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初二回门的热闹与老巷的牵挂
大年初二的老巷,少了些初一的喧闹,却多了份沉甸甸的牵挂。天刚蒙蒙亮,林女士就提着早已备好的礼品盒,蹲在萌萌床边轻声唤她:“萌萌,该起床啦,今天要去外婆家拜年哦。”萌萌揉着惺忪的睡眼,看见床头叠好的粉色外套,瞬间清醒过来,蹦下床就往衣柜跑,嘴里还念叨着:“要穿新鞋子,外婆说新鞋踩新路,来年顺顺利利。”
林女士的母亲住在邻巷,不算远,但每年初二回门,她总要提前半个月准备礼物——给父亲带的老花镜,是特意去眼镜店挑的轻量款;给母亲织的毛衣,选了最显气色的酒红色;还有给小外甥的玩具车,是萌萌亲手挑的,说要让弟弟知道“老巷的玩具最好玩”。收拾妥当后,母女俩刚走到巷口,就遇见了提着食盒的张婶。
“这是刚蒸好的年糕,带点给你爸妈尝尝,老巷的味道,让他们也沾沾年味。”张婶把食盒往林女士手里塞,食盒里的年糕还冒着热气,裹着一层油纸,散着糯米的清香。林女士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从礼品盒里拿出一盒坚果递给张婶:“张婶,这是我妈腌的糖蒜,您也尝尝,配粥最香。”两人站在巷口寒暄了几句,萌萌还拉着张婶的手说:“张奶奶,我回来给你带外婆做的酥糖!”
周先生也没闲着,他一早就打开了书店门,却没像往常一样整理书架,而是坐在柜台后写起了明信片。明信片是他特意定制的,正面印着老巷的雪景——去年冬天老巷下了场小雪,青石板路覆着一层薄雪,红灯笼挂在槐树枝上,格外好看。他给每个街坊都写了一张,给陈爷爷的写着“愿新岁,常安康,回忆录里故事长”;给李叔的写着“笔墨常伴,福运常随”;给张伟和刘芳的则写着“新巷新家新气象,岁岁年年皆安康”。写完后,他把明信片一一放进信封,还在每个信封上贴了张小小的福字贴纸。
临近中午,巷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回门后返程的街坊。赵阿姨提着母亲给的腊味,刚走进巷口就喊:“老孙,快出来接接,我妈给带了十斤腊肠,够咱们吃半年的!”孙叔叔从屋里跑出来,接过腊味,还不忘打趣:“还是咱妈疼我,知道我就好这口。”两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路过周先生的书店时,周先生递上明信片:“赵阿姨,刚写的,新年快乐。”赵阿姨接过信封,笑着说:“周先生有心了,回头我也给你拿点我妈做的酱菜。”
陈爷爷则坐在院子里,翻着“老巷回忆录”,里面夹着去年初二林女士带萌萌给他拍的照片——照片里他正给萌萌讲老巷的故事,萌萌听得入神,手里还拿着一块糖糕。正翻着,就听见巷口传来萌萌的声音,他赶紧放下本子,拄着拐杖往外走。只见萌萌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酥糖:“陈爷爷,这是外婆做的酥糖,可甜了,您尝尝。”陈爷爷接过酥糖,放进嘴里,甜意瞬间漫到心口,他笑着说:“萌萌真乖,爷爷也有礼物给你。”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槐叶书签,上面除了福字,还画着一只小兔子——萌萌属兔,他特意找人帮忙画的。
张伟和刘芳则在准备晚上的家宴,他们初二没回门,打算初三再回去,想着趁这两天请街坊们来家里吃饭。刘芳在厨房切菜,张伟则在客厅摆桌子,还不忘给每个座位上放了个小红包,里面装着小纸条,写着“平安”“喜乐”等吉祥话。“第一次在老巷请客,得让大家吃好喝好。”刘芳擦了擦手,从冰箱里拿出刚买的水果,“下午再去买条鱼,年年有余嘛。”
傍晚时分,老巷被夕阳染成了暖黄色,红灯笼在暮色中渐渐亮起。林女士带着萌萌坐在老槐树下,萌萌正给陈爷爷讲外婆家的趣事:“外婆家有只大公鸡,早上比小宇的闹钟还响,我还跟小外甥一起放了烟花,比老巷的烟花还大呢!”陈爷爷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应和。周先生则靠在书店门口,看着巷里的街坊们互相串门,有的提着礼品,有的拿着刚做好的饭菜,笑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老巷最温暖的旋律。
晚上,张伟和刘芳的家宴开始了,街坊们都来了,张婶带来了刚煮好的饺子,李叔带来了自己酿的米酒,周先生带来了新到的水果,陈爷爷则带来了“老巷回忆录”,说要给大家讲讲老巷往年的故事。饭桌上,大家聊着天,喝着酒,吃着菜,其乐融融。刘芳看着满桌的人,笑着说:“以前在城里过年,总觉得冷清,现在在老巷,才知道什么是过年的味道。”张伟点点头,给大家添了杯酒:“以后每年过年,咱们都聚在一起,让老巷永远这么热闹。”
夜深了,街坊们渐渐散去,老巷又恢复了宁静,只有红灯笼在夜色中亮着,像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守护着巷里的每一个人。陈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拿着张伟和刘芳送的新围巾,心里满是暖意。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轻声说:“新的一年,老巷真好。”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82592.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