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帝吧 >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 第一百三十八章 研学少年行 薪火代代传

第一百三十八章 研学少年行 薪火代代传


六月的老巷,蝉鸣渐起,绿意浓得化不开。书店门口的老槐树下,挂起了一串五颜六色的风铃,风一吹,便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像是在欢迎即将到来的特殊客人。按照之前的约定,周边小学的第一批研学师生即将抵达老巷,开展为期一天的民俗文化研学活动。

苏晚一早便和街坊们做好了准备。书店里,周先生把老巷的历史资料整理成册,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张婶在美食体验区备好了制作青团的食材,案板擦得一尘不染;李叔在菜园里挑选了最新鲜的蔬菜,还特意准备了小锄头和小篮子,供孩子们体验耕种;张伟则在老建筑展示区,挂上了老巷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方便孩子们了解老建筑的保护过程。

上午九点,几辆校车缓缓停在老巷口,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老巷。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满是好奇,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哇,这里的房子好特别啊,和我们住的楼房不一样!”“你看那棵大树,长得好茂盛啊!”孩子们的叽叽喳喳声,让老巷充满了童真的活力。

苏晚笑着走上前,对着孩子们说道:“欢迎各位小朋友来到古月老巷,我是你们今天的研学导师苏晚。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老巷的秘密,学习传统民俗文化,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首先,孩子们来到书店,听周先生讲述老巷的历史。周先生拿出一张泛黄的老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说道:“古月老巷始建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时候,这里是交通要道,商人云集,非常热闹。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线路改变,老巷渐渐安静下来,但也因此保留了完好的传统风貌……”周先生的讲述生动有趣,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举手提问。

“周爷爷,老巷里最老的房子是哪一栋啊?”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道。周先生笑着回答:“最老的房子是巷尾的那栋四合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住着咱们老巷的陈爷爷呢!”“那陈爷爷是不是知道很多老巷的故事啊?”另一个小女孩追问道。“当然啦,等会儿我们就去拜访陈爷爷,让他给大家讲讲老巷的往事。”周先生说道。

随后,孩子们在苏晚的带领下,来到了陈爷爷家。陈爷爷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孩子们,欢迎你们来老巷做客!”陈爷爷拄着拐杖,领着孩子们走进院子,“这院子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你们看这雕花的门窗,都是老辈人亲手做的,上面的图案都有吉祥的寓意……”陈爷爷一边走一边讲,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

在旧书笺制作体验区,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苏晚先向孩子们展示了古代书笺的样式,讲解了制作方法,然后给每个孩子分发了纸页、笔墨和干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在纸页上画起了老槐树,有的写下了刚学到的古诗词,还有的把干花贴在纸页上,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书笺。

“老师,你看我做的书笺好看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苏晚笑着点点头:“真好看,这上面的小花贴得很有创意!”得到表扬的小女孩笑得更开心了,又低下头认真地修饰起来。

中午时分,孩子们来到美食体验区,和张婶一起制作青团。看着绿油油的艾草汁、雪白的糯米粉,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在张婶的指导下,孩子们先把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合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再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包进甜甜的豆沙馅,最后搓成圆滚滚的青团。虽然有的孩子手上沾满了糯米粉,有的青团包得不成形状,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当热气腾腾的青团出锅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口腔里弥漫开来。“真好吃!”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张婶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这些青团都是用咱们老巷的食材做的,健康又美味。”

下午,孩子们来到李叔的菜园。李叔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各种蔬菜,教他们认识黄瓜、西红柿、生菜等常见蔬菜,还讲解了蔬菜的生长过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黄瓜为什么会开花吗?”李叔问道。孩子们纷纷摇头,李叔笑着解释道:“黄瓜开花后,经过蜜蜂授粉,才能结出果实。所以我们要爱护蜜蜂,爱护大自然……”

随后,孩子们体验了耕种的乐趣。李叔给每个孩子分发了小锄头和小铲子,领着他们来到特意开辟的“研学体验田”。田地里已经翻好了松软的泥土,撒上了萝卜和青菜的种子。“耕种讲究‘浅种浅埋’,种子不能埋太深,不然长不出芽来;也不能太浅,容易被小鸟吃掉。”李叔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双手握住小锄头,轻轻在泥土里刨出一道浅沟,把种子均匀撒进去,再用土细细盖住。

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纷纷拿起小锄头忙活起来。有的孩子力气小,锄头举得高高的,落下时却轻轻巧巧;有的孩子则专注地把种子一颗一颗摆进沟里,生怕放多了挤着嫩芽;还有的孩子忍不住用小手去摸松软的泥土,脸上沾了泥点也浑然不觉。“李爷爷,我这样对吗?”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举着沾满泥土的手问道,他的小锄头旁边,一道歪歪扭扭的浅沟里躺着几颗饱满的种子。李叔笑着蹲下来,帮他把种子摆得更均匀:“对喽,再把土盖薄一点,就完美啦!”

苏晚在田埂上来回走动,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有个小女孩不小心把种子撒到了田埂上,急得眼圈都红了,苏晚连忙走过去安慰:“别着急,我们把种子捡起来重新种就好啦,耕种就是这样,难免会有小失误,重要的是愿意尝试呀。”在苏晚的帮助下,小女孩把种子小心翼翼地捡起来,重新种进泥土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耕种结束后,李叔给每个孩子递了一个小水壶:“种子种下去之后,还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发芽。现在我们来给它们浇浇水,以后你们要是想来看看自己种的菜长得怎么样,随时欢迎来老巷呀!”孩子们拿着水壶,细细地给种子浇水,水流顺着泥土渗透下去,仿佛能看到嫩绿的芽儿在土里悄悄生长。

傍晚时分,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在老槐树下集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手里拿着自己制作的旧书笺,口袋里揣着刚采摘的小西红柿,衣角还沾着泥土的气息。苏晚站在台阶上,看着孩子们说道:“今天的研学活动就要结束啦,不知道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呀?”

“我知道了老巷有三百年的历史!”“我学会了做青团,还知道了艾草可以做食物!”“我种了青菜种子,以后要来看它长大!”“我知道了书笺是古代人用来写字的,好有意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喜悦。

带队老师走上前,握着苏晚的手说道:“苏老师,今天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民俗文化知识,还体验了耕种和手工,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在课堂上讲课更有效果。以后我们学校还要组织更多师生来这里研学!”

苏晚笑着回应:“我们随时欢迎大家!老巷的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能让孩子们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排着队,依依不舍地向街坊们挥手告别。“苏老师再见!”“周爷爷再见!”“李爷爷再见!”“张奶奶再见!”一声声稚嫩的道别声在老巷里回荡,久久不散。陈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感慨道:“这些孩子就像春天的嫩芽,充满了活力,老巷的文化传到他们手里,我们也就放心了。”

送走研学师生后,街坊们聚在书店里休息。张婶端出切好的西瓜,说道:“今天可真热闹,看着孩子们那么开心,我也跟着高兴。”张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些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学东西特别认真,尤其是在看老建筑修复照片的时候,问了好多专业的问题,真是后生可畏。”

周先生喝了一口茶,说道:“研学活动是传承文化的好方式。孩子们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把这份文化记忆留在心里。”苏晚点点头,翻开手机里拍的照片,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们可以把今天的活动整理成图文,发到社交账号上,让更多学校看到,吸引更多孩子来老巷研学。”

夜色渐浓,老巷恢复了宁静。老槐树下的风铃还在轻轻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白天的欢乐。体验田里的种子,在夜色中悄悄汲取着水分和养分,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就像老巷的文化,在这些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种子,随着时光的流逝,终将生根发芽,薪火相传,让老巷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永远鲜活。


  (https://www.shudi8.com/shu/752712/35349715.html)


1秒记住书帝吧:www.shudi8.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di8.com