须加强封锁,甚至针对性破坏。

    在进入钢铁时代的当下,对钢铁技术、煤铁技术更应该严格保密,避免外夷用优质钢铁制造武器。

    同时,因为军事上已进入火器时代,要严格限制火器技术外泄,避免被外夷学去……

    这篇文章从武器技术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技术,谈到保密等制度。

    建议朝廷按照内藩、外藩等级,给不同的藩属售卖不同等级和数量的武器、制定各国钢铁产量的比例,防止出现建虏这样实力强大的反叛外夷。

    如此独辟蹊径、高屋建瓴,让朱由检看到之后,顿时拍案叫好:

    “张天如已成才矣!”

    “此为宰辅之文!”

    当即点了他为状元,又点了他的弟子吴伟业为探花。

    榜眼则点了个北方人,山东出身的左懋第——

    此人是明法科魁首,进士科也榜上有名。因为兼中两科,被朱由检排在吴伟业前面。

    至于朱由检很欣赏的刘宗周弟子章正宸,因为和张溥、吴伟业一样是南方人,即使朱由检再欣赏,也只把他定为二甲。甚至都没有点为传胪,避免刘宗周被诟病。

    这个结果出来后,朝野众人都是惊呼欢庆:

    自从商辂之后,大明又一次出现三元及第的状元。

    而且是连中三元,中间没任何阻碍。

    这样的祥瑞,当然要普天同庆。

    辽东战事带来的紧张,都被消散了一些。

    张溥的“文曲星”之名,变得更加响亮。

    就连他的弟子,都是探花之才。

    这让张溥的住所门庭若市,人人都认为他有宰辅之姿。甚至有可能像商辂那样,成为紫阁功臣——

    三元及第对文官来说,可谓极大的加成。不但进翰林院不需要考庶吉士,就是在遇到其他事情时,都比旁人的机会多几分。

    例如商辂,他的功绩在紫阁功臣中不算突出、甚至列为紫阁贤臣都不会有人叫屈。但是却从没有文臣质疑他紫阁功臣的资格,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三元及第。

    张溥在众人的吹捧下,一时也有些飘飘然。

    尤其是在御赐游街、骑着高头大马穿过布满鲜花的长安街后,他的这种心态,可谓达到了顶点。

    人在得意时就容易犯错,张溥也没幸免。

    在琼华宴即将举办前,张溥为吴伟业的集子撰写序文,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按照惯例,新进士的文章刻印,应当由房师作序,以建立门生关系并公布于众,宣布某某是本人的门生,将来也是这个人官场派系的一员。

    张溥不顾惯例,为自己的弟子吴伟业作序,无疑是在抢吴伟业房师的工作。甚至严格来说,是在不承认两者的师徒关系。

    作为房师的李明睿,感觉很没面子,扬言要削吴伟业的门人籍。连琼华宴都没参加,托病没有前去。

    朱由检在琼华宴上看到张溥面色如常、吴伟业却没有高中探花的高兴、甚至师徒间还有些隔阂,才在询问之后,得知这件事情。

    早就有心破除文官网络的他,顿时笑着说道:

    “朕道是为什么,让你们起了生分?”

    “梅村你先来说,你的一身学问,是哪个师长所传?”

    吴伟业看了看张溥,虽然对他打破惯例让自己处境尴尬有不满,却还是恭敬地道:

    “学生一身学问,除了启蒙先生外,皆是业师西铭先生所传。”

    “西铭先生张公,永远是臣的恩师。”

    朱由检击掌叫好,向一众新科进士道:

    “听听,这才像话!”

    “业师是什么,那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座师算什么老师?拉帮结派而已!”

    “你们都是朕的门生,要什么座师、房师?”

    “今后师生之间,同样按三互法回避。”

    明确否定了座师、房师等老师,规定只有业师才是正经的老师。

    如果有人非要多认几个老师,那就在履历上登记,在面对这些老师时都要回避。

    按大明的从卑回避制度,学生将极为吃亏。(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74.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