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胎穿古代之璀璨一生 > 四七 院试考牌

四七 院试考牌


院试的录取名额,按照各地的文风高下和钱粮丁口多寡而不同。南唐将府、州、县学分为大、中、小3类,并规定:大府40名,大州30名,大县20名。

但是,这个名额数也是不固定的,以后也会屡有变动。若遇到皇帝巡幸、登基、生日等情况时,还会增加名额。比如:这次恩科。

院试录取的新生,每人必须填写亲供,也就是书写自己的年龄、籍贯、三代履历,核实并加盖印章后,汇送给学政。

学政在贡院大堂召见新生,并行簪花礼,最初发给新生每人红花1朵,后来不发赏物,仅仅点一下名而已。

留县的称“县学生员”,拔入府学的称“府学生员”;学政公布的各府、州、县的新生名单,称为“红案”。

各府、州、县接到学政发下的新生名单后,立即通告新生于某日着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大堂,设宴簪花,并由各府、州、县官率领到文庙拜谒孔子,到学宫明伦堂拜见学官,至此才算正式入学了。

在府、州、县学的学宫中,都有一个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水”,所以也称府州县学为泮宫,称入学为“入泮”。         生员入学以后,国家立即给予许多优厚的待遇。

这生员,便是百姓常说的“秀才公”!

由于州府离各考生家都很远,所以得中考生一般都会在州城逗留几天,等院试的考牌出来后,领了考牌才会回家。

院试是要考《小学》的,李俊还没有这本书,在得知自己考了“府案首”后,李俊并没有沾沾喜气,而是更加谨小慎微。

还是那句话: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清楚。

《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

李俊身上的钱不够,韩辰也没有因为李俊高中“府案首”而心生怨怼;更没有因为是自己互结人员不够,“请”他参加的此次科考而挟恩自重;而是与之交好,慷慨地借给了李俊一百两银子。

用他的话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李俊用借来的钱,买了《小学》,每天除了固定点儿出去锻炼身体,便是窝在客栈背诵《小学》。

几天后,是州署礼房发放院试考牌的日子,大家都胡思乱想,内心忐忑的站在院子,早早的等待发放考牌。

由于李俊是此次府试的案首,自然排在第一位,第一个进去领取此次院试的考牌。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24/35356437.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