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深巷韵浓 光阴续新篇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深巷韵浓 光阴续新篇


老巷的春日渐深,老槐树的花期虽过,却抽出了更繁茂的枝叶,浓荫如盖,为青石板路投下大片清凉。书店里的“老巷春事”展览依旧热闹,非遗申报资料提交后,大家心里既忐忑又期待,却也没停下传承老巷文化的脚步,老巷的日子依旧过得充实而温暖。

这天上午,书店的铜铃清脆作响,林文博主任带着两位评审专家走进了书店。“周先生,苏晚,各位街坊,我带评审专家来实地考察了。”林文博笑着介绍道,“这位是王教授,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这位是李老师,非遗评审委员会的资深评委。”

周先生和苏晚连忙热情接待,领着专家们参观展览区。苏晚详细介绍了旧书笺的发现过程、民俗文化的传承情况,还有老巷文化手册的制作和民宿的运营情况。王教授驻足在旧书笺展台前,仔细端详着那些泛黄的纸页和干枯的花瓣,感慨道:“这些书笺太珍贵了,是民间文学的活化石,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更有温度。”李老师则对老巷的民俗活动很感兴趣,详细询问了春卷、青团制作技艺和重阳登高习俗的传承情况,还特意品尝了张婶刚做好的青团,赞不绝口:“这味道里有历史的味道,有生活的味道,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随后,专家们又参观了“光阴小筑”民宿和李叔的菜园。在民宿里,他们看着保留完好的老建筑风貌、充满老巷特色的装饰,还有游客们留下的留言本,不住地点头;在菜园里,李叔详细介绍了农耕技艺的传承,专家们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了解到这些蔬菜依旧沿用老辈人的种植方法,不禁赞叹道:“农耕是民俗文化的根基,你们把这份传统保留得很好。”

专家们还和街坊们进行了座谈,详细询问了老巷的历史、文化传承情况和未来的保护计划。陈爷爷讲述了老巷的建巷历史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张婶分享了饮食技艺的传承故事,张伟则介绍了自己修复老建筑、制作手工艺品的经历。专家们认真倾听,不时提问,对街坊们的坚守和付出表示赞赏。

座谈会结束时,王教授说道:“老巷的民俗文化,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生活的温度,还有人心的温度。你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份文化,难能可贵。我们会认真评审,全力支持老巷的文化保护工作。”

送走专家们后,大家心里的忐忑少了几分,多了几分信心。苏晚看着窗外的老槐树,说道:“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经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老巷的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也扎根在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心里。”周先生点点头:“是啊,文化的传承,不在于是否获得某个称号,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守护、愿意传承。”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巷依旧充满生机。“光阴小筑”的预订依旧火爆,游客们来了又走,带走了老巷的文化手册和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对老巷的祝福。苏晚的调研工作也接近尾声,她整理出了一份详实的老巷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不仅记录了老巷的文化现状,还提出了未来的保护和发展建议。她打算把这份报告交给学校和文化局,为老巷的文化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萌萌的画集也更新了不少内容,她把非遗申报、专家考察、游客体验等场景都画了进去,还在书店里举办了小型的画集分享会,吸引了不少游客和街坊参加。她还计划出版一本正式的《老巷画集》,让更多人通过她的画笔了解老巷的美好。

李叔的菜园迎来了第二次丰收,鲜嫩的黄瓜、饱满的西红柿、翠绿的生菜,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民宿和街坊们。他还开辟了一小块“体验田”,让游客们体验耕种和采摘的乐趣,深受游客们喜爱。张婶则推出了更多老巷传统美食,比如端午的粽子、夏至的凉面,让游客们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老巷的味道。

一周后,林文博主任带来了好消息——老巷民俗文化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消息让整个老巷都沸腾了。街坊们聚集在书店里,欢呼雀跃,张婶特意做了一大桌美食,大家一起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我们成功了!”李叔激动地说道,眼里闪着泪光,“老巷的故事,终于被更多人认可了!”

周先生拿出那个记录着老巷故事的笔记本,写下了这重要的一天:“春深巷韵浓,非遗入名录。老巷的光阴,在传承中续新篇。”苏晚看着笔记本上的文字,心里满是感动:“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们会继续守护老巷的文化,让这份美好永远延续下去。”

傍晚时分,夕阳将老巷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街坊们围坐在老槐树下,聊着老巷的未来,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笑声顺着晚风飘得很远。老巷的光阴,在这欢声笑语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那些藏在旧笺里的春事、菜园里的蔬香、书店里的墨香、民宿里的温情,都将成为岁月里最珍贵的印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52566.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