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第一台航空汽油发动机
推荐阅读:拳之下 重生八零:她踹渣男,嫁八块腹肌! 妃命难抗 腐朽世界 见过发光料理吗,你就画美食番?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重生1878:美利坚头号悍匪 冰汽神座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火影圆梦大师!
就在新钢厂的第一炉钢水出炉的那天,前来观礼的几位总部领导,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总部负责武器定型的军械部,对于陈常在搞出来的那门轻便的步兵炮非常满意。
尤其是那些负责试炮的老炮手们。
他们依据陈常在,在厂内试炮时测算并核实,火炮炮弹弹道数据汇总之后编制的,步兵炮简易弹道射表进行射击时。
所有目标全中。
从最近处的一百米,到极限射程的2800米左右。
完全命中目标区域。
而老炮手们最喜欢的炮弹。
则是陈常在根据这门炮的特性,设计出来的一款高碳钢基钼合金穿甲弹。
这款穿甲弹可以在一百米内,击穿30至35毫米的装甲钢。
在五百米内可以击穿25至30毫米装甲钢。
在一千米内,可以击穿20毫米装甲钢。
这样的穿甲深度,如果在欧洲战场上根本就不算是什么。
性能也就是和德国的那个37毫米反坦克炮“敲门砖”,在使用标准穿甲弹时的数据差不多。
但却远远比不上“敲门砖”使用的,硬质钨合金穿甲弹的效果。
不过这样的穿甲效果,在东方战场上已经足够了。
至少有这门炮伴随,步兵想要对付小鬼子前期的,中轻型坦克是绰绰有余的。
那十几毫米的装甲防护,这门炮在五百米内绝对保证击穿。
至于那些碉堡炮楼,就更不在话下了,就算是钢筋混凝土的炮楼。
一炮不穿,多打几炮也就给它拆了。
其实陈常在也想把德国人在1943年,给八八炮装备的硬芯穿甲弹。
或者是英国人在1944搞出来的,给17磅炮装备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给搞出来。
可是在想了想这些炮弹,对钨合金的使用数量和技术要求,以及制造难度后,他还是放弃了。
还是等以后自己的材料数量、合金工艺和制造工艺真正的提升起来后再说吧。
虽然后世对于整个世界能够制造穿甲弹的国家来说。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基础弹药,技术难度相对来说也不是那么高了。
但那是相对于后世,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高度上来说的。
这东西现在对于陈常在来说,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既然总部已经验收了这门步兵炮,还给它命名为“步炮一型”步兵炮。
那剩下的事情就不再归他陈常在去管了。
剩下的批量生产问题,那是总部军械厂的事情。
而他的任务,就是开始对下一款火炮的设计与研发。
这一年多以来。
总部弹药厂和军械厂那边,也在不断的扩张。
弹药厂那边。
从最开始只能复装子弹,到现在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7.92毫米步/机两用尖头弹,7.62毫米毛瑟手枪/冲锋枪两用弹。
12.7毫米高平两用重机枪子弹,37毫米高平两用防空炮弹。
以及榴弹发射器用的榴弹。
现在他们又要多了一个活,那就是70毫米步兵炮弹。
而总部军械厂那边。
也从只能修步枪。
发展到了制造“步一型”步枪、“通一型”通用机枪、“冲一型”冲锋枪、“重一型”12.7毫米重机枪、“防空一型”37毫米防空炮、“榴一型”榴弹发射器。
如今这个被命名为“步炮一型”的步兵炮,也得由他们来生产。
陈常在手下的那个军工厂,只是负责生产火药、炸药、手榴弹和地雷。
现在这些厂子里面的工人素质已经越来越高了。
这里面除了队伍自己在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之外。
还有大量从外地来到陕北的学生。
这些本就有知识,有热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
在来到了陕北之后,不但给部队注入了力量。
也给陕北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现在陈常在手下的学生们就有不少人,都是经过了组织考察后。
认为是可靠的,外地来的学生,在他的手下学习实践。
现在陈常在到底有多少学生,他是真的记不住了。
不过从最开始的那三十多个人,到现在这一年多以来。
他感觉他手下的跟着他学习过的学生,没有一千,也得有七八百人了。
而且这还没远远不是结束。
这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学生多了就是有好处。
比如在钢厂出了第一炉钢水的第三天,他的学生就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
陈常在看着自己手上那个不大的,身上裹着陶瓷绝缘层的小家伙。
笑的嘴都快合不上了。
汽油机上的核心部件,电火花塞终于试制成功了。
别看这个比一根大拇指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
它可是让陈常在和他主攻电气的学生们,废了很多的脑筋才给搞了出来。
电火花赛,这个在后世丢在大街上都没人会看上一眼的小东西,看着非常不起眼。
但是想要把它给搞出来。
就要涉及六七门学科、八九种材料,二十多道工序。
这里面涉及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学,电子电磁学等等学科。
材料上还要涉及镍合金、铜、铁、氧化铝陶瓷、玻璃密封等等材料。
而加工工艺上就涉及了,绝缘陶瓷烧结、金属壳体加工、电极制造与焊接等等二十多道工序。
陈常在现在手里,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个电火花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发电机的成功。
有了发电机,才能开始工业化制成电解铝。
有了电解铝才能制成氧化铝陶瓷。
而氧化铝陶瓷才是真正合格的,制造电火花塞的高压绝缘材料。
陈常在早就想把汽油机给搞出来了,但是他不想去搞汽车上使用的汽油机。
他想要搞的是在飞机上使用的,航空汽油活塞式发动机。
现在地面上的车辆,陈常在认为还是以柴油机作为普遍动力更好一些。
因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低转速、大扭矩的货车发动机。
现在在柴油机这一块,陈常在手下的发动机厂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所以在汽油机上,陈常在也就没有让他们分心。
只是让他手下的发动机实验室的学生们,进行前期的样品试制。
这次陈常在之所以对能够看到,自己手上的这个电火花塞感到这么高兴。
那是因为这个电火花塞,是用的氧化铝陶瓷做的绝缘材料。
而现在发动机实验室中用的火花塞,用的是普通陶瓷做的绝缘材料。
这种材料制成的火花塞,在地面小功率汽车发动机上来使用,还勉强能用。
但是寿命也是极短的。
可要是在航空活塞汽油发动机上来使用它,那就是对飞行员的不负责任了。
虽然在一战的时候,各国的飞机上使用的火花塞,都是这种普通陶瓷的。
但那毕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战斗机和现在的战斗机相比,根本就像是一个笨拙的大胖子。
发动机也是一样。
如果用二十年前的技术去制造发动机和飞机,那就是让自己的飞行员去送死。
发动机实验室中,陈常在看着眼前的这台直列六缸,150毫米缸径。
铝镁镍合金缸体、缸盖、活塞。
中碳钢基钼合金缸套、镀铬活塞环。
采用了比化油器制造还要简单实用的,机械式单嘴进气管燃油喷射系统。
自然吸气航空汽油发动机时。
陈常在还是很满意的。
这款发动机。
是准备给他设计出来的,第一款轻型教练机使用的航空汽油发动机。
想要让飞行员能在天上战斗。
你直接把战斗机交给飞行员是不行的。
你必须要让飞行员经历过教练机的训练才行。
否者那就不是让飞行员去战队,那是谋杀。
哪怕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
你也得让飞行员,在教练机上飞行十几个小时,让他们找到在空中的感觉才行。
不然你交给他的战斗机,都不用敌人打,他自己就掉下来了。
而这款直列六缸航空汽油发动机。
也是他让学生们,为以后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积累和发展打基础的机型。
在航空汽油活塞式发动机中。
最简单的,也就是属于这种直列六缸液冷发动机了。
像那些西方列强们现在使用的V型发动机,星型发动机,V型倒置发动机。
那都不是一天就弄出来的,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而陈常在现在最需要的,也是要让他的学生们,能够在这台直列六缸发动机上打好基础,总结经验。
未来才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现在如果好高骛远的话,那么未来就一定会摔跟头。
他陈常在就算是再厉害,可也打不出来几根钉子。
他一个人使劲搓,也搓不出来一架战斗机的。
“志宏,这台发动机在试车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运行是否平稳?
动力输出是否稳定?
在摆动台上进行了多少个小时的试车?
故障率是多少?”
苏志宏,陈常在的学生之一。
他领衔的是发动机实验室,航空汽油发动机及教练机项目组的工作。
到陈常在的手下已经大半年了。
他本身不是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
而是当年,队伍秘密派到了笕桥航空学校学习的成员。
他现在本应该继续在笕桥航校读书学习的。
可是因为被人识破了身份,所以特科的同志就把他紧急护送回到了陕北。
像是苏志宏这样,队伍特意培养的技术人才,各级领导们都是极为关心的。
当他去年回来之后,总部领导,就让他直接到陈常在这里来报道了。
当初陈常在曾经给总部送去了三个报告。
其中就有关于航空工业的报告内容。
而在笕桥航校机械科学习了三年的苏志宏,就是队伍着重培养的,未来的航空人才。
所以当苏志宏不得不提前中断学业回来的时候,就加入了陈常在这边的教练机研发队伍。
当苏志宏加入之后,他就可以说是除了陈常在之外,对飞机最了解的人了。
当他第一次面对陈常在的时候。
说实话,他还真的不认为他面前的这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能比他更懂飞机。
虽然这个年轻人,已经撑起来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体系。
但是在飞机这一块,他还是不那么服气的。
不过当他和陈常在做了一天关于飞机方面的技术交流之后。
苏志宏算是彻底服气了。
陈常在能够随时拿出来,关于活塞式飞机的各种理论论点。
还能告诉他这些理论出自哪个人,是哪个人在那本书上的论点。
这个论点咱们如果运用到实际上,该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和现在的实际相结合。
哪些论点,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已经过时的。
那些是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大帮助。
最后陈常在还会在他的书箱中把这些书给找出来,还都是外文原版的。
这些书都是特科的的同志,想办法是从全国,乃至于国外给弄来的。
这也是领导,给特科下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陈常在不只是能看懂这些书,他还在书上做了注解。
等最后苏志宏从陈常在这里离开后。
满脑袋想到就是,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陈常在交给他的这几本笔记给看懂,给学明白。
这些都是陈常在,把现在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后世的知识,以及现在的实际条件。
总结出来的,未来航空工业初步发展的技术规划以及路线,和技术要点解析。
当苏志宏接过了陈常在的笔记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真是有好运气的。
他在笕桥航校无法学习了,可却在家里遇到了一个比笕桥航校的老师还要厉害的人。
他未来的航空梦,绝对是能够实现的。
于是陈常在就又多了一个学生。
而吴家堡军工厂,也多了一个航空小组的领军人物。
“老师,我们在使用老式电火花塞的时候,这台发动机在摆动实验台上时候,运行还算是平稳。
但是,动力输出,却总会因为电火花塞的绝缘陶瓷被高压击穿,而导致动力下降或是中断。
在摆动实验台上,最短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十二个火花塞中,就会出现一个火花塞故障。
最长的也不过是坚持了二十七个小时。
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双火花塞的设计。
但是一个火花塞被击穿,也会严重影响到燃烧室里面的工作情况。
不过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能够抗住这种高电压和恶劣工况的氧化铝陶瓷,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了。
只要这个问题能够解决。
那么我们的教练机就可以真的飞上天空了。”苏志宏说道。
陈常在此时也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在这片天空中,终于也快要有我们的身影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856/2837579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