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97章 调兵遣将,临阵连坐

第897章 调兵遣将,临阵连坐


“海州之战胜了!”

    京城,收到消息的朱由检,顿时欣喜若狂。

    派遣辽南新兵去作战,他心中也有极大的压力。

    如果这些用火器快速训练的新兵不顶用,就代表他提出的工业化军队,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辽南镇取胜,顿时让他信心十足,确认自己的战争思路是对。

    前来报喜的袁可立道:

    “只是接触战胜利,不敢说竟全功。”

    “根据前线奏报,获得鞑子首级422个,没拿到首级却确认击杀的鞑子约三百。”

    “逼降奈曼、敖汉两部首领,及其部下四千余。”

    “总计战果约五千。”

    这个胜利,已经可以说是难得的大胜,更别说是一群训练不到三月的新兵获取。

    朱由检满意地道:

    “杨嘉谟打得好啊!”

    “给他按最高规格封赏。”

    “所有将士的赏赐要立刻发下去。”

    袁可立同样极为高兴,闻言却有些犹疑道:

    “封赏却有一些麻烦。”

    “杨总兵在战前许诺战功翻倍。”

    “这在枢密院制定的军功制度中没有规定,不知是否应允?”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觉得这件事有点难办。

    枢密院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是前线正在打仗,可不能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他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对此什么意见?”

    “杨嘉谟怎么解释?”

    袁可立道:

    “杨总兵说,这是他在战局危急时私自决定。”

    “但是许诺却不能不兑现,如果朝廷不同意,他愿意把自己的战功,分给前线将士。”

    朱由检听到这些,神色已经舒缓,向袁可立道:

    “杨嘉谟能顶事啊!”

    “不能寒了这样将领的心。”

    “他觉得是战局需要,想必当时真需要。”

    “他的战功该怎么算就怎么算,私自许诺之事,下旨申饬就是。”

    对杨嘉谟小惩大诫,直接揭过此事——

    毕竟对朱由检来说,杨嘉谟取得的战果太重要了,稳固了他在军事领域的权威。

    从今以后,就算他对具体的指挥不干涉,枢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不敢把他当成不懂军事的人糊弄。

    袁可立同样觉得不是处置前线将领的时候,对此没有意见。

    但是军功的事情需要解决,他又继续询问道:

    “前线将士的军功怎么算?”

    “要不要给他们兑现?”

    这可是涉及到数千首级,还有官位爵位。

    朱由检琢磨了一下,决定道:

    “能否兑现,要看打得怎样。”

    “打得好一切好说,打不好看谁还有脸提。”

    “你让枢密院拟个条例,对歼敌俘敌一万以上,并且对战局有重大改变的战役,定为主力会战。”

    “主力会战的功劳,可以定为普通战斗的二到三倍。”

    “如果对敌人造成决定性打击,可以按顶格的三倍赏赐。”

    “让前线的将士好好打,能拿到什么样的功劳,要看他们自己。”

    袁可立闻言面露微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既没有一味答应前线请求,也没有伤了他们的心。

    以海州那边的战况来看,已经歼敌俘敌五千有余、并且把两红旗困在城里的辽南军,是有能力把海州之战打成主力会战的。

    他们有能力获得两倍赏赐,甚至有机会达到三倍。

    同时,不想纵容武将的袁可立,还向皇帝提议道:

    “战胜会有赏赐,战败当有惩治。”

    “臣以为对于战败的将士,即使立下功劳,也只按一半赏赐。”

    朱由检想要点头,又觉得这样对拼命作战的士兵不公平,说道:

    “士兵拿命立功,赏赐不能降低。”

    “但是军官的指挥功劳,战败就别想拿到了。”

    “负责指挥的主官,更要事后追责。”

    “如果指挥确实有疏漏,并且未经过集议,要追究相应责任。”

    让枢密院按照这个指示,修改军功条例。

——

    定下这些之后,下决心不干涉前线战事的朱由检,还是忍不住询问道:

    “现在前线的战况怎么样了?”

    “参谋部估计能打成什么结果?”

    袁可立闻言没有回答,把机会让给了同样来报喜的杨嗣昌。

    只见他指着一幅地图,向皇帝仔细解释道:

    “现在海州一带,我军集结了辽南镇四万将士、以及天雄军一万人。”

    “牛庄和辽河沿岸,有关宁军四万多人。还有从辽东调入左军营的五千骑、京营五千、射声营四千余,总数将近一万五千新军。”

    “经过战斗损失之后,全军还有五万多人。”

    “现在,孙督师已经在和海军全力打通海城河,争取在战舰保护下把兵马调过去。”

    “曹文诏、孙应元率领一万新军,作为先头部队支援在海州的辽南镇。”

    “预计在发起决战时,我军能在海州集结六万兵力。”

    “另有东江伯的五千军,据说要绕过辽阳偷袭海州,不知什么时候过去。”

    这个数字,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觉得在兵力上有优势。

    他又继续询问道:

    “建虏那边呢?”

    “有没有打探出他们具体多少人?”

    杨嗣昌有些兴奋道:

    “根据奈曼、敖汉两部首领透露的消息,黄台吉留下的两黄旗,大约有一万人。”

    “多铎的正白旗有三十个牛录,兵力约九千人。”

    “多尔衮和阿济格的镶白旗损失惨重,有战力的不会超过五千人。”

    “在海州前线的两黄旗两白旗真鞑子加起来,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

    “海州城里的两红旗,大约一万五千人。”

    “这四万人就是建虏的主力。其余蒙古兵在奈曼、敖汉归顺后已不成气候。汉兵和朝鲜兵,现在只能做负责后勤的仆从军。”

    这么一番分析,战况就清晰了:

    海州前线的大明军队需要面对的,就是建虏的四万主力。

    这四万人聚在一起不好打,但是因为建虏要守海州,被大明分割成了两块。

    如果一边牵制、另一边集中优势兵力暴打,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当然,朱由检不会对具体战术直接指示,一切都要看前线自己发挥。

    甚至,他向袁可立和杨嗣昌再次强调道:

    “前线瞬息万变,如何打你们不要干涉。”

    “就算你们有想法,也只能通过观察团递给主将做参考。”

    “前线是否实施,全看他们的决议。”

    袁可立和杨嗣昌低头应是,朱由检又向他们道:

    “当然,其他方面的军队怎么调遣,还是你们的责任。”

    “现在关宁军、辽南军,已经全部压上去了。”

    “没有一支军队做预备队,却是有些危险。”

    “你们是什么想法?调哪支军队支援?”

    袁可立有些愕然道:

    “陛下,前线已集结十余万大军,实在有些乏力啊!”

    “就算再想调兵,也是无米之炊。”

    朱由检闻言不满道:

    “京营十万大军,长城军团三十多万,难道连一支兵马都调不出来?”

    “朱燮元怎么说的?他的麾下有没有请战?”

    原来是调长城一线的军队,袁可立松了口气,说道:

    “协防密云的秦良玉秦将军,请求率麾下白杆兵上阵。”

    “她说这几年蒙受皇恩,还拨下许多火器。如今想上战场,为兄长报仇雪恨!”

    白杆兵在浑河之战中,战死两千余人。

    秦良玉的兄长秦邦屏、秦邦翰,就是死在那一战。

    很多白杆兵的将士,对建虏有深仇大恨。

    这支军队对建虏的作战意志是不需要怀疑的,朱由检先前一直把他们放在密云,协防古北口等要地。

    但是在满桂取得大宁之战胜利,建虏主力也被牵制在牛庄一线后。白杆兵继续放在长城后面,已经有些浪费。

    思索一番,朱由检询问袁可立道:

    “昌平镇和陵卫整顿得怎么样了?”

    “能不能调兵协防密云一带?”

    这是去年整顿京营下发的任务,京营的大半精力都在这里。

    袁可立想着李邦华的汇报,回道:

    “许成名尽职尽责,去年还曾想出居庸关打建虏。”

    “协防密云之事,此人能够胜任。”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

    “那就允许秦良玉出战,汇合满桂从西面草原上威胁建虏。”

    “东面也要增兵,要能快速调上去?”

    袁可立、杨嗣昌左思右想,还真找出几支兵马来。

    杨嗣昌率先说道:

    “辽南镇有四旅,每旅编制一万人。”

    “这次出兵实际只调两万,另外两万是从陕西灾民、辽东难民中招募的新兵。”

    “臣以为除了盖州外,辽南其他地方没有遇到建虏的危险,可以再调出一万人。”

    袁可立此时也说道:

    “有大凌河防线在前,山海关的危险也不大。”

    “孙督师请调马世龙去前线,臣以为可让他率领一万军。”

    “另有卢巡抚训练的天雄军,留守的一万也可以调上去。”

    这三支兵马总数,已经达到三万。朱由检点头认可道:

    “山海关镇可以调一万军,用海军经辽河运过去。”

    “辽南那边可以准备,并且令孙国祯加紧训练新兵,需要的时候调上去。”

    “天雄军这次就算了,河北、山东一带今年大水,需要兵马防备。”

    先行增兵一万,辽南剩余兵马准备。

    同时,朱由检命枢密院在京营和长城军团招募选锋,编练出一支敢上前线的兵马来。

    这支军队由从山西回来的周遇吉率领,以三千勇卫营将士为骨干。

    如果海战之战失败,他们将作为朱由检手中的尖刀,应对不测之危。

    这些都安排好后,朱由检总算舒了口气。

    不管海州之战打成什么样,他都有足够的把握去应对。

——

    海州前线,通过飞鸽传书收到朝廷旨意的杨嘉谟,同样长舒口气。

    将内容示给一众将领,杨嘉谟神采飞扬道:

    “都看看!”

    “朝廷认可了战功翻倍,只是要我们再打一场这样的胜仗。”

    “你们都给我说说,对此有没有信心?”

    众将大声喊“有”,一个个兴高采烈。

    他们先前听杨嘉谟说过战功翻倍,但是却没有兑现的信心——

    毕竟朝廷的军功条例没有这一条,当今皇帝又极重法度,要求一切都有礼法可依。

    本以为这个希望不大,哪想到皇帝知道后,直接命枢密院修改军功条例。

    这让他们感到沉甸甸的重视,同时更确认杨嘉谟是当今皇帝的亲信。

    有这样的主将带领,他们根本不用担心军功被抹去。

    这些人心里已经想着拿到两倍功劳,甚至最高的三倍。

    杀敌俘敌五千,在刚刚取胜的辽南将士眼里,根本不是难题。

    甚至很多人已经把海州城里的两红旗看成瓮中之鳖,认为拿下这一万五千建虏,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人瞄准了前来救援的黄台吉,想要把建虏主力吃下去。

    杨嘉谟眼见士气可用,拿着参谋部经观察团转来的建议,向众人道:

    “皇上说过,对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杨参谋长建议,或者派一部兵马牵制海州城内守军,主要兵力打黄台吉。”

    “或者以一部兵马牵制黄台吉,其余兵力全力进攻海州,吃掉海州城内的两红旗。”

    “你们觉得该怎么做,应该选哪个建议?”

    众将闻言沉思,勇猛敢战的曹变蛟道:

    “就不能都选吗?”

    “咱们先打黄台吉,再打两红旗。”

    众人闻言大笑,纷纷觉得这个提议很正确。

    刚刚取得胜利的他们,此时信心爆棚,就算黄台吉和两红旗合兵,他们也敢拼一拼。

    他们毫不犹豫地赞同先打黄台吉,等到取胜之后,再打城里的代善。

    杨嘉谟见他们如此兴致勃勃,自然也不会泼凉水,决定道:

    “那就继续围点打援,围住海州城的同时,吃掉黄台吉带来的援军。”

    “若是能对黄台吉造成决定性打击,那就是三倍军功。”

    “你们都给我好好打,本将能不能封爵,还要看你们的!”

    众将轰然应喏,对此有十足信心。

    他们同样想获得爵位,谋个世代富贵。

    尤其是曹变蛟,在训练磨炼数年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立下大功绩。

    他在收到命令后就去挑选精锐,并且让部下检查兵器,准备让黄台吉见一见自己的武力。

    勇士营随他出征的勇士,同样磨拳擦掌,誓要让人们知道,勇士们在战场上的威力。

——

    但是也有人对此不安,卢象升在会议结束后,私下向杨嘉谟道:

    “将军真要这么做,黄台吉率领的可是建虏最精锐的兵力?”

    “前几天新兵面对镶白旗都险些溃散,若是再发生这种事怎么办?”

    杨嘉谟自信地道:

    “打过一仗,那就成了老兵。”

    “他们第一次见到大队骑兵害怕,再见就不会了。”

    “更何况,有卢护军在,这种事难道还需要我担心?”

    吩咐卢象升道:

    “卢护军,这次就有劳你带督战队,杀掉任何敢后退的士兵。”

    “有一人后退杀小队长,有小队成建制后退杀其上级主官。”

    让卢象升根据《纪效新书》的临阵连坐军法篇,制定更严格的战场军法条例。

    卢象升听到杨嘉谟把这件事情交给自己,脸都有些青了,甚至后悔向杨嘉谟私下询问这个问题。

    但是作为护军他又确实有这个责任,而且如果他不肯干,杨嘉谟可能会让更凶狠的将领带督战队。

    所以他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从天雄军中挑选一千人做督战队。

    同时把临阵连坐军法整理成文,下发给各个小队,让官兵集议领会。

    争取让他们都知道战场上后退的下场,不要逼他在战场上执行临阵连坐军法条例。

    在这样积极的准备下,辽南镇上上下下,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在建虏和曹文诏、孙应元率领新军相继到来后,海州城外又充满大战的气息。

    大明和建虏双方,都是虎视眈眈,希望打赢这一战。

    一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事,即将在此展开。(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668532/28374951.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