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清明的追思与老巷的传承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带着几分肃穆,落在老巷的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巷里的红灯笼还挂着,却少了几分节日的热闹,多了几分沉静。老巷的街坊们,都记得这个日子的意义,要去祭拜先人,追思过往,更要把老辈人的故事和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天刚亮,陈爷爷就起床了,他穿上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戴上帽子,手里拿着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装着香烛、纸钱,还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他的父母,笑容温和,背景是老巷的巷口。“清明了,该去看看老辈人了,给他们说说老巷的近况,让他们放心。”陈爷爷一边收拾,一边跟来帮忙的小宇说,眼里带着几分怀念。小宇看着照片,好奇地问:“陈爷爷,照片上的爷爷奶奶,也住在这里吗?”陈爷爷点点头,“是啊,他们一辈子都守着老巷,看着我长大,现在换我守着老巷,给你们讲他们的故事。”
张伟和刘芳也带着萌萌来了,他们准备和陈爷爷一起去郊外的墓地。“陈爷爷,我们陪您一起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张伟接过陈爷爷手里的布包,小心翼翼地提着,刘芳则给陈爷爷撑着伞,萌萌拉着陈爷爷的衣角,小声说:“陈爷爷,我会乖乖的,不吵闹。”陈爷爷摸了摸萌萌的头,眼里满是欣慰,“好孩子,记住先人,才能更好地过日子。”
巷里的其他街坊,也陆续出发了。李叔带着妻子,去祭拜他的父亲,那个教他扎灯笼的老人;张婶和赵阿姨,一起去给各自的父母扫墓,两人边走边聊,说着小时候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周先生则独自一人,去了郊外的墓地,祭拜他的爷爷,那个教会他读书识字的老人。细雨中,老巷的街坊们,带着对先人的思念,走向远方,青石板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湿漉漉的脚印。
祭拜完先人,回到老巷时,雨已经停了,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陈爷爷提议,在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讲老巷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老巷的过往,记住先辈的恩情。街坊们都同意了,纷纷围到老槐树下,孩子们坐在石凳上,大人们站在旁边,静静地听陈爷爷讲述。
“以前的老巷,比现在热闹多了,巷口有个小集市,卖菜的、卖糖的、耍杂耍的,应有尽有。那时候,巷里的石磨还在,每天早上都能听到磨豆浆的声音;老槐树比现在粗多了,夏天枝叶繁茂,能遮住大半个巷口,街坊们都在树下乘凉、聊天、下棋。”陈爷爷的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回到了过去,“我的父亲是个木匠,手艺很好,巷里很多人家的桌椅板凳,都是他做的;母亲是个勤劳的人,经常帮着街坊们缝缝补补,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伸手帮忙。他们常说,老巷是个大家庭,街坊们要互相照应,才能把日子过好。”
李叔也接过话头,“我父亲是个扎灯笼的手艺人,以前每到元宵节,他都会扎很多灯笼,免费送给巷里的孩子。他说,手艺是用来分享的,看着孩子们开心,比什么都强。现在,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教孩子们扎灯笼,就是想把这份手艺和心意传下去。”张婶也说:“我母亲最会做元宵和粽子,每到节日,都会做一大锅,分给街坊们吃。她常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吃,才香。现在,我也照着她的样子做,就是想让街坊们还能尝到小时候的味道。”
周先生拿出了一本旧书,是他爷爷留下的,上面写满了读书笔记。“我爷爷是个教书先生,一辈子都爱读书,他常说,读书能明事理,知进退。他还教我,要善待他人,要珍惜当下的日子。现在,我开了这家书店,就是想把爷爷的理念传下去,让更多人爱上读书,懂得生活。”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宇举手问:“陈爷爷,那以后我们也要像先辈们一样,守护老巷,帮助街坊们吗?”陈爷爷点点头,“当然要,老巷的传承,不是传下房子和物件,是传下这份邻里情,传下这份善良和担当。只要你们心里装着老巷,装着街坊们,老巷就会一直好好的。”
下午,街坊们一起动手,打扫了老巷的公共区域,清理了墙角的杂草和垃圾,还把石桌石凳、小石桥都擦拭干净。“清明除旧尘,也是对先人的敬重,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张伟一边扫地,一边说。李叔则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栽了一棵小树苗,“这棵树就叫‘传承树’,以后每年清明,我们都来给它浇水、施肥,看着它长大,就像看着你们长大,看着老巷的传承一代代延续下去。”
孩子们围着小树苗,叽叽喳喳地约定,以后要一起照顾它,让它和老槐树一起,守护老巷。陈爷爷拿出相机,拍下了小树苗的身影,也拍下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这棵树,会见证老巷的未来,见证你们的成长。”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柔和的光。老巷里,炊烟袅袅,饭菜的香气飘了出来。街坊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却都记着下午的约定,记着先辈们的教诲。陈爷爷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那棵小小的“传承树”,轻声说:“清明的追思,不是沉溺于悲伤,是铭记先辈的恩情,传承他们的美好品质。老巷的日子,会在这份传承中,越来越红火。”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7692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