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77章 包衣没有选择权(求订阅)

第877章 包衣没有选择权(求订阅)


选择论和选择权的提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因为在传统的秩序中,是不提倡选择权的。

    就连朱元璋,都因为不喜欢孟子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命刘三吾删去这些,修撰《孟子节文》。

    所以张溥以孟子的君臣观写出《选择论》,让看到的人都捏了一把冷汗:

    “这个张天如,吃了熊心豹子胆了,连这种话都敢说。”

    “他想选择皇帝吗?”

    这是心怀恶意的,攻击张溥想选皇帝。

    否则为何会引用马援的话,说什么“君择臣,臣亦择君”?

    还有些敌视张溥的,例如因为张溥失去了很多门生、几乎沦为笑柄的李明睿,找到老师王在晋道:

    “恩师,张天如以邪说乱政,都察院没人弹劾吗?”

    想要把这件事上升,拿到朝堂上讨论。

    王在晋有些疲惫地道:

    “管?”

    “怎么管?”

    “这可是发表在你们翰林院学刊上的。”

    “你说背后是谁的授意?”

    李明睿脸色一白,喃喃道:

    “恩师是说……陛下?”

    “陛下怎会认同这无君无父之言?”

    王在晋斥责他道:

    “什么无君无父?”

    “你以为什么都能选吗?”

    “张溥都不敢说民众可以选官,更别说去选皇帝。”

    “还有你的父亲,那是你能选的吗?”

    “外面一些闲人的话,难道你也会信?”

    李明睿这下有些赧然了,他只是想给张溥个教训,根本没想这些。

    但是想到皇帝说的对外传播有纪律,他又说道:

    “总不能任由邪说乱政,民众误解怎么办?”

    “万一真有人跳出来要选皇帝,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王在晋微微点头,觉得这确实是个问题。

    如果有御史愿意弹劾,自己也不介意推一推。

    但是让他主动攻击张溥,他是不会做的。

    擅长明哲保身的他,可不愿因为弟子的小怨,和皇帝面前的红人过不去。

    在朝中任职两年来,他已经认识到皇帝对自己没那么看重。

    让自己担任左都御史,只是为了牵制孙承宗。

    但是辽东之战开始后,孙承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已经不怎么被皇帝放在眼里。

    如果将来孙承宗回朝,他就可能去职。

    王在晋对此不甘心,但又没什么办法。

    因为他今年已经六十八岁。按照七上八下的新规矩,下一届很可能致仕——

    这是致仕制度规范后,所定下的新规矩。

    意思是如果年龄在六十七岁的,皇帝还可能下特旨留任一届,等到下一届七十岁致仕。

    六十八岁及以上,那就基本不可能留任了。只要不是朝廷实在离不开,皇帝就不会留任。

    王在晋到明年换届时六十九岁,他又没有什么特别被皇帝看重的能力,留在朝堂上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想到孙承宗有可能成为公侯,甚至回朝堂担任枢密,他又实在不甘心,上了一份奏疏道:

    “自从国初以来,鲜少有勋臣担任卿相。”

    “臣以为当申明此例,禁勋臣预九卿事、禁勋臣为大学士。”

    “现任大学士、九卿,不得封子男以上爵位。”

    这篇奏疏,明面上对大学士和九卿的封爵进行限制,其实又限制了勋贵担任九卿和大学士。

    即使在辽东之战的背景下,也吸引了很多大臣的注意力,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就连首辅韩爌,此时都没信心成为公侯伯,更别说在任上被册封。

    受影响的只有孙承宗、袁可立,他们是最被皇帝看重、在辽东之战后有可能获得高级爵位的人。

    朱由检此时正靠他们打辽东之战,所以对王在晋此时上疏挑事,心中非常不满。

    不过还不等他发作,主动避嫌的袁可立,便上疏支持这个提议:

    “按照国朝惯例:凡公侯伯之任,入则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领将军印为大帅督,留都关筦钥辖漕纲,独不得预九卿事。”

    “前面陛下便禁宗室出身进士预九卿事,臣以为当规范这个惯例。”

    “在职大学士和九卿,也不能封高级爵位。”

    朱由检这下不解了,召来询问袁可立道:

    “难道卿就不想成为公侯伯吗?”

    “不以公侯伯赏赐,前线主持战事的总督、督师,立功有何动力?”

    袁可立正色道:

    “为君效力,本就是臣子的职责,高爵或高官足以酬劳他们。”

    “怎么能既想得到高爵、又想在朝中担任高官?”

    “臣虽是枢密同知,却不敢做此想法。”

    “纵然阳明先生,也未在封爵后担任卿相。”

    明确表示高爵和高官不可兼得,任何人必须自选其一。

    这对预防出现权臣是好事,朱由检感受到了袁可立的忠君之心,很是感慨地道:

    “若是功臣皆如卿知进退,焉会有国初之事?”

    “不过朕也不能亏待功臣,该给大臣封赏的功劳,都要先记下来。”

    “等到致仕之时,一并予以赏赐。”

    同意了这个规定,命刘宗周在拟定礼法时加进去。

    又向袁可立道:

    “既然朝堂上都把袁卿当九卿,那就应该有九卿的权力。”

    “传旨:枢密院、理藩院掌院,同都察院、大理院掌院一样,视同九卿看待。”

    “以后常参会议的九卿、还有九卿廷推,同样都能参与。”

    明确四院掌院的地位,同政务院六部尚书同级,都是九卿之一。

    这个规定对袁可立和黄立极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以前也被皇帝要求参加常参会议。

    但是却明确了两个衙门的地位,让枢密院和理藩院能和其他两院并列。

    袁可立谢过皇恩,又想起一件事情,犹豫之后说道:

    “臣在翰林院学刊上看到张天如的《选择论》,民间亦多有报纸讨论。”

    “这件事虽和辽东战事关连不大,却颇影响军心。”

    “臣以为如今正处战时,应当令行禁止。”

    “待到和平之时,再探讨所谓的选择权。”

    这番话引起朱由检的重视,让他认识到自己此时推进民主,似乎有些过火。

    所以他从善如流地道:

    “先生说得不错,现在确实不是讨论选择权的时候。”

    “朕会给张溥安排其他事,转移舆论热点。”

——

    在袁可立离开后召见张溥,笑着向他说道:

    “天如之前没信心写好这篇文章,实在太谦虚了。”

    “朕看你写得挺好嘛,连袁枢密都惊动了。”

    “若非是他提起,朕还不知道你的《选择论》对战事都有影响。”

    张溥听到袁可立竟然在皇帝面前告自己的状,这下也有些惶恐了。

    他面对韩爌、钱谦益还不怕,但是面对袁可立这位战时宰辅,却不得不表示敬重:

    因为谁都知道,袁可立才是当今皇帝最看重的人。

    大明的兵权在当今皇帝登极后,一直掌握在袁可立手里。

    如果袁可立要把他赶走,即使皇帝也会考虑。

    所以他急忙说道:

    “学生无能,写的文章不完善,引出这么多风波。”

    “今后定更加谨慎,不致影响战事。”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谨慎是好事,至少不会因为疏忽犯错。”

    “等你当了宰辅承一国之重,就知道一个微小的疏忽,会带来多大损坏。”

    趁势提点了张溥一番,朱由检拿着他的《选择论》道:

    “所谓自主选择权,应该明确为有限选择。”

    “任何人都不能无限选择,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

    “做了选择就要承担后果,选择权同样要权责合一。”

    张溥恍然大悟,对所谓的选择权更明白了一些。

    同时也明白皇帝不反对他提出的选择论,只是希望更完善。

    对于民间一些人的攻击,张溥也主动在皇帝面前辩解道:

    “所谓选择,只能选能选的东西。”

    “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便不能选,任何人都要敬天礼地。”

    “君父同样不能选……”

    朱由检打断他道:

    “君父是不能选,但是为不为君主效力、为哪位君主效力,却应该有选择权。”

    “就算是朕任命官职,臣子也可以辞职不干。”

    “关羽挂印封金,不认曹操为君主,这就是他的选择权。”

    张溥这下明白了,皇帝虽然反对选皇帝,却认同孟子所言——

    或者说否认不了孟子的言论,掌握它的解释权。

    所以他急忙根据皇帝的话阐发,认为臣民对君主的选择权,在于愿不愿效力。

    并因为袁可立提到的令行禁止,认为战时敌人打过来、臣民都没有逃避责任的选择权。

    朱由检满意点头,又道:

    “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样是不能断。”

    “但是是否认这门亲,是否绝交,却应该有选择权。”

    “例如有汉奸投靠建虏,他的父母要断绝父子关系,不认这个汉奸为自己的子女,你说该怎么办?”

    张溥毫不犹豫道:

    “当然应该承认!”

    “这是《左传》提到的大义灭亲。”

    朱由检继续问道:

    “如果断绝关系后还享受好处,只是为了避免逃避惩罚呢?”

    “朝廷该不该承认他们的断绝关系?”

    这下张溥麻爪了,因为按现在的连坐制度,汉奸投靠外夷,亲属应受到连带惩罚。

    如果朝廷承认断绝关系,该施加的惩罚怎么办?

    这些人的血缘关系是断不掉的,将来外夷打过来,他们顺其自然地享受汉奸亲戚带来的好处。

    朝廷若是承认,就是给他们逃脱惩处的机会。

    一时间他的头脑也有些乱,不知道该不该承认大义灭亲。

    朱由检此时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必须要恰到好处。”

    “选择权没有不行,民众会感觉压抑。”

    “但是过火了同样不行,所以应该是有限选择权。”

    “例如这个亲属关系,在斩不断的血缘下,选择就是有限的。”

    “即使声明断绝关系,同样应因为血缘关系承担责任。”

    “好比一个人不想为父母养老送终,以父母不慈为由断绝关系,难道要朝廷帮他把父母养起来?”

    “必须要让他以血缘关系和曾经受抚养支付赡养费,而非朝廷承担这个责任。”

    “同样,父母也没有弃养未成年子女的权力,他们在这方面没有选择权。”

    由选择权谈到具体政策,张溥对治国理政的复杂,认识更多一些。

    同时也为自己的理论能指导国事感到兴奋,总结道:

    “选择权是有限的,应该权责统一。”

    “每个人都不能以选择权为理由放弃责任,同时不应该侵犯另一个人的选择权。”

    这个认识,让朱由检大为欣慰。

    让张溥继续深入,多写出几篇文章来。

    尤其要配合战时措施,支持辽东战事。

    指出外夷杀过来的时候,不会给人选择权。

    尤其是建虏八旗制度下的包衣奴才,完全没有选择权——

    沦为包衣后不但自己要做奴才,后辈子孙同样,世世代代都没有选择权。

    这种野蛮的制度,张溥此前没怎么注意。

    此时听皇帝提起,他决定好好研究,用选择论大力批判。

——

    谈了这些之后,朱由检又向张溥道:

    “选择权的事情,现在不宜深入讨论,用它支持战事即可。”

    “你是有大才的状元,也不应该专注务虚,需要做出实事来。”

    “通州兵工厂的管理办法,很是显出了效果,也出现一些问题。”

    “你以皇家科学院管理分院代掌院的名义,去调研解决一下,整理出一个制度来。”

    “这是关系到前线装备、还有后方生产的大事情,务必要办漂亮,拿出你的能力来。”

    “朕允许你招收人员加入管科院,秀才、举人皆可。”

    给了张溥负责管科院的权力,把他从翰林院那个充满旧制度残余的地方拉出来。

    让张溥去整理三结合制度,趁着战时管制,把这个管理办法在所有企业推广开。

    张溥收到命令后很是高兴,写了两篇《选择权和责任》《敌人不给你选择权》,就把选择论的继续完善交给陈子龙等人。自己挑选人员,前往通州兵工厂调研。

    攻击他的人无能狂怒,却再也找不到本人。

    通州兵工厂那边,则迎来一群“秀才”。(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7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