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家祖左宗棠 > 第541章:复杂的局势、岛屿攻防战

第541章:复杂的局势、岛屿攻防战


  意大利的北方边境从西到东几乎全都被阿尔卑斯山脉遮断,绵延的崇山峻岭让边境防御变得相对容易,意大利修建的阿尔卑斯防线从西部与法国边境一直延伸到东部与南斯拉夫边境。

  意大利人自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筹备防线施工,计划修建2230个工事与碉堡,然而因为自身工业产能有限,所需的钢材与水泥都有部分依赖进口,进度缓慢,纵然在英国支援后有所加速,直至如今也才完工了1800个。

  作为列强吊车尾的意大利,其阿尔卑斯防线比较朴素,自动化与电气化程度很低,主要包括半永久工事、反坦克锥、钢筋混凝土碉堡、半入地火炮掩体等等,从而对山间小径实施严密封锁。

  武器装备方面也较差,意大利的新式火炮产能比日本还糟糕,大量的老旧火炮被布置在堡垒中,多少还是影响了作战能力。

  但至少说现在意大利也算是有重兵把守,意军有6个满员步兵师和12个不满员步兵师在防线上,米兰平原则有白羊座、半人马座和刀斧手三支装甲师、三个摩托化步兵师以及11个不满员步兵师,但实际上能起作用的仅有12个师,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凑数。

  外国援军方面,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2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2个步兵旅,水平一半,英国的第15军,下辖印度、南非和加南大步兵师各一支,同时英美各驻扎有一支航空队,再加上意大利自家的空军,德国人想要从空中突防的难度不小。

  但战场终究是在地面上的,具体如何,尤未可知。

  不过,这些事情都跟考察团的众人没关系,从心底出发,他们当然是希望德国这一轮进攻折戟沉沙,最好在西班牙也完蛋,帝国主义的高层与红色政权有着最根本的矛盾,这不以国际形势为转移,后者影响的只是事,跟自己每关的事,自然是越倒霉越好,盼着人好的不是帝国主义。

  在归国途中,众人又来到了巴库,这座石油城依然没有什么起色,一打听方才知道,英军在上周投入最新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美军亦在前两天投入了最新的B-24轰炸机,对巴库又进行了一轮打击。

  甚至于,由于空域不安全,众人还在巴库滞留了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众人也亲眼目睹了上百门大口径高射炮一齐开火的场景,蓝天白云完全被黑灰色烟团所充斥,落下的炸弹如雨点一般密集,不断有起火的轰炸机拖着黑烟向下坠去。

  在场的空军代表立即对德国人发出请求,希望获得一些轰炸机的遗骸,并探讨一下防空经验。

  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与普通轰炸不是一个概念的,中国也没有经验,万一美国人要在澳洲布置战略轰炸机轰炸南洋油田,那可就麻烦了,这一堆轻质原油可是一点就着,而看着巴库的惨状,空军对于油田防空的乐观程度又下调了一个指标。

  而德国人已经在这儿挨了半年的炸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尤其是德军新投入的128mm重型高射炮,看着实在是帅气,很难不让人关注。

  最终,经过协商,空军留下来了两名考察员,观摩英美轰炸和德军防空作战的情况。

  而在使团成员们陆续回国后,一些紧要的工作已经开始落实,首先即是对法国人的多腔磁控管进行测试,事实证明其样品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不错了,接下来就是看落到实用阶段的成果。

  至于其他方面,则需要一段时间来对接,尤其是在如今交通尚不顺畅的情况下俄国境内的铁路如今被众多零散的势力切割的七零八落——

  就以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例,从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都在红军的完全掌控之中;而以喀山为核心的西至切博克萨雷、东至伊热夫斯克的路段则被红军和白军猛烈的争夺着,这半年里喀山又两度易手,让这座古城饱受摧残;最后过了伊热夫斯克的乌拉尔—西伯利亚段则都在叶卡捷琳堡的东方军阀手中,最后一个主要城市则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而俄联邦的远东重镇伊尔库茨克则在中俄共管之下。

  至于东欧的铁路网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其中不乏有大小军阀吃拿卡要。

  这些工作都交给了中枢去处理,现在,无论是武器研发、战术军制、作战战略,左念微只看纲要,不看别的。

  而此时,他现在正在南下的火车上,视察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

  可以说,自开战以来,这近一年中,技术上的进步也仍可算迅速,冶金工业、能源动力工业、精密机械制造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展,三十年代前半个阶段积累的技术正在逐步转化为实际。

  沿着京浦铁路一路南下,第一站即是东部最重要的工业重镇——徐州,从钢铁机械到大炮坦克,凡是地上跑的,这座煤钢重镇一应俱全。

  铬镍钼轧制合金钢试产成功、1720mm加工机床仿制成功、50mm轧制硅锰镍装甲钢产线投产......

  左念微下车的第一站却不是工厂,而是军营——

  从战争打响开始,陆军就在琢磨如何提高作战效率,本位面没有苏德战争那样的超级规模的战斗,任何一个战区的规模都相当有限,单方上限也基本就是一百万。

  而陆军对于战争所需作战兵力的判断大约如下——

  太平洋战区:约30万

  澳洲战区:约90万

  印度战区:约25万

  南洋战区:约12万

  太平洋和澳洲自然是重中之重,需要大量的野战部队,而且是精锐部队,尽管单位补给量更大,但作用显然十分显著,而填线师则毫无意义。

  印度战区则就中规中矩了,核心任务是将铁路线和公路线打通,此后就只需要派出常规部队牵制和压制英军即可,无需深入印度这个充满传染病、高热、潮湿的烂泥坑,甚至于陆军还觉得,等到铁路修通后,还可以安排一些南洋各国的部队跟英印军碰一碰。

  南洋战区则几乎都是戍卫部队,除了驻守在各直隶府外,主要任务即是协助各国组建和训练军队,打击盗匪,保证地区稳定和安全,实际上根本用不了多少人。

  不过,隐含于此的还有大量的勤务兵,每个战区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与作战兵力等额,南洋略少,另外,海军陆战队的规模也并未计入其中。

  而太平洋战区的情况则又更为特殊,岛屿零散,很多岛屿的地方其实都不够放下一个师,而坦克、大炮等技术装备的需求则更高。

  太平洋战场的岛屿攻防战即使如此,机动的海空力量是决定性力量,陆上进攻首推坦克,防御首推火炮,因而核心即是四点——

  第一,战前要尽可能多的修筑火炮堡垒,囤积炮弹,炮弹越多越好,而子弹在达到一个战役标准弹药量以后就不需要继续增加了,在炮弹中又以80mm迫击炮炮弹和105mm榴弹最重要,他们是打击的核心;

  第二,如果岛屿面积较大,要以纵深防御来进行部署,整个配系要高度复杂且逻辑清晰,保证各点间能相互沟通支援,而任意坚固支撑点在被分割包围后也应具备独自坚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第三,一切战术都是反敌军战术,要随势而变,见招拆招,但核心要领依然是依靠坚固工事保存自己免遭敌海空火力的杀伤,然后集中直瞄火力摧毁敌军坦克,接着则按部就班的使用常规战术打击敌军步兵部队。在此期间,如有机动空间,则必须以小股尖兵进行反向渗透、奇袭和伏击敌军,甚至可以看准时机投入少量坦克实施短促有力的反击,但绝对不可以进行大举反击以免被敌军海空火力重创;

  第四,困守于孤岛的部队终究会耗尽兵力和弹药,因此如果岛屿空间足够,可以挑选出意志坚定的人员撤退进丛林打游击,规模尽可能不要超过营级,可以利用预先囤积的隐秘物资点来维持长期抵抗,隔三差五奇袭敌军机场。而伤病员在原则上允许投降,不做苛刻要求。

  基于此,在大多数岛屿上,国防军的兵力基本都维持在1~2个步兵连的层级上,同时配属一个坦克排或装甲车排,约4~6辆武装车辆,这一规模大致可以应对美军潜艇突击队的偷袭。

  而在关键的岛屿节点上,军队数量就要多得多了,步兵以团为单位,视岛礁大小,布置不等的军队,如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贝蒂欧岛(塔拉瓦环礁)仅驻有一个两营制步兵团,其他大得多的岛屿,其步兵总数一般也就维持在1~1.5万人。

  此外即是大量的其他部队,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其中装甲兵以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为主,移动范围也较小,基本围绕着防线活动;

  炮兵方面,高炮依然是老路数,岸防炮通常配置152mm和203mm两种口径的舰炮,不过也会将150mm和105mm的加农炮作为岸炮使用,而陆炮则通常以105mm榴弹炮和140mm火箭炮为主,120mm迫击炮和160mm迫击炮为辅,150mm榴弹炮反而相对少见。

  这样的配置可以保证敌人即便趁着机动力量的空隙发动进攻,守军也能给予对方沉重打击,这对于敌军士气和行动都能够造成相当的挫伤。.


  (https://www.shudi8.com/shu/657774/28375333.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